有关“中国国企改革的现状透析”的调查问卷有人知道吗?请大家提几个问题,作业需要,感谢!

楼下的看清题目啊,我要的是调查问卷!

中国当前国企改革的问题现状分析及方向探讨
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中的老大难问题,也曾在政策制定,现实执行及学术研究上更是引发激烈争论。03年曾经的“郎顾之争”被炒的沸沸扬扬,04年的“伊利事件”更是弄得满城风雨;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国企改革中存在着很多利益上博弈,肥了个人、亏了国家、苦了职工的现象又是何等的常见?!这些问题引来的社会争议也越来越多.前不久在我们时评也有不少这方面的争议讨论 .

国企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中一块难啃的骨头,国企改革---这一触及超过十万亿元中国国有资产总量的巨变,更标志着近20年艰难而曲折的国企改革已进入收官阶段,在我国市场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留给我们国企改革喘息的时间已经很少了。如果再拖下去,国企的改革社会和经济成本将会成倍增加.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曾明确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上之前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允许外资进入国内股市,打通外资与国有资产通道的政策;还有各地方政府积极地变现与重组国有企业——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正酝酿重大变革。这都反映出我国企业和我国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还要经历很多的风雨,才可能最终见到美丽的彩虹。

一.国企主要问题分析

1.国企角色的困惑

国企困境的制度性根源来自于政府和企业之间构成的双重角色,政府一方面从政治的逻辑出发希望维持对它的有效控制,并且通过使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方式来保持对全社会经济活动的直接控制,但另一方面又从企业本身的经济的逻辑出发,提高经济效率,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既要保持有效控制,又要其成为独立的主体,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这种双重角色.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指导国企改革的基本理念。然而,由于这对理念中所包含的内在的矛盾,使得实际上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这两个目标一个也无法实现。放权的种种尝试,比如给经营者更多的自主权,无主管企业试验等,都使得计划时代政府对企业的控制制度被打破了,导致了管理上的混乱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反过来政府的种种干预和控制又使得国有企业无法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国企改革的这种困境,是由于政治主题和经济主题的冲突在市场经济中最尖锐的矛盾反映

在80年代国企改革刚刚起步时,由于整个中国才从计划传统中走出来,对国企改革抱着政治和企业的双重角色,并且以为这两者可以轻易地得到调和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随着改革的深入,当体制中的深层矛盾已经如此明显地暴露出来之后,改革的计者和决策者还是不敢正视这些矛盾,不愿意深入反思导致这些矛盾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逻辑前提,“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和"鱼与熊掌都想兼得"只是一厢情愿的空洞口号和纯粹追求形式效果的表面.

2: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令人心痛

根据国资委调查的情况看,确实存在一些企业在实施管理层收购过程中企业负责人自卖自买,暗箱操作;有的以国有产权或实物资产作为其融资的担保,将收购风险和经营风险全部转嫁给金融机构和被收购企业;有的损害投资人和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引发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等。国企改革过程是“明”还是“暗”,已经成为所有矛盾症结之所在。国资本积累领域中存在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非公有化进程中的不公正现象,它主要表现为对国有资产的形形色色的盗窃

在许多年的这种反复折腾中,从国企的经营者到普通职工,往昔的那些为社会主义事业献青春的激情早已荡然无存了;只有被动地去工作。至于企业效益谁也不会去关心他,但谁又都有气无力地围绕着它空转,一股越来越浓的腐烂衰败的气息从国有企业中散发出来。激情一旦遭到压抑,作为维系共同的意义境域的理想必然就殒落了。慵懒的将变得更为慵懒,邪恶的也变得更为邪恶。那些最具有主动性和创造力的人,则不得不一批一批地离开这条开始漏水的船。这时国有企业内的每一个人都可能变为它的资产的盗窃者,工人会拿一点厂里的原材料或小工具带回家去,供销员会在买进卖出时因收取回扣而在价格上作出让步,负责基建的人可能在招标过程中接受贿赂,于是,国企资产的流失越来越严重。但是,一个国有企业只有当它的经营者,也就是所谓的“法定代表人”也开始一心一意地想要盗窃它的财产的时候,它的漏洞才真正地变得无法弥补起来。

更严重是某些不负责任的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以盗窃国有资产为目的对国企进行的“恶意经营”,构成了中国社会非公有化进程中不公正现象的一个焦点,这么一种大的体制环境中,假如他是一个平庸的人,那么,他可以比较心安理得地围绕着考核他的指标体系机械地运转,并为自己营造一种比较富裕的个人生活;假如他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又对现有政治体制下的权力价值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通过经营国企,他虽然积累不了自己的私有资本,但是却可以积累政治资本,从而将其变为一种跨向仕途的跳板。他对在投桃报李的人际交往中构筑一个相互关照的“利益网络”和各种表面文章中积累做官的资本毫无兴趣的话,尤其是当他想到,在他退休之后就会失去一切时;现在的“59现象”的说法,国企经营者在退休之前(59岁)发生经济犯罪的频率最高。这里面有一种退休之后失去一切的恐惧,也有一种寻求补偿的心理。),那么,他在这种忙忙碌碌的空转中找不到任何的价值和意义感。

3.内部监督机构如同聋子的耳朵;

借鉴别人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aolonic.com/skin/templets/default/contents.html on line 45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