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是 在家里劳动,家长是否应该给钱 我是反方,辩论词

如题所述

“今天,爸爸妈妈责备我不帮忙做家务。我知道错了。可平时立下的规定是,洗碗五角,扫地五角,拖地两元。为什么今天家里来了客人,我就得‘义务劳动’呢?这不公平……”这是一个7岁小孩写的检讨书,虽然承认了错误,但有困惑和不满。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做家务现象不普遍;那些自幼参加家务的孩子,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点,这些孩子长大后的工作效率较高,人际关系更融洽。

广西大学心理学专家刘秀珍教授认为:让孩子做家务,可以培养他的劳动意识,还可以培养他的服务意识,以及家庭意识,这些是我国青少年越来越淡的东西。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古老的哲理在现代教育中依然珍贵。

有偿家务和无偿家务

小孩不喜欢做家务,一些家长支招:用金钱“刺激”。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封检讨书。

刘秀珍教授说:“给做家务的孩子支付工钱,在不少发达国家,小孩在这种理念的潜移默化下成长。我国一些家长把这种理念简单复制,并美其名曰:“与时俱进”。让孩子觉得钱来之不易,理解父母挣钱的艰辛,懂得付出才有收获。”

读初一的李明是有偿家务的受益者,他告诉记者:以前自己不喜欢做家务,妈妈把零花钱作为我做家务的报酬后,我逐渐喜欢上了做家务,也开始理解妈妈的辛苦,更加体贴她了。

更加普遍的观点认为:小孩做家务不该要报酬,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员,在家庭中有其应有的权利与义务。做家务,可以说是孩子的责任,只不过经常被父母替代了,久而久之,孩子觉得“家务”与己无关。有偿家务会让小孩变得惟利是图。刘秀珍教授认为:子女为家长分担责任是理所当然。家长喜欢西方国家的方式,其实小孩更加崇尚西方的个人主义,用金钱刺激小孩并不是最好的鼓励方式,小孩应对我国的传统美德有所继承。

教育缺失

针对小孩做家务出现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刘秀珍教授,总结如下:

金钱意识从社会向家庭蔓延,滋生的拜金现象会使家庭关系变淡,变成利益关系,是对传统美德的伤害。刘秀珍说:“有偿家务对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经济意识并不是金钱意识,有偿家务的激励并不一定用金钱来实现。”有人提出可将报酬改为给孩子记分,一月算一次总分,将分值折合成奖励,可根据孩子的兴趣或家长想引导孩子兴趣的方面进行奖励,如去旅游多少分,买一本孩子喜欢的书多少分,等等。理解经济意识和金钱意识的区别,正确引导孩子的经济意识才是可取之道。

刘秀珍认为,目前出现这一现象还有个原因是劳动意识,经济意识、家庭意识、服务意识,没有找到平衡点,过分强调某一点或者忽视某一点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掌握“度”是一种和谐的教育手段。

刘秀珍认为,许多家长对教育方式的体系化囫囵吞枣,只掌握皮毛。通过给做家务的孩子金钱报酬,教会了他们怎么赚钱,但没有教他们怎么花钱,于是出现了上文提到的“张扬孩子的情况”。国外在向小孩灌输有偿家务的同时,重视引导小孩的消费观。而有些家长只是复制了某些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小孩的前半部分。系统教育的残缺,急需填补。

关爱独生子女的盲行。刘秀珍认为,独生子女更需要独立,更需具备责任感。溺爱而不让小孩做家务,盲目付钱给做家务的小孩,这些错爱使得很多小孩依赖性膨胀而失去自立意识。

刘秀珍说:“面对孩子做家务,家长不必‘谈钱色变’,也不需‘慷慨解囊’。把握好尺度,正确引导,弥补教育缺失,是教子之道。”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28
在家劳动不劳动是品行的问题,不是必须或者不必须的。
所以由它引起的问题也就都不是必须或者不必须的。
第2个回答  2024-02-23
爸爸妈妈挣钱很辛苦,我们也是家庭的一员 而且做家务就有钱 那爸爸妈妈出去上班又算什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