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先生在难中的赏析

如题所述

《潘先生在难中》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潘先生的形象。
潘先生是小镇上的一个教员,他的灵魂是灰色的。他没有锐气、没有理想、安于现状、满足于既得利益,是个苟且偷生、逆来顺受的市民式的知识分子。在军阀混战的年月,逃难是人们常遇到的事。作品截取了潘先生在逃难中的三个片断来写人物
第一个片断,写的是战争要来时,潘先生带领儿女逃离小镇,奔往上海的情形。在军阀混战中,潘先生丝毫不顾及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疾苦,满脑子只是个人的得失和自家的安危。当他所住的让里地区受到战争威胁时,他张皇失措,丢下学校不管,带着一家人仓惶逃到了上海。在上海,他把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租界”看成是保护他们一家的“圣地”和“乐园”。在租界地的旅馆里,他不顾“刺鼻的油腥味”和“阵阵的尿臭”,竟自我陶醉地喝起了酒,吟起了诗。作品通过展示潘先生逃难前的慌乱,逃难中的狼狈,以及逃到租界后的庆幸等行为,生动地将潘先生遇事惊慌、自私、苟安等小市民式知识分子心态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第二个片断,写潘先生独自回到小镇的情形。到了上海的第二天早上,潘先生一想到自己不辞而别,若是上司追究起来,就会丢掉学校里的职位。考虑到这些,他又不顾夫人的劝阻,急急忙忙地回到了让里。为了“抢头功”,获得上司的“赏识”,他积极筹办开学之事。可正当他发出开学通知书之时,战火再起,铁路不通了,学生们也大多随家长避难去了,潘先生的一场忙碌成了“镜中花”。为了“保家”、“活命”,他跑到红十字会办事处去申请入会,还给全家领了红十字会徽章。这一部分,作者通过写潘先生为了保住饭碗、讨得上司赏识,不顾安危回到让里以及战火逼近时,他又急着入红十字会等情节,表现出了潘先生看上司眼色行事、懦弱、虚伪的性格特征。
第三个片断,先写潘先生听到正安失守的消息后,仓惶逃入洋人的“红房子”里避难,后写战事停止后,潘先生为欢迎杜统帅而写颂辞。在这部分中,作品通过写潘先生仓惶躲难以及他明明看到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自己明明在心中是不满的,却毫无骨气,为了一己的生存,竟不惜充当军阀的吹鼓手等情节,进一步表现了潘先生胆小怕事、苟且偷安、麻木、缺少正义感的奴性心理。
潘先生的形象在当时是很富有时代特征的。作品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批判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同时也通过潘先生在难中的经历,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对人物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作细致具体的描摹,使人物灵魂真实地暴露出来,是这篇小说最主要的艺术特征。
这篇小说没有离奇的故事情节,写人物也很少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正面冲突,而是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灵魂的一些细微的内心活动,来展示人物性格。比如作品第二部分,写潘先生冒着风险返乡后,忙去探听“局长究竟有没有照常开学的意思”;当消息得到证实,并且同时还得知局长要裁员时,作品这样写人物的内心:“‘潘先生听了,仿佛觉得一凛;但又赞赏自己有主意,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这段描写,先写出了人物听到局长要裁人的惊异,继而又写出了人物为自己冒险回乡,选择对了投机机会而产生的庆幸和沾沾自喜。这些心理描写,把小人物患得患失的卑怯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接着,作品写了潘先生为了讨好上司忙着积极筹备开学之事,可没想到战事紧了,“铁路真个不通了”,这一来他的积极表现不仅是徒劳一场,而且连老婆孩子也不知道要抛到外面多长时间。这时作品又写人物心理:“他心头突然一沉,似乎觉得最亲热的妻儿忽地乘风飘去,飘得很远,几乎至于渺茫。”这些笔墨把人物因徒劳一场而沮丧,以及忧虑一家人安危的心情都细致地表现了出来。后来,局势更紧张了,在保职、升官与保命的抉择中,潘先生终于选择了后者;乞求红十字会的庇护。作品写他到红十字会讨旗子和徽章一段也十分精彩。在接到红十字会的“旗子和徽章”时,他“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升起“一种神秘的快慰”。接着,这位一心只想自己和自己一家人的小人物,又以“学校还有个侧门,也得张一面旗”,“徽章这东西太小巧,恐怕偶尔遗失了”为理由,又向办事处的职员多讨了一面旗子和几个徽章。然而,这一切讨到后,人们发现“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旗,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多讨的红十字徽章,一个是为妻子的,另外两个是为儿子的。这些描写将人物替自己盘算的精细、周密,以及占了便宜便得意的市侩心态都清晰地揭示了出来。
为了更真实准确地表现人物,
作者还非常善于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心理的一些神态来进行描写
。如写潘先生两次喊黄包车的情形,就非常准确地写出了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第一次喊黄包车,是潘先生一家人经历了逃难失散之后,他的声色是“威严”的,嗓门极“入调”,而且还附以傲慢的手势,他“伸出两个指头扬着说:只消两辆!两辆!这神态把人物“从毁灭和危难的当中捡回性命”的快慰及自鸣得意写了出来。第二次喊黄包车是在听说战火逼近了,这时他惊惶失措,“心头突地乱跳”,见到车后连连喊:“车!车!”这前后两次同是叫车,但显然,前者踞傲、做作,后者惊恐、失态。作品通过对人物在不同情形下不同神态的描写,准确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他颇具风格的“教育小说”代表作之一。叶圣陶写过一系列以教育为题材的小说,这些小说被称为他的教育小说。潘先生是一个教员,军伐混战使他在逃窜中疲于奔命,潘先生是作者批判的一个对像,他是一个带着浓厚小市民气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软弱,动摇,自私,表里不一,不想着为国家尽一份力,而是想着怎样保全自己。
但小说更为批判的是在潘先生背后的,局长代表着的北洋军阀,这是叶圣陶教育小说的特色,即:通过教育界中的小事和人物来反映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小说并没有用主观的语言来批判,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的方式,把批判寓于描写中,让读者自己去感悟,这也是叶圣陶的一个写作风格。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1

潘先生在难中的赏析
作品截取了潘先生在逃难中的三个片断来写人物。第一个片断,写的是战争要来时,潘先生带领儿女逃离小镇,奔往上海的情形。在军阀混战中,潘先生丝毫不顾及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疾苦,满脑子只是个人的得失和自家的安危。当他所住的让里地区受到战争威胁时,他张皇失措,丢下学校不管,带着一家人仓惶逃...

简析叶圣陶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的现实主义特色。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潘先生在难中》写于1924年年底,小说的背景是1924年爆发的江浙军阀混战。冷静地描写现实生活细节,以展示人物的卑琐人生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小说把军阀混战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结合起来,把战乱的消息和人物心理结合起来,客观而细腻地描写了社会现实和人物内心的波折,揭...

潘先生在难中的意思是什么
《潘先生在难中》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刻画,揭示了潘先生在战争中的种种表现,让读者看到了人性中的复杂与矛盾。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叶圣陶想通过《潘先生在难中》告诉我们什么
潘先生在难中》以20年代军阀混战下的江浙地区为时代和生活背景,通过一个小学校长 潘 先生在逃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揭示了封建军阀的罪恶,同时也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卑怯、自私、苟且、偷安的思想弱点,塑造了 潘 先生这一患得患失、明哲保身、自私精明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形象。

求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的赏析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他颇具风格的“教育小说”代表作之一。叶圣陶写过一系列以教育为题材的小说,这些小说被称为他的教育小说。潘先生是一个教员,军伐混战使他在逃窜中疲于奔命,潘先生是作者批判的一个对像,他是一个带着浓厚小市民气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软弱,动摇...

潘先生在难中的创作特色是什么?
首先,在艺术结构上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以质朴的描写,如实地表现平常人的平凡的故事,因此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真实性。其次,不仅客观地描写潘先生这类小市民的生活状貌,更注重挖掘其矛盾、卑琐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立体化。作品善于运用富有特征的动作和典型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并使之具有...

以《潘先生在难中》为例,分析叶圣陶笔下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
潘先生的形象在当时是很富有时代特征的。 作品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 批判了当时一些知 识分子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 同时也通过潘先生在难中的经历, 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军阀混 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对人物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作细致具体的描摹, 使人物灵魂真实地暴露出来, 是这篇小说最 主要的艺术...

分析潘先生灾难中 潘先生形象
即:同过教育界中的小事和人物来反映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叶圣陶先生《潘先生在难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缺乏革命自觉性、缺乏自我觉醒意识、苟安于现状、患得患失、无力把握个人命运、卑猥利己,尚存一点人性良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真实的反映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普遍的无奈的生存状态。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读感
潘先生也是一个小市民的知识分子,还是一个校长,没有立国的精神。对于革命的来临,他做了自私,丢下学校。心里装了几条家里的性命,听到革命的来临,偷偷跑回家,拿一个皮箱。就带着家里人回花果山,逃避难。面对全校人的性命,没有立国的精神。反映了他的自私,卑琐,苟且,偷生,逆来,顺受,...

潘先生在难中的语言特点
潘先生在难中的语言特点如下:1、《潘先生在难中》布局严谨,采用能体现人物性格又能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的情节、细节和语言。2、表现手法上采用了强烈的对比和心理描写等。3、作品的语言纯净洗练,准确严谨而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