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举考试科目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
二、科举考试内容:
1、墨义
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在一张卷子中,这类题目往往多达30至50道。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
2、帖经
帖经,有如现代试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3、策问
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
4、诗赋
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有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还是表现不出真才实学,建议加试杂文两篇(一诗一赋),于是开始了诗赋考试。
5、经义
经义,是围绕书义理展开的议论。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余地,经义便已经无所谓个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自宋朝开始,经义取代帖经、墨义,而明朝就干脆专考经义。
6、武举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
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并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
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笔试。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北宋徐徽言、明代戚继光等等。
扩展资料:
科举分级:
1、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2、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3、状元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4、会元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5、解元
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6、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7、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8、贡士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9、举人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10、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怎样的?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
古代科举考试分几个等级?
古代科举制度分为六级:童生(第一级县试)——刚开始学习的小孩。相当于高中毕业,因为他们可以算是有学问的人。秀才(第二级府试)——最低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也叫秀才。 相当于高中毕业。举人(第三级院试)——生员(秀才)应三年一度的乡武,合格者称为举人。 相当于大学生或研究生, ...
古代科举制度三科指的是什么
1、三科主要是指考试的科目分常科(明经、进士)和制科。2、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
科举常举八个科目
科举常举八个科目如下: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定期举行,考试科目一般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科,其中明经、进士两科为热门。明经科主要考帖经,重在考查儒家经典的背诵记忆;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时务策,重在独立思考。进士科较难考,但一旦考中进士,就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因...
宋朝的科举考试科目有什么
宋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义、史学、文学、法律和政治。首先是经义科,也被称为经学科。这门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包括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考试内容涵盖经学原理、经书解释、儒家思想等方面,考生需要熟悉经书的内容和注解,能够运用经学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其...
科举科目有哪些
科举科目包括多种类别,具体有:一、进士科。这是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之一,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考生需要写出一篇出色的文章,以展示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二、明经科。此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经书的掌握程度。考生需要熟悉儒家经典,如《诗经》、《尚书》等,并解答相关的问题。三、制科。这是一...
科举考试具体有哪些科目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1、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2、帖经,有如现代诗卷的填空与默写。3、策问,即议论。4、...
科举考试的四个阶段:乡试(秀才)、会试(举人)、会试(秀才)、殿试(进士...
1、童子试亦称童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 ,第一名称“案首”。考取的就叫生员,即秀才。2、乡试,省一级的考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每三年...
什么是科举制度?
道举科,考《老子》、《庄子》、《列子》。童子科,10岁左右的童子,考《孝经》、《论语》二、简介: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
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
1、法令、算术、书法、文才、政论,这些都曾是科举考试的题目,到了后来的明清时期则考八股文。2、在我国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相对完善,当时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进士考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