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哈佛女孩刘亦婷》曾被批判为反素质反教育的,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1998年,十八岁的成都女孩刘亦婷,同时收到美国四所名校——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威尔斯利学院和蒙特豪里尤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并获得全额奖学金。2000年,其父母张欣武、刘卫华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以下简称“《哈佛女孩》”)。该书甫一出版,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目前已发行200万册。2004年初,他们又出版了堪称续集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br><br>  刘亦婷,已成为许多中国家长心目中的偶像,教育的偶像。 <br><br>  2004年 11月,一本意图打破“哈佛女孩”神话的图书——《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以下简称“《真相》”)——闯入书市,对“刘亦婷模式”进行全面质疑。该书的面市,让“哈佛女孩”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br><br> 屡遭质疑的《哈佛女孩》 <br><br>  “如果都用类似的‘铁人计划’培养,会酿成很多悲剧。”《真相》作者萧愚说。 <br><br>  据萧愚介绍,两年前,他开始关注《哈佛女孩》这本书。他结合自己的实际,渐渐发现,用一个模板来教育孩子是件很糟糕的事情。“试卷考不到的,社会一定会考到。急功近利的学习者固然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长久看来,他们终会受到社会的惩罚。”他说。 <br><br>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觉得,时隔多年之后,对于‘刘亦婷’这个现象进行反思还是颇有现实意义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当她的家长还在不断炮制“刘亦婷的培养细节”这类操作手册性质的东西的时候,我觉得更加有必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br><br>  《哈佛女孩》遭受质疑,已不是第一次。 <br><br>  早在2001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就曾撰文指出,尽管该书提到的家长有一些成功经验。但经验毕竟不是规律,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孩子。指望把某个家庭培养孩子的做法和经验作为“万应灵药”或“绝招”,生搬硬套到每个家庭,“照着葫芦画瓢”,大多数家长是要失望的。 <br><br>  2003年2月23日,本报也曾以《卡尔·威特的假戏该收场了——〈哈佛女孩刘亦婷〉涉嫌造假》为题对该书进行质疑。 <br><br>  该文从对被《哈佛女孩》奉为《圣经》的著作《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质疑着手,认为《哈佛女孩》并不可信,只是一种商业炒作,“哈佛女孩式”教育不是主流。 <br><br>  2004年5月份,一封名为《致奉〈哈佛女孩〉为圣经的父母的一封公开信》的帖子在网络上流传。这个署名houzhenchun的作者认为《哈佛女孩刘亦婷》只是另一种“造神运动”的产物,“连毛主席都走下了神坛,连温总理都要让大家看见他斑白的双鬓了,我不知道我们这些所谓的天才,所谓的成功人士还有什么必要继续不停地给自己脸上贴金。” <br><br>  记者了解,《真相》一书出版前,关于刘亦婷的争议,在报端和网络上也并不罕见。 <br><br> “哈佛女孩”靠关系走进哈佛? <br><br>  在《真相》中,萧愚对刘亦婷进入哈佛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书中认为,刘亦婷充分利用哈佛大学招收中国学生时存在的制度漏洞和缺陷进入哈佛,根本不是综合素质教育的结果。 <br><br>  萧愚告诉记者,刘亦婷当年一共申请了11所大学,被其中4所大学录取,被7所大学拒绝。录取她的这四所大学中恰恰有两所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威尔斯利学院)是其推荐人拉瑞建议刘亦婷申请的。拉瑞曾明确告诉过刘亦婷,他以前曾推荐过两名学生,都成功了,并称他的推荐在学校方面应该有点信用。 <br><br>  拉瑞,据萧愚介绍,是专门从事中美教育交流的美国人,在刘亦婷还在读中学时曾带刘亦婷去美国参加交流活动。拉瑞对刘亦婷表现出格外的欣赏,建议刘亦婷申请美国大学。 <br><br>  “为什么拉瑞介绍刘亦婷申请的大学成功率如此之高呢?而没有拉瑞介绍的成功率却如此之低呢?更何况,拉瑞亲自为刘亦婷找到了哈佛大学面试她的人,这种面试能否做到公正?难道不值得质疑吗?一个很简单的常识是,面试人作为申请者的考官,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要尽量回避一些可能发生的主观因素。在这个问题上,哈佛大学录取委员会违反了程序上的公正。”萧愚表示。 <br><br>  “事实完全相反。”对此,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辩解说,哈佛本科招生是由招生委员会集体投票决定,没有任何人(包括本校教授或校方官员)在招生委员会中享有特权;谁有私人关系都没用,因为谁都不可能买通所有的招生委员。何况作为刘亦婷推荐人的拉瑞在哈佛也不存在所谓的“人脉关系”和“很高的声望”。 <br><br>  “《真相》作者把拉瑞给哈佛‘提供面谈人线索’编造为‘审查确定面谈人’,以此暗示哈佛招生委员会徇私舞弊。这同样是用想象编造谎言。事实上,哈佛多年来一直允许申请者提供面谈人线索,但审查大权却是在招生委员会手里,不合格根本不会批准。”刘卫华强调。 <br><br>  “刘亦婷在哈佛大学各方面的表现,说明哈佛招生委员会的选择是公正和正确的。”刘亦婷父母在最近的一个声明中说。 <br><br>  “我书中一个章节的题目就是‘蜀中无大将,亦婷当先锋’。” <br><br>  对刘亦婷父母的以上说法,萧愚回应称:“刘亦婷申请留学的1998年,当时中国还很少有人知道高中生申请美国奖学金这回事。刘亦婷因为身处大城市,又有拉瑞这个熟知留学申请内情的人帮助,自然占据了先机。而此后,本科生申请美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有“奥赛”金牌的学生被哈佛录取都很困难,更别说类似刘亦婷这个乏善可陈的学生了。” <br><br>  就美国大学招收留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记者专门采访了著名“文化打假斗士”、《新语丝》网站负责人方舟子。 <br><br>  方舟子对《外滩画报》说:“美国大学在录取时非常重视推荐信,推荐信和平时学习成绩、入学考试分数、面试表现一样,都被视为能够反映申请者的能力和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br><br>  “因此,如果能够得到有名望的或与校方关系好的人的推荐,虽然不能保证就会被录取,但在竞争中会有一定的优势,不过这不应该简单地视为中国式的靠关系、走后门。另外,申请者被录取也有一定的偶然性,特别是国外的申请者更是如此。所以,如果有许多人同时申请哈佛而最终只有一人被录取,并不足以说明被录取者就一定各个方面都非常突出,他或她可能是在某个方面刚好被录取者看中,或者不过是运气比较好而已。以一两个人为例是说明不了问题的。” <br><br> 素质教育,还是“伪素质教育”? <br><br>  在《哈佛女孩》第一部,有这样一个副标题:素质教育纪实。 <br><br>  那么,刘亦婷的成才之路,是素质教育吗?在《真相》中,萧愚对此表示否定:刘亦婷的学习方法不仅根本谈不上先进,而且是完完全全落后和过时的。在其家长于今年推出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也充满了以偏概全、自我表扬、牵强附会、按图索骥、堆砌神坛等诸多问题。 <br><br>  “我分明看到,‘刘亦婷培养模式’根本就不是什么素质教育,而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萧愚告诉《外滩画报》说,“刘亦婷的培养模式完全是反素质教育的,或者可以说是一种‘伪素质教育’。” <br><br>  对萧愚的说法,刘卫华并不认可:“我们在书里多次明确指出:我们的培养目标并不是考名校,而是培养‘素质优秀,人格健全,有能力创建幸福生活’的人。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从十个方面‘从无到有’地培养孩子的优秀素质体系,即:‘身体好、头脑灵、性格优、兴趣多、情感美、知识广、品德正、能力强、后劲足、发挥佳’。在刘亦婷成长过程中,我们坚持用‘顺应天性、积极引导、个性化培养、自主发展’的方法去激励孩子,形成了‘亲情互动+理性导航=顺利施教+健康成长’的培养模式,刘亦婷也成长为一个社会公认品学兼优、好学上进的出色青年……你说,世上有这样的‘应试教育’吗?” <br><br>  而萧愚则在给本报记者的邮件中否定了刘卫华上述说法:“刘亦婷从小有舞蹈的兴趣,其家长却认为从事舞蹈成功概率太低,便扼杀了这个爱好。同时,她的家长又不断给她施加压力,让她读重点、考大学、考名牌甚至要求她争取当高考状元,为了这个目标,刘亦婷跟同学聊天都被限制,每天抽出半小时打乒乓球的时间都没有。”在萧愚看来,“刘亦婷培养模式”这种包裹着素质教育外衣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学生和家长的误导尤其严重。 <br><br> “刘亦婷在哈佛的表现恰恰很平庸”?   “我们写《哈佛女孩》的动机,是盼望中国人一代更比一代强。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刘卫华对记者说,由于知识结构和个人兴趣的原因,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国民竞争实力始终很关心。这促使他们把培养孩子当做业余科研项目来做。 <br><br>  “对有些人来说,‘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民族传统可能是既不时尚,也不流行了,以至于猜测我们写书原因时,他们总是习惯于从‘名利’二字去找动机。其实,在《哈佛女孩刘亦婷》出版之前,我们并没有料到它会这么畅销,那时写这种书还得准备自费出版呢。” <br><br>  刘卫华认为,《真相》作者以臆想代替事实,根本不采访当事人,就凭空捏造刘亦婷是靠推荐人拉瑞的“人脉关系”进的哈佛。再在此基础上扣上“刘亦婷平庸,是应试教育典型”的吓人帽子,对刘亦婷在哈佛大学各方面的出色表现,《真相》作者更是故意避而不谈。” <br><br>  “刘亦婷在哈佛的表现我认为恰恰很平庸,这从她在新书的自述里就能看出来。”萧愚对记者说,实际上他有机会采访刘亦婷在哈佛和成都的同学,甚至她的老师,但是他放弃了这个机会。 <br><br>  “我不想扒粪。我写这本书不是想论证刘亦婷是个素质多么差的女孩,这些跟我写作的初衷无关。相反,我在书中不断提到她是个聪明、懂事、听话、勤奋的女孩。但是,不管她有多少优点,她不过是个平凡普通的女孩,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而刘亦婷的家长在书中则在反复告诉我们她的女儿如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何漂亮,三岁时测智商便‘五万人里挑一’,刻意打造一个完美的女孩,完美的家庭教育过程。所以在本书中,我想尽力为读者还原出一个平凡普通的女孩形象。”萧愚说。 <br><br>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一个认为自己是素质教育,一个坚决予以否认。那么,《哈佛女孩》一书的教育方法到底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br><br>  “《哈佛女孩刘亦婷》《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我看了,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的东西,看不出来是素质教育。是用‘素质教育’这个名称,来美化自己而已。现在升学难,许多家长想为自己孩子寻找终南捷径。《哈佛女孩》、《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正是迎合了家长们对‘哈佛’两个字的迷信。”北师大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说,“我以为,萧愚的《真相》一书说的是有道理的,虽然他对素质的理解也有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他完全有权利质疑‘哈佛女孩’。谈谈自己的看法嘛!这不是什么‘诬陷和诽谤’。” <br><br>  “目前市面上对子女教育的书籍,起误导作用的非常多。”中国教育协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家庭教育杂志社社长赵刚教授表达了类似观点,“都是找到一个成功经验,就忙着推而广之。而家庭教育,一般都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萧愚出的这本书,无可厚非。” <br><br>  “我一向反对炒作刘亦婷。即使刘亦婷是天才,也还是不可复制的。炒作该事件没有意义。”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杨东平说。 <br><br>  “中国家长中有一种不正常的‘哈佛情结’、‘名校情结’,以为能上哈佛这样的名校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人生大事,甚至视为成功的标志。”方舟子对《外滩画报》说,“我也反对对小孩进行所谓天才教育,小小年纪就为了实现父母的天才梦被迫放弃儿童的天性,而去应付种种超常的教育训练(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追问

那是说这本书不好,是反教育反素质喽?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22
主要是“祸从口出”所导致的宗教暗行追sha,也就是暗sha。

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一个纯粹的传tong宗教政治国家,西方宗教思想在美国是不容亵-渎的,宗教神话很容易被道理所击破,从而动摇了宗教思想对于人们灵魂上的tong治地位。
1,哈佛的中国学者刘亦婷以及与她遭到同样命运的前辈们,从小身受无神论的熏陶,信仰的是道理和宗教嬉闹式的体-制规范教育,这就在言论上与美国本土的宗教思想相冲-突,严重影响了美国人的信仰,导致了美国人对本土宗教产生质疑惑抵触。
譬如历史上的哥白尼事件,现代的维基解.密.事件等等此类大逆不道的失控现象,都是在宗教嬉闹的情形下出现的意外事故。
2,中国学者的道德思想,是人类意识形态进化中客观存在反映的必然,这是对美国的挑战,更是对整个西方宗教的挑战,教会必须要积极的应对这种挑战,以便维护西方宗教在美国乃至全球的tong制和主导地位,就如同两百多年前哥白尼遭遇教会公开的追sha一样,必须给予最严.厉的制.裁以维护西方宗教在全球的利益。
但新的形势下,已经不允许哥白尼时代的宗教公开谋sha,而是采用了西方最传yong的惯用sha人方式——可耻的暗sha。
3,因此,“《哈佛女孩刘亦婷》曾被批判为(反-素质教育的”谋sha事件,就是典型的现代人类思维意识或语言形态进化后,面对保守的西方传yong宗教嬉闹所产生的.激.烈碰撞和冲-突。
这是快速发展中的现代人类科技时代,与落后的传yong宗教思想斗争的必然,这是人类进化中思想意识的碰撞,更是东方先进的思想科学文明与西方原始愚昧宗教文明的激烈斗争,这是人类新时代大进化快速度大.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2个回答  2017-09-08
刘亦婷生长于中国四川省的省会成都市。亦婷的父母重视幼儿教育,在她仅仅15天大就让她经受严峻的教育。例如,为确保总是有人对亦婷说话,他们邀请亲友到家里来。他们也让她参与游泳、跑步和跳绳,以及双手捧着冰块等的体能锻炼。[3]除了上述活动,亦婷5岁时也出演一部肥皂剧。[4][5]
亦婷上高中的时候,于1998年参与学生交流计划,访问美国。这次体验改变了她对美国生活的看法:之前,她与许多中国人一样,对美国大部分印象来自美国电影;踏进美国后,她“没有看到任何街头斗殴或者警察追车等画面,使(她)感到惊讶”。[5]这次交流计划也挑起她对美国大学兴趣,[5]她也认识到自己将可以修读多种科目。[6]
尽管亦婷的父母一直培训她被顶尖大学收录,他们没想到美国大学会接纳她。她母亲说道,直到亦婷从美国归来,她才知道原来中国学生也可以申请到美国大学就读。那个时候,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接受本科教育是不寻常的事,而大多数只是申请到海外学校当研究生。[5]
亦婷并没有参加高考,到全国重点大学就读,反而申请到美国顶尖大学就读。她被几所学府,包括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维斯理学院和曼荷莲学院录取,她最终选择了哈佛。[6][7]不久之后,当地一家报纸报道她被录取一事,一家人因此“被成千上万通电话纠缠不休”。[8]
亦婷在哈佛主修应用数学和经济学,并考取好成绩。[5]她还担任学生组织哈佛亚洲与国际关系项目主席。[2]亦婷被形容是“谦逊”、“普通学生”,甚至她的室友花了四年才得知她是中国名人。[5]亦婷于2003年毕业,在纽约市的波士顿咨询公司工作。[5]
简介[编辑]
亦婷被哈佛录取后,她的母亲刘卫华和继父张欣武于2000年出版了《哈佛女孩》。[9]根据亦婷所说,她的父母原本先前就有意将自己的育儿方式写作成一本书,可是他们等到2000年,亦婷已稳步踏上大学之路时才出版这本书,并得以自称“专家”。[2]亦婷与她的父母在亦婷未上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笔录并保存研究笔记以及日记,足以编入父母写的书里。亦婷也帮忙校订这本书,并且亲自撰写后面几个章节。[5]
书中描写养儿育女的策略的一大元素是把亦婷当作大人看待,“鼓励她培养成熟的思想”。[6]亦婷小的时候,父母从未使用过儿语,还让她与父母争辩,前提是她必须像个大人般提出理性的论点。[5]根据教育学者本·莫德尔(Ben Mardell),该书注重独立思考能力与智力发展,与传统教育方式背道而驰,[8]因为在中国,不论早期或高等教育都经常强调机械学习。[10]
此外,书中详述,除了让她进行体能锻炼,[3]亦婷的父母也调节她的饮食,并且也常常带她去旅行,不管是到附近的农村地区的短程旅行,还是长途跋涉到西安市等历史景点。[5]全书把重点放在“全面发展”,并鼓励家长培育出子女学术能力以外的性质。[6]这本书也包括辅助章节,讲述如何选择申请到哪个学校就读,也给填写申请表格和参加托福和SAT等考试的学生一些建议。[6]
反响[编辑]
该书连续16个月成为中国第一最畅销书籍,[11],在这段时间售出了至少150万本[注 1]亦婷父母预计已赚取不少于10万美元的版税。[12]这本书备受中国中产阶级家长的欢迎。[13]《哈佛女孩》的知名度使得亦婷成为“国家巨星”[14]以及中国家长“心目中的偶像”,[7]她在中国大陆经常收到粉丝的来信,举办签书会时也吸引了大量人群。[2][14]
《哈佛女孩》发行之后,就有无数模仿者纷纷著述子女的成功,所出版的书有《名校不再是梦想》、[12]《哈佛男孩》、《东京大学男孩》、《康奈尔女孩》、《阿呆小男孩进剑桥》[8]等等。
韩国也发行了同类书籍,不过韩国并没有像中国大陆一样那么“崇拜”美国大学。[9]除此之外,亦婷的父母也撰写了续集《〈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 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此书描述亦婷四年的大学生涯,由作家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7][15]
批评[编辑]
有人批评此书加重中国学生因为要学业有成而已经在承受的压力,并且利用入读顶尖大学是在生活中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普遍的看法。[5]更有批评者称这本书是在“自吹自擂”。[16]2001年由一群教育者的一项调查显示,书中叙述养儿育女的方式,即使对亦婷很有效,但未必对所有人都管用,许多家长若听从书中的建议,恐怕会“失望”。[7]
第3个回答  2017-10-06
本质上就是那时的“网红”,利用当时的各种问题,以各种貌似有理的鸡汤来反对集体式教育。以个体而论全面,基本的归纳逻辑都没有。后来又传出了一些自己经历都是杜撰的传闻,真假不知。但那书本身就证实了学院式教育只是传授知识,考上了大学只是教育的起点,素质教育是要考个人去修习琢磨的。
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本质是通识教育的基础,是几千年教育理论的具体体现,总体目标不是让某一个个体成才,而是通识性的向民众普及基础知识。
那书本质上是反智的,不值一读。
第4个回答  2017-11-06
这个问题真的很复杂
首先说教育这个词,很多时候都在代指学校教育,也就说有了很大的限定。所以有时候学校教育莫名其妙的替别的教育背了很多黑锅。
学校教育源自工业时代,是工业时代对于合格劳动力的需求催生出来的一种教育形式,本身目的就是培养一批标准化的劳动力
偏偏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需求,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特别的发展,简单说就是出人头地,这个本来就不是学校教育的长项,应该寄托于其他教育途径。
《哈》还有其他一些自传类型的《虎爸》等等,混淆了教育类型,偏偏还很有煽动性,被用来用作搞乱学校教育的帮凶,行业内的人基本上都是很反感的

几年前,《哈佛女孩刘亦婷》曾被批判为反素质反教育的,到底是怎么回事...
1998年,十八岁的成都女孩刘亦婷,同时收到美国四所名校——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威尔斯利学院和蒙特豪里尤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并获得全额奖学金。2000年,其父母张欣武、刘卫华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以下简称“《哈佛女孩》”)。该书甫一出版,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目前已发行200万...

几年前,《哈佛女孩刘亦婷》曾被批判为反素质反教育的,到底是怎么回事...
9. 专家认为,《哈佛女孩刘亦婷》所提倡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是应试教育,而非素质教育。

请问《哈佛女孩刘亦婷》这两本书真的不好吗?为什么有些学者确批判...
书籍本身应该具有思想和指导性,核心价值,但是这本书没有,这本书一方面泛泛记录了刘亦婷是如何刻苦学习的,一方面又大肆的宣扬西方的价值观。一方面作为教育类的书籍没有提出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同时也将美国宣扬成了一个天堂一样的地方,同时暗示出国留学的人才们最好的出路是在国外而并非是国内,影响对于...

请问《哈佛女孩刘亦婷》这两本书真的不好吗?为什么有些学者确批判它...
1. 该书被归类为教育指导类书籍,旨在传达思想和指导性内容。2. 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刘亦婷的学习过程,还过度宣扬了西方价值观。3. 作为教育指导书籍,该书未能提出关于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4. 书中过分美化美国,暗示留学国外是最佳选择,对中国的影响不利。5. 在当时,中国面临文化渗透,该书的出现...

哈佛女孩刘亦婷现状 十八年后跌落神坛只是普通人
一、刘亦婷的成功背后 哈佛女孩刘亦婷是成都外国语学校高1996级(1999届)学生,于1999年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特招录取,8月1日赴美国留学。刘亦婷本身在学习成绩、竞赛和艺术特长等方面并非十分突出,在申请哈佛时也没有SAT成绩,托福成绩仅仅是刚好达到录取标准线。她能够进入哈佛,是因为得到了重磅推荐人...

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
在《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封面上,醒目的标注着"素质培养纪实"的标签。这本书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它揭示了刘亦婷父母的育儿理念和实践。他们被视为推行素质教育的典范,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向广大家长传授他们的教育心得和如何培养"哈佛女孩"的经验。这些讲座的主题围绕着素质教育,他们强调的不仅仅是学术...

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反思
近年来,公众对现代孩子教育的忧虑日益凸显,尤其是在物质条件丰富的同时,孩子的娇纵、自私等负面品质也在增多。《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因其独特视角引起了我的关注。读者在《海峡都市报》的讨论中提及,书中的亦婷母亲反复强调情商的重要性,包括道德情操、乐观态度、解决问题的勇气、自我激励、坚韧不拔、...

如何理解《哈佛女孩刘亦婷》刷屏现象?
反思与结论 致远学院的2019级学生,作为政策调整的牺牲品,他们的学术压力与期望落差显而易见。学院的荣誉体系似乎忽视了人性和公平,学生们的努力受限于学院环境,这不仅是个人的挑战,也引发了对整个教育体制的反思。致远学院的故事,既是荣誉学院的缩影,也是教育改革的试金石。

哈佛女孩刘亦婷资料
刘亦婷培养模式”是反素质教育的 学术必须诚实,新闻必须真实,网络必须踏实。他们都应该与虚假无缘。如果有人不遵守游戏规则,不管地位多高,名气多大,我们都要揭露他。———方舟子 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素质培养纪实”几个字。这些年,刘亦婷的家长也成了大搞素质教育的榜样,...

20年前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发誓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后来如何?
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在1999年,年仅十八岁的刘亦婷被哈佛大学录取后举国哗然的原因了。有人把刘亦婷“成功”的原因归功于他的继父张欣武。张欣武和刘亦婷的母亲也曾为此事专门出了两本书,《哈佛女孩刘亦婷》和《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用来描述刘亦婷的成长经历。1988年,刘亦婷母女和张欣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