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是对是错?

当时苏轼被贬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小人陷害 但是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是对是错?如果是对的.那王安石变法就是错的.但自古以来变法都是为国为民的.所以希望大家可以给我解答一下!!!!谢谢~~~

其实我们后人评教是非功过,是无论如何也能说出一番理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就完全是站在一个文人的立场上来看,总觉得对变法的评价有失偏颇,甚至相当刻毒。但此书被奉为写东坡的经典,可见其还是有道理。不过,我更认为,因客观从历史环境偶然因素等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历来非大智大慧者而不能变法。王安石自幼聪明绝顶。甚至从现代的角度来看,他的许多举止非常像患有孤独症的天才们。而最主要反对他的司马光,也固然聪明智慧,但若把司马光用聪颖描述,那王安石则是智慧了。首先,变法本身无错,我们可以看到,宋朝之所以短时间内富饶了起来,很大程度归功于新法。可惜新法实施的环境太过恶劣,因其所针对的士大夫富商以及贵族阶层从中没有任何明显的好处,宵小之辈仰荆公之权而纷纷攀附,狐假虎威打击旧党,铲除异己,又给新法添了很多阻力。到新法实施的后半段,其实王安石已经退居山野了。所以新法失败,不能说明王安石变法之错。

再来看苏轼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原因之一、苏洵携苏轼苏辙上京赴考,三苏即刻名满天下。而就在三苏志得意满之时,王安石凭着自己的观察对皇帝说了批评苏洵的话。而苏洵后来又恰恰写了一篇历来被认为是针对王安石新法的《辩奸论》(言语尖酸,近乎人身攻击,有点幼稚)。虽然有人说苏洵心里事实上是支持变法的,那也没办法啦。百善孝为先,苏轼苏辙乃至孝之人嘛,所以就算心里有那么一点点支持新法,表面上也绝不可认同。所以苏轼年轻时对新法一概否定。这便属于偶然因素。原因之二、新法是宋朝全国上下渴望迅速富强收复江山而诞生的一剂猛药,恰好迎合了当时大多数的心态。而苏轼凭其在古书中萦浸多年的知识积累与自身的才华意识到猛药不如温和调理。其实从人体的角度而言,猛药虽一时有效,也容易激起疾病被打压一阵后的大规模反抗,不如温和调理,慢慢歼灭。可见苏轼并非完全反对变法,而是不满变法那迅速猛烈的进程。其实这一点上苏轼是有道理的,从历史上看确实如此。但新法则不然,所谓夜长梦多,新法也便是在后来人的拖沓中告败,被司马光毫不留情一扫而空。

另外,新党被从朝野清除后,苏轼在旧党那里还是没讨到任何好处。他率性天真,对于人与政治的看法都太过简单,因批评旧党的所作所为,又兼名满天下,被旧党深深畏惧,早早就把他又给贬走了,而且比新党还狠,贬到岭南不说,又贬到海南。

可见,政治上并非对与错那么简单的。而且苏轼在生活中和王安石一点瓜葛都没有,而且还非常仰慕王安石的思想为人,王安石也很欣赏苏轼的诗才,曾约他一同隐居,奈何彼时苏轼虽心动,而皇命在身,亟需赴京呢。

若实在要分个对错,我想可以说,王安石新法本身无错,但其中不乏用人不当等错,以致不能成功实施。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的影响不大(几乎没有,只是提供了许多话题而已,因苏轼虽然文采一流,才名满天下,但政治上从来没有什么大的发言权……可惜了),但他遵从了自己的主张与本心,不畏强权,亦是无错。

回顾历史,从我们后人的角度看商鞅王安石张居正雍正等变法,他们的主张没有错,但当时反对的人此起彼伏,因不是所有人的目光都和敢于变法有能力变法的人相匹敌。所以,不能因一个名人的反对而评价另一个名人之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而且,相应的,古时这些变法者除了王安石比较安逸急流勇退了,在山野间虽然郁郁但还是暗渡了晚年,其他几个,不是被皇帝杀就是过劳死。。唉。。变法诚然为国为民,但毕竟会有损原先的一批达官贵族的利益啊。。

苏轼反对变法(被利用了)无错,王安石变法亦无错。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11
我们首先来看,王安石变法是怎么变的!他的变法是什么呢?
王安石的初衷肯定是好的,为了百姓,为了国家。
青苗法就是给买不起种子,种不起地的农民放贷,让农民们能够种地养家,然后再慢慢还国家钱。按道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而且王安石年轻的时候在一个小县城当官,也确实造福了百姓和解决了当地政府的难题。
但是我们要注意,他的变法拿到国家层面来,就要遇到很多问题。
最重要的就是执行力度,和如何监管?中国最难做到的不是法律的制定,而是监管!
王安石把变法全国推行,得到的后果就是当地官员,肆意妄为,例如本来国家只要求收会20%,但是官员私自改成30%甚至40%,而且本来贷款是为了给没有种子的贫农,但是当地官员们,不管富农,中农都必须借国家贷款,引发的结果不是老百姓富了,而是官员富了,国家照样没钱,老百姓更苦了。

知道了后果,就明白为什么苏轼要反对变法了,不是王安石变法不应该,而是他的方案没想好,就开始了变法。

所以两个都是国家的忠臣,都是为了百姓,也同样会有不同意见!

参考资料:程步《真商鞅》一书,详细的说明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第2个回答  2010-01-10
应该说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但王安石的想法与计划太过幼稚,实际执行时与期望相去甚远,未能给民众更好的生活,但王安石坚持认为变法可行,所以苏轼反对。
可参看《苏东坡传》(林语堂)
第3个回答  2010-01-24
是对的,因为苏轼当时不是单纯反对变法,而是提出先整顿吏治再变法,也就是先对用人和管理进行肃清,再推行变法,是对的政策。乌台诗案后,被贬,之后司马光得权,废除变法。苏坡重被启用,当时上朝时,苏轼又反对司马光完全废除变法,提议保留利国利民的一些政策,当朝大骂司马光为“司马牛”。
这才是苏轼关于变法的全部
由此可见,可自行定论。

参考资料:参见中国通史卷四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8
  苏东坡王安石税改之争黎城县国税县政府信息公开网
  苏东坡(公元1036年~1101年)与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均是宋代的文坛巨匠,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也各有建树,尤其是王安石变法影响很大。然而,十分敬重王安石学识的苏东坡,却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特别是在赋役制度改革方面,两人分歧较大。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王安石在赋役制度方面推出了均输法、募役法等改革措施。
  当时,政府除了征收田赋外,还要向各地征收土特产作为贡品。每年不论丰歉,州府都要按定额发送京城。改革中,王安石推行均输法,设发运使统管淮南富庶六路(省区),凡京城所需贡品,就近直输京城,过剩贡品就地卖掉。同时,政府拨款五百万缗(贯),丰年低价购储部分物资,移丰补歉。苏东坡却反对均输法,认为这既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又影响了国家的商税收入。国家“五百万缗以予之,此钱一出,恐不可复。纵使其间薄有所获,而征商(税)之额所损必多”,是“亏商税而取均输之利”。(《宋史•食货志》)
  改革中,王安石还推行募役法,规定应服役之户,一律依照政府划分的等级,随同夏秋两税缴纳免役钱,不再服差役。政府用这些免役钱雇人服役。苏东坡认为“自古役人必用乡户,犹食之必用五谷……虽其间或有他物充代,然终非天下所可常行。”(《苏东坡集•奏议集》)改百姓出力为出钱,是对百姓利益的一种损害。尤其是遇灾年可免赋税,但役钱不能免,等于增加一项苛税。“二害轻重,盖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乐”,因此坚决反对。
  但苏东坡并非像司马光一样保守,只是反对王安石急于求利,他希望通过缓和的改革,兴利除弊。他主张“轻赋役”,提出减免零售商的赋税,刺激商业的发展,增加商税收入。“小商人不出税钱,则所在争来分买;大商既不积滞,则轮流贩卖,收税必多。”他在被贬为地方官时,曾减赋赈荒,不断兴革,也颇有政声。
  两人虽政见上有分歧,但在许多方面仍互相欣赏。王安石去世后,苏东坡撰文写下了“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给予王安石高度评价。

  至于是对是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咯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