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说明学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为你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那些帮助?(要求至少500字)

如题所述

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学习心态的形成,情绪的合理调控,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挫折承受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单纯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单项心理品质的训练,它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在学生没有学习知识的压力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使学生在这里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它使在学校教育中不明确的心理教育明确起来。它的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理性价值观念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良好人际的建立,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其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它必须以个体的经验为载体,使学生通过自身的阅历实现感悟,以促进心理的反思与构建。只有借助于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和感悟,重视学生个体内在的心理历程的影响,才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外在的心理知识内化为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借助于体验,才能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究,不断感悟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体验与活动又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体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实践的过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学手段实施的体验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活动中的体验。只有借助于活动,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深刻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才能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体会、琢磨,产生共鸣,进而促使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在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教师应善于创设活动的情境,以体验学习为教学模式,促使师生、生生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交流的活动中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或唤醒学生内心己有的经历和体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达到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相对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主要有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活动是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根据目标选择设计、有主题、有活动形式和方法、有设计方案、能控制活动的过程、能评价活动的结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内的一种课程,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间里保证其实施,而且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还延伸到课外和校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活动不仅指课堂教学活动,还包括校内课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门校内、校外课程相结合的
综合性课程。就某种程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手段有别于其他课程囿于课堂之内的外在形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因此,在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尽量要做到校内和校外多种形式相结合,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也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更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何,直接受到教师本身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长期的,也是多方面的。

本文所论述的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教师的人格、教师的才能、教师的期望、师生交往。

一 教师的人格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也曾经有人做过教师的性格对学生性格影响的实验。具体实验过程是:让三种性格类型的教师各带一组学生,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发现在实验前基本一致的三组学生性格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第一组,教师的性格和善,办事民主,在他的影响下,此组学生的性格比较稳定,待人态度友好,学习积极进取;第二组,教师的性格严厉,遇事专制,在他的影响下,学生的情绪比较紧张,感情冷淡,往往行动带有攻击性;第三组是性格冷漠,放任不管的教师,这组学生的行动也漫不经心,言行放任,人际关系冷漠。上述实验说明,教师性格优良可以带出性格优良的学生,而性格不良的教师,可能带出性格不良的学生。美国的鲍德温也曾经对73位教师与100名学生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

教师的素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如此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辅导学生的同时,要加强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调适与人格的提升,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具体的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了解自己个性上有利于教学的一面,也要克制自己不利于教学的一面。

教师的良好性格一般包括热情开朗、精神饱满、耐心细致、沉着冷静、温和宽厚、心地善良等特征。具有这些特征的教师能够和学生友好相处,与学生打成一片,能够对学生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予以关心。对于学生心灵深处的喜悦和烦恼、欢乐与忧愁、肯定与疑惑、宽慰与愤怒,教师都能与他们进行沟通,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不管出现什么情况,教师都能镇定自若,从容不迫,以极大的耐心做好工作。并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师生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教师不良性格的特征是:抑郁孤僻、粗暴、淡漠、喜怒无常、交往性差等。具有这种性格的教师对人对事冷若冰霜,不仅割断了教师之间的感情联系,也割断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往,对学生的心灵是一种巨大的创伤。性格暴躁的教师,情绪易激动,可能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发其火,剑拔弩张,使学生产生极大的焦虑,久而久之,会引起神经系统的疾病。总之,教师的不良性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经常性自我反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克制住这些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2、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为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以及对同事的协调关系。这种职业道德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用一个“爱”字就可以包容。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使学生感到温暖、关怀,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使先进的学生得到鼓励,使后进的学生看到希望。如果教师对学生产生不了爱的感情,态度冷漠,学生就会敏锐地觉察出来,就会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产生情感鸿沟。但是教师的爱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偏袒,而是在爱的基础上的严格要求。爱之深,教之严,学生懂得这个道理,并喜欢亲切而严格的教师。

那么教师的爱应在什么基础上产生呢?首先,应有对教育工作的敬业精神,了解学生,富有同情心。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所与日本青少年研究所、美国芝加哥大学三家合作对初中学生调查的结果,三个国家的中学生最喜欢的教师是“理解同学心情”、“待人公平”、“幽默慈祥”,能沟通学生思想感情的教师;而那些不了解学生,上课只讲知识,缺乏情感交流,经常考试,作业繁重,甚至对学生扳着面孔,态度粗暴,瞧不起学生,没有同情心,上课来,下课走,经常拖堂的教师,是学生最反感的。

其次,热心教育活动,水平较高,方法灵活多样,也是产生爱的一个条件。调查发现,教学方法灵活,热烈、同情、尊重学生,耐心温和、严格要求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最具有威信。

再次,和教师的思想品德有关,思想品德水平高,才能影响好学生,学生也易接受,爱也就能产生。

二、教师的才能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得知识的传播媒介大大增加,学生们的知识已远远超出学校教学的范围。如果教师没有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没有广博的文化科学修养,没有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就不可能真正搞好教学。同时也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个称职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知识结构:

1、广博的一般文化修养。

中学教师应对中学生所学习的各个学科都有广泛的了解,最好要有自己的业余专长,在某一方面达到能够组织课外活动的水平。

2、懂得教育科学

教师应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并能结合中学生的实际加以运用。

3、精通所教学科知识

教师应掌握本专业的基础、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熟练地掌握所教学科的教材,把握住其结构。要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为本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教师的期望即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态度表现。这种态度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和知识的掌握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期望效应”告诉我们,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就会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师、对待学习及自己的行为,积极克服自己的缺点,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会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有所进步。相反,教师如果厌恶学生,对学生期望较低,或经常冷漠、歧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就会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师,拒绝教师的要求或不加理会,学习成绩和行为就会在自暴自弃当中一天天变坏。这也是好学生愈来愈好,差学生愈来愈差的根源之一。

有的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把学生划分为几等,如“有希望者”、“一般者”“无希望者”。这种划分使得教师的感情投入产生了不一致,只对好学生投入感情,对差者则放任自流。这样以学习成绩好坏为依据的划分,忽视学生的品德、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势必会影响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部分学生丧失自信心和自尊心,产生难以挽回的后果。

上述事实说明,感情态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要对全体学生负责,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位学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给他们以公正的和足够的鼓励。

四、师生交往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在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处于核心的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因为师生之间的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的做法是:

1、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促使全体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人不能只限于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而应把立足点放到全体学生身上,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以及那些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尤其要多关心和体贴。教师应与他们多接触、多交往。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差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同时还可以消除差生与教师的隔阂和抵触,促进差生的思想觉悟与行为的转变。相反,厌弃的态度,疏远的行为,必然使差生产生更严重的自卑心理和压抑情绪,这对差生的思想转变和行为矫正是十分不利的。

2、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兴趣广泛的教师,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相对学生而言,教师既是长者、成熟者,又是领导、教育者。这种特殊的交往地位,势必要求教师在自己的人格。品行和其他教育素质方面,要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良好的影响力,否则,就失去了师生交往的意义。根据国内外的现有研究,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必须品德高尚、学识渊博、通晓教育、教学的规律和艺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无私并没有偏见,仪表庄重,举止文雅,兴趣广泛,善于设身处地地体察学生的思想和感情。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才具有威信、吸引力和影响力。

3、教师与学生课堂上的言语沟通和课下的相互作用,能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无疑是师生交往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内容。只有正确地把握课堂内师生交往的规律,努力清除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上的障碍,积极强化交往双方的意向和教室内的良好气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仅仅有课堂上的师生交往还是很不够的,教育与教学的大量任务,需要教师与学生通过课下的交往活动来完成。比如,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的个人专长得到挖掘和提高,单凭课堂上的师生交往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教师通过课下的师生交往,给学生更多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机会,那么就可以大大有利于学生专长的发展,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自然也是一种促进。可见,课堂上的师生沟通与课堂下的师生交流,犹如一枚硬币之正反两面,是不能随意割裂或互相排斥的。

总之,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时,首先应该先优化我们自身的素质。所以,增强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培养学生优秀心理素质的关键。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02
最大的收获就是:心理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看清事物的本质,学会坦然地面对现实…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胜任你所做的工作,特别是教师…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