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惯了电视新闻里不同国籍的人戴着耳机开国际会议的场面,有的人一直以为是电脑完成了同步翻译的工作。其实耳机的后面还有一群人在辛苦工作,他们就是会议的同声翻译。近日,听说北京“人才英语超市”要开设“同声翻译”培训班,并请到了资深老师,记者前往采访,对“同声翻译”这个职业一探究竟。
“闪电般的思维”
接受采访的卢嘉祥先生和蔡宝玉先生都有多年的同声翻译经历。卢嘉祥先生1965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国家邮电部、文化部、国家经济委员会、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任职,曾在国内外担任过许多重要国际会议的英语/汉语同声翻译工作,还曾经为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担任翻译。他对同声翻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进行“闪电般的思维”。由于要求同步,“同传”的时候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国际会议都要求多个语种同时进行同声翻译,按语种分为数个“翻译间”,一字排开。他遇到使用语种最多的一次是欧盟和我国原冶金部的一次部长级合作会议,当时有中、英、俄、法、德、西班牙六种语言,每个语种由三名同声翻译轮流上阵,每人20分钟。中国代表用汉语发言的时候,就由中国的同声翻译首先译成某一种外语,再由其他“翻译间”在听到的同时翻成自己的“译出语”。整个过程非常紧张,不允许思想有丝毫放松和走神。
蔡宝玉先生1967年毕业于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70年代,他在英国大使馆做了四年翻译,后来转到瑞士大使馆,多次参加联合国会议,并做过联合国的专职同声翻译。回国后长期在华北油田从事英语口语教学工作。多年的习惯养成了他飞快的语速,他说别人给他的评价是“非常爱说话”,他说因为在同声翻译过程中,思维是飞速运转的,久而久之,语速也变得飞快了。
“五种能力一个都不能少”
卢嘉祥和蔡宝玉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同声翻译,并不要求你必须是英语天才,也并不一定非要是正规大学科班出身,关键在于灵性、毅力和下苦功。他们的共识是:要想从事这个职业,有五种能力是必须具备的:一是英语的运用能力,必须有很好的英语基础,否则一切免谈。二是汉语的运用能力。同声翻译在两种语言间来回切换,如果对汉语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自如地游走在两个语言系统之间。三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知识水平。国际会议各种各样,主题千变万化,天文、地理、武器、纳米,什么都可能成为议题,同声翻译人员应该是杂家。四是心理素质,要能顶得住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五是身体条件,精力、体力,甚至肌肉的组织协调能力都要能够适应极大的工作强度。
问到怎样才能练就高水平的英文,卢嘉祥说,首先要对英语感兴趣,其次还要有非凡的毅力。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每日每时——“English only”,不停地听,不停地说,不停地补充,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蔡宝玉认为最主要的是多练,抓到机会就说,他说只要自己有决心,能付出坚持不懈的和艰苦的努力,加上好的机遇,苦练几年,当一个同声翻译不是遥不可及的事。
“一天报酬四千元”
外界有传言说同声翻译的报酬高达每小时三四千美元,卢嘉祥长期以来经常参加各种国际会议的同声翻译工作,记者向他求证时,他笑着说没有这么多,但他坦言这是一个高收入的职业。就拿北京来说,目前付给同声翻译的报酬一般是每天4000元人民币,这是每组三人的平均所得,如果不需要助手而独立完成翻译任务,最高的可以达到每天一万元以上。时间的计算按照8小时工作日进行,从会议开始到四个小时算半天,四个小时以上到八个小时算一天。此外,客户将支付同声翻译的食宿费用、机票费用、地面交通费用和其他有关费用,总的说来,收入很可观。
-靠实力说话
据两位被采访人介绍,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机构来负责同声翻译的相关事宜,也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对同声翻译的工作进行考评。要看一个同声翻译究竟胜任不胜任,将会直接由所服务的会议各方来作出评价。一般会议结束后,主办单位、会场主席、专家、中国代表团、其他国家代表团都会对同声翻译的工作表示感谢,如果觉得你的工作很出色,他们会给予热情的赞扬,有的会直接邀请你下一次再和他们合作。如果同声翻译很糟糕,会场里当时就会有所反应,跺脚的、咳嗽的、说话的都有。最近有媒体报道了国家教育部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将共同主持翻译资格证书考试的消息,两位老师认为,证书不是唯一的通行护照,有证的不一定就有人请,没证的也不见得就没有人请。关键还得看实战的能力,如果应付不了,别人是不会对你讲情面的。看来,同声翻译是真正靠实力说话的职业,能力不到,只有坐“冷板凳”了。
-北京需要多少同声翻译
虽然我国早在1956年举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就采用过较大规模的同声翻译,但同声翻译真正热起来,还是这几年的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现在不管是哪里的国际会议,都离不开中文,都少不了来自中国的同声翻译。全球几乎天天都有国际会议,在中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也越来越多,可以说同声翻译在国内和国际的市场都是巨大的。目前国内用得比较多的是英、法、俄、日、韩、阿拉伯等语种,可是由于这个职业的特点,现在能够胜任同声翻译工作的人才很少,北京也大概只有数十个人。他们或是自由职业者,不属于任何单位,或是大学外语系的老师,或是一些具备相当能力的外事部门在职人员。据说,欧盟和澳大利亚甚至还请中国老师为他们培训同声翻译,同声翻译的市场前景越来越被看好了。
职业背景
同声翻译,也被叫做“同声传译”,简称“同传”,一般用于大型国际会议时各种语言相互转换,要求译出语和译入语几乎同步进行,当发言人的话语传到与会者耳中时,已经是与会者各自熟悉的语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设立在德国纽伦堡的国际法庭审判法西斯战犯时,首次采用同声翻译,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大型国际活动中采用同声翻译。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后,使用同声翻译的场合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和国际间的往来日渐频繁,同声翻译在国内也成为了极为走俏的一个职业。据了解,目前能够从事同声传译的人员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