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服饰词条

急。多多益善,不胜感激。好的话我还会加分
如“妆花”之类,尤其是纹样方面

一、我国传统服装的两种基本形式
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甚至现今的连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

二、我国传统服装在历代的演变
1、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服饰
原始时代的服装形式,虽有个别考古资料的发现,但由于材料太少,还不能对该时期的服饰作详细的说明。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周初制礼作乐,对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冠服制度作了详细规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装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这两种服制,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春秋时期胡服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在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深衣的广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促进了汉族宽衣博带、长裙长袍服装的改革。赵武灵王为了军队的战斗力,冲破阻力,下令全国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学习骑射,终于使赵国强盛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装改革,胡服从此盛行。伴随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它是用于结束革带的,由于它比革带的扎结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来。
相关知识:“胡”是个模糊用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时专指匈奴,有时泛指从东北到西北诸游牧民族,有时甚至还要更宽泛一些。因此,胡服是指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他们为了游牧骑马的需要,多穿窄袖短衣、长裤和靴子。沈括说:“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一个“全”字,或者把话说得有点过分,但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发展确实影响极其巨大。
3、传统冠服制在在汉代的确立
汉代深衣仍很流行,汉代是传统冠服制的确立时期。汉代的裤是开裆的,裤,古称绔。《说文》:“绔,胫衣也。”《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由此可见,当时的绔是开裆的,外罩以裳或深衣。后虽然出现满裆裤,但开裆裤仍长期存在。
4、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的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服装史上又一个大转变的时期。由于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胡服成为社会上司空见惯的装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受胡服的影响最为强烈。他们将胡服中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饰中来。汉族贵族也在胡服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方法是将其长度加长,加大袖口和裤口,改左衽为右衽。但礼服仍然是传统的汉族礼服形式。

5、隋唐时期服装的转变时期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使其能上承历史服饰之源头,下启后世服饰制度之经道,所以,这一时期成为我国古代服饰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男子的常服为幞头、袍衫、穿长靿靴。但此时的袍衫与前朝略有不同,式样为圆领、右衽、窄袖、领袖裾无缘边。此外,还有襕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样。这种袍衫主要是受胡服影响,并且与汉族的生活习惯和礼仪特点相结合,形成了这时期袍衫的风格。
6、宋代的服装趋于保守
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在服装式样和名称上略有差异。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样有广袖大身和窄袖紧身两种。穿褙子和半臂的习惯极为普遍,但都不能作为礼服穿用。总的来说,宋代的服饰比较拘谨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鲜艳,给人以质朴、洁净、淡雅之感,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7、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既沿袭汉人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沿袭汉唐和宋代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辽金男子的服饰多为圆领、袖的缺胯袍,着长统靴或尖头靴,下穿裤,腰间束带。元代男子的服饰有汉族的圆领、交领袍,也有本民族的质孙服,其形制与深衣类似,衣袖窄瘦,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间有无数褶裥,形如现今的百褶裙,在腰部还加有横襕。领型有右衽交领、方领和盘领。下穿小口裤,脚穿络缝靴。服色以白、蓝、赭为主。此外,元代服饰在质料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棉花的广泛种植,棉布成为服饰材料的主要品种。
8、明代的服装继承前代,清代服装对近代影响较大
明代的服饰,大体上沿袭唐制,但宋元服装形式中的某些式样也有保留。清代的服饰对近现代服装形式影响较大,清代男子服饰可分为三种:汉族传统服装;满族民族服装;外来西洋服装。清代袍的式样,是在汉族传统基础上加以变化,并吸取满族服装特点。一般袖子比较窄瘦,礼服是箭袖,又称马蹄袖。袍身用钮扣系结。右衽大襟,圆领口。皇室的袍有前后左右四开气,而士庶男子只能在左右开气。马挂是清朝特有的服装。它式样多为圆领,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为平袖口。直到清末西洋服装传入和辛亥革命后,我国的服装才起了重大变化,进入了近现代服装发展阶段。

三、我国古代妇女服装和梳装
(一)古代妇女的服装
1、汉魏时期已带有明显的女性化特点
妇女服装向来是服装中变化较大的部分,我国妇女的分为礼服和常服两种。上古三代,妇女服装同男子服装基本相同,而仅在材料和纹样上有差异。汉代妇女的礼服是深衣,而常服则是上衣下裙。裙裳形制相似,而专称女子的下裳为裙,表明当时裙已带有明显的女性装饰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受少数民族服装的影响,妇女的服装由宽衣博带变为窄袖紧身,并继续发展了汉末以来的“上俭下丰”趋势,即上衣变得短小,而裙腰越来越高,加之下着厚底的重台履,突出体现了女性下体的长度,给人以修长之美感。
2、唐代的女装比较开放
唐代的女装,主要由衫襦、裙、帔帛三件组成。唐初盛行窄袖衫襦和长裙,肩上披有类似长围巾的披帛。盛唐时,还流行一种袒胸大袖衫襦,为贵族妇女的服装。其特点是不著内衣,裙腰高至乳房之上,以大带系结,从而袒露胸部。大袖衫襦的对襟,以纱罗等轻薄制品为面料。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正是对这种服装的真实写照。这与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因而服装也渐趋宽大。此外,当时妇女还盛行胡服和女着男装。
3、宋代的女装趋于保守
宋代妇女的服装,除北宋曾一度流行大袖衫襦外,窄、瘦、长、奇便是这时妇女服装的主要特征。此时的衫襦式样较多,有圆领、交领、直领、对襟等,袖口窄小,下摆左右两侧有较长的开气。总的来说,宋代妇女的服装渐趋保守,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
4、明代的女装以淡雅朴素为尚
明代妇女的服装,基本上沿袭唐宋,但衣裙的长短各时略有不同。明初盛行窄袖衫襦、长裙、褙子,但礼服仍要穿大袖衫。中期盛行大袖长衫襦,裙则变短。明末则又盛行窄袖长衫襦,这与崇尚南妓服装有关,尤以秦淮一带妓女的装束为四方所仿效,其特点是以淡雅朴素为尚。
5、清代满、汉女装各有特点,并且相互影响
清代满族妇女的服饰,一般是穿旗袍,外罩马甲,穿高跟在脚心的花盆底鞋。汉族妇女有“男降女不降”之说,仍沿袭明制。后期,满汉妇女装束相互影响,各自都有明显变化。清代妇女服装仿效中心几经变更,乾隆时以苏州为中心,嘉庆时以南京和扬州为中心,后又以上海为中心。辛亥革命后,服饰禁锢被打破,加之西洋服饰工艺的传入,妇女的服装才产生了新的变化。
(二)古代妇女的梳装
1、古代妇女的发式
古代妇女的梳装,包括发式、化妆和首饰三大部分。发式是人类最重要的装饰形式之一,发式与服饰的协调,能构成人物外表的整体美。我国古代发饰可分为三大类型:披发、结发、辫发。笄,即簪,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从那时起,人们已开始由披发到梳理。笄的用途有二:安发、固冠。应用于古代男子和妇女的发饰中。不仅如此,笄还是古代妇女是否成年婚嫁的象征。上古三代,我国妇女的发式较为简单,饰物不多。秦汉以后,发饰日趋复杂,从此,妇女的髻式就成为重要装饰内容。历代著名的髻式有堕马髻、包髻、九鬟望仙髻、双髻、同心髻、高髻、宝髻、花髻、大拉翅等等。
2、古代妇女的化妆和首饰
妇女的基本化妆品为眉黛、粉、胭脂和花钿。眉黛是供画眉用的,妇女画眉见于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楚辞,大招》中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之句。只是古时女子画眉多拔去真眉,以所画假眉代之。黛的颜色除用黑外,还有绿色,古称翠眉。翠眉起于先秦,兴盛于南北朝。唐代开始流行黑眉,这与杨贵妃的提倡有关,所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全唐诗》卷474徐凝《宫中曲》)。总之,古时女子画眉崇尚人工美,这与现代妇女崇尚自然美是不同的。古代的粉,最初是用米碾为粉制成,或加之以红色,用以敷面。到夏商周时,才出现了以铅为原料的白粉和以红蓝花、苏木等原料制作的胭脂。胭脂又称燕脂、焉支、燕支。古时把胭脂制成膏汁、粉类,还涂于纸或浸于丝绵,制成胭脂纸和胭脂绵,以便涂颊或用为唇脂。花钿,又称花子、媚子,一般用金箔、纸、鱼骨、蜻蜒翅膀制成各种形状的饰物,将其帖于额间、鬓角、两颊或嘴角。《木兰辞》“对镜贴花黄”中的“花黄”,古诗“眉间翠钿深”中的“翠钿”,均指的是花钿。古时妇女的首饰包括笄、钗、步摇、梳等。此外,还在耳、手、指上分别戴有饰物,分别称珥挡、钏镯、指环,但最初这些饰物的戴法和作用与现在不同。

四、我国古代的帝王服装和官服
我国古代帝王服装和官服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礼服(也称法服),用于祭祀和大典,后从中又分出祭服和朝服等小类;一类是公服(又称常服、从省服),用于一般性的正式场合。
西周初年,帝王和官员都以冕服为礼服,上衣下裳上绘有日、月、星、龙、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的十二章纹饰,腰束革带,下穿舄。依身份和用途不同,冕服又分为六个等级,服色为上玄下纁。当时的公服是弁服,与冕服的区别是衣裳无章彩纹饰。此后,冕服作为正式的礼服一直为历代沿用,直到清末。
汉代的朝服是冠服,头戴冠,穿深衣。等级区别在于:①不同身份的官员戴不同的冠,如文官戴进贤冠,武官戴豸冠,御史戴獬豸冠等。②冠梁的多少不同。③佩绶的颜色和织法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正式官服多沿袭汉代的冠服,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即帽和巾的流行。巾到北周又发展为折上头(即后世的幞头)。隋唐时,帝王和官员的常服为圆领袍,戴幞头,穿长靿靴。等级区别在于:①品色衣,即以服装色彩区分等级。皇帝为黄龙袍,官员一九品分别以紫、绯、绿、青为等级的标志。②革带上饰物的质料不同,有玉、金、银、铁的不同。③章服,唐代官员进出宫门,必带鱼符,作为身份证明。品级不同鱼符袋饰不同。宋代的礼服仍用冠冕,而一般公服是戴展脚幞头。辽、金、元的冠服多沿袭汉族旧制,而在一般场合仍保持基本民族特有的服制。辽金人多戴皮帽,元人戴盔式折边帽。明代的公服又沿袭唐宋,只是官员戴乌纱帽,增加了以补服区分官阶的方法。
清代的冠服,基本上是用本民族的服装。皇帝用于祭祀的衮服,上绣有十二章花纹,略存古制。夏戴凉帽,冬戴暖帽,上缀牛纬,顶饰顶珠,有殊功者,皇帝还赏以用孔雀毛做的花翎,从一翎到三翎不等。官服是带马蹄袖的圆领袍,挂朝珠,遇大典还要在官服上加披肩,也使用补服。等级区别除补子外,还有:①顶珠色彩、质料不同。②腰带的不同,皇室用黄带,宗室用红带,其他用石青或蓝色,带上所缀宝石、带扣也各不相同。③袍上蟒纹数不同,三品以上九蟒,四至六品八蟒,七至九品五蟒。

五、我国古代的履制
原始人是赤脚行走的。随着人类的逐步文明,鞋也应运而生。上古三代时鞋就成为不可缺少的服饰品。古代的鞋有许多种类,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种:舄:《释名》曰:“复(双底)下曰舄。,”它是礼仪场合穿用的鞋,故为双底,以木制或注腊来防潮和保暖。草鞋称屦,帛制称履,麻制称鞋。其中屦、履、鞋穿用的较为普遍,所以曾先后成为各种鞋的通称,汉以前是屦,汉以后是履,宋以后是鞋。此外,还有屐,它是一种木底鞋。相传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制成的。有平底和装齿两种。靴,古称鞾。《释名》曰:“鞾,跨也,两足各以一跨骑也。”皮制,有靿。它是草原民族适应游牧生活的鞋制。战国末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种鞋制传入中原。

妆花
[编辑本段]概述
“妆花”是云锦中织造工艺最复杂的品种,也是最有南京地方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提花丝织品种。
“妆花”是织造技法的总称,始见于明代的《天水冰山录》。该书记载严嵩抄家的大批丝织物中,有很多“妆花”名目的丝织物,如“妆花缎”、“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紬”、“妆花绢”、“妆花锦”等等。“妆花”织物有加织金线的,也有不加织金线的。
[编辑本段]特点
“妆花”织物的特点是用色多,色彩变化丰富。在织造方法上,是用绕有各种不同颜色的彩绒纬管,对织料上的花纹作局部的盘织妆彩,配色非常自由,没有任何限制。图案的主体花纹,通常是用两个层次或三个层次的色彩表现,部分花纹则用单色表现(如花梗和叶、芽)。一件妆花织物,花纹配色可多达十几色乃至二三十种颜色。妆花的用色虽然多,但均能处理得繁而不乱、统一和谐,使织物上的纹饰获得生动而优美的艺术效果。这种复杂的挖花妆彩的工艺技法,作为整件织物的织造方法,在其他地区生产的提花丝织物中不见应用。清代苏、杭两地的官办织造,虽也生产这类织物,实为按照江宁的这种技法而织造的。
妆花织物失传的品种很多,1949年南京解放以后被继承下来的,只有“妆花缎”一种。
“妆花缎”,是在缎地上织出五彩缤纷的彩色花纹,色彩丰富,配色多样。以四则花纹单位的妆花缎匹料为例:在同一段上横向并列有四个连续花纹单位,每个花纹单位的纹样完全一样。由于运用了通经断纬、挖花盘织的妆彩技法,四个单位的花纹配色则可以不相雷同(当然这里还须注意到相互间的色彩关系),充分显示了妆花织物妆彩工艺的长处和特点。如若织造“织成”形式的妆花织物(如桌围、靠垫、装饰挂屏等),则更能发挥这种配色的长处。到目前为止,这种妆彩技法变化自由的优点,电力织机还不能代替。
妆花缎的地组织,明代的多为五枚缎纹组织;八枚缎纹的,在明代晚期的织品中已见应用。清代的妆花缎主要是八枚缎纹组织,光泽效果比五枚的更佳。五枚缎的,在清代织品中也有应用。目前生产的有八枚缎的和七枚缎的两种。
[编辑本段]用途
妆花缎的用途,过去多用做冬季的服装、帐子、帷慢和佛经经面的装潢等,一般是织成匹料剪裁使用。但明清两代的妆花织品,很多是以“织成”形式设计和织造的,如龙袍、蟒袍、桌围、椅披、伞盖,乃至巨幅的彩织佛像等等。这些按照实用物的具体形式、规格和特定的纹饰内容设计织造的妆花织成,在设计和制作上要求高,技术难度大;有些复杂的织品(如龙袍、巨幅彩织佛像等),从图案设计到挑花结本、上机织造,很多人共同劳动,往往经年方得完成。清代的官办江宁织局和南京的民间机坊,生产这类织成形式的妆花织物,是有着丰富经验和很高成就的。从北京故宫保存的明清两代的丝织实物中,可以看到很多这类南京织造的实物。
“妆花缎”匹料的花纹单位有:八则、四则、三则、二则、一则(一则花纹单位的,作坊术语叫做“独花”,或者“彻幅纹样”)几种。
清代还有一种叫“寸蟒”的妆花缎,是用金线和彩绒织出“小团龙”和“骨朵云”相间排列的八则花纹图案,因为团龙花纹直径很小,故被名之为“寸蟒”缎,或“金钱蟒”缎。又因整个“骨朵云”纹样的外缘轮廓像“鱼”形,因而织工们也叫它为“鱼妆”。
妆花缎匹料一般应用四则和二则花纹单位的较多,用彻幅大花纹样的也不少,如“大云龙”、“大凤莲”、“八吉大凤莲”等,都是配色浓艳强烈、气魄非常豪壮的典型云锦妆花织物。这种彻幅的和二则的大花纹样织物,云锦妆花织物中非常多,在其他地区生产的锦缎中,却是极为少见的。
在云锦的妆花织物中,还有一种叫做“金宝地”的织物。这是我国传统丝织工艺中,南京特有的品种。
金宝地是用圆金线织满地,在满金地上织出五彩缤纷、金彩交辉的图案花纹来,整个织品极为辉煌而富丽。早期的金宝地是用片金织地,质地比较薄,但牢度较差。用圆金织地的,是清代发展起来的。片金织地的金宝地,清代以后已不再生产。民间机坊销往内蒙古、西藏兄弟民族地区的,全为圆金织地的金宝地。
金宝地除用满金作地外,图案花纹的织金、妆彩方法,与“妆花缎”完全一样,花用片金包边,挖花妆彩;但花纹的装饰手法比妆花缎要更加丰富多彩。织料的主体花纹和妆花缎一样,用多层次的色彩表现(运用“色晕”的方法表现)。宾花的妆彩方法要比妆花缎丰富得多。有用“晕色”的方法表现,也有用单色表现的,还有用片金、银线装饰的,或金、银并用装饰的。彩花用片金包边,金花、银花则用彩绒包边。这些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在整件织料的花纹装饰上,运用得非常巧妙而妥适。如以用“金”(包括银线)来说,不但量多,而且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和装饰效果。用圆金线织的满金地,光泽含蓄沉着;花纹绞边的片金和用片金、银线装饰的花纹,光泽闪耀明亮,形成了不同的金色色调和不同的光泽效果。大量的金(和银),妥适地运用在五彩斑斓的彩花中,又起着调和与统一全局色彩的作用,使得整个织品金彩交辉,具有一种非常辉煌而华贵的气派。
金宝地是从元代的金锦演进而来,从织品的设计和成品的效果来看,可以说它是“织金”和“妆花”这两个品种结合运用的产物。故宫保存的很多清代留传下来的金宝地实物,不管是纹饰、色彩,还是织造技艺,都反映了我国传统丝织工艺的高超水平。
金宝地过去主要是作为一种宫廷里的装饰用料。蒙、藏的民族服装上,也爱用它装饰衣领、襟边、裙角和藏帽的帽边。它是蒙、藏兄弟民族服装上必不可少的装饰用料,至今需要的数量还非常大。
明代、清代,“妆花”和“织金”都是御用贡品中的高级织物。自帝王后妃的御用服饰,到宫廷帷帐榻垫的装饰,从经籍囊匣的装潢,到赏赐王公大臣、赠送国外来使,都大量地耗费着这些精美的织物。封建王朝每年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这些特种锦缎的织造,以满足统治者豪华的服用消费需要。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生活习尚的改变,南京很多优秀的传统提花丝织产品,或因生产工艺复杂、工料成本太高难以发展而停产;或因脱离时代需要、脱离人民生活实际而被自然淘汰;也有不少因为人亡艺绝而湮没失传。1949年南京解放前后,民间机坊生产的云锦只是清代流传下来的部分品种,不是南京历史上传统提花丝织产品的全部。要想恢复失传的品种,需要有较高的技术力量,给予必要的经费和相应的物质条件,作认真的研究和试验,方有可能把它们逐步地挖掘恢复起来。这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研究实验工作。所幸,1949年南京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云锦主要品种已被保存下来,技艺上也得到了完整的继承,为云锦工艺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纹样 wenyɑng
纹样
pattern design
提花织物上的花纹图案。主要题材分为自然景物和各种几何图形(包括变体文字等)两大类,有写实、写意、变形等表现手法。设计纹样不仅题材要新颖、艺术上要灵活变化,还要结合织物组织结构特点、织造工艺和织物用途等因素。中国传统的丝绸纹样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之一(见纺织品美术设计),反映了典雅的东方艺术特点。
纹样分连续纹样和单独纹样两类。连续纹样是以一个花纹为单位,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或四个方向作反复连续排列。两个方向连续纹样简称二方连续纹样,常用于裙边、花边、床罩、台布框边等织物;四个方向连续纹样简称四方连续纹样,常用于服装、沙发面料或窗帘等。连续纹样又有几何形连续、散点形连续和缠枝连续等。单独纹样是以一个花纹为独立单位,不与其他花纹发生连续排列的关系。这样纹样的构成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最基本的形式是以边缘轮廓纹样、角隅纹样和中心纹样综合而成,主要用于各种日用装饰性织物,如壁毯、床罩、枕巾等。当花纹为对称时,可以只画二分之一,省去对称部分。根据花纹在纹样中的分布程度又可分为清地纹样(花纹占纹样面积约四分之一,其余为地纹)、满地纹样(花纹占纹样面积约四分之三)和混地纹样(花纹和地纹各占纹样面积二分之一左右)。服用织物的花纹可分为大花、中花、小花三类。花纹模型为9厘米以上者称大花,3厘米以下者称小花,介于二者之间为中花。装饰织物的单独纹样大小不受限制。
纹样上的每一种色彩分别代表一种织物组织(包括地纹)。纹样上色的多少根据纹织物上组织多少而定。要求纹样涂绘色彩均匀、调色分明,便于绘制意匠图。
纹样的大小与纹织物的用途、特点、组织结构以及织造条件等有关,它的宽度常受提花机纹针数以及花数、经密的限制。在不影响艺术效果的前提下用较少的纹版可以降低织物的生产成本。对于某些工艺复杂的提花织物,如挖花、修剪花、高花和绞纱花纹织物,纹样设计需要考虑生产上的方便。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06
  概述——
  “妆花”是云锦中织造工艺最复杂的品种,也是最有南京地方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提花丝织品种。
  “妆花”是织造技法的总称,始见于明代的《天水冰山录》。该书记载严嵩抄家的大批丝织物中,有很多“妆花”名目的丝织物,如“妆花缎”、“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紬”、“妆花绢”、“妆花锦”等等。“妆花”织物有加织金线的,也有不加织金线的。
  特点——
  “妆花”织物的特点是用色多,色彩变化丰富。在织造方法上,是用绕有各种不同颜色的彩绒纬管,对织料上的花纹作局部的盘织妆彩,配色非常自由,没有任何限制。图案的主体花纹,通常是用两个层次或三个层次的色彩表现,部分花纹则用单色表现(如花梗和叶、芽)。一件妆花织物,花纹配色可多达十几色乃至二三十种颜色。妆花的用色虽然多,但均能处理得繁而不乱、统一和谐,使织物上的纹饰获得生动而优美的艺术效果。这种复杂的挖花妆彩的工艺技法,作为整件织物的织造方法,在其他地区生产的提花丝织物中不见应用。清代苏、杭两地的官办织造,虽也生产这类织物,实为按照江宁的这种技法而织造的。
  妆花织物失传的品种很多,1949年南京解放以后被继承下来的,只有“妆花缎”一种。
  “妆花缎”,是在缎地上织出五彩缤纷的彩色花纹,色彩丰富,配色多样。以四则花纹单位的妆花缎匹料为例:在同一段上横向并列有四个连续花纹单位,每个花纹单位的纹样完全一样。由于运用了通经断纬、挖花盘织的妆彩技法,四个单位的花纹配色则可以不相雷同(当然这里还须注意到相互间的色彩关系),充分显示了妆花织物妆彩工艺的长处和特点。如若织造“织成”形式的妆花织物(如桌围、靠垫、装饰挂屏等),则更能发挥这种配色的长处。到目前为止,这种妆彩技法变化自由的优点,电力织机还不能代替。
  妆花缎的地组织,明代的多为五枚缎纹组织;八枚缎纹的,在明代晚期的织品中已见应用。清代的妆花缎主要是八枚缎纹组织,光泽效果比五枚的更佳。五枚缎的,在清代织品中也有应用。目前生产的有八枚缎的和七枚缎的两种。
  用途——
  妆花缎的用途,过去多用做冬季的服装、帐子、帷慢和佛经经面的装潢等,一般是织成匹料剪裁使用。但明清两代的妆花织品,很多是以“织成”形式设计和织造的,如龙袍、蟒袍、桌围、椅披、伞盖,乃至巨幅的彩织佛像等等。这些按照实用物的具体形式、规格和特定的纹饰内容设计织造的妆花织成,在设计和制作上要求高,技术难度大;有些复杂的织品(如龙袍、巨幅彩织佛像等),从图案设计到挑花结本、上机织造,很多人共同劳动,往往经年方得完成。清代的官办江宁织局和南京的民间机坊,生产这类织成形式的妆花织物,是有着丰富经验和很高成就的。从北京故宫保存的明清两代的丝织实物中,可以看到很多这类南京织造的实物。
  “妆花缎”匹料的花纹单位有:八则、四则、三则、二则、一则(一则花纹单位的,作坊术语叫做“独花”,或者“彻幅纹样”)几种。
  清代还有一种叫“寸蟒”的妆花缎,是用金线和彩绒织出“小团龙”和“骨朵云”相间排列的八则花纹图案,因为团龙花纹直径很小,故被名之为“寸蟒”缎,或“金钱蟒”缎。又因整个“骨朵云”纹样的外缘轮廓像“鱼”形,因而织工们也叫它为“鱼妆”。
  妆花缎匹料一般应用四则和二则花纹单位的较多,用彻幅大花纹样的也不少,如“大云龙”、“大凤莲”、“八吉大凤莲”等,都是配色浓艳强烈、气魄非常豪壮的典型云锦妆花织物。这种彻幅的和二则的大花纹样织物,云锦妆花织物中非常多,在其他地区生产的锦缎中,却是极为少见的。
  在云锦的妆花织物中,还有一种叫做“金宝地”的织物。这是我国传统丝织工艺中,南京特有的品种。
  金宝地是用圆金线织满地,在满金地上织出五彩缤纷、金彩交辉的图案花纹来,整个织品极为辉煌而富丽。早期的金宝地是用片金织地,质地比较薄,但牢度较差。用圆金织地的,是清代发展起来的。片金织地的金宝地,清代以后已不再生产。民间机坊销往内蒙古、西藏兄弟民族地区的,全为圆金织地的金宝地。
  金宝地除用满金作地外,图案花纹的织金、妆彩方法,与“妆花缎”完全一样,花用片金包边,挖花妆彩;但花纹的装饰手法比妆花缎要更加丰富多彩。织料的主体花纹和妆花缎一样,用多层次的色彩表现(运用“色晕”的方法表现)。宾花的妆彩方法要比妆花缎丰富得多。有用“晕色”的方法表现,也有用单色表现的,还有用片金、银线装饰的,或金、银并用装饰的。彩花用片金包边,金花、银花则用彩绒包边。这些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在整件织料的花纹装饰上,运用得非常巧妙而妥适。如以用“金”(包括银线)来说,不但量多,而且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和装饰效果。用圆金线织的满金地,光泽含蓄沉着;花纹绞边的片金和用片金、银线装饰的花纹,光泽闪耀明亮,形成了不同的金色色调和不同的光泽效果。大量的金(和银),妥适地运用在五彩斑斓的彩花中,又起着调和与统一全局色彩的作用,使得整个织品金彩交辉,具有一种非常辉煌而华贵的气派。
  金宝地是从元代的金锦演进而来,从织品的设计和成品的效果来看,可以说它是“织金”和“妆花”这两个品种结合运用的产物。故宫保存的很多清代留传下来的金宝地实物,不管是纹饰、色彩,还是织造技艺,都反映了我国传统丝织工艺的高超水平。
  金宝地过去主要是作为一种宫廷里的装饰用料。蒙、藏的民族服装上,也爱用它装饰衣领、襟边、裙角和藏帽的帽边。它是蒙、藏兄弟民族服装上必不可少的装饰用料,至今需要的数量还非常大。
  明代、清代,“妆花”和“织金”都是御用贡品中的高级织物。自帝王后妃的御用服饰,到宫廷帷帐榻垫的装饰,从经籍囊匣的装潢,到赏赐王公大臣、赠送国外来使,都大量地耗费着这些精美的织物。封建王朝每年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这些特种锦缎的织造,以满足统治者豪华的服用消费需要。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生活习尚的改变,南京很多优秀的传统提花丝织产品,或因生产工艺复杂、工料成本太高难以发展而停产;或因脱离时代需要、脱离人民生活实际而被自然淘汰;也有不少因为人亡艺绝而湮没失传。1949年南京解放前后,民间机坊生产的云锦只是清代流传下来的部分品种,不是南京历史上传统提花丝织产品的全部。要想恢复失传的品种,需要有较高的技术力量,给予必要的经费和相应的物质条件,作认真的研究和试验,方有可能把它们逐步地挖掘恢复起来。这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研究实验工作。所幸,1949年南京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云锦主要品种已被保存下来,技艺上也得到了完整的继承,为云锦工艺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淘宝汉服词条里总是有清装
因此,淘宝在汉服词条中加入清装等传统服饰,也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文化传承:汉服和清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传统。淘宝作为一个电商平台,将汉服和清装等传统文化元素纳入词条中,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传统服饰词条
8、明代的服装继承前代,清代服装对近代影响较大 明代的服饰,大体上沿袭唐制,但宋元服装形式中的某些式样也有保留。清代的服饰对近现代服装形式影响较大,清代男子服饰可分为三种:汉族传统服装;满族民族服装;外来西洋服装。清代袍的式样,是在汉族传统基础上加以变化,并吸取满族服装特点。一般袖子比较窄瘦,礼服是箭袖...

汉服运动词条概述
汉服运动,作为一个旨在复兴传统服饰以推广汉民族文化的活动,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逐渐崭露头角。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自尊心与文化自豪感的复苏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并珍视我国的深厚文化底蕴。汉服,这一承载着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服饰,从沉睡中被唤醒,各地的汉服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华服是什么指的意思
华服本意指华丽的服装,见新华字典关于华字详解,有关华服词条。专门指代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时,华服、国服即中国传统民族服饰,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在至现代,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民族文化和风貌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或者说:“民族传...

汉服的纹饰配件
传统对服饰色彩的选择上有着明显的阶层分界。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只有天子权贵们才能穿用。古代汉服的色彩以深色为贵,浅色次之,因此正式的礼服常使用深沉的织绵图纹,而一颜色为主色调,装饰以鲜艳华丽的刺绣。平民常服则多用淡色 ,因而有黔首、白丁、青衣、青衿、青衫、赭衣之称。 已赞过 已...

中国民族服饰生活习惯
绚丽多姿,十分漂亮。男子蓄发堆髻于头顶,再缠数丈长的包头帕,把前面缠裹成尖堆状,斜插额前的头帕外,做成勇武的“英雄结”。左耳戴缀有红丝线的红黄大耳珠,不留胡须。妇女包绣花头帕,喜戴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金银饰物。更多民族服饰生活习惯,可以见“民族服饰”百科词条。

古代服装称谓
还包括日本的和服以及南、北朝鲜的韩服,这两者是汉服在当地经过千百年的演变而成的)上面只是讲了一下中国传统服装的概况。至于详细的,LZ可以到百度【汉服】贴吧的置顶帖( http:\/\/tieba.baidu.com\/p\/669012218 )和百度百科【汉服】词条进行了解。谢谢!最后一句:汉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不是古装。

.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的来历和特色是什么
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

汉服的历史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中国传统服饰的历代演变
1、隋唐时期服装的转变时期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个时期的服饰变迁为历史过渡时期。其上承历史服饰之源头,下启后世服饰制度之经道。男子的常服为幞头、袍衫、穿长靿靴。但此时的袍衫与前朝略有不同,式样为圆领、右衽、窄袖、领袖裾无缘边。2、宋代的服装趋于保守 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