ä¸å½å代èæ£é¢åï¼èä¸å½çæèæåèªç¶ä¹å¾æ ä¹ ï¼å¹¶ä¸å¾æ©å°±åºç°å¨äºä¸ååå¹´åçç²éª¨æçè®°å½å½ä¸ãèèµ·æºäºä¸å½çèæåï¼ä¸ä¸å½äººæçé¿ä¹ çå¯åå ³ç³»ï¼å æ¤ï¼ä¸å½å¤ä»£äººæ°é常å´æèèï¼ç¹å«æ¯å¨ååãä¸åçèèç§ç¾¤å¯éçå°åºã
人ä¸èä¹é´ççåçç¾ï¼é¾å ä¼å¼èµ·åç§å²çªãä¸è¿å¨ä¸å½å¤ä»£ï¼ç产åç¸å¯¹åºä¸ï¼ä¸ªäººæ¯å¾é¾èªå·±ä¸ä¸ªäººï¼å®ææèçä»»å¡ãåæ¥å°±åºç°äºä¸ç¾¤äººå¨ä¸ä¸ªçæ诸侯ç带é¢ä¸ï¼ä¸èµ·çèèåºé¢ãå¾å¿«ï¼æèèä¹æ为äºå¸ç宣示æ¦åçä¸ç§æ¹å¼ããé¸å¨ä¹¦éè®æ ¡éåãä¸å°±æè®°è½½ï¼âæ¦çç©ï¼ç¦½èäºåæäºâï¼è¯´çå°±æ¯å¨æ¦çç©ççæ äºã
å°äºç§¦æ±ï¼åä¸è¿ä¸æ¥å¾å°äºåå±ï¼ä¸è¿é£ä¸ªæ¶ææäºä¸æï¼åºç°äºè¯¸å¦é£å°åæ广æèçæ äºï¼ãå²è®°Â·æå°ååä¼ ãè®°è½½ï¼â广æå± é¡é»æèï¼å°èªå°ä¹ãåå± å³åå¹³å°èï¼èè ¾ä¼¤å¹¿ï¼å¹¿äº¦ç«å°æä¹ãâ
éææ¶æï¼ä¸åæä¹±ä¹åï¼èæ£åå¾ç¸å¯¹å¹³åãä¸è¿å¨é¿ä¹ çæåä¾µæä¹ä¸ï¼èèéæ¸æ为åéãåæ¢ãæ¬çç象å¾ï¼èä¸ä» ä» æ¯ç¾ä¸½åå¨ä¸¥ãèèæ¯ä¸å ½ä¹çï¼å¹¶ä¸ç´å¨ä¸å½çæåä¼ ç»ä¸ï¼å æ®çéè¦çå°ä½ã
å°äºåå®ï¼äººèå²çªæå¢æ åï¼æ°é´çè³æ»ç»åºäºä¸å¥æèæ¹éï¼ã太平广记ãï¼âæµé³æä¸ç人ï¼å¸¸åè为ä¸ï¼äºå¾æ½å¼©å¼çãâ
ä¸è¿èæ£æ¯è¾ä¸¥éçï¼è¿æ¯å®å æ¶æï¼å½æ¶æ¦æ¾æèçæ äºï¼å°±ä»ä¾§é¢åæ åºå½æ¶çèæ£ä¸¥éæ§ï¼ç¾å§è¿«åçæææ个åæ¦æ¾è¿æ ·çè±é为æ°é¤å®³ãèèæ£çæ严éæ¶æï¼å°±å½å±ææ¸ æ¶æäºãæ¯ç«äººå£çå¿«éå¢é¿ï¼ç´æ¥å¯¼è´äºèèççå空é´è¢«å缩ï¼é¼è¿«èèå人类åèµ·ææã
以ä¸åå°åºä¸ºä¾ï¼èæ£æ¬¡æ°514次ï¼å ä¹å¹³åæ¯å¹´1次ï¼å¹¶éçæ¶é´çæ¨ç§»èæå严éã
è½ç¶ä¸èèå¹²æ¶äºè¿ä¹ä¹ ï¼ä½æ¯èèçåå¨å¹¶éä¸ç¹çå¤é½æ²¡æãæ¯å¦æ©å¨ä¸¤åå¤å¹´åçã礼记ãä¸ï¼å°±æâèé£éçªå©äººï¼éçªå®³ç°ä¸åºç¨¼âç说æ³ã帮å©äººç±»çéçªï¼ä¿æ¤äºåºç¨¼ãå è强大åä¿ç¾çèèï¼å ä¹æ为äºäººä»¬å¿ç®ä¸çå®ç¾ã
并ä¸å¨é¿ä¹ äºæåçé¶ä¹ä¸ï¼èèå¾å¿«å ·æäºå¨ä¸¥åæå¿ç象å¾æä¹ã并å°èèç形象å±ç°å¨æ°´å¢¨ç»ä½å½ä¸ï¼æ¥è¡¨è¾¾æ们å´æä¹æ ï¼çè³å°ç²¾ç¥å¯æå°èè身ä¸ãæç»ï¼èèæ为äºä¸å½ä¸ä¸äºåå¹´çæåå²ä¸ï¼ä¸ä¸ªé常éè¦çé¢æã
å¨ä¸å½çæ°é´ä¼ 说å½ä¸ï¼èèææ¶äººï¼ä¿æ¤å¥½äººãåæ¶èªç¶ç被认为æ¯ä¸ç§å¼ºå¤§ççç©ï¼è¢«èµäºäºæµå¾¡ä¸å¤§å®¶åºç¾é¾çè½åï¼ç«ãçè´¼åéªçµãèèçæç»ä¹ç»å¸¸åºç°å¨å»ºçç©å é¢åå ¥å£çå¢ä¸ï¼ä»¥ç¡®ä¿æ¶éä¸ä¼é便é¯å ¥å®¶éãå³ä½¿æ¯å°äºç°ä»£ï¼æ们ä¹ä¼ç»å¸¸çå°å©å们æ´çè头帽åè头éï¼æ¥é©±éªï¼å¸æå©å们å¯ä»¥å¥åº·çæé¿ãèå°äºèå¹´ï¼æ´æ¯ä¼çå°æç家é¿ä¼å¨å©å们çé¢å¤´ä¸ï¼ç¨é ç»ä¸ä¸ªçåï¼å¯æ对å©å们ææã
èèå¨ä¸å½å¤å ¸æå¦å表æ¼èºæ¯ä¸ï¼åæ ·ä¹å æéè¦å°ä½ï¼ä¹æ¯è®¸å¤æ°é´æ äºåè°è¯ç主è§ãé¤äºä¸ææå°çæ¦æ¾æèï¼è¿ææéµæåèãå¯å¦æèãéå æèççã
æèæåä¹è®©èç形象ï¼å¨ä¸å½æ为æååæå°±ç代åè¯ï¼èèèç象å¾æä¹ï¼å°±åè¿ç§é«è´µçå¨ç©æ¬èº«ä¸æ ·ååä¸åã
虎作为一种猛兽,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它的起源并不晚于龙文化的起源,相关资料证明,虎图腾与龙图腾分别是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崇拜的对象。从原始社会以来,虎的文化意味与意旨在中国文化的历史当中一直延续着并在不同的历史与社会时期影响下,发生着相应的演化与改变。同样,虎的图像形式也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与文化的转变而发生着相应的演变。虎的造型、形状、用途、意旨在不同时代是存在着差异与变化的。
先秦时代的虎图案与文化意旨
出现在河南省浪阳市西水坡的六七千年前的古墓中的龙虎图案,掀开了虎文化庄严的第一页。中华第一龙虎出土于河南浪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墓葬中。
墓主为壮年男性,身长1.84米,仰身直肢葬,头南足北,埋于墓室的正中。墓主左右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龙虎图案。蚌壳龙图案摆于人骨架的右侧,头朝北,背朝西,身长1.78米,高0.67米。龙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爪爬,后爪蹬,状似腾飞。虎图案位于人骨架的左侧,头朝北,背朝东,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微低,圈目回睁,张口膝齿,虎尾下垂,四肢交递,如行走状,形似下山之猛虎。
早期初民对动物的认识和表现,一般均与神话和信仰相关。神话认识的主要特征是将虎视为神物,或理解为天神下凡的化身动物。在原始社会虎是做为部落的图腾来存在的,也即是说,虎在原始社会是以被崇拜的事物与形象来出现在人类的意识当中的。
图一: 蚌壳堆塑虎(新石器)濮阳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原始社会对于虎的形象的表现与真实的虎的形体结构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与差距的,它与真实的虎的形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从它的头部来看的话,它并不像一颗老虎的头部,倒是更接近于一匹马的形象。包括它的尾部,尾部倒是更像是一只狼的尾巴。虎在原始相当于保护它们的信仰,同时也充当着庇护他们的生活与命运的作用。
为什么虎在原始社会是作为图腾也就是作为人类崇拜的对象来存在的呢?“在原始氏族部落生活里,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与原始荒原上的野兽进行斗争,靠狩猎获取食物或采集野果为生。这种谋食活动逐渐演变成一种行为的模式,加上相应的宗教—巫术活动,就成为一种“生产民俗”。
如猎虎豹,在工具不足、人力不够的悄况下,伴随一种析求活动,人类就会把异兽或异常现象当做一种崇奉对象,或因其凶猛变成一种贿神活动,或慕其雄伟而供为祖先。这种民俗信仰,在生产实践中及心理机制上得到相应的效用,它就是狩猎时期的一种文化功能。在中国古今各民族中,这种文化功能大量显示在虎的传统文化之中。”
图二:虎纹青铜觥(商)
也就是说,由于生产力的原始化,使得原始居民在自然面前保持敬畏与崇敬之情,由于人类在原始社会生存能力与认识水平的限制,使得虎在某些部落当中被当做主导氏族命运与个体生活的神灵形象来出现的。所以,生活在原始部落社会状态下的人们在表现虎的形象的时候,并不是以追求形式的美观与审美的需求作为目的而出现的,处在这个社会与历史阶段中的虎的形象是代表着某种抽象的神秘力量的能指而存在的。
图三:虎形玉佩(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虎无论在形式呈现上还是在附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也开始在人的主观意识当中产生了相应的发展与变化。特别是到了在春秋战国时期,虎在形象与文化内涵产生出了新的社会意义与精神内涵。在这一时期,以虎作为图形或纹样的器物除了其作为信仰之外还多了一层代表社会地位与权利身份的文化特征。
图四:白玉虎形耳挖勺(战国)
因此,这个时期以虎作为纹样的玉佩、酒器、祭器等象征人的身份与权力特征的器具出现了(图二、图三、图四)以上带有虎之纹样的瓦当、铜镜、玉佩与挖耳勺等器具,所具有的代表的文化意义是一种。
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
上述文字的记载,实际说的就是持有虎形、人形、龙形的信物,代表某一诸侯国的证明或国符。再晚些,盛行于战国、秦汉间的“虎符”,即军令状,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调遣军队的信物。它用铜铸成虎形,背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留存王室,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将帅。调遗士兵时,须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这种“虎节”、“虎符”,也可以说是原始氏族作为图腾标志,在进人封建社会以后,人的封建思想加强之后的一种衍化。衍化的结果是虎以它的威武形象,象征国猛军威,使虎的地位更为庄严而显赫了。原始的龙虎崇拜在长期的封建王朝中,乃至今日,是贯彻始终的。
龙以它并非实有物的神秘性和权威性,被作为天子的化身,王位、王者的饰物和皇室的象征,被崇奉为极高的地位。而虎因其为实有的猛兽,有其和人的利益矛盾的一面;然而虎更能代表军威,显示其无尚的战斗力,故在历史传承中大都强化其保护神、战斗神的作用,因而备受人们喜爱。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虎之特征与时代内涵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进入中原地区,并且与华夏文化合流的时期。在这时期中,虎的图案与纹样多以宗教壁画与神话传说的形式出现在画像石与壁画当中。
图五:仙人骑虎(南北朝)
这幅图像(图五)出自南北朝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的一部分关于虎形象的图案。从这幅图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幅图像其实是由两个形象组成的。
一个形象是部分身体具备龙之特征的虎的形象,一部分形象明显是一个头戴佛教冠,身着飘逸风格的上衣。尽管,我们研究的对象是虎这一形象与文化意旨,但是在这里的佛教形象的人物却对虎的形象及背后的文化意旨起到了相应的说明作用。从佛教人物所骑虎的造型来看的话,相较于先秦时期的虎的形体造型,它更倾向于虎与龙的混合体。
图六:虎(南北朝)
图六是南北朝时期的画像石中的虎的图案。从中我们会很容易发现,连接首与身体的项颈以及与身体自然衔接在一起的尾巴是龙之造型的明显特征。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在发现魏晋南北时期的虎的形象有个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在四肢与躯体的连接处多了类似于翅膀的部分。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虎的形象多了一层神秘主义与宗教意识的特征。虎成为了一种被佛教中人用来驱使与驾驭的工具,它既是一种代表佛教神秘力量的象征之物,同时也是一种充当构建宗教神话的角色与符号。
由此可见,虎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当中又多了一层宗教色彩的内涵与解释。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虎的造型与用途当中,我们大致可以窥见虎开始从信仰与崇拜的地位开始向被模仿、利用的发生转向的痕迹。从形式上讲,这个时期虎的形象并不是很符合美学规律与审美意识。至少与汉朝的虎的形象相比我们从中能够发觉出在形式美感上存在的差距。
图七:飞虎画像石(汉)
这是(图七)汉画像石中的虎的造型,我们可以从汉朝人对虎的想象力中感受到协调与优美的美学理想。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个虎的造型在身体设计上从虎的头部到前胸,从前胸位置到臀部位置,从臀部到位置靠后的后肢包括尾部的造型都是成:“S”型的。这种谨慎与流畅的美学意识把汉朝人对虎的信仰与崇敬达到了很好的突出与表现。相比之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虎的造型在比例上显然是缺乏协调与形体的和谐感的。
不仅在身体的线条设置上缺乏相应的线条美感,而且在组织身体各部分的时候,也不具备足够的美学意识,身体各部分在比例上与造型上实际上不符合审美规律的。不过,恰恰是由于汉朝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虎图像在美学意识上的差别,才暴露出虎文化在历史与社会中演变的规律与演变的根源。古人对于虎的认识与理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大的转变。
叶舒宪先生在《中国虎文化图说》中提及到:
新近在河南安阳发现的疑似曹操墓,出土的石碑上刻有铭文“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和“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争论的双方都以此为证据,推论此墓是或不是曹操墓。
从中可以了解到,魏晋时期对于虎的认识与理解已经不是再当做畏惧与崇拜的超自然力量与权利符号来加以对待了。降龙伏虎成语的出现实际上就是在对未知与超自然事物的胜利中来实现对人之主体的赞扬与肯定的。从关于佛教的壁画中更能说明这个问题,虎之所以被仙人所降服并且温顺的被当做坐骑来使用,说明人在社会实践中,至少是在精神意识上通过宗教力量来完成了对兽物的驯服与战胜。
明清时代虎文化图解
下面是明清时代的关于老虎形象的两幅的图像。图八、图九分别是明、清两朝的老虎造型。
图八:玉雕虎(明)
从两幅图片的造型当中,特别是在与以上不同历史阶段的老虎形象的对比当中,我们会发现老虎躯体变得更加敦厚与臃肿了。
图九:杨柳青年画虎饲图(清)
这是对前朝以纤细,俊瘦的审美取向的一种颠覆与突破。在图九的图案中,我们会发现老虎跟一个可爱的孩子在一起戏耍的情景,从这一情景中,可以发现此时,能指与所指的内涵在老虎的这一事物上发生了又一次意识形态层面的转变。
宋元明清时代对虎的认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官修类书中增设了虎类的资料;二是随着小说这种通俗文学形式日渐发达,有关虎文化的题材大量出现在笔记小说中。如清人编写的巨型类书《渊鉴类函》就在第四百二十九卷列出虎类文献资料。在外来的狮子和本土的虎之间,专门列出“驺虞”一项,可见在国人的博物学知识体系中,现实动物和神话动物没有严格区分,二者同样受到重视。该类书还收录元人李俊民《宣差射虎诗》和明代沈周《虎来诗》等。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不仅有讲述人化虎的《向》篇,还有讲述虎化人的《赵城虎》篇。《阅微草堂笔记》中亦有《虎神》篇,可知当时文人雅士谈虎的兴趣,一直延续着上古的虎神话。
从这段文字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清时代人们对于虎的理解与认识形成两个不同的方向。第一方向,显然是更为理性化的认识。第二个方向,发展为为浪漫主义文学进行艺术创作与精神娱乐的取材对象。
图十:三品武官虎补子(明)
从这两种趋向上可以窥见虎文化在明清时代发生转变的意义与特点。从造型上看,明清时代在表现虎形象的时候,也显得更为温和,俏皮一些。
尽管从图十明朝三品武官的官府纹样中仍旧能发现虎作为一中权威与身份的象征之物的痕迹,但是从民间的视野去观察的话,会发现对于虎的形象以及对待虎的文化用途,其实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的。它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虎的模仿与利用上。按照仿生学原理而研发出来的五禽戏(亦作“五禽嬉”)就以“虎戏”为首,作为一种强身健体和增寿延年的体育健身术被应用到民间的生活与养生当中。
清人赵翼《漫兴》诗:“观书眼渐讹三豕,导气身将学五禽。”反映的是五禽戏在清代士人心目中之功效。古人对虎的观察与利用,还表现在大量辟邪消灾的符号行为方面。因为虎继熊之后成为民间信仰中的百兽之王,在《说文解字》中被定义为“山君”即山神,具有威风八面的驱邪禳解作用。建筑中的门神用虎,因为相信“画虎于门,鬼不敢入”。所以,在民间的住宅与服饰及生活物品当中大量的出现了以虎作为对象的造型与文饰。由此,可以发现人与老虎在认识关系与价值层面发生的演化与转变。
总结
由此可见在特定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对虎的认识、信仰、观念、习俗等在历史的变迁中也发生着演变,国人对虎的认识,大体上经历过一个从崇拜、敬畏,到模仿、利用,再到捕杀与保护的过程。从古代的有关虎的图像当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虎文化在中国文化,经济,政治,艺术与宗教所占的文化地位,而且让我们从图象造型的演变当中窥探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虎作为一种猛兽,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它的起源并不晚于龙文化的起源,相关资料证明,虎图腾与龙图腾分别是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崇拜的对象。从原始社会以来,虎的文化意味与意旨在中国文化的历史当中一直延续着并在不同的历史与社会时期影响下,发生着相应的演化与改变。同样,虎的图像形式也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与文化的转变而发生着相应的演变。虎的造型、形状、用途、意旨在不同时代是存在着差异与变化的。
先秦时代的虎图案与文化意旨
出现在河南省浪阳市西水坡的六七千年前的古墓中的龙虎图案,掀开了虎文化庄严的第一页。中华第一龙虎出土于河南浪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墓葬中。
墓主为壮年男性,身长1.84米,仰身直肢葬,头南足北,埋于墓室的正中。墓主左右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龙虎图案。蚌壳龙图案摆于人骨架的右侧,头朝北,背朝西,身长1.78米,高0.67米。龙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爪爬,后爪蹬,状似腾飞。虎图案位于人骨架的左侧,头朝北,背朝东,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微低,圈目回睁,张口膝齿,虎尾下垂,四肢交递,如行走状,形似下山之猛虎。
早期初民对动物的认识和表现,一般均与神话和信仰相关。神话认识的主要特征是将虎视为神物,或理解为天神下凡的化身动物。在原始社会虎是做为部落的图腾来存在的,也即是说,虎在原始社会是以被崇拜的事物与形象来出现在人类的意识当中的。
图一: 蚌壳堆塑虎(新石器)濮阳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原始社会对于虎的形象的表现与真实的虎的形体结构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与差距的,它与真实的虎的形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从它的头部来看的话,它并不像一颗老虎的头部,倒是更接近于一匹马的形象。包括它的尾部,尾部倒是更像是一只狼的尾巴。虎在原始相当于保护它们的信仰,同时也充当着庇护他们的生活与命运的作用。
为什么虎在原始社会是作为图腾也就是作为人类崇拜的对象来存在的呢?“在原始氏族部落生活里,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与原始荒原上的野兽进行斗争,靠狩猎获取食物或采集野果为生。这种谋食活动逐渐演变成一种行为的模式,加上相应的宗教—巫术活动,就成为一种“生产民俗”。
如猎虎豹,在工具不足、人力不够的悄况下,伴随一种析求活动,人类就会把异兽或异常现象当做一种崇奉对象,或因其凶猛变成一种贿神活动,或慕其雄伟而供为祖先。这种民俗信仰,在生产实践中及心理机制上得到相应的效用,它就是狩猎时期的一种文化功能。在中国古今各民族中,这种文化功能大量显示在虎的传统文化之中。”
图二:虎纹青铜觥(商)
也就是说,由于生产力的原始化,使得原始居民在自然面前保持敬畏与崇敬之情,由于人类在原始社会生存能力与认识水平的限制,使得虎在某些部落当中被当做主导氏族命运与个体生活的神灵形象来出现的。所以,生活在原始部落社会状态下的人们在表现虎的形象的时候,并不是以追求形式的美观与审美的需求作为目的而出现的,处在这个社会与历史阶段中的虎的形象是代表着某种抽象的神秘力量的能指而存在的。
图三:虎形玉佩(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虎无论在形式呈现上还是在附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也开始在人的主观意识当中产生了相应的发展与变化。特别是到了在春秋战国时期,虎在形象与文化内涵产生出了新的社会意义与精神内涵。在这一时期,以虎作为图形或纹样的器物除了其作为信仰之外还多了一层代表社会地位与权利身份的文化特征。
图四:白玉虎形耳挖勺(战国)
因此,这个时期以虎作为纹样的玉佩、酒器、祭器等象征人的身份与权力特征的器具出现了(图二、图三、图四)以上带有虎之纹样的瓦当、铜镜、玉佩与挖耳勺等器具,所具有的代表的文化意义是一种。
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
上述文字的记载,实际说的就是持有虎形、人形、龙形的信物,代表某一诸侯国的证明或国符。再晚些,盛行于战国、秦汉间的“虎符”,即军令状,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调遣军队的信物。它用铜铸成虎形,背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留存王室,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将帅。调遗士兵时,须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这种“虎节”、“虎符”,也可以说是原始氏族作为图腾标志,在进人封建社会以后,人的封建思想加强之后的一种衍化。衍化的结果是虎以它的威武形象,象征国猛军威,使虎的地位更为庄严而显赫了。原始的龙虎崇拜在长期的封建王朝中,乃至今日,是贯彻始终的。
龙以它并非实有物的神秘性和权威性,被作为天子的化身,王位、王者的饰物和皇室的象征,被崇奉为极高的地位。而虎因其为实有的猛兽,有其和人的利益矛盾的一面;然而虎更能代表军威,显示其无尚的战斗力,故在历史传承中大都强化其保护神、战斗神的作用,因而备受人们喜爱。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虎之特征与时代内涵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进入中原地区,并且与华夏文化合流的时期。在这时期中,虎的图案与纹样多以宗教壁画与神话传说的形式出现在画像石与壁画当中。
图五:仙人骑虎(南北朝)
这幅图像(图五)出自南北朝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的一部分关于虎形象的图案。从这幅图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幅图像其实是由两个形象组成的。
一个形象是部分身体具备龙之特征的虎的形象,一部分形象明显是一个头戴佛教冠,身着飘逸风格的上衣。尽管,我们研究的对象是虎这一形象与文化意旨,但是在这里的佛教形象的人物却对虎的形象及背后的文化意旨起到了相应的说明作用。从佛教人物所骑虎的造型来看的话,相较于先秦时期的虎的形体造型,它更倾向于虎与龙的混合体。
图六:虎(南北朝)
图六是南北朝时期的画像石中的虎的图案。从中我们会很容易发现,连接首与身体的项颈以及与身体自然衔接在一起的尾巴是龙之造型的明显特征。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在发现魏晋南北时期的虎的形象有个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在四肢与躯体的连接处多了类似于翅膀的部分。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虎的形象多了一层神秘主义与宗教意识的特征。虎成为了一种被佛教中人用来驱使与驾驭的工具,它既是一种代表佛教神秘力量的象征之物,同时也是一种充当构建宗教神话的角色与符号。
由此可见,虎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当中又多了一层宗教色彩的内涵与解释。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虎的造型与用途当中,我们大致可以窥见虎开始从信仰与崇拜的地位开始向被模仿、利用的发生转向的痕迹。从形式上讲,这个时期虎的形象并不是很符合美学规律与审美意识。至少与汉朝的虎的形象相比我们从中能够发觉出在形式美感上存在的差距。
图七:飞虎画像石(汉)
这是(图七)汉画像石中的虎的造型,我们可以从汉朝人对虎的想象力中感受到协调与优美的美学理想。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个虎的造型在身体设计上从虎的头部到前胸,从前胸位置到臀部位置,从臀部到位置靠后的后肢包括尾部的造型都是成:“S”型的。这种谨慎与流畅的美学意识把汉朝人对虎的信仰与崇敬达到了很好的突出与表现。相比之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虎的造型在比例上显然是缺乏协调与形体的和谐感的。
不仅在身体的线条设置上缺乏相应的线条美感,而且在组织身体各部分的时候,也不具备足够的美学意识,身体各部分在比例上与造型上实际上不符合审美规律的。不过,恰恰是由于汉朝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虎图像在美学意识上的差别,才暴露出虎文化在历史与社会中演变的规律与演变的根源。古人对于虎的认识与理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大的转变。
叶舒宪先生在《中国虎文化图说》中提及到:
新近在河南安阳发现的疑似曹操墓,出土的石碑上刻有铭文“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和“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争论的双方都以此为证据,推论此墓是或不是曹操墓。
从中可以了解到,魏晋时期对于虎的认识与理解已经不是再当做畏惧与崇拜的超自然力量与权利符号来加以对待了。降龙伏虎成语的出现实际上就是在对未知与超自然事物的胜利中来实现对人之主体的赞扬与肯定的。从关于佛教的壁画中更能说明这个问题,虎之所以被仙人所降服并且温顺的被当做坐骑来使用,说明人在社会实践中,至少是在精神意识上通过宗教力量来完成了对兽物的驯服与战胜。
明清时代虎文化图解
下面是明清时代的关于老虎形象的两幅的图像。图八、图九分别是明、清两朝的老虎造型。
图八:玉雕虎(明)
从两幅图片的造型当中,特别是在与以上不同历史阶段的老虎形象的对比当中,我们会发现老虎躯体变得更加敦厚与臃肿了。
图九:杨柳青年画虎饲图(清)
这是对前朝以纤细,俊瘦的审美取向的一种颠覆与突破。在图九的图案中,我们会发现老虎跟一个可爱的孩子在一起戏耍的情景,从这一情景中,可以发现此时,能指与所指的内涵在老虎的这一事物上发生了又一次意识形态层面的转变。
宋元明清时代对虎的认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官修类书中增设了虎类的资料;二是随着小说这种通俗文学形式日渐发达,有关虎文化的题材大量出现在笔记小说中。如清人编写的巨型类书《渊鉴类函》就在第四百二十九卷列出虎类文献资料。在外来的狮子和本土的虎之间,专门列出“驺虞”一项,可见在国人的博物学知识体系中,现实动物和神话动物没有严格区分,二者同样受到重视。该类书还收录元人李俊民《宣差射虎诗》和明代沈周《虎来诗》等。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不仅有讲述人化虎的《向》篇,还有讲述虎化人的《赵城虎》篇。《阅微草堂笔记》中亦有《虎神》篇,可知当时文人雅士谈虎的兴趣,一直延续着上古的虎神话。
从这段文字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清时代人们对于虎的理解与认识形成两个不同的方向。第一方向,显然是更为理性化的认识。第二个方向,发展为为浪漫主义文学进行艺术创作与精神娱乐的取材对象。
图十:三品武官虎补子(明)
从这两种趋向上可以窥见虎文化在明清时代发生转变的意义与特点。从造型上看,明清时代在表现虎形象的时候,也显得更为温和,俏皮一些。
尽管从图十明朝三品武官的官府纹样中仍旧能发现虎作为一中权威与身份的象征之物的痕迹,但是从民间的视野去观察的话,会发现对于虎的形象以及对待虎的文化用途,其实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的。它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虎的模仿与利用上。按照仿生学原理而研发出来的五禽戏(亦作“五禽嬉”)就以“虎戏”为首,作为一种强身健体和增寿延年的体育健身术被应用到民间的生活与养生当中。
清人赵翼《漫兴》诗:“观书眼渐讹三豕,导气身将学五禽。”反映的是五禽戏在清代士人心目中之功效。古人对虎的观察与利用,还表现在大量辟邪消灾的符号行为方面。因为虎继熊之后成为民间信仰中的百兽之王,在《说文解字》中被定义为“山君”即山神,具有威风八面的驱邪禳解作用。建筑中的门神用虎,因为相信“画虎于门,鬼不敢入”。所以,在民间的住宅与服饰及生活物品当中大量的出现了以虎作为对象的造型与文饰。由此,可以发现人与老虎在认识关系与价值层面发生的演化与转变。
总结
由此可见在特定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对虎的认识、信仰、观念、习俗等在历史的变迁中也发生着演变,国人对虎的认识,大体上经历过一个从崇拜、敬畏,到模仿、利用,再到捕杀与保护的过程。从古代的有关虎的图像当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虎文化在中国文化,经济,政治,艺术与宗教所占的文化地位,而且让我们从图象造型的演变当中窥探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壬寅虎年,“虎"成为耀眼的明星。生龙活虎、虎虎生威、如虎添翼……祝福语年年有,虎年特别多。千百年来,老虎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除了虎以外,许多不那么常见的动物也活跃在我们的文化之中,例如豹皮在周王朝成为了价值百金的时兴之物,唐朝胡人骑在骆驼上组建“巡回演出团”,大象更是与我们“相爱相杀”了几千年……古代中国人有着怎样的动物崇拜?如何从动物符号中窥见古人的文化与生活?澎湃问吧邀请文史学者任疆一起聊聊古代中国的动物符号。
虎,何时成为吉祥的象征@权BO:古代人为什么那么喜欢老虎?
任疆:虎起源于中国,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赋予了虎独特的象征意象。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将天上星宿排列的形状想象成虎的形象,产生了最早的虎图腾崇拜;后来虎成为了巫觋(殷商时期的大巫觋就是夏王和商王本人)与上天沟通交流的助手,统治人间的王身上带上了“龙虎气”,天子所射的箭靶,天子仪仗中的皮轩车皆有虎的元素。
自先秦以来,搏虎成为了贵族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那种展现原始力量的暴力美学给人的感官以极大的刺激与满足。自周代起,古人将虎的勇猛赋予了军队,天子的近卫军被称作虎贲军、龙虎军,虎符成为皇帝调兵遣将的信物,勇猛的将领被称为虎将,兵器上也出现了虎的纹饰造型。
秦 杜虎兵符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与此同时,《周易·革卦》中的“大人虎变,其文炳也”也将虎与君子联系在一起,虎形玉佩、席镇等便带有以虎喻君子的寓意。汉代以降,虎成为道教中仙人的坐骑和帮助逝者羽化登仙的神兽,寄托了人们对灵魂永生不灭的情感诉求。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源于《山海经》的虎镇守鬼门的神话,使虎作为驱邪避凶、护佑平安的祥瑞意象在民间广为流传,且影响深远:从黄帝开始便有了门上画虎的风俗,并一直延续到唐代。后来兴起于宋代的年画上的虎,还有明清时期孩子们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也都体现了这一点。如想进一步了解,请参考本人在澎湃新闻发表的拙作《人虎之间:从震敌驱邪到骑虎登仙》。
布老虎,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馆藏千年来人虎如何“相爱相杀”@柒星:老虎是如何与人类共存的?
任疆:在近代动物保护观念建立之前,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人虎之间就存在矛盾,历史文献中大量关于虎食人、民搏虎的记载就说明了这一点。本质上,造成人虎相争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导致的耕地不断扩大,以及各地商贸往来频繁对虎栖息地的侵占和对虎生活的干扰。
在人与虎的较量中,人类往往是占上风的:通常而言,当政治清明、社会繁荣、商贸来往密切时,虎群就会远离人类生活的地方;反之,苛政、暴政所造成的民生凋敝则会让虎重新回归。这也是《春秋演孔图》中“天命荡,白虎戏朝。其终,白虎在野”的现实基础。
这里举两个例子,《北堂书钞·卷第七十五》记载了《后汉书》中的一则故事,弘农太守刘昆上任之初,民生凋敝,后来刘昆广施仁政,用了三年的时间,商旅逐渐恢复,之前盘踞在崤渑驿路一带的虎群北渡黄河离去;《太平御览·卷八百九十一·兽部三》记载了《后汉书》中的另一则故事,九江太守宋均上任伊始,郡中多有虎暴伤人事件,宋均认为是官府不顾生态招致了虎患,于是下令禁止捕虎,缓和了人虎矛盾,虎群渡江离去,这则故事体现了汉代人万物和谐共处的朴素生态观。后来,“渡虎”成为一个典故,用来借指政通人和的社会景象,唐代李白有诗云:“九江皆渡虎,三郡尽还珠”。
黑龙江黑河的东北虎@小兔兔:请问您,中国古代的动物表演从那个时代开始的?那个时代民间也广为接受?任疆:据我推断,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斗兽表演应当不晚于东周中后期,当时秦国在咸阳城西设有“虎圈”。
西汉刘向《列士传》中记载了一则故事,秦昭王邀请魏王会面,被魏王拒绝了,于是秦昭王将魏国派来的使者、信陵君的门客朱亥丢进了虎圈,结果朱亥血出怒目,把老虎吓得不敢动弹
如果说这则故事还不甚明确,那么到了汉代,宫廷斗兽表演就已颇为盛行了。汉代的虎圈位于建章宫以西,有一次汉武帝听闻李广的重孙李禹有勇气,便将其吊下虎圈,李禹还没等落地,便用剑砍断了绳子,做好了刺虎的准备,最终汉武帝大为震撼,下令叫停了斗兽表演。后来,汉昭帝驾崩后,昌邑王刘贺即位,短短二十多天便犯下了一千一百多条“罪状”,其中有一条便是沉湎于观看“斗虎豹”的表演。
(上)东汉斗虎画像砖拓片,南阳汉画馆藏;(左下)东汉武士驯虎画像砖拓片,新野汉画像砖博物馆藏;(右下)东汉驯虎画像砖(局部),上海博物馆藏汉元帝在位时,也喜欢带着后宫嫔妃观看斗兽表演,甚至在一次观看中发生了意外:一只熊突然从虎圈跑了出来,爬上了看台,惊动了圣驾,陪同汉元帝一起来的贵人、昭仪纷纷逃命,只有冯婕妤一人挡在了熊的面前,舍身护驾,最终熊被赶来的护卫杀死,冯婕妤的事迹也因此被流传后世。中国古代的斗兽与西方古罗马的斗兽不同,是贵族阶层所专享的特权,普通百姓是无权观看的。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人虎之间就存在矛盾,历史文献中大量关于虎食人、民搏虎的记载就说明了这一点。本质上,造成人虎相争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导致的耕地不断扩大,以及各地商贸往来频繁对虎栖息地的侵占和对虎生活的干扰。
虎灾最严重的时候就是我国明清时期,再往前追溯,也曾发生过虎灾,但是次数非常的少。
据有关记载显示,在北魏到元朝的千年之间,虎灾仅仅发生了16起,并且只有六起发生在南方,所以其实在当时,从虎灾的发生次数,和发生方位看,南方无疑是要比北方安全许多的。
但是这种新现象,在明清时期被改变了,明清时期南方的虎患非常的严重,甚至有老虎成群结队的出现在闹市里,伤人众多。
明清时期的虎灾据不完全的统计出现过514次,这个数量是非常吓人的了。千年间虎灾才一共出现了16起,明清两个朝代就曾出现五百多起,几百年间发生的虎灾数量是上千年间发生的三十倍不止,这是非常恐怖的。
虽然与老虎斗争了这么久,但是老虎的存在并非一点益处都没有。比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礼记》上,就有“虎食野猪利人,野猪害田中庄稼”的说法。帮助人类灭野猪,保护了庄稼。因而强大又俊美的老虎,几乎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并且在长久了文化熏陶之下,老虎很快具有了威严和权势的象征意义。并将老虎的形象展现在水墨画作当中,来表达我们崇拜之情,甚至将精神寄托到老虎身上。最终,老虎成为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
如今,中国有关老虎的信仰文化就是从远古社会时人虎的互动与接触慢慢产生的。由于老虎的外型,头上类似“王”字的斑纹,让古人深信着其拥有超自然的避邪法力,任何鬼魅魍魉见到老虎都要畏惧三分,老虎的挂画也经常出现在建筑物内面向入口的墙上,以确保恶魔不会随便闯入家里。即使是到了现代,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孩子们戴着虎头帽和虎头鞋,来驱邪,老虎除了驱邪以外还是吉祥与婚姻的象征,最后就成为了吉祥物。
中国历代虎患不断,为什么虎还能成为吉祥物?
1. 中国历代虎患频发,中国的打虎文化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三四千年前的甲骨文记载。2. 起源于中国的虎文化与中国人的关系密切,尤其是华南、东北等老虎种群密集地区,人们对老虎充满崇拜。3.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个人难以独立打虎,因此出现了集体猎虎的场景,这后来成为帝王展示武力的一种方式。《逸...
中国历代虎患不断,为什么虎还能成为吉祥物
老虎是想获得财运增加官运最好的风水吉祥物。作为风水吉祥物,老虎给人威势的感觉,有强者的风范。它反应敏捷,身手不凡,所以游戏人喜欢在家摆放老虎饰物,例如瓷虎、玉虎、铜虎、石虎等等,摆放最多的还是老虎的画像或玉虎。请老虎下山越来越受到男人们的喜爱。不过老虎作为风水吉祥物,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宜。比如,有些...
中国历代虎患不断,为什么虎还能成为吉祥物?
打虎文化也让虎的形象,在中国成为成功和成就的代名词,而老虎的象征意义,就像这种高贵的动物本身一样千变万化。
中国并不产狮子,为何全国流行的都是“石狮”而不是“石虎”呢?
当然它也很强大,但是由于中国人对老虎比较熟悉,没有神秘感,所以老虎一般不被视为灵兽,只是有点强大猛兽。而且,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老虎不是一种能产生亲切感的动物。直到上世纪中叶,虎患一直是困扰中国人民的问题。
“高丽虎”是不是“东北虎”?
在韩国人民的心中,有时虎被视为权力和制度的象征。虎有时被韩国民间称为“山神爷”,是正义的化身。即使在很久以前韩国经常发生虎患时,人们仍并不把虎看成邪恶或凶暴的动物,反而把它视为拯救善人的吉祥动物。人们不愿惹“山神爷”生气,而愿以谦虚、善良的心态面对自然。人们对老虎的这种信赖,使人们...
韩国的国宝动物是什么
韩国的国宝动物是韩国虎。对韩国人来说,韩国虎是朝鲜民族的无价之宝,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朝鲜民族的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韩国官方称呼为朝鲜虎。
韩国国宝是什么?
韩国人称老虎为韩国虎(高丽虎),与中国的东北虎同源。1950年,东北虎从韩国土地上消失。尽管野生的老虎已经灭绝,但韩国人仍然将自己的国家称为“青龙白虎之邦”,青龙和白虎分别是东西方的守护神。在1988年首尔奥运会期间,虎被选为吉祥物。对韩国人来说,韩国虎是无价之宝,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在...
属虎2021年运势及运程全年运势如何?
生肖虎运势虽有所提升,但不利于健康。而太岁带来了孤独的生活和疾病,婚姻不顺利,身体也不太好。因此,生肖虎需要防范身体健康的隐患,以及因年龄过大而被消耗的婚姻中的情感失衡。虎主可以佩戴【翔安阁福禄随行】吊坠作为随身吉祥物,确保牛年平安,掌管五行水,代表物质。其次,他们可以去尹牧,旺生肖虎的地支,为生肖虎...
韩国文化 韩国和老虎的渊源
在韩国人民的心中,有时虎被视为权力和制度的象征。虎有时被韩国民间称为“山神爷”,是正义的化身。即使在很久以前韩国经常发生虎患时,人们仍并不把虎看成邪恶或凶暴的动物,反而把它视为拯救善人的吉祥动物。人们不愿惹“山神爷”生气,而愿以谦虚、善良的心态面对自然。人们对老虎的这种信赖,使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