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资本经济

一道考研真题,哪位达人教教我

就是这个啦!

第二篇 资本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自诞生以来,已走过了大约500年的路程。从16世纪出现工场手工业时期开始,到18世纪产业革命为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过程已经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的,又是建立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基础之上的。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分为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本篇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也就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经济发展,揭示资本主义的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本篇共两章,第四章着重研究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经济运动规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及其运行、发展过程;第五章着重研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经济运动规律,研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前提条件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商品的范围扩大了,连工人的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劳动者表现为自由的雇佣工人,劳动表现为雇佣劳动,商品货币关系包揽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部领域。不仅产品和生产要素都表现为商品,而且商品还作为资本的产品,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性质。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从本质上说,资本是生产资本的,但资本只有生产出剩余价值,才可能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二、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条件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生产资料采取资本形式和劳动采取雇佣劳动形式这两个前提条件决定的,也就是由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两个前提条件决定的。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谁要想成为资本家,首先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然而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与资本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作为货币的货币,它的流通形式是W—G—W,这是简单商品流通形式,货币起着商品交换的媒介作用。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G—W—G,这是资本流通形式。货币与资本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1)买卖的次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与终点不同;
3)媒介物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这就表明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和经济内容。
2.资本与资本总公式
在简单商品流通形式W—G—W中,商品所有者为买而卖,交换的目的在于取得自己所需的使用价值。因而公式两端是使用价值不同而价值量相等的两种商品。而G—W—G资本流通形式,货币所有者投入货币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资本流通的完整形式应该是G—W—G′,其中的G′=G+△G,即原来预付的货币额G,再加上一个增加额△G,马克思把它称为剩余价值。这正是两种流通形式最本质的区别。当货币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货币就转化为资本,货币所有者就成为资本家。
可见,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把G—W—G′这一公式,称为资本的总公式,因为它不仅适用于商业资本,也适用于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是所有资本都适用的公式。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或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必须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进行,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剩余价值就不会产生。如果进行不等价交换,也只会改变财富的分配,不会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不管是贱买,还是贵卖,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此,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或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2)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
如果离开流通领域,货币所有者把货币储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以外,也就是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就不能使价值增殖,从而使货币或商品转化为资本。”这就产生了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只有解决这个矛盾,才能说明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而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研究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在研究时,既不能违背价值规律的要求,又要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既要说明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还要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以流通为条件,不能完全离开流通过程。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必须在这种条件下加以解决。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
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要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1)劳动者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能够在市场上出卖自已的劳动力。
2)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除了出卖劳动力外,别无谋生之道。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要以活的人体存在为前提,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具体包括: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便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劳动力;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规定上的特殊性,还在于它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所在国家的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及其历史发展和文化水平,都影响着劳动者对生活资料需要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因而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劳动者对生活资料的需要是不同的。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有两种相反的倾向: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各种生活资料的价值日益降低,因而劳动力价值有降低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劳动者及其家庭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日益提高,因而劳动力价值有上升的趋势。但在一定的国家和一定的时期,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是一定的,因而劳动力的价值可以确定为一个平均的水平。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能形成价值。所以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 这种劳动能力,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新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部分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现在,矛盾的内幕基本揭开来,资本家按照劳动力的价值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因而获得了劳动力的使用权;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既创造一部分新价值作为劳动力价值的补偿,又创造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占有。在这里,劳动力的买卖是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价值规律没有被破坏。但通过劳动力的买卖,通过生产过程,却创造出剩余价值。创造出剩余价值,货币才真正转化为资本,货币所有者才转化为资本家。只有在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两个前提条件同时具备时,才会有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它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又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在于:
(1)工人是在资本家指挥和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2)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3.价值增殖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
为了要研究价值增殖过程,首先要分析价值形成过程。所谓价值形成过程,就是工人的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过程,也就是新价值的创造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凝结在生产出来的产品中。这种新创造的价值,一部分用于补偿已消耗的劳动力的价值,一部分形成剩余价值。如果新创造的价值只等于已消耗的劳动力价值,没有剩余价值,那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新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这多出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因此,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的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必要劳动、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
雇佣工人在一个工作日内的劳动时间,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即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其劳动也分为两个部分,即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称为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时间内支出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因为对于劳动者而言,这一部分劳动是维持他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所必要的。在工作日中,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这个时间内支出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本质时指出:“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资本的本质
资本首先表现为一定量的价值,无论是货币、商品,还是生产资料,都是代表一定量的价值而存在。
资本必须不断地运动,在运动中资本价值不断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且还要获得新增加的剩余价值。
因此,从本质上说,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力转化为商品,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才取得剩余价值的形式,资本表现的是资本剥削剩余价值的关系。所以,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见,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只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的历史阶段。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家在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时,预付出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变动它原有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它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必要条件。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新价值,使原有的价值量发生变化,即发生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它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从劳动过程看,从物质形态看,表现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即生产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从价值增殖过程看,则表现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把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马克思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之一,不仅对揭露剩余价值的来源,认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有重要意义,而且为以后的一系列理论,如资本积累与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地租理论等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1.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m′),公式表示:

m′=m/v

由于可变资本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由必要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是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由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所以剩余价值率又可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剩余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
必要劳动 必要劳动时间
上述公式表明,工人在一个工作日中,究竟有多少时间为自己劳动,有多少时间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
2.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率表示着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剩余价值的绝对量通常称为剩余价值量,指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剥削全体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绝对数量。它取决于二个因素:一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二是雇佣工人数或可变资本量的多少。如果用M代表剩余价值量,V代表可变资本总量,剩余价值量的公式是:M= m′·V,即可变资本总量与剩余价值率的乘积。

四、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时,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剩余价值率也越高,剩余价值量也越大。用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的办法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称为绝对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生产技术主要是手工劳动,资本家经常用延长工作日、增加劳动时间的办法来榨取剩余价值。
2.工作日的界限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否则,资本家就得不到剩余价值。工作日的最高界限是可以确定的,它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力的生理界限。另一是道德的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来学习文化和从事社会活动,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量,由该国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决定。在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之间,工作日究竟有多少小时,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斗争。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是用来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护工人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能降低劳动力价值;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以及为这些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通过各个部门中的个别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3.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称为社会价值,商品是按照社会价值出售的,如果个别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其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出售而取得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部分,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4.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个别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个别企业取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暂时的现象,因为其他企业也会因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竞相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会因此引起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社会价值降低,这时,个别企业由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超额剩余价值也随之消失。但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价值下降,又会引起劳动力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资本家由此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个别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五、生产自动化与剩余价值的源泉

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仍然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并没有过时。这是因为:
第一,自动化机器体系和机器人仍然是一种生产工具,是生产的物质条件;在生产过程中,它仍然是不变资本的存在形式,仍然要按照价值磨损程度来转移它的价值。它既不能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第二,自动化机器体系的出现,仍然不能改变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在自动化条件下,生产工人的范围扩大了。不仅有直接操作机器的工人,还要包括那些研究发明、设计制造、安装和维修的大批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和工人一起构成制造社会产品的“总体工人”,共同创造剩余价值。
第四,个别企业由于使用了自动化装置,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大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更由于整个社会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这就降低了劳动力价值,增加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总之,无论是普通机器体系,还是自动化的机器体系,都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价值和剩余价值,仍然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剩余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六、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家创办企业,进行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是资本家从事生产活动的唯一的决定动机。因此,“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用种种方法无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本质和特有性质,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历史上其他剥削制度相区别的重要特点。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活动,都以追逐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
剩余价值规律制约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马克思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必然性,从而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七、资本主义工资(实质、形式、量的变动)

1、工资的实质。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支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为资本主义工资。工人劳动一天,取得一天工资;劳动一个月,取得一个月工资,因而工资好像是劳动的价格,是劳动的全部报酬。这种假象,掩盖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区分,似乎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是有偿劳动,从而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实际上,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把工资当作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错误的,因为劳动不是商品,劳动既没有价值和价格,也不能出卖,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劳动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成为商品。“劳动的价值”或“劳动的价格”只是劳动力价值和价格的假象,这种假象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引起的。马克思把劳动力和劳动区别开来,由此揭示出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同时也揭示出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从而使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最终确立起来。
2、工资的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很多,但基本形式有两种;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1)计时工资
计时工资是按照工人劳动时间的多少为标准而支付的工资,如月工资、周工资、日工资、小时工资等。既然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计时工资实质上就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小时价值的转化形式。计时工资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广泛采用的工资形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资的时间单位呈现出日益缩短的趋势,如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较普遍地采用小时工资制,它有利于缩短工作日。
2)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是按照工人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而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资本家根据在计时工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规定每件产品的工资单价,其计算公式是:
日工资额
计件工资单价
日产品件数
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一样,都以劳动力价值作为计算基础,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计件工资更有利于提高劳动强度,更有利于资本家对工人的管理,因而它更有利于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和剥削。所以马克思指出:“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
除了上述两种基本形式外,还有多种派生的工资形式,如奖金、分红利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资本主义工资又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
3、工资量及其变动趋势。
资本主义工资是以货币形式来支付的,工人拿到货币后要用于购买生活资料,以维护自己和家庭成员的生活。由于生活资料的价格可能发生变动,同样数量的货币可能转变为不等量的生活资料,货币工资的数量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工人实际生活水平的高低。
以一定数量的货币来表现的工资叫做名义工资,用货币工资实际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叫做实际工资。实际工资的多少是反映工人实际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志。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间,在量的变化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成正比例变化。但在现实生活中,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关系,存在着多种情况。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后者的增长速度小于前者。
只考察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即只考察工资的绝对量是不够的,还要考察工资的相对量,即考察相对工资。以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利润额(即剩余价值额)相比较的工资叫做相对工资,或称比较工资。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工资有下降的趋势。
工资水平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相同的,形成工资的国民差异。因为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经济文化水平不同,构成劳动力价值的物质要素的范围和数量也不同;同时还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商品的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也不同,这就使得各国的工资水平也不同。资本主义经济越发达,工人受剥削的实际程度越深。
第三节 剩余价值分配
一、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资本主义商品价值包括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在资本家看来,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是为生产商品耗费的资本价值,即生产成本。当商品价值中的c+v部分,被当作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费用时就转化为成本价格,通常用k来表示。
实际上,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费用和商品生产的实际耗费是不同的。前者只是成本价格,后者是按照劳动的耗费计算的,包括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等于商品的全部价值。商品价值和成本价格之间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由于商品价值中的c+v转化为成本价格,商品价值c+v+m就转化为k+m,即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
由于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就表现为成本价格以上的增加额,剩余价值本来是可变资本带来的,但在资本家心目中,剩余价值并不仅仅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而是由他的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只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如果用p表示利润,那末,商品价值就转化为W=k+p,即商品价值转化为成本价格+利润。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以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为前提的。资本家从事商品生产经营,唯一关心的是利润率。他们是从利润率来确定预付资本可以获得多少利润量。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p′=c/(m+ v) ,它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由于预付总资本总是大于可变资本,因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利润率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利润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预付资本已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也越高,二者之间成正比例变化。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一定时,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所使用的劳动力就越多,利润率也就越高;反之,利润率就越低。
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年内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利润率也越高。年利润率与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
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节省不变资本,既降低了成本,又减少预付资本量,利润率就会提高。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由于各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导致各部门的利润率产生差别,从而使同量资本投在利润率不等的各个部门,就获得不等量利润。这一现象必然引起资本家之间为追逐最大利润而展开竞争,导致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可以分为同一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以及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这两种不同的竞争,产生的后果不同。前一种竞争的结果,使同种商品不同的个别价值,均衡为相同的市场价值,即社会价值。这样,那些生产规模大、技术装备先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1-28
资本经济是指研究资本投入的经济效益,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其核心是如何以最少的资本投入费用,获得最大效用,它是一种要素经济,与此相关的还有劳动经济,地租经济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资本经济什么意思
资本经济是指以资本为基础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体系。详细解释如下:资本经济是现代社会经济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主要关注的是资本的积累、投资、流动和回报。在资本经济中,资本指的是用于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资产和资源,包括货币、设备、土地、知识产权等。这些资本通过投资、借贷、交易等方式在不同企业...

资本经济是什么意思?
:资本经济是指以资本为重心,通过市场交换和流通来实现利润增长的一种经济模式。它基于私有制和市场竞争,鼓励创新和竞争力,推崇个人自由和自主决策。在资本经济中,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来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从而实现利润增长。不过,资本经济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源不均等、环境污染、劳资关...

什么是资本经济
资本经济是一种以资本为基础和核心的经济形态。详细解释如下:资本经济的概念 资本经济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本占据主导地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资本积累和扩张为手段的经济形态。在资本经济中,货币、物资、土地、知识产权等都被视为可以产生价值的资本,并通过投资、生产、销售等经济活动实现...

资本经济什么意思
资本经济是指资本主导的经济体系或经济结构,它涉及资本的集聚、投资、运作和增长。以下是详细的解释:资本经济是一个经济体系,其核心特点是资本的力量和运作。在这个体系中,资本不仅仅是货币或资产,还包括了一切可以增值并带来经济利益的生产资料。这个经济体系强调的是资本的运用和投资,以确保持续的经济...

资本经济包括什么意思
资本经济是指基于资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体系。资本经济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解释:一、资本经济的定义 资本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其核心特点是基于资本进行生产和交换。在这种经济体系中,资本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资本可以表现为物质资产,如工厂、设备、房地产等,也可以表现为...

什么是资本经济
资本经济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以下是关于资本经济的详细解释:1. 资本经济的定义 资本经济是指通过货币、物资、土地、技术、信息等资源投入,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在这种经济形态下,资本起着关键作用,驱动着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2. 资本的特点 资本经济的核心特点是资本...

什么是资本经济
资本经济即资本主义经济,是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少数人剥削广大劳动者的经济。简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具体讲有三个要点: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

名词解释:资本经济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的,又是建立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基础之上的。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分为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本篇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也就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经济发展,揭示资本主义的矛盾...

什么是经济资本?
资本经济是指研究资本投入的经济效益,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其核心是如何以最少的资本投入费用,获得最大效用,它是一种要素经济,与此相关的还有劳动经济,地租经济等。

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