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佛教说明心见性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禅宗」,众所周知,是中国佛教最伟大的成就,同时也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一个;也是汉传佛教中中国化最彻底的一个。 为何禅宗能有这麼大的成就,而且变得这麼重要呢?为了对此有所瞭,你必须知道『什麼是佛法?』以及『佛法最主要的目的何在?』佛法最终的目的,如你所知道的,是要求智慧及开悟(相对於基督教的求『激情』(passion)以及神的恩典,或其他一切宗教中所求的『神明的保佑』),然而为何所谓『开悟』如此重要而且令人希欲,乃至可成为佛法的究竟目的?让我们从字源上(etymologically)来看『开悟』(enlightenment)这个英文字:【接头词en-,to put in(表注入);接尾词-en,表示动词,to light up(令发光)】。故依enlighten此字的字源(造字原理)来说,其义即言:将『佛的智慧之光注入众生黑暗的心房之中』,因为众生心中经常都毫无、或极少光明。因为众生心房中没有光明,故无智慧之光,因此整个心就恒常被包裹或覆盖在黑暗之中,也因此众生的心就变成盲目及愚痴,因而对自心及对外境也都盲无所知。结果,芸芸众生尽其一生,多半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进,跌跌撞撞,一直只是被自己黑暗、无明的业力所牵引或驱策,颠扑而进──从而不断地基於『自利』与『自我中心』的动机去造作诸业:为了自我的利益或存活,一再地伤害他人以自肥,而且总是自以为是(self-justifying),丝毫不觉愧疚。 众生就是这样,尽其一生,一直是生活在或被禁锢在自我的囚室之中,念念之间,一直都不断地在为自己计划、盤算、设计、运筹惟幄,至死不息,永无尽期。今世未完,来世继续,这叫作『轮转不息』 众生为何会这样呢?因为他们自心中没有光明,也就是所谓『自心无明』,因此才会一直如是一辈子『盲目追求』,受尽无量的失败、挫折、打击与苦楚,但也因『无明心』的驱使的关系,自己不明所以,同时也身不由己地一直重复无尽的盲目追求、『往外追逐』、颠扑再起,轮转不息,永无悔悟之期。因此,若要断此无尽的烦恼、苦痛,唯一的方法,那就是要令他『心明』,心中有光明,也就是要把佛的大智慧光明,照射进他的『心房』中;而欲达此目的,则行者必须把他的『心扉』打开,即使不能全部打开,让佛日之光照彻到他心房的每个角落,至少也要打开一条缝隙,(如楞严经於开示禅观中所说的),令至少有一线佛光照进他的心门,而照亮他的心室,令他因而有所见,从而能『自见』──於是进而能自见、自知自己的一切行为、言语与思惟,於焉真正进入『了知自我』,『了知自心』,乃至幡然省悟:『觉今是而昨非』,甚至到达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觉知自己从前作了许许多多的错事,而完全冥然不知不觉,不知有过,也从不知惭愧、悔改;如今因为自心中已有些许光明,而能以此佛智光明自照、自见、自知、悔悟,改过向善,向上提升,因而令自身的智慧、德行与人格日日增进,『自我的膨胀』也日渐缩小,执著的己见也日益减少,因而自心也越来越光明磊落,与人相处,於家人、朋友与同事之间,摩擦也越来越少(因为『自我中心』减少了,没那麼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了),」於是,不管是在家庭中,或在职场中,自心越来越不闭锁,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有智慧光明,充满喜气、朝气、活力与友善、仁慈、以及宽阔的心怀,因而便能如佛经所说:由於真实修行正法的关系,『人见欢喜』,觉得此人越来越可敬、可爱:因此不但人际关系大为改善,同时也因自心开放、有光明、智慧开展,因而工作也越来越顺利,而令整个人格与人生全面改变,充满光明、智慧与幸福的希望,不再终日闭锁一方,愁眉不展,身心日渐老化、退化。这就是学佛具体的目的与功能,也是习禅的目的与功能──那也就是要增进、提升我们的智慧,因而改进处世与作事的方法及原则,从而真正提升我们的智慧与生命的品质,令人更有智慧、更光明、更快乐;而绝非与世隔绝、消极、退没、幽黯的──那是一般人,或不是真正懂佛法的人的一大误解;也由於这样普遍的误解与疑虑,从而令佛菩萨真正伟大光明的智慧,日渐隐没,而且令一般人对佛法心有畏惧,不敢接近。这些都是佛弟子,犹其是佛教法师所亟须努力去宣导、提倡、改善的。这样才能令佛法的智慧,再一次令众生理解、摄受、享用而得到绝大的利益。这就是佛法真正的目的,也是禅宗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所开示最理性光明伟大的道理,普令众生皆得『明达自心,明照自性』,而达到『见性成佛道』的最高目标。 但为达到『明心见性』的悟的境界,首先必须先令心平静下来;为了令心平静,因此习禅者也就必须『坐禅』(即俗称的『打坐』)。坐禅有许多法门必须学习,不是自己随便把腿盤起来,就能称为坐禅或打坐:最重要的是要学习、懂得於坐中如何『摄心』,摄心不乱,心才能平静下来;这心的平静状态,佛法中称为『止』,指止息烦恼,或止息『心湖』中不平静的『心波』或『心浪』;『心湖』中的『心水』风平浪静之後,才能照见或如实显现自心的影像,及内外一切法的真实形像或『法之实相』,这些『法相』才不会在心水中出现扭曲或模糊不清的现象──这在修行禅坐(习禅)的境界叫作『照见自心现影像』;而能如是『照见自心现相』的动作,便称为『观』,或『慧观』。因此,简言之一句话,坐禅是坐在那里收摄身心,令身心止息,不动乱,因而得『止』(而非光坐在那裏,什麼都不想,如六祖大师所说的『百物不思』,像一块木头一样。)得『止』就是得『定』。得定後,心水便不会随便晃动,才能进而修『观』,如实观察、照见自我身心及内外的一切法,因而如实了知一切实相,这叫作『由止而观』。能『由止而观』後,便进而修『止观』同时修,称为『止观双运』;且由止观双运纯熟,便能到达『止观平等』或『定慧等持』;若达『定慧等持』,便是得到『三摩地』或『三昧』(Samadhi)。而得三昧就是修习禅定的最高成就。 但禅定三昧本身也不是学佛最高的目的──三昧的功能在於它能令行者,依三昧(定慧等持)之力,而照破一切『无始无明』,从而真正开悟:从小悟、大悟,乃至大彻大悟而成佛。但成佛本身也不是最终的目的:成佛之後,便依自己修行成佛的经验与方法,教导其他众生,令普皆悟得自心自性,彻见本具佛性,因而成佛──如是佛佛相承,展转相授,自度度他,度无量众,生生世世觉悟度脱无量众生,令皆得无量智慧与安乐,尽未来际,永不舍此悲心与辛勤,永无止息,而令佛之智光恒久照亮无量世界──这就是佛法的最终目的、无尽的目的,无尽的愿力与无尽的悲心。此即佛法最究竟的意义、目的、与修行。当然,这同时也是『六祖坛经』与『圆觉经』所要开示的要旨。 「六祖法宝坛经」此经是一千四百多年来,所有习禅者或禅宗的弟子,所必须修学的一部至高宝典;也因为这部宝典的流传,而奠定了禅宗在中土植基,且代代发扬光大,历久不衰。这是因为六祖大师得自五祖亲传开悟後,以他极其超绝的智慧、及绝佳的时代大环境承平开放、学术宗教自由昌盛,其传法因缘与先代祖师相比,特别殊胜,因而中华禅宗就由六祖大师开始,发展成佛教界的一大奇葩,其光芒照彻汉土各地,其影响则历千年而恒久不衰,所利益开悟的僧俗四众,无量无数,如是乃至中华禅宗成为中国佛教最普遍、具体、伟大的成就。及至近世以来,中华禅宗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世界各国习禅、或学佛法者,所一致赞叹、景仰的最高对象。推究其源,都是因为六祖大师以其超绝的智慧方便,用一般人极其容易领解而最深入浅出的语词,开显了佛祖所传最高、最能令人直接受益的法门:即『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顿悟法门。 因此,能够听闻、或阅读、知见此见性法门的人,依佛经所说,都是累劫有修、深种善根的人,才能有此因缘福报接触、瞭解这麼高深的大法,并且能与此法相应,尤其是值此末世,邪说横流,能听闻受持这麼高深难解、直趋菩提的人,实是甚难稀有,都应自我庆幸,不妄自菲薄、划地自限,因而发大心,趣求无上菩提,广利群生,以报佛祖之深恩大德於万一。 成观法师接著开示说:「大家都已知道禅宗是讲『悟』或『开悟』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所谓『悟』作一个比较明晰而通彻的剖析;因为所谓『悟』这个词与境界,对一般人而言,可说是相当生疏而且模糊的;若不能明晰地正解其义,很容易流於误会,更容易被误导,乃至受人诳惑。并且,佛法的修学,不论任何宗派,都一定是从『知、解、行、证』一步一步,次第往上修。(因为佛法的最大特徵是:它是『知性』的,是求智慧的;相对於大部份世间法及外道法,泰半诉诸感性,以为最大诉求)。因此,为佛弟子若欲於所修所学不走错路,即应对所修学的法门或课题,有相当程度的『知』、『解』,而且必须是『正知』、『正解』,才不会错解、误解、乃至曲解所学的法门;然而能如是修学者,则必须具有大福德因缘,能从真善识,接受正法,如法修行,才有可能。否则,如许多当代人士,懒得外出求师求法,只在家中『上网学佛』──看经、参与各种讨论或论坛,众说纷纭,不知所从。这反而成为现代人的共业所带来的学佛之一大障难。为了令大家普遍对『悟』有个概括而正确的瞭解,而不致於习禅过程中自误误他,(自以为自己悟了,其实未悟;相信某人说他悟了,其实他并未悟,因而为其诳惑、误导,乃至造成种种榨取首先,要知『悟』有四种层次,并非只有一种:1.小悟;2.中悟;3.大悟;4.大彻大悟(即是所谓『开悟』)。先讲小悟。小悟是指对佛法中的一个词(名相)或一个概念(Concept),有一个通盤而彻底的瞭解(知解);不但能知解其义,而且能作得到,这才叫作『悟了』。例如以『布施』而言,布施在英文中有许多同义字,如Bestowal,Donation,Giving away,Relinquishment等。Bestowal是名词,它的动词是Bestow。Bestow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对上、中、下三等人的施与。对上的施与,中文称为『供养』,对平辈或在下的人之施与,称为『施』或『施舍』,所以经上常说『上供诸佛,下施众生』,即表此义。 其次 Donation 这个字意义此较普遍,通常是指慈善方面,济贫助穷,而对教堂,也可说是作 donation,因此 Donation 可以说是用在比较平等的立场,乃至比较是对下,且含有怜恤的心情在内;这与『供养』三宝时具有深重『信敬』的 Bestowal,大为不同。至於 Relinquishment,虽然同样也是把东西给别人,但 Relinquishment 主要注重的意义是『舍』,是行者自心对於锺爱的东西,能舍弃对它的贪爱,因而能施与他人。因此这种『舍』可以说是纯粹的『舍』,毫无眷恋也不求任何回报;这种『舍』可说是最难、最究竟的。在此必须一提的是:所谓布施、或供养、或舍,必须是你自喜欢、喜爱、有用的东西,而且最好是新的东西;而不是你所不喜欢,或已不用、或没用的东西,放著不处理则占地方,『丢了又可惜』,若摆 garage sale(车库摊),也卖不了多少钱,又很花时间,於是便拿去供养佛堂或师父,如是一举两得;然而那是『回收』(Recycle),不叫供养;那是把佛堂或道场当作回收场或 Dumpster(大垃圾箱),不是有真正诚心或敬意的供养。顺便提一下,你若真正要供养三宝修功德,最好是买新的,不要买了一包东西,自己吃了一半,才拿去供养师父或供佛。因为布施是『众善之本』,一切世间及出世间的好事,都是因为利他之心(altruistic),为了令他人欢喜、得安乐,所作出来的『利他之行』;即所谓的『乐善好施』之行;乃至於佛菩萨、祖师大德布施法及法的智慧给众生,也是基於利他之心而来;因此,若没有布施这件事,则这世间便没有好人,也不会有好事;因人人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乃至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他人。因此,须知:这布施一法,即包含了行者的悲愍心(慈悲心),即所谓悲天悯人之心,或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心』。而学佛法,必须具有慈悲心,所谓佛法以『慈悲为本』:若人没有慈悲心,再怎麼修行,学再多的佛法,也还是个自私自利的人。虽然『自私自利』在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理所当然,十分平常;但修行佛法的人,若有自私自利的心态,而没有利他之心,即是无慈悲;若无慈悲心,则所学便都没有根基,都是空幻的,有如空中楼阁,因为此人自私、自我中心,再怎麼修也仍是大凡夫一个,不可能真正了知、修行、乃至证悟什麼佛法或佛智。再说,佛法的道理,不只是要正确深入地去『知解』,而且还要去『作』的:若能知而不能行,那个佛法对他而言,只是文字言说,是『没有用』的(useless)──若佛法的道理只是用来知解、谈论,便成佛所说的『言说戏论』,口头说说罢了,或者大家聚在一起聊一聊,各人表现一下自己知识的广博,甚或可写一些文章、或出书,上市上架,名利双收,取得学位等等。但这些,据实而言,都是世俗人把佛法作为求名求利的手段而已,对於真正佛法的修行,并没有太大的助益。 我们讲『小悟』,是举布施为例,让大家瞭解:若人对『布施』的各种层面的道理都能理解,而且事上也作得到,这个人便能称为对『布施』有所悟;悟了的人,便能进入那个他所悟的境界,因他所悟的境界,便成为他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东西,他身心的一部份,而不只是仅能说说,教训别人而已。简言之,悟了之人,能说能作,解行合一,无有虚妄;因此,『悟』是可以检验的:若只能说而不能行,那只是凡夫知解;若能说又能行,才是贤圣悟了的境界。而且布施是比较普遍而根本的德行,故解了布施之『理』,且能行布施之『事』,解行相应,理事圆融,便可称为对於布施悟了。然而因它的范围通常不是很大,故姑且称之为『小悟』。 接著『小悟』之後,讲『中悟』。顾名思义,『中悟』当然是指层次(level)比较高,且范围更深更广。这样说很抽象,不容易理解;仍然举例而言:中悟例如修『忍』。忍(Forbearance),就是你能接受,而且能坦然地、平心静气地接受一切的横逆(adversity)、灾祸(calamity)、灾难(catastrophe)、天灾地变、移山倒海的大难(avalanche)等天下大事,乃至个人的疾病、身心之苦,冤家聚头,老是跟你过不去、找你麻烦的苦(怨憎会苦)、生离死别之苦(爱别离苦),想要作的事,总作不成,想要得到东西,老是得不到(所求不得苦),乃至生儿育女之苦(生苦:怀孕、临产、分娩的剧苦),年纪老迈体衰、四肢不随、心智衰退,行动思想都不顺意,自己烦恼,令家人担忧,而又无能为力(老苦);衰老、多病,於世事已经再也无能为力,若不讳言,则活著可说只是等著无常那一刻的到来,然当此之时,心中种种的不舍,对未来无边无知的恐惧怖畏;更尤其若於死前得了重病,拖延、开刀、急救、插管,不能食、不能言,不能自解大小便,展转床榻,乃至成为植物人,无限苦痛,即如地藏经中所说:此时病者『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真是苦不堪言。若於老病、再加上贫苦孤单,无人照料,则更是度日如年。除此之外,乃至人际关系的苦,例如遇人不淑,所嫁(所娶)非人,父母不慈、子女不孝、兄弟不义,朋友无情等等,都是世人常见的苦难或烦恼。在这些烦恼苦难中,若是真实修行佛法的人,而且已修了『忍』行,便得以其『忍力』来对付或度过这些生命中的苦难。而且须知,这些苦难,对於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人能逃得过:不论你多麼富有,或多麼有权势,或多麼有学问,都逃不过这些世间众所共有的『共业』之苦(大环境所带来的苦),以及个人『别业』(自己个别的业力)所带来的苦:上至国王天子公卿大夫,博学之士,下至庶民,引车卖浆者流,一识之无之人,如佛所开示,一切众生皆无能免於这些别业、共业所引发的无量忧悲苦恼。而能『度』(超越)这些苦恼,不为其苦所动摇的,除了依佛如来大智所开示的『忍』行之外,别无他途。而这些『忍』行,并不是咬牙切齿地忍,或表面上虽忍,心中却在抱怨、嘀咕说: “Why me?!”(为什麼是我呢?)──这好像说:得了癌症时,便大呼抗议说:“Why me?!”(为什麼是我呢?)──生命怎麼对我这麼不公?老天或上帝是不是忘了我、放弃我了?心中深深地怀著怨气、不满、不能接受、不能平衡。当人遭受个人苦难时,而大声疾呼地说“Why me?!”(为什麼是我呢?),那就好像在说:你得癌症不行,不公;若别人得癌症就没什麼关系?!须知,依佛法而言,一切祸福苦乐皆是由自己的业力造成的,不是谁给你的,更不是所谓『神的意旨』,若是『神的意旨』所致,这个神岂不是很偏心,很不公平,心很不平等,而且很残酷:他为何袖手让他『所创造』的世人(这只是个神话(myth)而已)受这麼多的苦难?如果他真的是『全知全能』,早就应该在创造万物时,令他们(它们)都很完美,且享受他们的生命及存在,不是让他们受尽苦难、折磨、忧恼,最後不免痛苦的一死,要不然他创造万物,所为何来?只是为了好玩?(这简直有如老子嫉世愤俗反讽的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般)──而且这样苦恼的众生,怎麼能称得上是上帝的杰作呢?因此,由佛智可知,一切众生的生死,乃至其一切忧悲苦难,都是众生自己的『业力』造成的(所谓『业力牵引』),而非有任何能掌控、主宰一切的『万能的主』在布置一切──因为他所造的一切『杰作』,其实品质都很差,有很多缺陷、瑕疵(品管不理想),再加上创造之後,其後续的『布置』与运作更差,经常失控,不管是大的世局,或小的如个人的遭遇,都太不理想了。也常令他自己震愤、生气,而毁灭一部分或全部那些不听话的『杰作』──这真是他老人家始料所未及。因此可知,所谓『全知全能』(常常有loss漏失)及『创造万物』都可说;那只是古代一个小民族(不上几十万人口)的神话,且有非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因而对人类的幸福快乐,乃至克服困难,毫无帮助,乃至由於其教义激进,十分排外,且容许以武力来解决族群的是非曲直(胜者代表正义),因此二千多年来令全人类到处蒙受许多刀兵之灾的蹂躏与恐怖。这就是因为一切世间人及外道人都不知、不解业力及其因果的关系。若信解佛之正理,从而依之於一切法修『忍』,便能度世间一切苦厄。附及,忍力是从定力而来的;要有忍力,必须先修禅定。而『忍』最深的意义是『不动』,不动的意思是『不动心』;因为能忍,所以其心不随外境而动(不随外境『起舞』),因而能跳脱或超越外境,而达到『身心抽离』的境界;若能如此,则虽由於业力而遭遇到一些苦厄,也比较容易『过关』(度过),这称为『以忍行度苦』。因为忍行能令人度苦,离苦,因此忍行就称为一种『度』(波罗蜜)。波罗蜜的意思是『度到彼岸』,也就是究竟解脱的意思。而修行大乘菩萨道的行者,都必须修行『六波罗蜜」(六度),以度自己及度一切众生出生死苦海,到达菩提涅槃安乐的彼岸。因为六道生死之中,苦难无边,光修一个「波罗蜜」是不够的,必须六度全修,才能自度度他。而此处所说的『忍波罗蜜』,便比上面第一项所说的『布施波罗蜜』,要来得更高、更深、更广,所以得称之为『中悟』。 还有,学佛者所修的忍力,除了是依定力而来外,其根本还是依於对业力因果的正知见与信心;由於深信『一切祸福苦乐皆是从众生的业力中来』,因此,我依照我个人的经验与心得建议大家:若学佛欲进更高阶深入的『正修行』,则必定要於『法』有坚强的信念,於佛有深厚的信心。因而信知:自己所获得或遭遇的一切,不论好坏,『都是我应得的!』也都是我的福报因缘,没有什麼可complain(抱怨)的,也无法希冀不是自己福报之内的非分之物。而且(这点更加重要):如果你扪心自问,自己真正很诚心、很努力,很如法地修行,佛菩萨一定会护念你的:你这样虔诚全心的修行,你往昔所造的恶业,如果可以消得掉的,佛菩萨一定会护念你,令你消业免难,或重罪轻受。若你如是诚心修行,而仍然躲不掉的苦难,就必须深信:那是因为你往昔所造的业太重,佛菩萨及你所修的一切功德,仍不足以完全为你去除那些业障及苦报,否则佛菩萨就违反了因果律,变成跟外道的神一样,无识因果,自我中心、玩弄因果。若佛法的行人於『佛』与『法』皆有如是正知见与信念,便如金刚经所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如是之人,诸佛护念,修行如来无上法皆速得成就,『得成於忍』,坚定不动。 至於第三项大悟,则例如说对大乘的六波罗蜜法整体,或大乘八宗的任何一宗之法的全部,全部修得纯熟通达、能知、能解、能行,而且融会贯通,毫无障难,能开解、利益无量众生,令皆开佛智慧,远离愚痴、无明贪爱,出生死海,入於无上菩提之行。这种人即可称为大悟之人。大悟之人都是大菩萨,圣者之流,祖师级的人物。而小悟、中悟都是贤者之属。至於第四项『大彻大悟』,简称为『开悟』,那就是佛的境界;他们不但能通达一切大小乘的法,而且获得无量三昧,得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佛果功德,以及三身四智等。因此『大彻大悟』或成佛,不是能随便说的。我们所处的末法时期,到处有人说他是开悟的人,或人与人之间互相频传:『某某人已开悟了。』或『某某人已证明他的弟子有几人开悟了。』当今之世,我们众生何其有幸?,能有这麼多人开悟成佛?或为活佛!?? 附带提到:若未开悟而说自己已经开悟,或传说别人已经开悟(自说、说他),或默许别人说他开悟、有神通,而不加以明确否认,都是犯了戒律上的『大妄语戒』,也就是破了戒;乃至没得禅定、神通,而说(或暗示)自己得禅定、有神通,许别人说他开悟、有神通,而不加以明确否认,或说自己是某佛、某菩萨、祖师的化身或再来,或说自己能与某佛、某菩萨沟通,或某佛、某菩萨於他梦中或醒时,或在禅定中传他什麼法等等──这一切都是犯了大妄语戒,是破戒人。有智者慎勿为其所惑、所诳,以免自误。又,他们为何要这样诳惑人?多半不出受了名、利、乃至色之诱惑,因此不知不觉为魔所趁,因而自害害他,失菩提道,来世堕於地狱道或魔道,详如楞严经所说。 成观法师说:「开悟的进程,第一步是行者须去除外在障碍,这是经由打破自我中心的硬壳(egoistic crust),或者说是铲除『自我城堡』的城墙或防御工事。」开悟的第二个进程是去除内在障碍,以便将自我从三毒心(贪爱、瞋恚、愚痴)中解脱出来。开悟的第三个进程是,既然内外的障碍已经去除,接著便可顺利地将佛的智光引进行者自己的心房中,因而令整个心房或心室充满光辉,整个心神、心灵都光明闪耀,行者从而心眼开发,而能明见自己的『心地』,这也就是所谓的『见性』,亦即见自己的『本性』,本具的佛性。这也就是所有禅宗教法,或整部『六祖坛经』,扩而言之,乃至整个大乘圣教的神髓与最终旨趣:亦即,佛的一代时教,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化导、指示众生悟自心地,见自己本来清净金刚佛性。若能见自佛性,佛及六祖大师便称此为:『见性成佛道』。 成观法师在讲了禅悟的种种义理之後,接著介绍中华禅宗诸大祖师的传承表,他说:「中华禅宗的开始第一代祖师是从西天(印度)来的达磨祖师(全名为菩提达磨大师),接著达磨祖师来华之後不久便在嵩山少林寺闭关(面壁)九年之後才传给二祖慧可大师;二祖慧可再传给三祖僧璨大师;三祖再传给四祖道信大师;四祖再传给五祖弘忍大师;五祖再传给六祖惠能大师。六祖大师得法後,在传法上起先有些障难,後来则因天下承平,皇室推崇、倡导佛法(六祖大师生於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卒於唐玄宗开元元年(637~713),因此大环境物阜民丰,学术自由发达,民智开通,因缘特别殊胜,所以六祖大师得以大昌禅法;其下弟子分为二大支,一支为南岳?怀让禅师,另一支为青原?行思禅师。这两位大禅师的後代又发展成为禅宗的五大宗派:一、临济宗,二、沩仰宗,三、曹洞宗,四、云门宗,五、法眼宗。这五宗至今也都还有传人,尤其是临济宗与曹洞宗,更是兴盛,此二宗後来也传到日本,因而令禅宗在日本也发扬光大,历代以来成为日本佛教的一大柱石。至於韩国也是一样,皆有学僧到中国来,得到禅宗的传承,回国之後,亦将如来的『正法眼藏』(禅宗传承的精要)保存及发扬光大。这一切成就,多半直接或间接受之於六祖大师之赐。 关於坐禅的种种要点及技巧,在此无暇详述,有志者可参阅成观法师著作的「禅之甘露」、「佛性三参」及「入不思议处」三书及【天台小止观】讲座 【编者按:也可参看慧律法师讲解的《金刚经》《六祖坛经》《传心法要》《达磨血脉论》《永嘉证道歌》等系列讲座或单一专题类讲座如《明心见性》】 成观法师最后说:我们学佛,最重要的首先就是要建立『正知见』,并且在这正知见上起坚定的『正信』,如此才能真正修行如来正法。而且,这『正知见』、『正信』建立起来以後,便能依此而照见佛法的究竟殊胜与伟大。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6
禅非常强调“明心见性”,“见性”就是证悟空性,“明心”简单说来就是了解我们的心。作家杨大侠描述,了解自己是最高的层次。
第2个回答  2018-11-02

明心见性  意思:

今天跟大家讲明心见性、成就佛果。我们天天都在讲明心见性、成就佛果,明心见性就是说,你明白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真谛,那么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我们到底明白了什么?首先告诉大家,物质是有生灭的,我们今天住的房子,现在造好了,它总有一天会坏掉;我们今天拥有的汽车、别墅等所有的一切物质,全部都会灭掉,用佛法来讲,叫归于空,所以,我们做人最后是梦幻一场。我们凡人在名利中打滚、出不来,天天为名为利很痛苦地活着,只有修佛法的人,因为他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才能不生不灭。所以,要心中无事无心,心中没有什么事情是对的、错的,那么就会产生出无心无非。

要明心见性,就是要看破生死。当你知道人死了之后,人是不会死的,因为他的灵魂是不灭的,你才能了悟修行的重要性。很多人修了半天,不知道修行的重要性。修行最重要的是你要懂得了悟,就是我知道了,生死都是没有的,他要看破生死。第二,要知道因果导致轮回。因果是什么呢?就是种因得果。导致轮回是什么呢?就是什么事情都会轮回,今天有了,明天没有,后天又有,轮轮回回。就像一个家庭一样,今天好了,明天吵了,所以业障紧随我们的身体,不会离开的。

很多人说:“我没有业障啊。”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业障紧随你的身体不会离开,如果你是个不修行的人,它就会越积累越多。为什么很多人的身体会越来越不好?因为他没有修行,业障就会越积越多。所以要用正思维把人间所有的事物反过来看,反过来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业障会越积越多,但是我越没有修好,这就是反过来看问题;我越修越好,我的业障会越来越少,这就是正思维。如果你的思维不正,就是说,我不修,反正业障会越来越多。就像很多人还房贷一样,利息越来越多,我一辈子还不完,越积越多,这就是负面的思维。所以,要忏悔自己的业障,念经可以去除很多的业障,但是不能再造新业,福慧才能增长。

师父告诉大家,有业障的人智慧会越来越少,这一点你们一定要记住啊。当一个人业障很重的时候,他的智慧越来越少。当一个人天天吵架、难过、伤心的时候,实际上他的智慧已经没有了,什么事情都想不出来了。所以,怎么样能够让自己的业障少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守好自己的身口意,不要让嘴巴、行为、思维的那种恶业增长,就是说你今天知道自己还有业障,你不能让它长得太快,你不能让它一直这么长下去,否则的话,菩萨是不能加持到你的,护法神也加持不了你,因为业障太多,障碍了你的慧命,所以要控制住它。

师父上次说,见闻觉知对学佛修行最后的果是没有用的。见闻觉知就是大家在社会上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和知道的,其实这些知道的都是人间的东西,你知道和不知道对你来讲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师父问你们,你们离开人间的时候,很多东西都不知道,就像一个人说,我离开的时候,我很多国家都没去过,但是你还是要死,这就叫道理,你去过多少国家对你的生死不起任何的作用。

学佛人要实修,才能有真智慧,不要让自己的心动得太厉害。实修就是实实在在地修,一切修为一定会相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今天修什么,你就会有什么来;你是一个很纯洁的孩子,你就会有很纯洁的好事来;你今天布施,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你就会得到别人对你的布施,这就叫相应。你今天很纯洁,心像菩萨一样,那么菩萨就能够很快地感应到你的慈悲,菩萨会用更大的慈悲能力来帮助你,所以就相应了。一旦相应之后,就会退散一切灾难,这个人的灾难就会散掉,散掉是什么意思呢?本来命根当中注定有的灾难,逃都逃不掉的,但是到了后来,因为你的努力让这个灾难散去了,没有了,散掉是这个概念,并不是说这个灾难没有了,实际上灾难是灭不掉的,因为有这个劫,就一定会有这个难。

所以做人学佛要学会控制好情绪,要懂得尊师、重法、真愿、实心,就是要尊重自己的师父,要尊重自己学的佛法,要有真正的愿力,还要有实实在在的心,所以有一句话叫“实心是道场”,实心就是实实在在的心。这个世界天天在变化,幻化就是无常,我们要用智慧让幻化的人间变得“无中生有、有中化无、转化意念、借假修真”,这十六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出生到这个世界当中,我们虽然有本性,但是我们在人间迷失了方向,我们要在这个人间的五欲六尘当中把真的佛性修出来,这就是“无中生有”,这个词不一定是贬义词;第二句“有中化无”,“有”是有什么呢?就是人间的那些贪瞋痴慢疑,我们要慢慢地把它化掉,化成没有,生出菩提心,化去瞋恨心。

然后“转化意念”,就是把所有的想法都要学会转化,今天你不开心了,你一定要转换情绪,今天想吵架,你一定要学会转化,一切都要学会转化。“借假修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今天假的身体只能活八十岁到九十岁,我们要借这个身体,赶快来做好的事情、做功德,让自己学到真正的佛。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身体,我们就是一个灵性,灵性不能做实事,而我们拥有有肉有血的身体,它可以做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

-----恭录:通灵活佛东方台 lu军宏台长博客  真修实修真智慧

佛家的明心见性是什么?什么是心?什么又是性?又怎么识自本心见自本...
见性,就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心的真实性质是怎么样的呢,还是佛教的词解释吧,先哲的总结很经典,心的真性就是静寂而不动的,“妙湛常明”,无善无恶,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充满宇宙而无处不在。这么说,大家可能觉得太玄虚了,是在扯淡。对世间常人来说,可能会这么认为。有此念之...

佛教里的“明心见性”是什么意思?
明心见性,是佛教中的重要修行境界和悟道体验。明心,即是指明晰内心的真实状态,包括清除杂念,洞悉心性的本质。这里的“心”常常指的是人的本心、真心,它远离一切妄想和执念,恢复其原本的清净状态。明心的过程需要修行者通过禅修等方式去体悟和实践。通过这一步骤,修行者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

啥叫明心见性
【解释】:①佛教语。指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②指率真地表现心性。

明心见性什么意思
明心见性是一个充满深意的佛教概念,意指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觉悟,从而洞察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明确答案:明心见性是指通过内心修行,实现灵魂的觉醒,最终悟得生命真义的过程。详细解释:1. 明心的含义:“明心”指的是清洗内心的杂念和烦恼。通过修行和悟道,使人心灵清...

明心见性是什么意思
1、字面的上的意思就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2、在佛教中,明心见性,超越了凡夫的认识层面。也就是说,不应以常规思维去理解。禅宗有这样一个公案:六祖惠能向五祖求法后就离开了。五祖弟子中有个慧明,是将军出身,觉得六祖尚是白衣,怎么有资格将祖师衣钵拿走呢?他很不服...

佛教里的“明心见性”是什么意思?
佛教认为,明心见性是深入探究生命本性与存在的关键,这与出家修行者的剃度密切相关,他们寻求解答生命的根本问题,如知觉、情绪和思想的来源,以及生命是否具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禅宗的“教外别传”强调通过直接体验而非传统形式,直指人心,即在当下直接领悟心性,从而实现“见性成佛”。总的来说,“明...

佛教中的"明心见性"指的是什么?
由以上的论述也可以说,明心见性就是指弄明白人的心性或思想言行身体心情能力作为处境待遇的变化规律。明心见性的佛教核心观点是作善得福作恶得祸,明心见性的道德家核心观点是福祸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也就是说他们对人的心性或思想言行身体心情能力作为处境待遇的变化规律讲的都是...

明心见性是什么意思
1、明心见性是一个汉语词汇,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了,所以说是直指本心。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本性。乃禅宗悟道之境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2、在佛教中,明心见性,超越了凡夫的认识层面。也就是说,不应以常规思维去理解。禅宗有这样一个公案:...

明心见性的意思
明心见性的意思:心:思想感情。性:本性。原为佛教用语,指清除世俗杂念,大彻大悟,尽显人的本性。后泛指领悟人生,了解人生的真谛。拼音:míng xīn jiàn xìng 明心见性的造句:1、洞真,通玄达妙,明心见性;洞玄,穷极变化,通天彻地;洞神,普度众生,功德入圣。2、二禅相同之处,皆能...

什么是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的意思是心:思想感情。性:本性。原为佛教用语,指清除世俗杂念,大彻大悟,尽显人的本性。后泛指领悟人生,了解人生的真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