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选择能力--人生三大选择(1)
学会
独立思考。盲目比淘气可怕得多。
前些年,在大学生中流行一种“心理测验”的游戏。把被测对象的注意力及思绪带到漫无人迹的沙漠、神秘幽僻的森林和碧草茵茵的草原,通过各种预想好的情境向被测者提问,让其做出选择,最后,再通过对被测者的选择答案一一地进行分析,便可以总结出被测者的人生态度及志趣。这虽然是一种游戏,但至少说明,人的一生需要面临很多次的选择。
过去,我们的教育方式是让孩子听话,听爸爸、妈妈、阿姨、老师的话,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但是,当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曲折以后,当社会前进的脚步迈入
商品经济的时代后,我们忽然发现,今天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面对社会纷繁莫测的变化,再强调孩子听话就远远不够了,而应该意识到要教会他们具备某种能力。我想,这种种能力中,孩子们最急需的一种能力是选择的能力。
有人说,今天的孩子都是家庭的“小皇帝”。而我却认为,他们,是思想、活动严格地受到父母禁锢的“小奴隶”!
曾经有一个孩子气鼓鼓地对我说:“人们都说我们是‘小皇帝’,我可不这么想。皇帝什么都说了算,我在家里却说了不算。虽然平时吃什么穿什么,他们都依我,可是到了攒钱买大件时,我也出力了,讨论买什么时,我说应该买一个
录音机,爸爸、妈妈、姐姐三个人六只眼盯着我,说:‘这是大人的事,哪有你说话的份儿呀?’这也太不公平了,我大小也算个人,凭什么没有我说话的份儿呀?”可以看出,孩子们缺少选择的机会,大人们根本不给他们这种权利。
在孩子的生活道路上,会面临许许多多的选择,我认为,最重要的选择在三个方面,即:朋友的选择、对象的选择和工作的选择。这些选择是否得当,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朋友的选择
没有快乐童年的人生是不幸的,没有朋友的童年则更为不幸。
作为《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我们经常有机会到全国各地去主持接听“知心电话”。从青少年打来的电话中,我们深切地感到,他们有一种渴求,那就是渴求朋友,渴求友谊。
孩子们经常问道:“怎么样才能找到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才算得上是好朋友?”
在求友的问题上,我认为有这样一个原则:求异。
很多人乐意寻找与自己的性情、志趣等方面有相同之处的人做朋友,实际上,这样去交朋友很有局限性。雨后的彩虹会显露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绚丽的色彩,更何况多姿多彩的人生、各种各样的人呢!如果总是跟与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在一起相处,今后面对纷繁的社会,你会无法很好地去适应。你会遇到很多与你的性情、志趣大不相同的人,与他们相处,你会感到别扭,甚至还会发生磨擦和冲突。
所以,在选择朋友的时候,应该选择一些跟自己有所不同的人做朋友。有不同之处,就意味着有互补的可能,你的长处会被对方吸取,你的不足也可被对方的长处所补充。两个彼此相异的人相处久了,互相影响对方的同时,自己也会变得完美。
说到求异,异性的同学能不能在一起相处,成为朋友呢?
有一次,一个男孩说:“我在班里跟一个女生说了句话,他们就乱说我们在搞对象。”于是,我在这个班里开了一个讨论会,让孩子们分别说说男孩和女孩各有什么优点。男孩们说:“女孩子细心,守纪律,学习好,会做家务活。”女孩子说:“男孩子力量大,胆子大,说话声音大,好打抱不平。”我跟他们说:“男孩子有男孩子的优点,女孩子有女孩子的优点,在一起玩,才会取长补短。”
一个女孩子还告诉过我这样一个小秘密:“我们跳皮筋时,只要有男生在旁边看,我们就跳得特别来劲儿。”一个男孩说:“每次我们打架的时候,只要有女生围观,我们就越打越来劲儿。”
在学生时代,男女学生之间纯真无邪的友谊,有时候会给人的一生留下甜蜜感人的记忆。
我提倡交朋友求异的原则,主张男生和女生交朋友,好学生跟差学生交朋友,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交朋友等等,是因为我希望,让不同类型的孩子在一起交往、相处,会令他们成长得更加全面,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与社会有着广泛接触的人,而不是一个孤独、怪僻的人。
二、对象的选择
这种选择,是孩子们在今后人生中将要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作为家长,无须回避这个问题,应该坦诚地告诉自己的孩子,怎样选择终身伴侣,用什么标准来选择终身伴侣。
在选择对象这个问题上,尊重是最基本的原则,要懂得尊重对方,也要有奉献精神。可是,有一些年轻人却总怀着不明朗的心理,想着从别人那里得到些什么,或者利用别人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这都是不道德的。
许多年轻人在选择对象的问题上,不仅没有正确的原则,而且站在了错误的立场上。选择对象时要求太苛刻,往往搞得双方不欢而散,甚至抱怨终身。
我曾对一些大龄女青年说:“找对象要找喜欢你的人,而不应该只是你喜欢的人。如果一味地想寻找一个自己想象中的理想人物,恐怕一辈子也找不着呢!”我也曾对一些男青年说过:“你要是真心喜欢一个人,千万不要对她挑剔过多。”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你喜爱上一个人,便应能够容忍对方的缺陷或不足,也应该真诚地陪伴对方,走完今生的路。
1.培养选择能力--人生三大选择(2)
因为工作,我有机会接触到大学的学生。大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十个中有九个是关于恋爱问题的。他们谈到,在大学校园里,谈恋爱成风,相当比例的学生都有恋爱的对象。夜幕一降临,原本书声朗朗的校园成了恋人们相会的“街心公园”。
在厦门的一所大学里,一个男生因为追求一个女生没有成功,便跳楼自杀了。这件事,对男同学震动很大,他们组织了一个“五草研究会”, 一起调侃、总结恋爱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了恋爱的“五草精神”: 第一,“
天涯何处无芳草”--好女到处都有,男子不必太着急;第二,“
兔子不吃窝边草”--不能找身边的女生作对象,目标太集中;第三,“疾风知劲草”--不要听女生灌了几句“迷魂汤”就上当,而要经过长期的考验;第四,“好马不吃回头草”--恋爱不成就算了,千万不要强求;第五,“老牛啃嫩草”--男子年龄大一些,才能找到好的女子,不要过早地涉足恋爱。这几名男生说:“自从有了‘五草精神’,我们的精神获得了解放。”
这些大学生所总结的“五草精神”,听起来难免偏颇,但毕竟说明一点:一些年轻人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认真地面对恋爱和选择对象问题了。这也难免令我们汗颜:为什么我们这些父母、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早一些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呢?选择对象,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不可回避的、早晚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年轻人的父母、长辈,我们要有一种责任感,给孩子们一些必要的指导,免得他们走弯路!
三、工作的选择
如果说过去因为封建意识的束缚和“左”的思想禁锢,使那时的青年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话,那么现在的青年人有能力主宰自己的一切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给人们提供了无数发展的机会,只要你肯付出努力,任何理想都有可能实现。
对于青少年来说,指导他们正确选择“将来干什么”的办法,就是进行生动的“理想教育”。
一位教师曾在学生中搞过这样的教育,她让每一位同学写一篇《我长大了做……》的作文。
一个小女孩说:“我长大了要当教师。”老师就告诉她:“老师是要面对许多学生讲话的,你以后说话时就不能带‘后来呀’、‘这个呀’一类的口头语。而且讲话的声音要洪亮,仪表要好,手势也要适度。以后回答问题时,请你到讲台前边来。”
有一个粗心马虎的女孩子说将来要当医生。老师说:“医生是个神圣的职业,但需要特别细心,否则会对病人造成伤害。所以,以后你不能因为马虎而出现错误。”
有一个淘气的小男孩说他要当警察。老师说:“好,咱们班刚发生了一件事,班里养的几条金鱼不知让谁给毒死了,请你把这个案子破一下吧。”结果不出两天,这个小男孩就把案子破了,因为他本人就参与了“作案”。老师知道了真相,并没有批评他,却夸他了不起。他找了个好听的说法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老师,我打入了‘敌人’内部。”
这次活动搞得很有意义。孩子们立下了今后的志愿,更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努力追求,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现在,有些家长习惯于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成为这个家那个家,其实孩子自己未必喜欢。家长们应该把选择兴趣的权利还给孩子,让他们自由选择,自由发展。
选择,对一个孩子来讲是十分重要的,盲目比淘气要可怕得多。一个孩子如果只知道听话,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庸庸碌碌肯定不会有什么发展。而那些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知道怎么去做的孩子才会有出息。
在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法:一是多出选择题;二是多搞一些活动,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三是回答问题不要答得太满,要给孩子留有思考的余地。
比如,有孩子问:“你说有没有飞碟?”你不要不假思索地告诉他“有”或者“没有”,可以婉转地说:“我不是自然科学家,所以回答不了这个自然之谜,这就需要你们长大以后去解开这些谜了。”一次,一个孩子打电话来问:“世界上有没有恐龙?”当时,在报社实习的大学生肯定地回答道:“世界上没有恐龙。”结果,那个小孩立刻反驳说:“世界上有恐龙!11个月前,澳大利亚发现了一个恐龙蛋,如果它孵化出来了,怎能说不是恐龙呢?……”
从我的经历中,我体验到,一个人如果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工作,那他便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并自觉地以苦为乐。我从小就想当《中国少年报》的记者,做一名大家喜欢的“知心姐姐”,当我如愿以偿时,我便竭尽全力地工作,并以工作为自己的生命。
我最喜欢马克思的一段名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
衷心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有这样的选择。
2.培养承受能力--承受挫折和不幸(1)
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困难和挫折是最好的大学。
居里夫人是我们全世界女性的骄傲。她那种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着实令人折服。她曾经说过:“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
困难和挫折,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一所最好的大学。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的滋味,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食物和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一个孩子,如果他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就品味不到成功的喜悦,没有经历过苦难,就永远感受不到什么叫幸福。
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受到挫折后的恢复能力和百折不挠、不向挫折屈服的精神,是成功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培养承受苦难和不屈服于挫折的能力,对今天的孩子尤为重要。
近年来,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话题中,挫折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让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洗养尊处优的习气,磨砺坚强的意志,学会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和技能,培养他们的韧性、耐挫力和受挫后的恢复能力,从而使他们不仅学会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从内心深处激发一种自己寻找幸福的本能。这样,他们才能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这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我们做父母的,不愿让孩子去经历苦难,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孩子设计充满笑脸和鲜花的明天。但是,生活是无情的,也许有千百种灾难在等待着一个年仅几岁或十几岁的孩子,畏惧这些灾难的人,永远不会有幸福。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上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一帆风顺长大的孩子,很难创造出生命的辉煌。
关于挫折教育,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在一些原始部族里,少年男子如果想拥有成年人的权利,被社会所接纳,必须要通过一次优胜劣汰的近乎残酷的考验;大人们把这些男孩放到一个没有人烟的、野兽经常出没的恶劣困境中,让他们品尝孤独和挫折的滋味,学会面对和战胜各种困难。只有经过千辛万苦奋力挣扎返回部族居住地的男孩,才能被证明已是个成年人,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他才能享有成年人的一切权利。这种考验可视为人类早期挫折教育的雏形。当然,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挫折教育,不免有些惨无人道。
现代社会里,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就更加重视对下一代进行挫折教育。
日本很早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一些平民学校的老师经常带领学生到户外上课,让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寻求知识和体验生活。这种名为修学旅行的教学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其中体验生活的内容与我们现在开展的挫折教育相仿。
近年来,日本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定期向学生供应清汤萝卜、粟粒煮成的“饥馑午餐”,目的是让他们了解父辈的艰苦生活。学校还规定了穿短裤、短裙的日子,这一天,哪怕气温再低,全校学生一律都要换短裤或裙子;在学校规定的穿长衣的日子,无论天气多热,学生们都必须换上长衣长裤……
每天,日本都有一些有钱的人花钱让孩子到中国来参加夏令营活动,让孩子背着很沉重的背包,到草原上走一走,尝尝吃苦的滋味;他们有时还把孩子放在荒岛上,让孩子懂得什么叫饥饿,让他们学会自己生存。
有位老师对我说,不久前他们学校的孩子同日本的孩子一起开展了一次活动。老师们发现:日本孩子身上有一种不怕困难、坚毅不拔的韧劲,耐受力很强,孩子发了烧,自己想办法,不去找老师。他们的领队说,从小家长就告诉他们,爱护身体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要自己负责。
在韩国,家长同样也很注重从小锻炼孩子的意志。他们给孩子穿上羽绒服,让他们在冰窟窿里呆上一阵儿再出来,让孩子懂得“寒冷”的滋味。
可是,在我们国家,挫折教育做得却很不够。由于父母的娇宠,孩子的心理承受力相当脆弱,一点点小的挫折或失败就有可能酿成一桩惨祸。
一个9岁的男孩,平时在家里很得宠,在学校是个中队长。有一天,他向哥哥要糖吃,哥哥说,糖是留给爸爸的,没有给他吃,这孩子一气之下竟用红领巾上吊自杀了。心理脆弱到了何等地步!
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在孩子们的生活太幸福了,许多家长唯恐自己的孩子再遭受艰难困苦,能够替孩子承受的,他们都“承包”了。幸好,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幸福”。一些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孩子,由于生活的磨练,比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品质。
黑龙江省有个男孩子叫纪洪波,他的爸爸只有一条腿,一只胳膊,妈妈没有双腿,只有一只胳膊、两个手指。从小,爸爸妈妈就没有抱过他,学走路时摔得鼻青脸肿。3岁起,他就自己照看自己了;到了5岁时,他就能帮爸爸做饭了。
后来,爸爸死了。妈妈便不吃饭、不起床,她不想活下去了,因为她不想连累儿子。小洪波对妈妈说:“妈妈,你不能死!你死了,我就成了孤儿了。你好好地活着,我一定能养活你!”
2.培养承受能力--承受挫折和不幸(2)
从那以后,他每天早早起来给妈妈做饭、熬药,帮妈妈套上假肢后,自己再吃饭上学。一次,他病了,咬着牙挣扎着走下楼时,昏倒在地上,被过路的民警送进医院,他才知道自己患了十二指肠溃疡,面临着穿孔的危险。医生告诉他要住院治疗时,小洪波哭了:“我住了院,谁来照顾我妈呢?”
我想,像纪洪波这样经历过磨难和挫折的孩子,才会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谛,也才会更好地爱别人,爱我们的祖国。
承受挫折的良好心态,是在童年和青少年时受过挫折并不断地解决困难中磨练出来的。这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卢梭曾经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不幸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
所以,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百依百顺,只会产生强烈的负面效应;妈妈爸爸无微不至的关怀,只能是让你的孩子一次次地与能磨练他成长的艰难困苦、失败挫折失之交臂,使得他们缺乏面对挫折并战胜挫折的勇气和经验,一旦遭受到挫折,便会无所适从,一蹶不振。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一个人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是不可能面对未来竞争激烈的大千世界的。哪位父母又能够保证,你的孩子一生不会受到挫折呢。
3.培养竞争能力--告别嫉妒(1)
与嫉妒绝交的人才有可能取得优秀业绩。
进入新世纪后,人们都有了一种紧迫感: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生产过程越来越趋向自动化,地球上的人口越来越多……摆在我们和孩子们面前的将是激烈的竞争。
多年前,一位82岁的法国老记者来中国少年报社采访,我问他:“法国的孩子们都在想什么?”他说:“他们想的是如何占领空间。”
我听了心里一震。我们的孩子又在想些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孩子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考取重点学校。这也是一种竞争,是一种较为低层次的竞争:人与人的竞争。
古语云:“满招损,谦受益。”总结了人与人相处、人与人竞争的经验和教训,其中也多少包含着成功之后遭人嫉妒的苦涩。
嫉妒心理是人与人相处、人与人竞争中十分可怕的一种阴暗心理。尤其对于孩子来说,其危害性大。
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一个男孩曾对妈妈说:“我们学校虽然是重点中学,但同学们都很自私。我病了那么长一段时间,没有一个人来看我,我落下了功课,谁都不告诉我。”有的学校里,学习好的同学临考前书包被人偷走,住宿的同学在被子里发现一根很大的针……这都是学生们嫉妒心理的表现。
南方一所县实验小学,搞了一个“甘璐落选的是是非非”队会。甘璐是一个女孩子,在和一个男孩竞选大队长时当选了,可是半个月后,在选县少代会委员时,她落选了。一些师生感到奇怪和不理解,便召开这次队会进行热烈的讨论。
一个男孩说:“甘璐当了大队长后就骄傲了。有一个同学在放学路上玩纸镖,本来应该是路队长管的事,可是她偏要去管,她就是想出风头,显示她是大队长。”另一个孩子马上说:“你说的不对,当时路队长不在,甘璐怕同学出危险,才去管的。如果在前线,班长牺牲了,战士冲上去,你能说他是出风头吗?”又一个同学说:“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站在台阶上,甘璐把我们撞了,也没说对不起。”另外那个同学马上说:“不对,当时咱们站在台阶上,甘璐拿着拖把,走得急了,碰到了咱们,她说‘对不起’了。”每件事都摆开后,发现都不是甘璐的错。
有一个女孩说:“甘璐当了大队长以后,我就嫉妒她。以前她是中队长,我是小队长,她就比我多一道杠,现在她又比我多了一道杠。每当上课老师叫她回答问题时,我就用白眼儿翻她,希望她答错,挨老师的批评。”
那个落选了的男孩说:“我就是不服气,为什么好事儿都是甘璐的?”于是同学们就说:“都是你嫉妒甘璐,在后边搞了那么多鬼名堂。实际上你就是光想当官不干事,我们才不选你。”这件事的是是非非终于搞清楚了。
这不是一件孤立的事,许许多多学习好的、当干部的同学在学校里是孤立的,因为其他孩子嫉妒他。
我跟一些孩子谈过竞争与嫉妒的问题。我问他们:“什么是竞争?什么是嫉妒?”他们都说不太清楚。我告诉他们:“比如说两个人跑步,一个在前边,一个在后边。后边的人想,前边这个人现在最好让石头绊一跤,然后我好超过他。这就是嫉妒,嫉妒是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可是反过来,如果后边的人想,我要使劲儿跑,超过他,我一定要超过他。这就是竞争,竞争是把成绩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