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据小学儿童的年龄特点,把唱歌、欣赏等音乐教学内容与舞蹈动作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满足低年级儿童爱唱乐游的心理愿望,更主要的是能使儿童在欢快的唱歌中认识客观事物,启迪思维活动,陶冶美的情操,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协调性、节奏感、表现力等,同时也能完成各项学习内容,达到音乐课程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得轻松,学得没有一点负担;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关键词】舞蹈音乐教学教学方法
一、唱游课中舞蹈的作用
世界在飞速发展,教学改革日益朝深层次推进,音乐教学不仅要迅速加入改革行列,更要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这对于所有从事音乐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道远。小学音乐教育是优化人才素质、向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唱游教学是继承了我国传统音乐教学实践中合理的经验,借鉴外来音乐教育体系中符合我国国情的内容和方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音乐多种要素的感知力,对音乐语言的理解力,是培养学生的乐感,节奏感和美感的一种有效的科学手段,能引起学生的音乐兴趣,并在游戏中感受、表现音乐。而游戏和表现最直接的形式就是舞蹈,古人说:“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二、学习歌词时舞蹈的作用
歌词与音乐的关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词、曲关系。而歌曲就是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好诗不一定都能成为好的歌词,但是好的歌词一定是一首好诗,所以理解和记忆歌词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在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歌词熟记是一大难点,因为一年级学生刚开始还不认识字或识字很少,不能看懂歌词。并且儿童具有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认识了解客观世界,如何能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理解并记住歌词呢?可以将每一句歌词用一个形象的舞蹈动作表示。例如在教《蒲公英》一课可以简单的用四个动做表现全部歌词,草地上风儿吹,用双手做小草被吹的动作;蒲公英打瞌睡,双手并拢放在脸旁做睡觉的样子;梦见怀里小宝宝,做哄小宝宝动作;变成伞兵满天飞,双手做漫天飞舞。学生非常有兴趣,很快就记住了歌词。
唱歌的声音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因此,使他们唱得美,唱得动听,这同样是教师必须经常注意研究并加以解决的课题。根据低年龄儿童的思维特征,在歌曲内容、旋律和节奏的指导下,精心设计直观的动作正是解决声音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直观性矛盾的有力措施,在舞蹈动作中把抽象的声音具体化、形象化,使儿童在动作中感知旋律,在动作中认识节奏,在动作中接受音乐,从而达到以动助唱的目的。例如,在教《种瓜》一课时,指导学生反复听唱《种瓜》,反复体会,发挥想象,自己设计出“下种”、“浇水”、“发芽”、“开花”、“抱瓜”等一系列形体动作。然后,由一个人扮演“种子”,二个人扮演“种瓜人”,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三个人),在“种瓜”音乐伴奏下,学生边唱边表演“种瓜”的游戏,在一次游戏做完后,教师进行简单讲评,然后相互换角色,再来一次……学生在唱中动,在唱中玩,在唱中游戏,同时也在这种唱游中自然而然学会了准确地、有表情的演唱《种瓜》这首歌。
三、学习歌曲时舞蹈的作用
充分把握学生表现欲望强的特点,与音乐作品固有的强烈感染力相结合,来激发学生情绪,走出单一唱的形式,创立以“唱、动结合”的音乐课堂结构,使学生在唱中感知,在动中展现自己的创造。根据乐曲指导学生进行舞蹈性的表演,或根据歌词设计动作,让学生从模仿到创造,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如在教学一年级的傣族歌曲《大白象》时,要求学生表演大象、小猴、小兔、狗熊、小山羊等。表演能力好、差的学生相结合来分组上台表演,教师逐一讲评,学生看到自己的表演动作得到承认,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同时对歌曲的内涵和所表达的音乐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舞蹈动作大多数来源于现实生活区,如:“咔嚓咔嚓火车开,咔嚓咔嚓向前跑”;“雁儿飞,排成队”等等。因此,凡是唱游中反映的是小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就引导他们仔细地观察,启发他们积极地思维,鼓励他们大胆的创编。如:在教歌曲《洗手绢》时,教师可用手绢做出揉搓动作,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再让他们创作《洗手绢》的动作,进行歌表演练习。
音乐教学活动中,应当以唱为主,唱占主导地位,唱是舞的依据,唱的内容,唱的旋律,唱的节奏,直接决定着舞的形式。因此,音乐教学应当以唱导舞,以舞助唱,那么究竟如何以唱导舞呢?首先,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吃透唱的内容,吃透唱的旋律,吃透唱的节奏。其次,以渲染唱的内容、旋律、节奏为指导,精心设计出富有儿童特点和情趣的舞蹈。第三,在教学中,坚持以唱作先导,是学生在歌声中“学”,在旋律的节奏中“动”,在“学”和“动”的过程中领略音乐的美感,接受音乐的熏陶,发展丰富的情感,理解相应的知识,例如在教不同民族的歌曲时教学生一些本民族舞蹈的律动,随着音乐舞动,随这着动作理解音乐的点。使学生形象的体会了解本民族。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唱中学、舞中练的适度,要充分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提高动作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陶冶美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感受音乐时舞蹈的作用
现如今,单纯的音乐课已不能满足孩子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了。他们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天地来感受蕴藏于音乐中的“美”与快乐,他们想用更多的方式来表达这份美与欢乐。于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被提出,少儿音乐教育,必须“以情动情”,然后才能“乐在其中”。音乐的“情”,主要通过歌词和旋律来体会。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歌词可以字面理解,而旋律就不能单纯的用说和听来体会,可以加上舞蹈。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体动作为基础的表现性的艺术活动,一开始就被孩子们所接受。如果你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开心时都会手舞足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孩子们在聆听音乐时,都会管不住自己的小手情不自禁的随音乐舞动,一副陶醉的样子。舞蹈这种直观性的艺术,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好动好奇、模仿性强等生理心理特点。
然而,人们对音乐的感觉,可以用自由舞动来唤醒。正如《文心雕龙.知音》中所说那样:“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音乐感觉亦然。学生只要完全投入音乐当中,就能将对音乐的感受用简单的舞蹈创造表现出来。“想象是创造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张开“想象联想”的翅膀,把抽象的音乐变成活生生的思维,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加以巧妙的构思,激起他们创作动作的欲望与勇气。在课堂上,我会给学生讲述音乐的所包含的内容及音乐所描述的意境。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例如:在教三年级欣赏《游击队歌》,学生对这段历史不熟悉,我就放了一些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员英勇作战的影片,然后再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来表现音乐。学生兴趣极浓,创造出各种动作,有站在凳子上持枪瞄准的、有趴在地上匍匐前进的、有种枪英勇倒下的等等,从而培养他们艺术的鉴赏能力。创造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创造性地理解音乐。
在音乐中尽情舞蹈,在舞蹈中感受音乐。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没有音乐的舞蹈,就像是没有了绿叶衬托的花儿一样,缺少了很多生气。由此可见,音乐在舞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感受舞蹈作品中的音乐,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个环节。
首先,要了解舞蹈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特征,民族的、地方的或时代的,只有了解了作品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音乐的重要性。
其次,应体会音乐与舞蹈的结合。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音乐的节奏特征和音乐风格是舞蹈动作编创的重要依据,引导学生注意听赏音乐节奏与舞蹈动作的配合,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协调性与融合性。
再次,在音乐美中感受舞蹈美。舞蹈作品不是把动作设计好之后再配上音乐的,而是在进行动作编创之前就必须有音乐了。在表现舞蹈的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特征来表现舞蹈作品的内容。如节奏的变换、情绪的改变等,都能够用不同的舞蹈动作来表现舞蹈的内容。学生拥有的切身体验,会促进他们更好地诠释和表现作品。
最后,在创编舞蹈的过程中升华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所以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舞蹈创编是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来编创一系列的舞蹈动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耐心地引导、启发、协助、鼓励学生,并对其作品作出合适的评价。
音乐与舞蹈的浑然一体是一种“天作之合”,无论是对表演者还是欣赏者而言,这都将是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
参考资料:万绿丛中万点红——舞蹈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