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人生,在于“逆熵而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平庸的人生,都是顺熵而动;精彩的人生,不仅要有“逆商”,也要“逆熵而行”!——题记

或许“熵增定律”是令物理学家们感到最为绝望的发现,他们说——宁愿当初没有发现它,这句话充满了“鸵鸟效应”的味道。逃避不是良策,关键在于应对。

先来窥探一下这条充满悲观主义的物理学发现:

熵增定律是说热量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该过程不可逆的,孤立系统总是趋向于熵增,最终达到熵的最大状态,也就是系统的最混乱无序状态。这里所说的的“熵”,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系统“内在的混乱程度”。(@_@)

通俗一点来说,“熵”就像是一把尺子,但它衡量的不是长度,而是系统内的一种混乱度。一个系统(或一样东西)放在那儿,只要没有外力施加给它,它只会越来越乱。熵值达到最大时,事物便接近于毁灭和死亡。令人窒息的是,熵增是最自然、最轻松的发展方向。

现在你只需脑补一下:房间不整理,就会越来越乱的画面,或者你存在电脑里的文件也总是东一块西一块的,是不是马上就拥有了和物理学家们类似的绝望感?!关键是,这还不算完!

如果不运动,脂肪就越积越多。安逸是轻松的,熵增的方向就是让人越来越胖;如果不拼搏,精神就越来越懈怠。懒惰是容易的,熵增的方向就是让人越来越懒。如果不学习,大脑就越来越慢。愚钝是自然的,熵增就是让人越来越笨。总之,如果你任由其发展,熵增就是要摧毁你。

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他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你本以为已经走投无路,但下一个转角,你就满眼看到希望!天无绝人之路,物理学界也不例外。

我们只需要开动脑筋想一想:氨基酸只有按特定的顺序有序排列,再加上一定的空间结构,才有可能使蛋白质具有生物的活性。如果一切都是自发地向无序发展,那么地球上的生命又是怎么来的呢?是什么力量在对抗”熵增“,从而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丰富多彩的呢?

这个“逆熵而动”的神秘力量便是“ 耗散结构 ”。关于它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而发现它则纯属一个偶然。还在上世纪初,贝纳德在一次实验中,持续加热一个碟子里的液体,直到温度梯度超过某临界值时,流体的表面突然呈现出一种有序的、有如蜂巢状的花纹。

这种花纹被称作为“贝纳德花纹”。70年代,伊里亚·普里戈津提出了“耗散结构”这一概念: 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

从“无序”到“有序”,生命体现出了它的优美,“耗散结构”这个概念让我们找到了人生“逆熵”的关键!对比熵增定律的前提,我们发现了以下三个关键词: 开放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持续输入的外界动力 。

在封闭系统内,熵增其实是能量的退化。随着熵值的增加,无效能量就越聚越多,导致有效的可用能量却在不断减少。但是开放系统却不同,它能随着内部和外界的变化而调整,及时将无效的能量排放出去,为有效能量获取空间。

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整理凌乱不堪的房间的?第一步,丢弃没用的物品,这相当于开放原本封闭的系统,把无效能量释放出去。第二步,把剩下的物品归类,再分门别类地收好。这就是不断施加外力,直到系统内的物体有序排列的过程。 因此保持开放,是构建“耗散结构”的第一步 。

我们既要开放自身的能量系统,也要开放我们的思维系统。开放能量系统最 简单的例子莫过于健身。 身体里的能量多了,通过锻炼把它耗散掉,能量就转化成了肌肉而不是脂肪。血液循环也因此而改善了,肥胖症消失了,糖尿病也没有了。这就是任正非所说的“最简单的耗散结构”。

要开放思维系统,首先是要读书。 读书最能使人思维活跃,胸襟开阔。在堪称阅读指导圣经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阅读就是自己和作者间的一种深度交流。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和大师交流。最初双方的起点并不相同,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你自问自答,渐渐与作者共频。

其次是要学习,而且是开放式的学习。 有一种”学习金字塔理论“,因为结论符合人类的认知模型,并且能有效指导学习,即使无法证实其真实性,也依然不影响它的流行。它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显示出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

根据这一理论,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的效率都很低下,效率在30%以下;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能保持学习效率在50%以上。而“教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则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因此,即使热爱学习,也要注重学习方法。不断与人交流,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知名撰稿人万维钢说,“ 市场经济就是进化经济,它的核心精神是想生就生,该死就死。 ”市场能呈指数级增长的秘密就在于“无情地破坏和淘汰”,仿佛自然之手,大浪淘沙,把一切过时的、老旧的、落后的剔除出局,豪不留情!

周边的世界日新月异地在发展变化,周围的人也在百舸争流、力求上游。如果你此时安于现状、固步自封,那就只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现在的你有多安逸,未来就有多危险”。在“不进则退”的大环境下,因循守旧的人最后成了“病树”,力求安稳的人最后变成了“沉舟”。

贝纳德通过加热的方式使碟子中的液态系统远离了其平衡态;我们只有不断 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增进技能、提高认知水平 ,才能让自己离开安逸舒适的平衡态,不断走出舒适圈,拓宽舒适圈边界,从而完成个人能力的一个又一个跃迁。

混沌大学创始人李善友在他的《第二曲线创新》提到:“没有企业能够长青,企业规模越大增长越慢。个人也是一样,没办法在原有轨道上始终保持高速发展。如果没有看清形势,在极限点来临前及时跨越到第二曲线上,也很快像企业一样走向衰落,进而被淘汰出局。”

想要人生不设限,就要尽快跨界。保持极大的兴趣去接触不同的领域,努力充实自己。这个过程中必定有失败,也充满了各种困难。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德韦克说,只有建立“成长型思维”,才能有拥抱失败的勇气,也才能有在失败中增长经验的智慧。

“成长型思维”就像一个开放型的容器,拥抱变化,持续与外界交换能量。它认为人的能力在任何阶段都能得到提高,强调重视努力的过程而非结果。因此培养了这种思维,就像安装了一个自驱的马达,让你不断冲破常识的束缚,连续给自己赋能,实现向一条又一条第二曲线的跃迁。

举一个烧开水的例子。仅依靠加热还不足以满足将水烧开的全部条件,在正常大气压下,只有使其温度达到100摄氏度时,水才能沸腾,低一度都无法改变水原本的状态。而在贝纳德的例子中,只有持续加热系统,使其温度梯度达到某临界值时,才逆转了分子从无序到有序的状态。

同样的道理,很多人都有运动减肥的经历,过程漫长又痛苦。两个月下来,天天称体重,一点变化也没有。满心欢喜终化为无情泡影,多少人会止步于此?但是有种理论认为,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多是在3-6个月时间内完成的,因此没有坚持半年的决心,就不要期望运动减肥能看到效果。

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没有49999次的失败,爱迪生怎么可能在第50000次实验中成功发明出蓄电池;没有每天在街上观察、谛听、积累素材的坚持,狄更斯又怎会成为英国名垂青史的一代文豪?

没有数十年的幽而发奋,司马迁著不成“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没有坚持四十年的不懈努力,马克思也完不成全世界无产者所需的《资本论》。

要看日出的人,必须守到拂晓;要成为“逆熵”的英雄,既要守得住云开,也能静待得了花开。和常人相比,他们就像沙漠中的骆驼,具有超强的耐力和隐忍性,锲而不舍,能在困难中坚守,才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薛定谔在《生命的意义》中说:“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食。 ”但是,很多人却混吃等死,胡吃海喝。他们此一时锐意进取,却彼一时叹息沉沦;他们间歇性勤奋刻苦,却持续性好吃懒做。他们,28岁已死,只不过80岁才埋。他们,顺应人性,就是顺从熵增。

可是“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动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正因为不顺从于,二十种氨基酸的有序排列才构成了生命遗传的密码;也正因为不顺从,人类才发明出飞行器而勇闯太空。

征服熵增,先要征服自己;征服自己,要自立更要自律!收获精彩,唯有不断努力。人生的精彩,就在于“逆熵而行”。

精彩人生,在于“逆熵而行”
平庸的人生,都是顺熵而动;精彩的人生,不仅要有“逆商”,也要“逆熵而行”!——题记或许“熵增定律”是令物理学家们感到最为绝望的发现,他们说——宁愿当初没有发现它,这句话充满了“鸵鸟效应”的味道。逃避不是良策,关键在于应对。 先来窥探一下这条充满悲观主义的物理学发现: 熵增定律是说热量从高温物体流向...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