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项羽不愿东渡乌江的理由.的答案是

如题所述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的这首《乌江》就表现出项羽不过乌江这件事给后人的最主要的认知就是“项羽是一位傲骨英雄”。 对于项羽来说,他不过乌江所达到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成为后人眼中的英雄。原本想用“枭雄”来概括这位伟人,但了解了一下枭雄的意思,很明显的,项羽不是枭雄!枭雄是不单有野心而且无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英雄,最突出的枭雄莫过于曹操。而英雄却总有着所谓的妇人之仁,为小义而失大义。这同范增对项羽的评价一样:“不要逞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方能做天下之王。”项羽不渡乌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从最表面来理解,在李清照的诗中表现的一样,我用一个现代一点的词来形容就是“倔”。项羽儿时的一直得势,使他的自尊心高于常人,直到垓下之战,英雄末路的失势,一切来得那么突然,又是那么必然,自尊犹在,所以他宁可作人杰,作鬼雄,作高傲的贵族;也不愿苟延残喘,成为卧薪尝胆的勾践,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不愿成为燕雀,成为世俗之人。心理学家荣格说过的至理名言:“性格决定命运”。他的不被践踏的自尊就是他不渡乌江的最重要的个人因素。 从外界影响来说,就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导致项羽的不渡乌江。其中,心爱的女人的死也成为大多数人认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一些感性的人来说,有些人会认为项羽是因为虞姬这心爱女人的死去而对世界无恋。《史记。项羽本纪》是司马迁所作,司马迁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英雄。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历尽百炼就为著“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宝”的《史记》。因此,司马迁对项羽和李广这两位都是自杀而死的英雄有特殊青睐,着墨如此之深。对项羽,称其“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对其巨鹿之战进行经典描述,就算是成了末路英雄,他的身边还是有对爱情始终不渝的虞姬,爱马“骓”,他甚至将爱马赠与要救他渡江的亭长,怀着一种无颜对江东父老的情深意重的悲怆心情自刎乌江。总之,我想说的是,《史记》是司马迁带着浪漫色彩在描述他所热爱的英雄人物,我们不能只听一家之言。所以,查阅了一下《楚汉春秋》,其中有虞姬的和歌: “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 对于这首诗的真伪已经得到证实,那是已经存在严谨的五言诗,所以这首诗是存在的。但,我不明白,既然司马迁要去表达项羽与虞姬忠贞的爱情,这首诗是最具代表性的,但是司马迁为什么要那么明显地把它删减掉? 而对于项羽来说,虞姬的一句话是不是对其影响之深?“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羽提问,可是虞姬凭什么就认定“汉兵已略地”以及“大王意气尽”?这是很多人提出的疑问,而大多数猜测是,虞姬是个“内奸”这样的看法,如果是这种看法,那么我认为虞姬主要是控制项羽的性情、士气。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也许就是虞姬的这句肯定的和歌使项羽也认为“此天之亡我”。但是事实证明项羽是可以逃此之结,完全可以东山再起。当然,虞姬可能也觉得对不起项羽,以自刎表忠贞。 而“天之亡我”也可能是因为虞姬的自刎所引起的:“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从项羽对虞姬的死的悲伤看出。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的项羽庙《提乌江亭》表现了对项羽的惋惜。可是,我再联想一下,项羽的“破釜沉舟”的故事,不就是再最困难的时候卷土中来么?项羽是个很重视士气的“勇战”派代表的中国史上最强武将,他深刻明白“一鼓作气”的含义。但是一个对士气可以如此高涨的勇士,又怎么会在以二十八骑杀出一条活路的时候而又决定自刎?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就已经足够表达他的勇将的品质了吗?所以猜测项羽在垓下之围时,他就已经决定要放弃了。那么,由此可猜测:虞姬的和歌对项羽的影响和虞姬的死对他的影响都是颇深的,为项羽自刎乌江河畔埋下第一个沉重的伏笔。 仔细看《项羽本纪》,我发现,“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欲渡”!我看到这两个字。因此我猜测:项羽在渡江之前,按照原本的路线是要渡江的。但是在前文又已经指出:项羽自度不能脱,于是要证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也许就是项羽在到达江边的时候心境应该是突然想到了:天之亡我,现在也差不多该放下了。但是除了原先项羽自己的自我否定,自我放弃,在后来又是否有什么更提醒了他要自我放弃?一个对将士的士气可以运用的游刃有余的将军又是为什么自己首先放弃?这是又是一个内心的打击,是项羽自刎乌江的第二个伏笔。(特别指出一下,“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不忍杀之”!又推翻了一些人认为虞姬是被逼死的观点,项羽重情重义,爱马不忍杀,更何况爱人?足以见其度量。) 问题回到原先提出的项羽为什么在到了乌江口要渡江的时候又决定不渡了。那么问题已经明确了虞姬的和歌和虞姬的死对项羽个人的影响,然后,问题又简化一些,时间推移到渡乌江之前。 首先是亭长。大多数人认为,项羽多疑,定是疑亭长。首先,前文有铺垫,一个毫无知识修养的田父已经欺骗了他,这就是第二个伏笔。项羽其实自知多疑,田父的欺骗使他更是不得不去怀疑一个知识修养远远高于田父的亭长;同样可疑的是:为什么其它船舶都已被刘邦所阻,唯独遗漏了一乌江亭长?因此,项羽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以此来拒绝亭长,好像在说我知道渡也是死不渡也是死一样。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项羽此时已经没有想着疑不疑亭长了,在他眼里,已经选择放弃了。从《垓下之围》中看出:“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如果项羽认为他是可疑之人,还会将爱马赠予他吗?一个原本就嗜血战场,杀子婴,杀宋义,放逐怀王,烧毁阿房,坑杀秦军二十万将士的西楚霸王会在自刎之前还放过一个对其毫无用处又不相关的可疑之人,还会将宝马相赠?不会。项羽相赠宝马,是感谢亭长的相助。同时,项羽还将自己的头颅赠给故人吕马童。种种的表现,都说明项羽已经不在乎这些身外之物,要的不过是磊落的自刎。 其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项羽自认对不起江东父兄。项羽战巨鹿,度三户,军章南,过函谷,入咸阳,大封天下,以改秦制。这些都是又将士的支持。就算是杀宋义,也是有范增与全军将士支持;坑杀秦将二十万,也是有诸侯军队襄助;项羽的成与败都有身边的人对他的影响。当然,项羽并不是个足够嗜血的将士,项羽疑范增,但不会杀他。范增走了,走时说:“竖子不相与谋。”然后走得决然,像商纣时的箕子,像春秋时的宫之奇。项羽杀了那么多秦兵,为什么就不杀刘邦?有人分析:诸侯不帮,在鸿门宴时,项羽与刘邦是同一战线的;而项伯的一句话才使项羽放过刘邦:“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何况项羽是一个及重义气的人。但是后来在作为西楚霸王时,项羽的不杀刘邦是不明智的。总的来说,项羽的所作所为,也有大部分是身边的人的支持,所以项羽认为无颜面见江东父兄。同时,项羽的总总罪行也是诸侯与全军的支持影响,“天之亡我”也有这方面意思。我不支持项羽因无颜面见江东父兄而自刎的行为,自刎岂不是更对不起你那些为项羽打拼而死去的将士吗? 从项羽的性格来看,他对虞姬的感情的执着,他带兵打仗的那种不罢休的劲头,这些都能看出项羽的执着。一个执着的人当深受打击时也是很容易放弃的,就如首先的虞姬的死对其的打击。一次有一次的打击使一个人宁愿放弃生命,也不愿意放弃自尊,于是项羽在乌江畔停下了脚步。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03
有两方面的原因:
1、想当年其率领三千子弟,全部阵亡,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2、大势所趋,面对决定性的失败,尤其是败在自己曾经非常看不起的韩信、曾经有数次机会杀掉而自己没有杀掉的刘邦手里,已有无力之感,最大悲哀莫于心死,故自刎乌江
第2个回答  2015-02-12
项羽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项羽于是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而后挥刀自刎。

说说项羽不愿东渡乌江的理由.的答案是
项羽不渡乌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从最表面来理解,在李清照的诗中表现的一样,我用一个现代一点的词来形容就是“倔”。项羽儿时的一直得势,使他的自尊心高于常人,直到垓下之战,英雄末路的失势,一切来得那么突然,又是那么必然,自尊犹在,所以他宁可作人杰,作鬼雄,作高傲的贵族;也不愿苟延残喘,成为卧薪尝胆的勾...

西楚霸王为何不东渡乌江
历史上的解释是当项羽被追到江边无路可逃时,看见有个船家,船家愿意帮项羽渡江,但项羽认为自己无颜见江东的父老们,当初带领的8000子弟兵现在全部阵亡,如果自己一个人逃回去,更加对不起他们,也没脸见江东人,就连自己的红颜知己虞姬也死了。而且他很重情谊,回去肯定会内疚,觉得自己是一个将军,...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乌江?
因此,忏悔意识是项羽不愿东渡乌江主要原因。其四,沽名说。“至死留佳誉”的项羽。项羽从“垓下”战到乌江,他没有采纳乌江亭长之劝,不愿渡江,拒绝渡江,又不忍杀死自己宝骓,而以宝马赠于亭长以感甚“好意”之恩;将败之时,不愿逃生,不愿偷生,又毅然自刎,将自己的头颅,送于“故人”吕马童,让其去领赏,圆了...

文言文,项羽欲东渡乌江而未渡的原因是什么?
应该是,他无法直视自己的失败,认为这是他最大的耻辱,不能忍就跳江去了!

你知道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真正原因吗?
项羽在乌江边宁愿自刎也不肯过江东,一般人认为是项羽性格的原因,关键在于一个“傲”字,因为傲,所以会有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心态,这个大体上也确实符合项羽的个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假如项羽不服输,如杜牧所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这时候项羽仍“欲东渡乌江”。因而认为他好不容易逃到乌江岸边时却反而感到羞见江东父老而自杀似乎有些说不通。项羽的羞愧之心来得太突然,也不合情理,很可能是司马迁为使情节完整而下笔渲染的情节。有人认为项羽不渡乌江是出于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从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考虑的。认为项羽认识到了...

项羽宁愿自刎乌江,为何不肯过江东?
不过江原因之二:除此两处之外在没有提到“乌江”字眼。,所以项羽自刎于乌江,这个说法并不可靠,没有过江东不一定死了。项羽根本就没有机会过江,我国著名学者冯其庸在《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指出,除了《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划船等待。”他还通过《...

乌江自刎,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原因是什么?
暂时摆脱汉军以后,项羽到达乌江边,乌江亭长正泊船岸边,专候项羽。项羽只要东渡乌江,就能脱险,甚至东山再起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且,亭长还开导项羽说:“江东虽小,但也纵横千里,人口数十万,足够称王。请大王快点渡江,目前岸边只有我这一艘船,汉军即使追上来,也没法渡江追赶的。”项羽听完亭长肺腑之...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
这时候项羽仍“欲东渡乌江”。因而认为他好不容易逃到乌江岸边时却反而感到羞见江东父老而自杀似乎有些说不通。项羽的羞愧之心来得太突然,也不合情理,很可能是司马迁为使情节完整而下笔渲染的情节。有人认为项羽不渡乌江是出于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从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考虑的。认为项羽认识到了...

项羽为什么不肯东渡乌江?
我想,这有个人原因,也存在现实原因,项羽太过于傲慢,不听忠言,专断独行,其一也;其二,江东子弟八千今无一人还!他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乡亲!其三,他立誓灭秦兴楚,而如今秦虽灭,汉却生,与他两分天下,却互相攻伐,如今他却兵败乌江,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啊,唯有一死而已。其三,兵败乌江,其力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