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幅有点长,请楼主自己选择段落
2014年5月23日广西电视台播出了一档公益节目,节目中为大家讲述了广西隆林7岁的孤儿杨六斤的故事,父亲早亡,母亲改嫁,爷爷奶奶相继去世,自己靠捞鱼、吃野菜独自生活,坚强的杨六斤感动了大家。许多人纷纷献出爱心,深圳康桥书院也把杨六斤接到深圳生活和学习。这个故事被广西电视台报道之后,央视、深圳等媒体也相继报道,杨六斤的命运一夜间发生了改变,他从一个“弃儿”变成了“宠儿”,各类社会公益人士主动捐款,捐款已经达到五六百万元。这看似是媒体“一事一报”的善举,然而,事情持续发酵,一时间“杨六斤并非那般孤苦无”“政府赴深圳抢人”“堂哥侵占爱心款”等舆论引发了更多关注和一些质疑。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5/view-6947916.htm 多年来媒体的公益救助在重演相同的场景:事端由媒体煽起――而后迅速忘记――再次发掘煽惑类似事件。媒体在公益救助报道中本应是以人为本,弘扬善举,连接政府和弱势群体的,却屡遭公众的质疑,面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从“杨六斤事件”出发,分析在此事件中媒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所谓“救助报道”亦称新闻援助报道,爱心报道。是指新闻媒体以重大灾难事故的严重后果、困难群体贫困疾病等生存发展困境、弱势地位的个体、群体合法权益受到的侵害或公众利益受到的严重损害等情况为主要内容,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传播出去,依靠媒体在一定范围内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形成舆论强势,引起社会关注,最终唤起社会各界帮助报道对象渡过难关的一种新闻报道。在救助性报道中,媒体应该起到扶危济困、就难救济、舆论监督、推动改革等作用,但是在“杨六斤事件”中,媒体的担当好像有所偏差。
第一,媒体扮演多重角色,导致角色错位
在此事件中,媒体扮演中多重角色,首先,媒体扮演本职角色,即媒体角色。然后扮演慈善机构角色,最后扮演裁判角色。这一现象,在电视公益救助性报道中,已经屡见不鲜。现在社会当中出现了这样一种说法:有困难,找媒体。这样的说法也是在印证这一观点。
第二,煽情报道、夸张报道是媒体关注此事件的共同点
广西电视台从2014年4月30日开始录制节目,5月23日播出,到6月24日央视《新闻1+1》的播出,中间的这段时间,各大媒体相继报道。拍摄的画面让人触目惊心:独自居住简陋的房子,吃野菜、独自捞小鱼补充营养等等一些列的画面让人无不落泪。而采访中的一段视频也让人揪心:杨六斤正使用树枝自制筷子吃野菜时,记者说这样的筷子不卫生啊,顺手拿起野菜尝了尝,可一尝发现味道苦大于甜,于是让他把野菜扔掉,但他却笑着说他经常吃这个。这样的一段视频让人们看得心疼!节目播出后,当地许多人们却说:“看了节目有点感动但总觉得像是在演戏”、“我们也经常吃野菜的,有好几种野菜都是可以吃的,他吃的剪刀菜就是其中之一”、“电视上说的太夸张了,现在哪有那么穷”等等,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人们纷纷质疑起媒体的可信度。6月20日,杨六斤的堂哥和当地政府要求将杨六斤从深圳康桥书院带回广西,希望他回去去处理事情并完成学年的期末考试。事实上,杨六斤虽不舍这里美好的生活,但作为一个孩子还是愿意听从堂哥的安排,而且在带回杨六斤的事情上,家人和当地政府部门与康桥书院还是洽谈很顺利的。可是一些媒体却使用“强力”、“堂哥侵占捐款”等冰冷、夸张的字眼来形容,这无疑又把事情推向了舆论的高峰。
像这样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刺激了受众神经的夸张不实报道还有很多,他们往往在救助报道中拍摄一些灾难、痛苦的画面或让人触目惊心的图片,不可否认这样的举动可能一时间还会引起人们的同情,但次数多了,也许会让人们产生“情感疲劳”。而且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侵犯了救助对象的个人隐私与尊严,没有考虑他们的个人感受,更没有真正的从人心出发关爱这些弱势群体。
第三,商业利益影响报道选题甚至走向
当深圳康桥书院把杨六斤接到深圳学习,南方都市报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报道,爆出更多“杨六斤”苦不堪言、不为人知的故事,赞美深圳康桥书院的义举,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予以帮助等等,这样的报道可谓是赚足了噱头。于是这一新闻也被公众迅速炒热,起初报道的广西电视台却成了配角,南方都市报对这一件事件进行二次加工整合后,却成为了这一事件报道的主角。可是我们要思考的是捐款是发生在广西电视台节目播出后啊,这样无疑不是凸显了深圳的救援,淡化了广西的救助吗?这样高调的跟进报道难免让人对南方都市报的举动产生怀疑,是真正的善意报道还是“抢占商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大众传播媒介一味追求受众群体、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媒体的担当。当前各大媒体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赚足眼球,抢占先机,有些所谓的公益救助性报道已然开始忘记社会担当、忘记新闻伦理道德,从而演变成了一种恶性的报道理念:救助那些最最贫困、最最奇特的弱势群体而不是去救助那些生活中常见的、群体数量最多的、最容易帮助的人们。
这样的理念已经从一定的程度上损害了大众媒体的声誉,影响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了。媒体的救助报道不要一味的去追求其商业价值,而是要认清媒体的担当与肩负的众人,切切实实的对需要实际需求的救助者进行报道与关爱,通过媒体所特有的能力与优势,来帮助政府职能部门和各界爱心人士实施救助。
广西卫视制作本次节目的时候,也没有想到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和关注,而且也没有想到会收到如此之多的善款,本可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可是在媒体的相继报道和持续发酵中,最后又搞得不欢而散。那么,面对这件事情,我们是否应该去思考媒体的“积极报道”与“受众的质疑”之间有哪些关系?我想这些问题是我们当下媒体人应该注意和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