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从先秦到唐朝的变化

求从先秦到唐朝的政治制度,对外民族关系(对边疆的控制管理啊什么的),还有选拔人才制度的变化,要全面一点,不要就几句话

第1个回答  2010-01-17
  这题太大啦~

  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中枢机构及其职官制度。

  奴隶社会中央官制

  夏代时已有辅佐夏王的六卿。司空为六卿之首,后稷掌农业,司徒主教化,大理主刑狱,共工管营建百工,虞人掌山泽畜牧。此外,夏王朝已初步建立了掌管军事、农事和赋税征收的机关。商代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辅佐商王的主要大臣为尹。其下有主管力役的司徒、主管工程的司空和主管刑狱的司寇。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权在政治生活中占重要作用,故掌祭祀、占卜和纪事的宗教事务官在当时最为显要。西周中央机构有较大的发展。辅弼周王的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下有“三事大夫”:掌地方民事行政的为常伯,又称牧;掌官吏选任的为常任,又称任人;掌政务的为准人,又称准夫。政府行政事务官分为两大系统:卿士寮和太史寮。卿士寮下有三个事务官:司徒、司马和司空,分别掌管农事、役徒征发和营建。太史寮是掌管历法、祭祀、占卜和文化教育的行政部门。西周宗教事务官与商代相比,其地位有所下降。

  春秋、战国是社会变动时期,随着封建化进程的推进,各诸侯国政府机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春秋时各国相继出现了辅佐国君、处理政务的主要执政官。秦称上卿、亚卿和大庶长,楚称令尹,齐、晋、鲁、郑诸国称相。尽管各国名称各异,但其地位和职掌都相当于后来的“相”。中央机构日益完善。齐、鲁、郑、楚等国继承西周官制,仍以司徒、司马、司空及司寇为政府主要行政长官。其他重要事务官有:掌农田税收的司田,掌财务的职计,掌山泽、田猎的虞人等。随着诸侯国间交往增多,各国设行人,以主外交。史官太史的地位重要,其职责为“记大事,书盟首”。战国初,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进展,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成为此时中央官制的重要特征。“百官之长”的相、丞相,已成为各国普遍设置的官职。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各国官制仍不划一。齐国变化较大,相以下设五官:大田、大行、大谏、大理和大司马。楚国自成一系,令尹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上柱国、大司马和大将军是政府高级军事长官。秦国沿三晋,又取东方诸国之长,形成一套独特的官制,并为汉代所继承,成为封建社会前期中央官制的基本框架。

  封建社会中央官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帝国。自此至1840年鸦片战争,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央官制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秦汉中央官制

  秦、汉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九卿为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行政长官:奉常为九卿之首,掌宗庙礼仪及文化教育;郎中令掌宫殿门户守卫,为宿卫侍从长官;卫尉为宫门警卫之官;太仆掌皇帝车马,兼掌全国马政;廷尉为中央最高司法长官;典客掌民族事务及朝聘;宗正专管皇室亲属事务;治粟内史职责为征收盐铁钱谷租税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九卿之外,尚有掌京师治安的中尉,掌宫室、宗庙、陵寝等土木营建的将作少府及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的大长秋。秦汉九卿除卫尉、廷尉和治粟内史诸卿主要掌政府行政事务外,其余诸卿职能主要为皇帝及皇室内廷服务。国事与君主家事不分,政务与宫廷事务混杂,是秦汉中央官制的特点之一。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建立中朝制,即选用一批地位较低的内廷人员参与朝政。其中原属少府,为皇帝掌管文书的尚书以及一些内廷人员,地位有较大提高。朝廷政务往往先与尚书、侍中、大将军等近侍内廷“中朝”人员商议,然后告之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外朝官实际作用被削夺,地位下降,中朝官员受到重用。中朝制的建立既是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产物,也是内廷近臣权力膨胀的结果。汉成帝时,大司马(武帝时由太尉改称)、大司空(成帝时由御史大夫改称)和丞相(哀帝时改称大司徒)三公权力进一步削弱。尚书权力扩大,尚书令为主管,设五曹。东汉时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尚书机构称台,有令、仆射各1人,尚书6人,分掌三公、吏、民、客、二千石及中都官等六曹,分割或取代了九卿部分职权。东汉至魏晋,中央政务逐步由三公向三省转移,行政事务渐由九卿向六部过渡。

  唐宋中央官制

  隋、唐时期专制集权中央政体趋于完备,建立起以皇帝为中心的三省六部制。“唐初,始合三省,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三省长官具有宰相之职,形成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的机制。这是行政制度的重要变化。尚书省是中央行政管理的中枢,下辖六部二十四司。尚书取联合办公制。都堂居省内中心,为政务活动中枢。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左右丞,俱在此办公,下设左右司,分掌六部。六部由六曹演变而来,以吏部为首,掌官吏选授、勋封及考课之政,下辖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户部掌人口、土地、钱谷及赋税之政,下辖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礼部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下辖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兵部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下辖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隶及按复谳禁之政,下辖刑部、都官、比部、司部四司;工部掌山泽、屯田、营建与工匠之政,下辖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隋、唐形成的尚书六部,无论从名称、职掌权限,还是组织建制,较之秦汉九卿都是一大进步。六部之外又有九寺五监,它由秦汉九卿演变而来。自魏晋六曹取代九卿部分职权后,九卿名称虽存,但职责有了很大变化。南北朝改称寺,正副长官称卿、少卿。九寺中的太常寺仅掌祭祀、礼仪,科举考试归礼部;原掌宫殿守卫的光禄寺(由郎中令演变而来),专掌酒礼膳馐之事;卫尉寺专管武器和仪仗帐幕,不掌警卫;太仆寺掌一般马政,不管皇帝车马;廷尉改称大理寺,掌审讯刑狱,司法行政归刑部;鸿胪寺掌赞助礼仪,外族朝聘归礼部;司农寺管仓储之事,赋税财政归户部;宗正寺职责未变;太府寺为新设,掌金帛府藏。五监为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和都水监,分掌学校教育以及国家和宫廷手工业制造,宫殿、城廊、官衙的修建等。九寺五监形式上独立,实际上是与六部配合的办事机构。
  ——————————————————
  中国古代人事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的铨选和管理制度。铨选主要解决官吏的来源,职官的管理包括对官吏的任用、考绩、奖惩、品秩、俸禄及休假、退休等制度。

  铨选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铨选的途径很多,有世袭、纳赀、军功、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制等。主要有三个阶段和三种制度,即先秦的世袭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世袭制

  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荐举制

  是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西汉的察举、征辟制的出现,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败。

  察举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它也是荐举制精髓所在。察举分诏举与岁举。诏举是皇帝下诏选取特殊人才。岁举是地方长官定期定员向朝廷推荐人才。察举的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太学博士弟子及特举特科等。有时皇帝对于贤良方正等用“对策”、“射策”的方式进行考核。征辟是皇帝及公卿郡守选拔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皇帝特征、聘召人才为“征”,公卿郡守聘任幕僚属官为“辟”。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征辟制渐趋败坏。

  曹魏时,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建议,实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在州、郡设大小中正官,负责按家世门第和道德才能,并博采舆论,从上上至下下分九等品评地方士人,供朝廷按品级授官。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它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人分九等在人才学分类上是一种创新,选才标准趋于周密。魏、晋时期门阀统治的加强,至东晋后此制弊端丛生,中正权重,品评随意,世族门阀把持中正,控制选举,至后期造成“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族无过进之路”。九品中正制已成为门阀统治的工具。

  科举制

  隋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废九品中正制,设秀才科。隋炀帝时又建进士科,以“试第”取士,并创立了以公开考试,择优选才为特征的科举制度。

  ——————————————————
  对外民族关系

  (一)知识结构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我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由许多少数民族结合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存在中原地区的炎帝族、黄帝族,东方地区的夷族和南方的蛮族,后来炎黄融合,逐步形成夏商时期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边地的开垦。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两汉经营边事,如反击匈奴、派人出使西域、在西南地区设郡等,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周边各族与汉族的交往及战争关系,表明各族日益摆脱了闭塞状态。秦汉开创了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三国时蜀汉与南中少数民族、孙吴与山越族加强了联系,促进了当地的开发。东汉以来,西北边睡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氏、羌陆续内迁,与汉人杂居,并分别建立十六国政权。各国彼此攻战,但民族融合却加强了。为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禁旧俗,行汉化,促进了鲜卑族及北方各族的封建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这为隋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朝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潮。

  明朝与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清承明制,所不同的是清有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清朝努力经营边疆,使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国家统一更加巩固。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多民族融合的开始:华夏族(汉族的前身);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它各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已初步建立,标志着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开始成立。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西汉时期,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大大扩展了西汉的疆域,使我国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多民族大融合的发展:由于民族迁徙和各民族联合斗争,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更加速了这一进程。

  多民族的大发展时期:唐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对周边各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唐朝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更加融洽,在西北和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

  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政权的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与汉族的差别,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尽管这一时期各族政权之间也经常发生摩擦和战争,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才是这个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元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它结束了唐末以来400年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奠定了元明清长期统一的基础,这一点和长期的民族融合是分不开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明清时期。清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统管全国的少数民族事务,确立了疆域,稳定了行政区划。

  够全面了吧
  概括的讲
  先秦至唐政治制度:中央:秦汉 三公九卿制——隋唐 三省六部制
  选拔人才:汉 孝廉制 晋 九品中正制 隋唐 科举制(武则天首加武举)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1-17
你这个大的不是一点点~~~是在没耐心回答!!!
第3个回答  2010-01-17
你去书店 找易中天的品三国下 然后看最后总结的那几章 易中天顺手介绍了一下你要的题目 很容易看懂的

中国古代从先秦到唐朝的变化
隋、唐形成的尚书六部,无论从名称、职掌权限,还是组织建制,较之秦汉九卿都是一大进步。六部之外又有九寺五监,它由秦汉九卿演变而来。自魏晋六曹取代九卿部分职权后,九卿名称虽存,但职责有了很大变化。南北朝改称寺,正副长官称卿、少卿。九寺中的太常寺仅掌祭祀、礼仪,科举考试归礼部;原掌宫殿守卫的光禄寺(由郎...

中国古代史的社会制度变迁
中国古代史的社会制度变迁介绍如下: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分封制、宗法制 夏朝建立世袭制,贵族世代为官。周朝建立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礼乐制,其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秦朝时期——郡县制、军功爵禄制、三公九卿制 充分汲取了东周因权力分化而灭亡的教训,因此,秦始皇开始中央集权,建立皇...

中国古代编年史
汉朝灭亡后,刘备在西川重建汉朝(史称蜀国),孙权在东吴称帝。刘备称帝后讨伐东吴,从东吴手中夺取了整个荆州。但进一步东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遭到东吴的顽强抵抗,进展不大,遂放弃东进。之后,蜀国休养生息八年。 公元230年,刘备病逝。蜀国大权掌握在丞相诸葛亮手中,诸葛亮改变了刘备的先灭吴再灭魏的战略方针,制定了先灭...

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过程
约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夏朝 约公元前1600年 汤建立商朝 公元前1046年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春秋后期 孔子在世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公元前260年 秦赵长平之战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公元前221...

中国的上下五千年的朝代变化顺序
隋朝(581年—618年或61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朝代。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后,令宇文恺营建东京,同年...

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是什么样的?
中国古代史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主要阶段,时间跨度从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整个历史可以划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时期。先秦时期,从元谋人至公元前221年,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演变。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代表,而...

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是什么样的?
中国古代史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历史。中国古代史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六个时期。第一阶段:先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原始社会时期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分别是中国...

中国古代史分为哪些阶段
2、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结束春秋战国诸候混战局面之的“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3、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承秦汉的强盛...

中国史上在迎来大一统之前,都是在哪几次大动乱时代之后?
第一:先秦时代,大动乱,秦朝建立结束奴隶制 1:三皇五帝一直到大禹统治时期 中国最早的国家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夏朝以前是部落制国家。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三皇五帝,三皇通常指的是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每个人在指定的历史时期都有一定的建树,到了大舜统治时期,法律...

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从先秦到当代,可以的话,经济,文化上有什么大事也...
3.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高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用于加强中央集权 4.汉初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方式,封国逐渐强大,出现“七国之乱”。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封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5.隋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6.宋朝通过“杯酒释兵权”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