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文言文中的八种句型

如题所述

4)“如何、若何、奈何”意思是“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l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

l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5)“奈……何、如……何、若……何”意思是“对……怎么办、对……怎么样”例如:

l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l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l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6)“得无……乎(耶)、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非、恐怕(只怕)……吧”例如:

l 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

l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l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淆之战》)

l 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勾践栖会稽》)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如:

l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l 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

8)“何为、何……为、何以……为”可译为“用(要)……干什么?”例如:

l 客何为者?(《鸿门宴》)

l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l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阮玉焚车》)

9)“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l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l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10)“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l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l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11)“尚……况……、且……况……”意思是“尚且……何况……”例如:

l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7
l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l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促织》)

l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l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

l 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信陵君窃符救赵》)

l 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l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l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孙子吴起列传》)

l 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赤壁之战》)

l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l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l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进行观察,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l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l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王从孙叔敖于沈尹筮。(《察传》)

l 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与陈伯之书》)

l 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雕琉璃于翠楣,饰琥珀于虹栋。(《柳毅传》)

l 青,去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l (地动仪)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l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

l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教战守策》)

6、省略句

1)主语省略

l 自述或对话时,主语往往省略。

例:“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问):“赤,尔何如?”(公西赤)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l 前句中已出现主语,后面句中的主语就可省略。

例: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l 前几句中不出现主语,直至后面才出现主语。

例: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2)谓语省略

例:①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曹刿论战》)

②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铁也;(视其)颜色,窃铁也;(视其)言语,窃铁也;(视其)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铁也。(《列子·说符》)

3)宾语省略

l 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屠惧,投(之)以骨。(《狼》)

l 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

例:(赵王)遂与秦王会(于)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7、 被动句

1)“……于……”式。例如:

l 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训俭示康》)

l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l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

2)“……见……”式。例如:

l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l 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不降。(《汉书·燕刺王传》)

l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l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3)“……见……于……”式。例如:

l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l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为……”式。例如:

l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l 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l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海瑞传》)

l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为……所……”式。例如:

l 为乡里所患。(《周处》)

l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l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高祖本纪》)

l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8、 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常将某些虚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这种习惯使用的句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常见的固定句式如下:

1)“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l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l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l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l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l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l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之谓也、其……之谓也(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例如:

l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l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3)“孰与、……与……孰……”意思是“和……相比,谁……”例如:

l 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讷谏》)

l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2个回答  2013-10-27
l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l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l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l 宋何罪之有?(《公输》)

l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l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

l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l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l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l 唯命是听。

l 唯命是从。

l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

l 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十渐十不克疏》)

l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l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l 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l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l 然则何以慎?(《察传》)

l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l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l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苏武传》)

l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l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

l 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l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l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l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5)、方位词宾语前置

l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l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

l 瞬南面而立,尧帅领诸侯北面而朝之。

3、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l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l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l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l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l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l 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治平篇》)

l 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柳敬亭传》)

l 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治平篇》)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l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l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l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前赤壁赋》)

l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伶官传序》)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l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l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l 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使楚》)

4、谓语前置

1) 感叹句谓语前置

l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l “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原君》)

l 死矣盆成括!(《孟子·尽心下》)

l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l 善哉论事!(宋玉《风赋》)

l 异哉言乎!(范缜《神灭论》)

2) 疑问句宾语前置

l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

l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l 子邪,言伐莒(jǚ)者?(《吕氏春秋·重言》)

5、介词结构

——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l (将军)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l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第3个回答  2013-10-27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式

1)“……者,……也”式

l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l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l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l 战者,必然之势也。(《教战守策》)

l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l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l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l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l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l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l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l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也”式

l 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l 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原君》)

l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l 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l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l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l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冯谖客孟尝君》

l 吾非悲刖也;悲天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韩非子·和氏》)

l 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治平篇》)

l 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l 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报刘一丈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10-27
l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l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l 此谋攻之法也。(《谋攻》)

3) “者”“也”都不用式

l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l 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赤壁之战》)

l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雁荡山》)

l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

l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l 若所追者谁?(《史记·淮阴侯列传》)

l 四库七略,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4) 用“皆、乃、为、即、则”表示判断。

l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皆名天下。(《过过小孤山大孤山》)

l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l 环村居者皆猎户。(《冯婉贞》)

l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l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l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l 胡乃荣之私人。(《谭嗣同》)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与妻书》)

l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l 此为何若人?(《公输》)

l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黄生借书说》)

l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l 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l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l 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雁荡山》)

l 至于斟酌损害,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出师表》)

5) 用“是”直接表示判断

l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l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l 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赤壁之战》)

l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琵琶行》)

l 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l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l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l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l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l 沛公安在?(《鸿门宴》)

l 尔何知?(《淆之战》)

l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l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l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l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l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l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l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l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l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l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l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l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l 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怎么区分文言文中的八种句型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式 1)“……者,……也”式 l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l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史记·淮阴侯列传》)l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信陵君窃符救赵》)l 战者,必然之势也。(《教战守策》)l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

怎么区分文言文中的八种句型
省略句:1省主语。2省宾语.3省谓语动词4省介词量词。这个还是看文章吧,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缺哪块就补哪块。我还是都举例子吧。省主语:(某某)对曰:@#¥#%#¥……宾语:X夜击大胜、根据文章,是X夜击(X)大胜。动词:一鼓作气,再(鼓)而衰。。。累。。。大概就这样吧。我也不晓得再...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是什么?
一、判断句,“…者,……者也、等形式。二、被动句、1.“见”“……见……于”“于”表被动。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宾语。 5.省略介词“于”。四、主谓倒置句、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五、宾语前置句。六、定语后置句。七、介词结构...

语文文言文各类句型的区分
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

文言文八大类
5. 怎么区分文言文中的八种句型 其实从不同角度去分类就有不同的分法。 比如:从语气看就有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肯定句、否定句。 如果你只是应试,建议就不用去深究。 我们上古代汉语通论时也只是讲了三种。 语气方面一看就可以看出来就不多说了。我想你肯定是关于词序和句式做题混淆。 有时候一...

文言文的有哪些句式?怎么判断这些句型?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

文言文特殊句式类型
一、判断句: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二、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

文言文怎样判断句型,比如宾语前置之类的
1、判断句,“…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2、被动句、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怎么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
2.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型有哪些,怎么判断 (一)判断句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

怎么判断文言文句型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