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读书笔记《雨巷》戴望舒
再次读起这篇作品,来自内心深处的喜欢啊。戴望舒,“雨巷诗人”,早期创作注重浪漫,注重音乐美,后期创作,更注重内心却没有了早期那种柔情,继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悲愤。
《雨巷》是一首写得相当有情调的诗,读起来,让人印象深刻,画面感很强,同时也给予了读者无限的想象力。在诗的开头,“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勾勒出了一幅很优雅,很美妙,很有情趣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反应出了诗人的孤寂无聊。但是,一句“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哀怨的姑娘”这句的出现,体现了诗人的希望,也给了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特别是这样的姑娘和这样的雨巷结合在一起是多么地切合啊。雨巷是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姑娘是像丁香一样结着哀怨的。“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样的姑娘多多少少都能够引起无数男子的兴趣和保护欲。诗中还写了诗人对丁香姑娘相遇的希冀。这样的天气,这样的雨巷,作者的心情也是相当低落的,而丁香姑娘的出现一定能够给他带来慰藉,能遇到一个能懂自己的人。诗人还是跟这个丁香姑娘相遇了,“她摸摸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起晚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这么短暂的相遇,诗人却是看得那么清晰,像梦一般的美妙。在诗的最后,诗人继而又重复了诗中开头的那一段,但是这次不一样的是他希望再次遇到这个丁香姑娘,把梦境变成现实。
这首是一首现代诗,所以,姑且不讨论里面的押韵问题。这首诗的感情欺负都表现得很好,描写得也比较细腻。希望,相遇,相离,消失,再希望。因为这首诗也相当具有音乐美,读起来,神经很舒缓,带着淡淡的忧伤。诗中还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最明显地也莫过于把这个雨巷里的姑娘比作丁香花了。
第二篇 戴望舒诗集读书笔记
前些日子,我刚带着孩子们学了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在诗人笔下,泥路、小草、小白菊等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从那一行行的诗句中,我能感受到的是诗人心中的那一丝丝愉悦,那对生活的真切的爱。我虽说不会写诗,但很喜欢读诗,便从学校图书室借了《戴望舒诗集》来读。
很喜欢读戴望舒的诗。从诗集中,我感受到戴望舒是一个感情至上的人。他写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之情,对祖国名山的向往之情,对昔日恋人的爱恋之情,都让人为之动容。“表现一种意思或思想,就去表现一种幽深而又细微的感觉或情绪。”受这种诗学思想,他的诗也无不把感情放在首位。这种观念使得他的作品大多意境回肠,但却缺乏应有的现实态度。尤其诗人面对抗日战争的残酷现实,虽然有《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反映现实的诗作,但也不能完全反映出诗歌直面现实。这或许是因为诗人多年来徘徊在自己的感伤世界,或许因为诗人盛年早逝,还来不及抒写更多的作品。
但不论怎样,戴望舒仍不失为一个正直的优秀诗人。他的诗歌中所包含的多种思想,都预示着新诗的发展种种动向。他不断探索的足迹,为年轻的中国新诗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和一笔艺术财富。
第三篇 我底记忆读书笔记
戴望舒的《我底记忆》是其艺术诗歌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不同于前期的《雨巷》一类诗歌,《我底记忆》抛弃了华丽的意象表现手法,而采用了一种亲切、朴素的语言叙述方式。
在《雨巷》中,诗人描绘的是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全诗的语言正如江南的雨巷一般淋淋漓漓,飘动着绵雨的惆怅。而《我底记忆》则是侧重于内心感悟的叙写,用各种日常事物去表达内心一种抽象的情感,将这些无形的记忆表现在象征的意象之中。诗中“燃着的烟卷”,“绘着百合花的笔杆”,“破旧的粉盒”等一系列普通意象的组合,既十分形象的表现出记忆纷繁丰富的特点,同时也烘托出了诗人记忆的广阔与微妙的结合。
在诗中,作者将自己的记忆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成为了“我”“忠实的好友”。而第二段诗文中,那些意象的排列组合也是恰到好处的拉近了记忆与自己的关系。这些意象有远有近,有从前的有现在的;这些时空的错落组合,更是给记忆增添了亲切、生活的气息。“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这句话其实正是对以上所有意象的概括,诗人的记忆正是诗人存在这个世界的凭证,是诗人那颗不断咀嚼过去美好而酸楚生活的灵魂。
而第三段诗文,则是描写了当记忆到来时的感受。“它胆小,它怕着人们底喧嚣”,它是我寂寞的朋友,“在寂寥时,便对我来做密切的拜访。”我认为在这一段的记忆中,有很大程度上是诗人对爱情的记忆。“爱娇的少女底声音”是一处十分明显的对爱情记忆的象征。除此之外,“它底声音是没有气力的,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太息”也隐隐的透现记忆中青涩少年时那有笑有泪的爱恋。同时,将记忆认定为“寂寞”时的拜访,是对记忆涌现时总是在安静独处的环境中。
就全诗来看,诗人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