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隋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如题所述

不是隋唐史,是遣唐使。

遣唐使与中外交流: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玄奘西行:玄奘的语言天分很高,在取经之前很可能已初习胡语,由于唐初在中原特别是长安城居住有许多来自西域的胡人,他可以向他们来学习语言。在西行途中,还可以借助来住于中原和西域的商人与当地人进行交流。玄奘通梵文,当时西域和印度都盛行佛教,不仅是出家的佛教徒,而且在俗家信徒中也有大量人知晓梵文。这样,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鉴真东渡:鉴真是我国唐代赴日本传戒并首创日本律宗的高僧,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历尽坎坷,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达到弘扬佛法的目的。反映了中日两国人民一衣带水的传统友谊,为人类和平、文明和进步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04
日本的推古十五年(公元607年),大礼官小野妹子奉日本第33代天皇(既现代日本皇谱中第一位女性天皇)推古女皇和厩户丰聪耳太子(既圣德太子)之命出使隋朝,恢复了已经中断一百多年的中日往来。推古十五年既中国的隋炀帝大业三年。

日本是从公元607年开始遣隋的,到618年唐灭隋时日本共派出四次遣隋使,(毕竟隋朝存在时间太短),在此之前邪马台国的卑弥呼女王和她的继承者壹与女王,她们在公元238年--247年间派遣使节出使魏国多达五次,两国交往最频繁的时候应该是在公元630年--894年,这段期间共派出遣唐使19次,其中除去三次”送唐客使”和一次”迎入唐使”及两次因故未成行外,正式来华的共有13次。

中日交流史是个非常庞大的题目,LZ想具体知道哪方面的东西?

先把从前答过的有关遣唐使部分的东东给转过来,LZ先看看吧:
中日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有了交往,公元607年日本开始遣隋,到618年唐灭隋时日本共派出四次遣隋使,其中小野妹子是最有名的一位(小野妹子谴隋: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6380980.html),他将中国的佛前供花引入日本,形成了后来的日本第一大插花流派——池坊派。到了唐朝,中国的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日本则处于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变革时代。中日两国交往最频繁的时候应该是在公元630年--894年,这段期间共派出遣唐使19次,其中除去三次”送唐客使”和一次”迎入唐使”及两次因故未成行外,正式来华的共有13次。这延续二百余年的遣唐史,在不同时期,组织、规模、交通路线都有很大变化,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期是舒明天皇时期(公元629——641年)到齐明女皇时期(公元655——661年),约30年的时间,第一、二、三、四次的遣唐使的派遣都属于这个阶段:

第一次:大使:犬上三田耜 副使:药师:惠日 来华时间:630年8月(舒明天皇二年八月) 回日时间:632年8月(舒明天皇四年八月)

第二次:大使:吉士长丹、高田根麻吕 来华时间:653年2月(孝德天皇白雉四年五月) 回日时间:654年7月(孝德天皇白雉五年七月)

第三次:押使:高向玄理 大使:阿边麻吕 副使:药师:惠日 来华时间:654年2月(孝德天皇白雉四年二月) 回日时间:655年8月(齐明女皇元年八月)

第四次:大使:坂合部石布 副使:津守吉祥 来华时间:659年7月(齐明女皇五年七月) 回日时间:661年5月(齐明女皇七年五月,此次遣使前后爆发了中日之间的“白江口之战”,最后以唐朝获胜告终,具体情况请看: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9293907.html

其特点是:规模小(最多两只船),人数少(不超过250人),组织不严密各色人等配备不整齐,一般沿着朝鲜半岛、辽东半岛航行,然后横渡渤海湾口,到山东半岛登陆,在经陆路前往长安。

———————————————————————————————
第二期是天智天皇时期(662——671年)的两次遣唐使,既:第五、六次:

第五次:大使:守大石 副使:坂合部石积 来华时间:665年12月(天智天皇四年十二月) 回日时间:667年11月(天智天皇六年十一月)

第六次:大使:河内鲸 来华时间:669年(天智天皇八年) 回日时间:北路?670年(天智天皇年九年)遣使‘贺平高丽’。

这两次规模和航线与第一期差不多,但其政治意义十分突出,不同于一般遣唐使活动。因663年,唐、日在朝鲜进行了战争,日本失败,撤回军队,并深恐唐军乘胜进攻本土。次年唐朝的使者郭务悰、刘德高相继来日,故而第五次遣唐使大概是为了送刘德高而派遣的。第六次遣唐使也是为了修补白江口之战造成的唐日关系裂痕而派出的。

———————————————————————————————
第三期从文武天皇时期(697——707年)至孝谦女皇时期(749——758年),约五十年间的四次遣唐使,是遣唐使的最盛时期。这四次遣唐使,即:第七、八、九、十次。

第七次:执节使:粟田真人 大使:坂合部大分 副使:巨势邑治 来华时间:702年6月(文武天皇大宝二年六月) 回日时间:704年7月(文武天皇庆云元年七月)

第八次:押使:多治比县守 大使:大伴山守 副使:藤原马养 来华时间:717年3月(元正女皇养老元年三月) 回日时间:718年10月(元正女皇养老二年十月)

第九次:大使:多治比广成 副使:中臣名代 来华时间:733年4月(圣武天皇天平五年四月) 回日时间:734年11月(圣武天皇天平六年十一月、八年七月)

第十次:大使:藤原清河 副使:大伴古麻吕 副使:吉备真备 来华时间:752年(孝谦女皇天平胜宝四年润三月) 回日时间:753年12月(孝谦女皇天平胜宝五年十二月、六年正月、四月)

这两期的特点是规模大,航线也和上期不同。

———————————————————————————————
第四期从光仁天皇时期(770——780年),到仁明天皇时期(834——850年),约六十年,派出三次遣唐使,即第十一、十二、十三次:

第十一次:大使:佐伯今毛人 副使:小野石根、大神末足 来华时间:777年6月(光仁天皇宝龟八年六月) 回日时间:778年10月、11月(光仁天皇宝龟九年十月、十一月)

第十二次:大使:藤原葛野麻吕 副使:石川道益 来华时间:804年(桓武天皇延历二十三年) 回日时间:805年6月(桓武天皇延历二十四年六月)

第十三次:大使:藤原常嗣 副使:小野篁 来华时间:838年(仁明天皇承和五年) 回日时间:839年8月、10月,840年4月、6月(仁明天皇承和六年十月、七年四月、六月)

这一时期的遣唐使在外观规模组织上不弱于第三期,甚至有所超过,但在精神上已是强弩之末。此时唐朝正是安史之乱之后,内有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之争,外有回纥、吐蕃等的入侵,国势江河日下,文风逐渐衰颓,而日本则是凡可汲取和借鉴的已大体输入完毕,贵族们也丧失了出没波涛追求唐文化的热情和锐气,而且遣唐使的派遣需要大批经费,日本政府也深感财政日益无力支付,故于894年做出了停派遣唐使的决定。

在中日之间的交流史中,大批中国人和日本人将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法律、教育制度、天文历算、医学、建筑、美术、乐舞、风俗娱乐甚至年中行事等带到了日本,帮助日本从奴隶制过渡到了封建制,而日本从中国吸收了各方面先进的生产资料后进入了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最后又促使日本进入到了历史上辉煌的平安朝时代。
~~~~~~~~~~~~~~~~~~~~~~~~~~~~~~~

以上是有关遣隋唐使的内容,下面来介绍一下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情况。

以前回答过这个问题,LZ看看下面这个地址吧,我在这儿就不转了。

鉴真东渡为何困难重重?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7921483.html

玄奘的西游不仅把大量的佛经带回了中国,将唐朝的文化介绍给了沿途众国,而且他在西行的时候从北印度进入中印度,然后转道东印度,又沿印度东海岸到达南印度,再经西印度返回中印度,完成游学取经后从中印度取道回国。玄奘踏遍五印度,促进了各地佛教学术的发展,印度人封其为升任,时至今日,在印度的小学教科书里,还有记载玄奘取经事迹的课文。

玄奘回国后唐太宗马上命其撰写《大唐西域记》(公元645年),此书于第二年写成,书中详细记述了玄奘足迹所至的138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地理、民俗、语言、政治等情况,为后人了解古代中亚、南亚提供了最珍贵的资料。后世的考古学家根据此书中发掘出了大量文化遗产。

另外,玄奘和鉴真都属于‘偷渡出境’^_^。
~~~~~~~~~~~~~~~~~~~~~~~~~~~~~~~

给LZ推荐本书《汉唐文化与古代日本文化》,这是本专门写中国唐朝及唐朝之前的中国和日本交流史的书。

...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玄奘通梵文,当时西域和印度都盛行佛教,不仅是出家的佛教徒,而且在俗家信徒中也有大量人知晓梵文。这样,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鉴真是我国唐代赴日本传戒并首创日本律宗的高僧,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历尽坎坷,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达到弘扬佛法的目的。反映了中日两国人民一衣带水的传统友...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六课《开放与交流》要点和相关知识!!!(北师大版...
六、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2、真东鉴渡:(七下P28)唐玄宗时...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通过高僧到日本传教,日本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表明唐朝对外开放,向海外弘扬中国文化;“玄奘西游”则通过中国僧人到印度取经的故事,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 课前准备 学期第一节课指导学生阅读“随唐历史”的有关章节,...

与唐朝交往比较密切的国家是
日本,朝鲜,印度 日本,鉴真东渡,宣扬唐朝文化

列举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史实。
1、鉴真东渡 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2、玄奘西行 玄奘是唐代著名高僧,他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与郑和下西洋说明中外友好往来的启示是什么?_百度...
玄奘西行发生在唐朝唐太宗时期,那个时候是贞观之治,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唐朝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有许多先进的技术,那个时候唐朝开放包容,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做官,体现出唐朝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多元性。鉴真东渡发生在唐朝唐玄宗时期,也是开元盛世时期,与玄奘西行方向不同,意义相同在他们西行与东渡...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 ) A.高 ...
如日本连续十三次派出遣唐使。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佛教等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故选B项。点评:唐朝的对外关系发展使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通过对外...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一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况;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与新罗的关系和玄奘西行的史实及贡献;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影响,认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的影响及启示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对唐朝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A 试题分析:“遣唐使”是隋唐时期,日本来华学习隋唐文化的使团;“玄奘西行“是指唐朝玄奘法师西游天竺国的史实,“鉴真东渡”是指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授唐朝文化,促进唐朝和日本文化的交流;这些史实说明了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也说明了唐朝统治者具有宽广的胸襟和博大的胸怀。A符合题意,故选A项...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例子
鉴真东度这是中日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鉴真和遣唐使让盛唐文化走出国门,促进了周边国家的发展,作为一个开放的时代,唐朝也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时代。遣唐使是日本对赴唐使者的称呼,遣唐使主要由医师、乐师各类工匠组成,还有留学生和学问僧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