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孔子的民本思想

如题所述

首先,孔子民本思想主要表现为以民为重的“仁”学。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其中“仁”列首位,“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
理想,即其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愿景,也体现了孔子的最高伦理价值。细案《论语》可以看出,孔子论“仁”主要是把它和统治阶级如何施政以及对待人民的态度
联系起来论述的。

在奴隶社会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孔子主张役使百姓要像对待祭祀一样恭敬谨慎,如果执政者能博施济众,广泛地给百姓带来好
处,那就不仅是“仁人”,简直可称“圣者”了,这甚至是尧舜都难以做到的事。孔子把对待人民的态度提到如此高的地位,这在当时是很突出的,它赋予孔子
“仁”学以新的历史内容,使其具有博爱的性质。孔子主张“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据《说苑·建本篇》和《新序·杂事第五》记载,“孔子曰:‘天
之所生,地之所养,莫贵乎人’”,“夫损人而益己,身之不详也”。又据《论语·乡党》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些言论和行事,都
说明了孔子对人的价值的重视,表现了孔子的博爱之心。当然孔子是主张严格君子和小人分野的,其爱之博及人民是以不犯上作乱为条件的,否则就要“纠之以
猛”。但孔子的“仁”讲的是人与人互相对待的关系,具有调和矛盾、和谐关系的功能,它要求减轻剥削,适当提高人民地位,在客观上会产生缓和阶级矛盾的作
用。因此可以说民本思想是孔子“仁”学的重要内容,具有进步意义。

其次,孔子民本思想主张惠民畏民、为政以德。商周时期奴隶实如会说话的牲畜,忍受着残酷的压迫,其生杀予夺权柄完全操在奴隶主手中。孔子同情奴隶的悲惨境
遇,他抨击残暴统治“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景公曾“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孔子尤其厌恶人殉,他诅
咒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孔子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对对人民施加苛毒暴虐的统治,对那种统治阶级富有,而奴隶
大众则饥寒交迫、一无所有的局面深以为虑:“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针对统
治阶级奢侈的生活和无限度的剥削,孔子提出对人民要“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左传·哀公十一年》)。主张一个社会不能把贫富差距拉得太大,对
下要布施利益,赋敛宜“从其薄”,这样,才能使上下相安无事,稳固统治阶级的政权。为此,孔子主张行德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
语·为政》)。

行德政是孔子的“仁”学在其政治主张上的反映。孔子谆谆告诫执政者,统治人民要谨慎小心,“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马”(《说苑·政理》)。对下层人民只有
“临之以庄”,才能获得他们的“敬”(《论语·为政》),“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要“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孔子反对滥
杀无辜,把“不教而杀”列为“四恶”之首(《论语·尧曰》),进而提出富民教民的思想:“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尽管孔子的富民教民思想是有限的,但与不把奴隶当作人看的奴隶主阶级的思想相比是难能可贵的,它说明奴隶的价值在孔子眼中并不是无足轻重的,而是关乎社会的稳定和执政的基础。

其三,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的重民思想。孔子很喜欢评价时人,从孔子对一些历史人物的批评褒奖中可以看到孔子品评人物的尺度。子产是在我国历
史上进行封建改革的先驱人物,他曾铸造刑鼎,不毁乡校,遭到奴隶主保守势力的指责和强烈反对,但孔子却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
一年》),赞扬他是“惠人”(《论语·宪问》),甚至在子产死后,孔子还潸然“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充分肯定子产,是因为
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而其中两条就是“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管仲辅佐齐桓公“挟天子而令诸侯”,冲击了西周以来的统治秩
序,在当时也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孔子在与门人论及管仲算不算“仁”时,连连首肯道:“如其仁,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
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春秋时代争城夺地的不义之战,给人民带来惨重的危害,实现天下大一统可以避免这种损失,孔子肯定管
仲就是因为他能“一匡天下”,保全天下之民。但对鲁大夫臧文仲这种人物,尽管他在当时极负盛誉,是被誉为“死而不朽”的人物,由于他在政治上排斥贤者能
人,“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却被孔子斥为“窃位者”给予否定。从孔子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毁誉褒贬中可以看出,能否以惠养民以仁保
民是孔子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标准,反映了孔子以民为重的价值取向。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9-08
  仁者,爱人
孔子在民本思想上不多

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什么
孔子民本思想主张惠民畏民、为政以德。商周时期奴隶实如会说话的牲畜,忍受着残酷的压迫,其生杀予夺权柄完全操在奴隶主手中。孔子同情奴隶的悲惨境遇,他抨击残暴统治“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孔子对历史人物的毁誉褒贬中可以看出,能否以惠养民以仁保民是孔子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标准,反...

如何看待孔子的民本思想
首先,孔子民本思想主要表现为以民为重的“仁”学。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其中“仁”列首位,“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 理想,即其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愿景,也体现了孔子的最高伦理价值。细案《论语》可以看出,孔子论“仁”主要是把它和统治阶级如何施政以及对待...

如何看待儒家的“民本”思想?(必修3历史)
儒家提倡以民为本本质上是提倡君权,即赞同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的“君轻民贵”“君舟民水”,是要求统治者重视中下层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分权;另外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赋,缓和阶级矛盾。

如何正确认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具体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

如何区分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仁的思想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

中国民本思想的认识
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发展到孟子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思想,告诫统治者“爱民”、“利民”,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这标志着民本思想至此真正形成了。发展:明末清初,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产生,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挥,就是以...

孔孟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孟思想的现代意义如下:1、以民为本思想 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 。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

苛政猛于虎的孔子思想观念“民本”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 ,死其长也.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和今天实行仁政以人为本有着同样的意义 (我们老师讲了)

孔孟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孟思想的现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民为本的思想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民本思想强调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孟子提出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也提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儒家的德治思想具有进步性和人民性,它...

孔子提出,民贵君轻,否定君主绝对权威,具有一定进步性对吗
孔子提出,民贵君轻,否定君主绝对权威具有一定进步性是对的。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民本思想》是孔子提出,其中写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所以孔子提出,民贵君轻,否定君主绝对权威具有一定进步性是对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