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期中考试了,第一次考历史,不要紧张也不要懈怠,希望与历史的第一次交手你能全胜而归!
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第一目:元谋人
生活时间:距今约170万年(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人类遗存及考古推测:
① 两类牙齿化石
② 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推测使用工具
③ 炭屑和烧骨——推测会使用火
重点二:北京人
生活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
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
人类特征:保留着猿的体质特征,但是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手、下肢、大脑不同步发展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能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人类遗存及考古推测:
① 制造不同用途的石制石器,采用砸击、敲打、碰撞的方法(打制石器)
② 使用天然火(火的作用: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提高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人类体质和脑的进化)
③ 生活方式:群居
课本小字:山顶洞人
生活时间:距今约1.8万年
生活地点: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洞
相貌特征:更像现代人
人类遗存及考古推测:
① 鱼骨和海蚶壳——推测除狩猎外还会捕捉水生生物
② 骨针——连缀兽皮做成衣服、会使用磨制石器,掌握钻孔技术
③ 装饰品:有审美追求
④ 依据山顶洞人已经掌握摩擦和钻孔技术推测山顶洞人使用人工取火方式
远古人类 生活年代 体质特征 使用工具 使用火情况 生活情况
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 制造工具 知道用火
北京人 距今约
70万-20万年 保留猿的一些体质特征 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使用天然火 保存火种 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 距今约3万年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懂得磨光和钻孔技术 人工取火 氏族
课本问题解答:
1.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全国范围从南至北分布广泛,且东多西少。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1、河姆渡与半坡的比较
原始人类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粮食作物 生产工具 房屋 制作陶器
河姆渡居民 距今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种植水稻
使用耒耜 干栏式房屋
半坡居民 距今约五六千年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半坡村 种植粟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半地穴式房屋 彩陶
2、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于山东大汶口,制作出黑陶、白陶,出现了私有财产,贫富分化。
课前概念:氏族和聚落
重点一:半坡聚落
生活时间:距今约6000年
生活地点: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黄河流域)
遗址特色:分为三部分:北部墓葬区、南部居住区、东北部制陶区
生活情境再现:
① 吃:半坡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粟、白菜、芥菜;
兼营狩猎、捕鱼以及饲养家畜
② 住:房屋特点是半地穴式,居住区周围还有用以防护的壕沟
③ 用:磨制石器(遗存由钻孔石斧、石磨盘等)
对比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的区别:
A. 制作方法上,打制石器主要采用打制方法,形态粗糙;磨制石器则采用磨制技术,工具更加精细
B. 功能上,打制石器与采集渔猎生活相适应,效率低下,磨制石器与农耕生活相适应,劳动效率更高一些
彩陶:陶器是半坡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重点二:河姆渡聚落
生活时间:距今约7000年
生活地点: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村(长江流域)
生活情境再现:
① 吃:河姆渡人主要种植水稻,遗址中有成堆得稻谷稻杆
同时饲养家畜、从事渔猎采集等
② 住:房屋特点是干栏式建筑,结构复杂,技术高,与江南潮湿的环境适应
③ 用:磨制石器和黑陶
小重点:大汶口原始居民
距今约四五千年 山东泰安大汶口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思考升华: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点:(1)都从事农业生产
(2)都过着定居的生活
(3)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不同点:(1)房屋的结构不同(半地穴式、干栏式)
(2)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北粟南稻)
原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不同等。
其中都从事农业生产,都过着定居的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是农耕文明的特征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炎帝和黄帝
1.炎帝和黄帝的贡献
2.史实和传说的区别与联系
传说故事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这些历史事实可以通过考古发掘来印证。传说故事和考古发掘都对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3.跟炎黄二帝有关的两次战争(与蚩尤之战和炎黄二帝的阪泉之野之战)
4.为什么成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
二:禅让制
通过推举方式按照才能德行选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成为“禅让”
三个代表人物:
尧舜禹(禹治水成功,采用疏导和筑堤堵水的方式,体现了其创新精神)
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在部落联盟中享有极高的威望,被称为“大禹”或“伯禹”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这节课思路清晰,主要介绍了三个国家建立和灭亡的简单过程。可以动手做这样一个表格
国家名称 建立者 建立时间 亡国者 亡国时间 都城
夏
商
西周
此外还需要识记的内容:
1. 关于世袭制:禹暗中栽培启的势力,大禹死后,启即位,原来的“禅让制”退出历史舞台,世袭制粉墨登场,公天下变甲天下。
2. 夏商西周都建立强大的国家机器,包括组建军队,制定刑法等。
3. 跟夏商西周的建立有关系的几个故事:
① 夏桀比日
② 盘庚迁殷
③ 商汤讨葛伯,除民害“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夏朝的王位继承也是禅让的吗?
④ 纣王宠爱妲己,比干掏心
⑤ 周武王不期而盟
⑥ 周厉王“国人暴动”
⑦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表明周王对诸侯拥有广泛的权力
历史感悟:
所有的开国之君都比较的贤明、勤勉、仁慈,所有的亡国之君都比较残忍、昏庸、荒淫无度,所以得出了孟子一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
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阳城 禹 桀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盘庚迁都到殷 汤 纣
周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镐京 周武王 周幽王
东周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洛 周平王
2、启继承父位,表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4、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① 夏桀、商纣残暴统治。 ② 汤、武王得到民心。
③ 汤、武王任用贤人。 ④ 联合其他小国。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一:分封制
分封制的内容:
包括两部分:诸侯国的权利{授民授疆土,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
诸侯国的义务(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室,定期给周王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可以证明的材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以及“烽火戏诸侯的时候周王一点燃烽火,各个诸侯国马不停蹄的赶过来拱卫周王室”“)
分封制的作用:课本p27页
重点二:西周的社会网络示意图
其中平民阶层隶属于贵族,被驱使从事大规模的集体劳作,虽然辛苦,但拥有自由。奴隶的主要来源时战俘和触犯刑法的罪徒,没有自由,还面临着人牲、人殉和被贵族买卖的命运。如“青铜器中刻着的关于一个五名奴隶值一束丝一匹马的价格,以及上朝墓葬里的无头骨架”
夏商周时期统治人民的工具还有哪些?
一手强硬:庞大的军队和严酷的刑法(殷墟甲骨文所提到的墨面、割鼻、断足等刑罚)
一手怀柔:礼仪教化
分封制
(1)分封的目的:巩固统治
(2)分封制的内容:
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命令;交纳贡品;镇守疆土;战时随天子作战。
(3)分封的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
周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 士 → 平民 → 奴隶
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两个时间段:春秋段(前770——前476)
战国段(前475——前221)
一:春秋五霸
春秋第一霸:齐桓公
称霸原因: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尊王攘夷的战略口号、坐收渔盐之利、利用管仲改革)
称霸标志: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
春秋第二霸:晋文公(城濮之战 退避三舍 晋国大败楚国)
春秋第三霸:楚庄王(邲之战 问鼎中原 楚国大败晋国)
争霸战争的影响:
消极影响: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积极影响:A.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二:战国七雄,合纵连横
对比“春秋”与“战国”形势图,诸侯国的分布有什么变化?
关键在于“三家分晋”
合纵:六国南北联合共同抗秦。
连横(张仪):秦利用六国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2)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①七雄:齐、秦、韩、赵、魏、燕、楚
②方位: 燕(最北)
赵
齐(最东)
(最西)秦 魏
韩
楚(最南)
③三场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 魏(庞涓)—— 齐(孙膑)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魏(庞涓)—— 齐(孙膑) 减灶计
长平之战 秦 —— 赵
3、战争的性质:
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 历史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不断走向统一
跟春秋战国有关的成语: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第八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1.生产工具的变迁: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铜石并用——铁器
2.生产力:人——牛耕
3.土地占有:全民所有——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承认土地私有
★春秋时期,铁农具广泛应用与农业生产。
★战国时期,牛耕的到推广。(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千藕其耘”的耕作方式被打破,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公作则迟,分地则速”。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 原因:1.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的现实压力。
2.秦国富国强兵的需要
3.秦孝公的支持
4.商鞅的坚持不懈
★ 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2.推行县制;(作用:加强中央集权)
3、奖励生产;统一度量衡;(作用:富国)
4.奖励军功(作用:强兵)
5. 承认土地私有;
6. 统一度量衡;(作用:富国)
★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成败的评价:一场改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最后被处死了,但变法取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 启发: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改革者要有创新精神和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意志
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水利工程——都江堰
4、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3)背景: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②地主阶级的兴起
(4)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5)内容(★★):
内容 单项作用(★)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奖励耕战
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经济发展
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直接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军队战斗力增强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集权
(6)意义(影响):
①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②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封建社会形成。
(7)判断商鞅变法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8)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或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
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第九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一)甲骨文定义:(关键词有两个)
商朝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或铭文)——小篆——隶书——楷书。
★甲骨文的价值:
1.对于研究商代的历史有重要价值。(因为甲骨文商朝贵族在进行征战、狩猎或者祭祀等大型活动之前进行占卜的卜辞,所以它能够反映当时商朝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情况)
2.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二)青铜器
★青铜:铜、锡、铅的合金。
★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发现于殷墟(河南安阳),它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875公斤。
此外青铜器的精品还有四羊方尊、毛公鼎以及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一些青铜器
第十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的名片:
姓名:孔子
籍贯:春秋时期鲁国人
职称: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优势: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独立思考、首创私学
联系方式:
www.gouxue.com(国学网)
(二)老子:
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墨家:“兼爱”“非攻”“节用”。
法家:“法治”,加强中央集权。
儒家:“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道法自然。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教材53页诸子百家简表)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根本原因)
2、社会急剧变化,大动荡大变革。
3、各国诸侯争夺霸权,招揽人才的需要。
4、私学兴盛各派文人游说讲学,相互抨击,推动思想发展。
★作用:各家相互辩驳、相互影响,有力的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学派 时期 代表
人物 著作 思想主张
儒家 春秋 孔子 《论语》 ①政治主张:核心是“仁”。“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教育主张:创办私学;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
③文化成就:弟子整理《论语》;编成《春秋》
④孔子的地位: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
战国 孟子 “春秋无义战”;“仁政”;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
道家 春秋 老子 《道德经》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战国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战国 墨子 “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法家 韩非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最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兵家 春秋 孙武 《孙子
兵法》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都江堰:
修筑者:战国秦国李冰父子
修筑地点:四川 岷江流域。
三大工程:“分水鱼嘴”(是江水分为内江与外江)
“飞沙堰”(防洪、排沙)
“宝瓶口”(控制引水量)。
★作用(为什么都江堰能够于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维护了生态平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地震的对比)
2、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3、代表了我国当时的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4.发挥防洪和灌溉的作用,而且至今仍在发挥(记得打的2000岁老人的比喻)
★编钟: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编钟。表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