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为什么被称为密纳发的猫头鹰?

如题所述

黑格尔在1820年版的《法哲学原理》序言结尾处说道:

“哲学作为有关世界的思想,要直到现实结束其形成过程并完成自身之后,才会出现。概念所教导的也必然就是历史所呈现的。这就是说,直到现实成熟了,理想的东西才会对实在的东西显现出来,并在把握了这同一个实在世界的实体之后,才把它建成为一个理智王国的形态。当哲学把它的灰色绘成灰色的时候,这一生活形态就变老了。对灰色绘成灰色,不能使生活形态变得年青,而只能作为认识的对象。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序言》最后所说的那段关于“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的话,在克朗纳笔下,忽然表达了一种对欧洲文明即将到来的厄运的预感,而且透露出一种空前的苍凉与无奈:既然只有生活之树常绿,理论永远是灰色的,那么当生活形态已经变老了,而且无论理论如何涂抹,也无法使生活之树再绿时,如黑格尔在那里所说,我们就只能把生活当成“认识的对象”了。怕就怕最后连认识都没有留下。

黑格尔把哲学比作密纳发,即雅典娜的猫头鹰,就是说哲学其实就是绝对精神对自己的思维地认识。黑格尔所要反对的是那帮自诩聪明的教导家们在一旁对这个世界指指点点,教导我们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样的哲学仿佛像导师一样走在我们的前面,指导现实。哲学不是脱离现实的空洞幻想,不是把自己的私欲掩盖起来的 “应当”,哲学所要认识的是现实。而理念(the logos)就是现实。当然黑格尔关于哲学的这一观点后来遭到了马克思的批判,“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但就黑格尔强调现实,反对空论,无疑是正确地。马克思所批判的并不是这个。

参考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时间2018-4-10]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10

哲学的深沉,就是猫头鹰审视的慧眼;哲学的智慧,就如猫头鹰在黄昏起飞之后的洞察力。

哲学一词,中文最早使用于19世纪末、从日本的汉文"哲学"使用引用过来,是philosophia(热爱智慧、追求真理)的日本汉文翻译,词义是"以辩证方式,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是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方式。

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本源)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8
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
从前,有个人很有钱,却感到自己没有智慧。于是他跑到大街上,去向人们买智慧。
有位哲人告诉他:“你倘若遇到疑惑时,暂且不要着急处理,可以先朝前走七步,然后再后退七步,这样进退三次,智慧就来了。”
“拥有智慧就这么简单?”买智慧的人满腹疑惑,哲人含笑点点头就离去了。
这一天,买智慧的人很晚才回家,推门进屋,昏暗中突然发现居然已有一人与他的妻子睡在一起。他十分震怒,拔出刀来就要砍下。
正在这时,他突然想起哲人的话,心想,看看这智慧到底管不管用。
于是他照着哲人所说的去做了,然后点亮了灯光,看看那人究竟是谁。这时他才发现:那个与他妻子同眠的,竟是他的母亲。
凡事三思而后行,这就是智慧。纵然他有多少知识,若不冷静、不理智,也会犯下终生无法弥补的过错。
有人说哲学就是知识,其实不尽然。
古希腊和先秦哲人们早就知道智慧和知识是有所区别的。赫拉克利特就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老子也认为,得道需要“绝圣弃智”,智就是知识。孔子也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还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知代表知识,而仁代表智慧。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知识和智慧呢?
知识针对各种事物,总是有特定效果的,它可以条分缕析地告诉我们事物是什么、从哪里来、怎么用等许多非常重要的东西;而智慧则教人在恰当的时候做出恰当的事情。比如说有了足够的知识可以制造核武器,但是对谁使用、何时使用核武器则需要智慧。智慧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把零散的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
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
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却只能去体悟。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却是对现成事物的反思,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引领人们去正确地行动。知识往往是肯定的,而智慧往往是否定的、批判的。
知识是当下的、现实的,而智慧是超越的、理想的。知识可以考证,而智慧却不能,它只能不停地追问。可见,知识是对于各种事物的积累和理解,而智慧却是使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各种事物自然和谐的学问。
有人说,哲学也在提供各种知识,其实不是。科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等才能够生产知识,哲学家也可以参与生产各种知识(假如有这样的才能的话),但是哲学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思考如何使各种知识“艺术地”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具有生态和谐水平的观念知识体系,这样人们就能够更加和谐、充分地思考各种问题。简单地说,哲学想创造一种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种知识。正如康德所说“知识多只是学识渊博,但缺少哲学的眼光”。而知识加上哲学的眼光就是智慧。
是不是哲学的智慧就不用学习知识了呢?不是的。智慧需要不停的学习、思考和追问。有智慧的人往往并不以为自己拥有知识,他们总是朝向未知的世界。苏格拉底就是最好的例子。作为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常常说他自己没有知识,于是向人请教,同时又对别人的答案进行强有力的反驳,被人们称为古希腊最有智慧的人。

密纳发的猫头鹰
哲学的深沉,就是猫头鹰审视的慧眼;哲学的智慧,就如猫头鹰在黄昏起飞之后的洞察力。
1830年8月27日,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迎来了他的六十岁生日。这时的黑格尔正享誉整个欧洲,他已完成了那巍峨壮观的思辨哲学体系,建立了黑格尔学派,使自己达到了荣誉的顶点。
为了表示对老师的祝贺,他的学生们订制了一枚纪念章。纪念章的正面铸有哲学家的侧面像,背面则是一幅象征画:画的正中是守护神,右边是一个女性,手执十字架;左边是一个埋头读书的老学究,他头顶上还有一只象征智慧的猫头鹰。据解释,信仰和智慧的结合便是这幅画的真谛。这正体现了他说的一句话——“高卢的雄鸡总在黎明鸣唱,而密纳发的猫头鹰只是在黄昏时起飞”。
“密纳发”是希腊神话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罗马名字,“密纳发的猫头鹰”是哲学智慧的象征。
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猫头鹰都是不祥的征兆,黑暗的使者,怎么与哲学联系起来了?猫的头,鸟的身子,禽和兽的不和谐的结合与变异,它的叫声被称为“恶之声”,阴森恐怖。因此,人们总是把它与很多诡异的事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代,猫头鹰被称为“枭”,曹操被称为“一代枭雄”,而今的贩毒头目被称为“毒枭”。在西方,猫头鹰被称为“异教的神祗”。
人们为什么要把哲学比作猫头鹰呢?难道哲学与猫头鹰一样怪异邪恶吗?
当然不是。关于猫头鹰的比喻,是说猫头鹰具有在黄昏时起飞的特性,它拒绝光明,现身于黑暗,成为“黑夜的守望者”。它用锐利的眼睛洞穿黑夜、揭露黑夜而不显现自己。猫头鹰在白天都是闭着两只眼睛,强烈的光线会刺激它,所以它习惯在事物的阴影里闭目养神。但是,一旦听见附近有什么声响,它就会习惯性地睁开一只眼睛,观察一下现实与自己预感之间的距离。所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猫头鹰这里得到了完美的演绎。它静观着白天,积蓄着能量。它在反思,它在批判。哲学的智慧正是如此。
黑格尔把白天比作现实,认为哲学思想总是落后于现实,因为哲学思想是被哲学家理解了的现实的本质,要等到现实成熟后,哲学理念的完整形态才会显现出来。这正是“猫头鹰”比喻的缘起。
可以说,哲学的深沉,就是猫头鹰审视的慧眼;哲学的智慧,就如猫头鹰在黄昏起飞之后的洞察力。这正是哲学成为“猫头鹰”的根本所在。
另一方面,哲学的主要表现形式——辩驳和反思,也与猫头鹰的行为习惯有很多相似之处。哲学的深沉和智慧,赋予了哲学无与伦比的胆量和勇气,让哲学自由地穿行于天上人间。慧眼如炬的哲学,可以无拘无束地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审视的视野投向遥远的未来,对人的前世、今生和未来,进行全面的反思。在这种意义上,哲学也与“密纳发的猫头鹰”有共通之处,这也是猫头鹰成为哲学的“代表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与猫头鹰不同,哲学并不是只在黑夜里才发挥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哲学如一个无时不在的隐者,用一种我们甚至觉察不到的方式,指引着我们的生活,引导我们不断走向清醒的人生。所以,哲学不仅守护黑夜,也是“存在的看护者”,是人类家园的“守护神”;哲学不仅对已经过去的世界进行深刻的反思,也对现实的世界进行无情的批判,更对未来的世界进行“先行进入”的思考……对于哲学的深沉与智慧所表现出来的这些东西,“猫头鹰”的比喻是无法包容的。而且,当前社会的快节奏,更促使我们对于哲学这些方面的功能,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是对现实的反思,也是对现实的超越。

跨越时空的聚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里是一个哲学家的聚会,他们这次聚会的主题就是探讨什么是哲学。首先发言的是中国的老子:“唉,真是世事难料啊,‘道’也不叫‘道’而叫‘哲学’了。我不早说了吗,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哲学是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说完就坐在那里闭目养神了。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摇摇头说:“我反对。哲学可以说出来,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家就是爱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很赞赏地点点头:“我很同意您的看法,但是无知的我还要请教您,什么是智慧?智慧从哪儿来?”
亚里士多德抢在毕达哥拉斯开口之前回答道:“哲学是最值得尊敬的了,其他的知识可能比哲学更为需要,比如吃饭,但没有一种是比哲学更优越的了。我认为哲学就是为求知而从事学术,没有实用的目的。它是惟一自由地探索真理的活动,为学术而成立的学术。当然,这必须在人生的必需品比如吃穿住用行等都解决以后才可以。奴隶就没有哲学。”
柏拉图用很赏识的眼光看着自己的学生。苏格拉底不置可否,但接着问道:“你还没说智慧从哪儿来呢!”
亚里士多德赶忙回答道:“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惊异。无论现在,还是最初,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例如关于月相的变化,关于太阳和星辰的变化等。”
孔子不知什么时候站起来悠悠地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只有天生就是圣人和傻子的人才不需要学习。你看我小时候就很穷,甚至差点被卖身成为奴隶,但我好学呀。智慧是学来的。智慧不会自己掉在谁的头上的,是人去寻求智慧,不是智慧来找人。”
笛卡尔几乎对每个人的话都显得不以为然的样子。他的好朋友狄德罗说:“迈向哲学的第一步就是怀疑。”笛卡尔顿时脸露喜色,似乎该轮到他发言了:“我对于哲学没有什么话说,只是我眼见到它虽然经过千百年来最杰出的才智之士的研讨,其中还是找不出一件事不在争辩之中,因而除了我正在怀疑这件事本身之外,其他所有的事情都值得怀疑。我思故我在。”
神学家阿奎那脸色顿时严肃起来,郑重地说道:“不是你不可怀疑,而是上帝不可怀疑。几乎所有的哲学都是为了认识上帝。只有神才拥有智慧,只有神才是永恒的。阿门!”
尼采站起身来冷笑一声:“上帝,还需要去认识吗?我已经把他杀死了呀,你们还不知道吗?人不是最好的,终究会被超越,但人不应该做神的奴隶,我们应该做超人!哲学就是要教我们如何做超人。”
康德站起来说道:“哲学应该批判,哲学所从事的事业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问题:我能够认识什么,我应该想什么,我能够期望什么,什么是人。前三个问题都从属后一个问题。”
苏格拉底又点点头:“是啊,哲学就是要认识自己。”
冯友兰突然想起什么,正了正他的黑框眼镜,看了看仍在养神的老子和深思的孔子,小心地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它的任务就是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某种人。人可能有的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中的自然境界是最低层的精神境界,是指人对其行为只有生物直觉,是人对周围各方面的一种关系;功利境界是指其行为所及的对象,是利他的,有益于社会公益;天地境界是人和宇宙的关系,亦即哲学智慧境界。它是一种自觉,有超越社会、为天地立心的意义。这是一种最高、最完善的境界。但达到这种境界,非经过哲学这条路不可。”
马克思这时显得特别激动,浓密的络腮胡子已占据了脸部的一半,但那双猫头鹰一样的眼睛却显得更有分量。他扫视了一下四周,铿锵有力的声音从络腮胡中传出来:“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而各位大家都试图让哲学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们口口声声说人,人在哪里?我告诉你们吧,你们的人在思辨的王国里,在你们的脑袋里。人是现实的人,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一些人不劳而获,花天酒地,而另一些人却在舍命劳作,为的只是挣一口饭吃。你们的批判在哪里?我告诉你们,在思辨的王国,在你们的脑袋里!你们不批判现实,却在那里唱赞歌。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肚子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它首先是通过人脑和世界相联系,然后才用双脚站在地上。而当今的哲学就是要消灭无产阶级,消灭所有阶级,才能成为现实的哲学!”
老子似乎养足精神了,突然起身往外走,一边走,嘴里还嘀咕着:“这里太吵了,我还是回到我的寡民小国吧。”
众人见他走了,也纷纷起身离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聚会就这样结束了。
在这个虚拟的哲学聚会上,对于哲学是什么的的问题,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哲学是一个千面女郎,正如一个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哲学家就有一千个回答。这是一个千古之谜,无数智者为寻求谜底而投入了毕生的精力与才智,在哲学悠久而浩瀚的史册上留下了一连串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又令人困惑的足迹。
但是在众多争论中,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哲学是智慧之学,它不仅守望黑夜,还时刻迎接黎明;它不仅批判谬误,还探索真理;它不仅指导现实生活,更超越现实,不断追求理想和信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2-03
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
从前,有个人很有钱,却感到自己没有智慧。于是他跑到大街上,去向人们买智慧。
有位哲人告诉他:“你倘若遇到疑惑时,暂且不要着急处理,可以先朝前走七步,然后再后退七步,这样进退三次,智慧就来了。”
“拥有智慧就这么简单?”买智慧的人满腹疑惑,哲人含笑点点头就离去了。
这一天,买智慧的人很晚才回家,推门进屋,昏暗中突然发现居然已有一人与他的妻子睡在一起。他十分震怒,拔出刀来就要砍下。
正在这时,他突然想起哲人的话,心想,看看这智慧到底管不管用。
于是他照着哲人所说的去做了,然后点亮了灯光,看看那人究竟是谁。这时他才发现:那个与他妻子同眠的,竟是他的母亲。
凡事三思而后行,这就是智慧。纵然他有多少知识,若不冷静、不理智,也会犯下终生无法弥补的过错。
有人说哲学就是知识,其实不尽然。
古希腊和先秦哲人们早就知道智慧和知识是有所区别的。赫拉克利特就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老子也认为,得道需要“绝圣弃智”,智就是知识。孔子也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还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知代表知识,而仁代表智慧。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知识和智慧呢?
知识针对各种事物,总是有特定效果的,它可以条分缕析地告诉我们事物是什么、从哪里来、怎么用等许多非常重要的东西;而智慧则教人在恰当的时候做出恰当的事情。比如说有了足够的知识可以制造核武器,但是对谁使用、何时使用核武器则需要智慧。智慧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把零散的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
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
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却只能去体悟。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却是对现成事物的反思,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引领人们去正确地行动。知识往往是肯定的,而智慧往往是否定的、批判的。
知识是当下的、现实的,而智慧是超越的、理想的。知识可以考证,而智慧却不能,它只能不停地追问。可见,知识是对于各种事物的积累和理解,而智慧却是使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各种事物自然和谐的学问。
有人说,哲学也在提供各种知识,其实不是。科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等才能够生产知识,哲学家也可以参与生产各种知识(假如有这样的才能的话),但是哲学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思考如何使各种知识“艺术地”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具有生态和谐水平的观念知识体系,这样人们就能够更加和谐、充分地思考各种问题。简单地说,哲学想创造一种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种知识。正如康德所说“知识多只是学识渊博,但缺少哲学的眼光”。而知识加上哲学的眼光就是智慧。
是不是哲学的智慧就不用学习知识了呢?不是的。智慧需要不停的学习、思考和追问。有智慧的人往往并不以为自己拥有知识,他们总是朝向未知的世界。苏格拉底就是最好的例子。作为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常常说他自己没有知识,于是向人请教,同时又对别人的答案进行强有力的反驳,被人们称为古希腊最有智慧的人。

密纳发的猫头鹰
哲学的深沉,就是猫头鹰审视的慧眼;哲学的智慧,就如猫头鹰在黄昏起飞之后的洞察力。
1830年8月27日,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迎来了他的六十岁生日。这时的黑格尔正享誉整个欧洲,他已完成了那巍峨壮观的思辨哲学体系,建立了黑格尔学派,使自己达到了荣誉的顶点。
为了表示对老师的祝贺,他的学生们订制了一枚纪念章。纪念章的正面铸有哲学家的侧面像,背面则是一幅象征画:画的正中是守护神,右边是一个女性,手执十字架;左边是一个埋头读书的老学究,他头顶上还有一只象征智慧的猫头鹰。据解释,信仰和智慧的结合便是这幅画的真谛。这正体现了他说的一句话——“高卢的雄鸡总在黎明鸣唱,而密纳发的猫头鹰只是在黄昏时起飞”。
“密纳发”是希腊神话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罗马名字,“密纳发的猫头鹰”是哲学智慧的象征。
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猫头鹰都是不祥的征兆,黑暗的使者,怎么与哲学联系起来了?猫的头,鸟的身子,禽和兽的不和谐的结合与变异,它的叫声被称为“恶之声”,阴森恐怖。因此,人们总是把它与很多诡异的事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代,猫头鹰被称为“枭”,曹操被称为“一代枭雄”,而今的贩毒头目被称为“毒枭”。在西方,猫头鹰被称为“异教的神祗”。
人们为什么要把哲学比作猫头鹰呢?难道哲学与猫头鹰一样怪异邪恶吗?
当然不是。关于猫头鹰的比喻,是说猫头鹰具有在黄昏时起飞的特性,它拒绝光明,现身于黑暗,成为“黑夜的守望者”。它用锐利的眼睛洞穿黑夜、揭露黑夜而不显现自己。猫头鹰在白天都是闭着两只眼睛,强烈的光线会刺激它,所以它习惯在事物的阴影里闭目养神。但是,一旦听见附近有什么声响,它就会习惯性地睁开一只眼睛,观察一下现实与自己预感之间的距离。所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猫头鹰这里得到了完美的演绎。它静观着白天,积蓄着能量。它在反思,它在批判。哲学的智慧正是如此。
黑格尔把白天比作现实,认为哲学思想总是落后于现实,因为哲学思想是被哲学家理解了的现实的本质,要等到现实成熟后,哲学理念的完整形态才会显现出来。这正是“猫头鹰”比喻的缘起。
可以说,哲学的深沉,就是猫头鹰审视的慧眼;哲学的智慧,就如猫头鹰在黄昏起飞之后的洞察力。这正是哲学成为“猫头鹰”的根本所在。
另一方面,哲学的主要表现形式——辩驳和反思,也与猫头鹰的行为习惯有很多相似之处。哲学的深沉和智慧,赋予了哲学无与伦比的胆量和勇气,让哲学自由地穿行于天上人间。慧眼如炬的哲学,可以无拘无束地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审视的视野投向遥远的未来,对人的前世、今生和未来,进行全面的反思。在这种意义上,哲学也与“密纳发的猫头鹰”有共通之处,这也是猫头鹰成为哲学的“代表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与猫头鹰不同,哲学并不是只在黑夜里才发挥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哲学如一个无时不在的隐者,用一种我们甚至觉察不到的方式,指引着我们的生活,引导我们不断走向清醒的人生。所以,哲学不仅守护黑夜,也是“存在的看护者”,是人类家园的“守护神”;哲学不仅对已经过去的世界进行深刻的反思,也对现实的世界进行无情的批判,更对未来的世界进行“先行进入”的思考……对于哲学的深沉与智慧所表现出来的这些东西,“猫头鹰”的比喻是无法包容的。而且,当前社会的快节奏,更促使我们对于哲学这些方面的功能,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是对现实的反思,也是对现实的超越。

跨越时空的聚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里是一个哲学家的聚会,他们这次聚会的主题就是探讨什么是哲学。首先发言的是中国的老子:“唉,真是世事难料啊,‘道’也不叫‘道’而叫‘哲学’了。我不早说了吗,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哲学是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说完就坐在那里闭目养神了。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摇摇头说:“我反对。哲学可以说出来,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家就是爱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很赞赏地点点头:“我很同意您的看法,但是无知的我还要请教您,什么是智慧?智慧从哪儿来?”
亚里士多德抢在毕达哥拉斯开口之前回答道:“哲学是最值得尊敬的了,其他的知识可能比哲学更为需要,比如吃饭,但没有一种是比哲学更优越的了。我认为哲学就是为求知而从事学术,没有实用的目的。它是惟一自由地探索真理的活动,为学术而成立的学术。当然,这必须在人生的必需品比如吃穿住用行等都解决以后才可以。奴隶就没有哲学。”
柏拉图用很赏识的眼光看着自己的学生。苏格拉底不置可否,但接着问道:“你还没说智慧从哪儿来呢!”
亚里士多德赶忙回答道:“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惊异。无论现在,还是最初,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例如关于月相的变化,关于太阳和星辰的变化等。”
孔子不知什么时候站起来悠悠地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只有天生就是圣人和傻子的人才不需要学习。你看我小时候就很穷,甚至差点被卖身成为奴隶,但我好学呀。智慧是学来的。智慧不会自己掉在谁的头上的,是人去寻求智慧,不是智慧来找人。”
笛卡尔几乎对每个人的话都显得不以为然的样子。他的好朋友狄德罗说:“迈向哲学的第一步就是怀疑。”笛卡尔顿时脸露喜色,似乎该轮到他发言了:“我对于哲学没有什么话说,只是我眼见到它虽然经过千百年来最杰出的才智之士的研讨,其中还是找不出一件事不在争辩之中,因而除了我正在怀疑这件事本身之外,其他所有的事情都值得怀疑。我思故我在。”
神学家阿奎那脸色顿时严肃起来,郑重地说道:“不是你不可怀疑,而是上帝不可怀疑。几乎所有的哲学都是为了认识上帝。只有神才拥有智慧,只有神才是永恒的。阿门!”
尼采站起身来冷笑一声:“上帝,还需要去认识吗?我已经把他杀死了呀,你们还不知道吗?人不是最好的,终究会被超越,但人不应该做神的奴隶,我们应该做超人!哲学就是要教我们如何做超人。”
康德站起来说道:“哲学应该批判,哲学所从事的事业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问题:我能够认识什么,我应该想什么,我能够期望什么,什么是人。前三个问题都从属后一个问题。”
苏格拉底又点点头:“是啊,哲学就是要认识自己。”
冯友兰突然想起什么,正了正他的黑框眼镜,看了看仍在养神的老子和深思的孔子,小心地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它的任务就是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某种人。人可能有的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中的自然境界是最低层的精神境界,是指人对其行为只有生物直觉,是人对周围各方面的一种关系;功利境界是指其行为所及的对象,是利他的,有益于社会公益;天地境界是人和宇宙的关系,亦即哲学智慧境界。它是一种自觉,有超越社会、为天地立心的意义。这是一种最高、最完善的境界。但达到这种境界,非经过哲学这条路不可。”
马克思这时显得特别激动,浓密的络腮胡子已占据了脸部的一半,但那双猫头鹰一样的眼睛却显得更有分量。他扫视了一下四周,铿锵有力的声音从络腮胡中传出来:“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而各位大家都试图让哲学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们口口声声说人,人在哪里?我告诉你们吧,你们的人在思辨的王国里,在你们的脑袋里。人是现实的人,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一些人不劳而获,花天酒地,而另一些人却在舍命劳作,为的只是挣一口饭吃。你们的批判在哪里?我告诉你们,在思辨的王国,在你们的脑袋里!你们不批判现实,却在那里唱赞歌。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肚子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它首先是通过人脑和世界相联系,然后才用双脚站在地上。而当今的哲学就是要消灭无产阶级,消灭所有阶级,才能成为现实的哲学!”
老子似乎养足精神了,突然起身往外走,一边走,嘴里还嘀咕着:“这里太吵了,我还是回到我的寡民小国吧。”
众人见他走了,也纷纷起身离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聚会就这样结束了。
在这个虚拟的哲学聚会上,对于哲学是什么的的问题,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哲学是一个千面女郎,正如一个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哲学家就有一千个回答。这是一个千古之谜,无数智者为寻求谜底而投入了毕生的精力与才智,在哲学悠久而浩瀚的史册上留下了一连串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又令人困惑的足迹。
但是在众多争论中,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哲学是智慧之学,它不仅守望黑夜,还时刻迎接黎明;它不仅批判谬误,还探索真理;它不仅指导现实生活,更超越现实,不断追求理想和信仰。

哲学为什么被称为密纳发的猫头鹰?
黑格尔把哲学比作密纳发,即雅典娜的猫头鹰,就是说哲学其实就是绝对精神对自己的思维地认识。黑格尔所要反对的是那帮自诩聪明的教导家们在一旁对这个世界指指点点,教导我们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样的哲学仿佛像导师一样走在我们的前面,指导现实。哲学不是脱离现实的空洞幻想,不是把自己的私欲掩盖起来的...

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在哲学中有什么含义
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密涅瓦就是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栖落在她身边的猫头鹰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就可以看见整个白天所发生的一切,可以追寻其他鸟儿在白天自由翱翔的足迹.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比喻哲学,意在说明哲学是一种反思活动,是一种沉思的理性.按照黑格尔的说...

学哲学时,有幅画叫《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看过这幅画的朋友告诉我这...
“密涅瓦”(又译密纳发)是古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传说是她把纺织、缝纫、制陶、园艺等技艺传给了人类,因此,她最受雅典人的尊敬,栖落在她身上的猫头鹰因此成了智慧和理性的象征。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比喻哲学思考。在黑格尔看来,哲学的思辩之光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

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谈谈坚持自己的理想
一.以希望的哲学代替猫头鹰哲学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的序言中说:“哲学要直到现实结束其形成过程并完成其自身之后才会出现”,就像“密纳发的猫头鹰”一样,“要等到黄昏到来才会起飞”。所以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总是“灰色的”。其实这种一味强调尾随于现实之后的哲学观点,乃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即“概念哲...

猫头鹰精神是什么
密纳发的猫头鹰 哲学的深沉,就是猫头鹰审视的慧眼;哲学的智慧,就如猫头鹰在黄昏起飞之后的洞察力。 1830年8月27日,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迎来了他的六十岁生日。这时的黑格尔正享誉整个欧洲,他已完成了那巍峨壮观的思辨哲学体系,建立了黑格尔学派,使自己达到了荣誉的顶点。 为了表示对老师的祝贺,他的学生们订制了...

黑格尔传的概述?
他的这个最著名的命题使他备受指责。但他不是作为一个革命者而是思想者贡献于世界的人类的。因此,一个安定的生活方式(他大学毕业后过了多少年不能温饱的日子啊)是他的必需品。西方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黑格尔被称为密纳发的猫头鹰,它只在夜间飞翔。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2 没用 ...

七种最佳思维方式的出处及答案
所以黑格尔认为,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史是思想性的历史。真理在于这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生命的整体。怀特海说:“欧洲哲学传统最确实的一般的特征是,它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脚注构成。”4,“密纳发的猫头鹰”: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密纳发肩上的猫头鹰,是智慧和理性的体现。猫头鹰的一个特点是在黄昏起飞。...

哲学入门-反思怀疑
    哲学其实是思想的思想。哲学作为有关事件的思想,要直到现实结束其形成过程并完成自身之后才会出现。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这是选自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密纳发是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在他肩上的猫头鹰是思想智慧的象征。黑格尔把哲学比作黄昏时的...

黑格尔的有与无
亚里士多德的神学视角中,第一哲学被定义为探索无限的形式和目的,而黑格尔的"密纳发的猫头鹰"形象象征着思维在夜幕降临时才开始真正观察和理解世界的过程。对于无神论者,"纯思维"并非否定,反而是人类与动物本质区别的关键所在,它体现了人的本真和自我认识的深度。逻辑的辩证奥秘<\/黑格尔的逻辑学揭示了有...

怎么样才能有个好口才
我们再举黑格尔的一句话,他有一次讲到研究哲学不容易早出成果时,这样讲:“哲学就像密纳发的猫头鹰,傍晚才起飞”。这句话的内涵就非常丰富,它是说,哲学不像数学或物理那样,二、三十岁甚至更早就可以出成果,甚至成名成家,哲学更多的是人生与阅历的总结,是对各门学科和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所以要穷尽毕生的精力,才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