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美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是他的学生根据他在海德堡大学的讲课记录和教学提纲整理而成的,也是他的艺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美学》第一卷中一共有两个重要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及“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笔者想从这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里的理念,显然和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idea)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在古希腊哲学概念中,所谓理念是指人的认知对事物共相的认知,是建立在人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的,而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具有“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的概念,在他看来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绝对理念”其本质便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承认在人的认识能力之上具有一种类似于上帝般的超越人类认识的,不动不灭的绝对规律,而这种绝对规律受到人的认知感受所形成的审美愉悦,便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便就是美。
相比较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古希腊“真善美”和中国传统儒家“美是仁”的种种观点,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在探寻所谓什么是美的时候,不再借助于伦理学范畴的概念,把美提炼出成了高于生活的生活的产物。
将美感的源头剥离出生活,才有可能不受污染的去分析什么才是美的真正本质,不然当我们看俄国人的美学,就会不由自主地将美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认为符合生活样式的就是美的,反之则为不美。看古希腊哲学和儒家哲学则会随意地将伦理学的道德判断“善”和“仁”凌驾在“美本身”之上,将一种审美判断异化为道德判断。
黑格尔正是意识到了这种危险,才会去将美与客观可认知的事物相剥离,从而产生了一种凌驾于各种伦理道德、各种认识局限之上的美学感受。这样子去研究“美本身”,自然可以不受干扰和污染,但是也显然会让对美的研究陷入误区。
前文说了,黑格尔认为美源于“绝对理念”,因此天然存在,不动不灭。由此产生的美学定义,其实涉及了“美本身”的关键性课题,即“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黑格尔显然选择将美定义成了一种绝对存在的客观真理——具有永恒性的规律,而通过人的感性浮现。
简单地分析就不难发现,黑格尔其实是将美定义成为了美的规律,而一旦将美定义成了某种绝对存在的规律的时候,我们受到本身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就不可能去完整地正确地去表述美到底是什么。
就比如柏拉图在他的《大希庇阿斯篇》中所做的那样,无论我们将美作何种解释,都是具有缺陷性的探讨,所以柏拉图在可以在《大希庇阿斯篇》通过无数个设问去一步一步地推断出“美不是什么”,但是究柏拉图一生,究其西方哲学史千年的思考,也无法得出“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的答案。
同样去看黑格尔的美学,我们一样可以发现,黑格尔在论述“美本身”的概念时,和他之后对于美的本质探讨,具有根本性的矛盾。
黑格尔做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之判断最重要的前提在于,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存在的,这也就以为在,黑格尔认为美在本体论上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这也是世界美学史上最重要的探讨之一——“美是主观念感受还是客观存在”。
但是在谈及这个判断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本身便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认为美是一种脱离了人的判断能力之外的,由“绝对理念”支配的凌驾于所以的主观判断之外的绝对规律,但是他一方面又承认这个世界上具有两种被人类认知的不同美,一种是人类创造认识的艺术美,一种便是自然之美。
因为我们发现如果按照黑格尔地“绝对精神”去理解,我们理应会在所有美的事物中都去发现一个共同地美学的本质,就像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一样,只要我们不断地去找寻事物的共相,不断地进行删选,在最后我们终会发现那个所有美丽的事物都具有的共同本质,这就是“美本身”。
但是这种思维模式最危险地地方在于,所谓“美本身”生长和孕育的母体便是凌驾于人类认知能力之上的“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如何我们都只能不断地接近对“美本身”的认知,却永远也达至不了真理的彼岸。这点在认识论上本身便是可怕的不可知论之源头,正如休谟可以否定因果联系的存在一样,这样去认识美的方式最终也必然会导向“美不可能被认知”或者“美本质不存在”地虚无主义认识观念。作为一本研究美学的著作,其一开始便埋下了这样的美学研究初衷,显然是危险的。
其次,黑格尔美学提出地及其重要的一点观点便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在此,黑格尔认为因为艺术美是由人类创造并认知的,附加有人类情感和认识活动地价值,所以艺术美高于自然美,黑格尔甚至在卷首还提出了自然美不具有和“艺术美”相同价值的观点。
但是仅从黑格尔自身对“美本身”的阐发我们就会发现他的这种对艺术美的过度推崇和对自然美的过度贬斥是不具有理性价值的。
首先我们从黑格尔的自身理解出发,前文说过黑格尔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句话其实表明了无论去研究哪种美的现象,无论去解释何种的美感,都是要从人的认知能力出发,所以从人的认知能力而言,人在认识艺术品和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的时候,其实两者都具有相同的地位,即谁更能让人获得“精神的愉悦”(康德《判断力批判》)。
换言之,在被认知的角度上,所谓艺术美和自然美其实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不同地艺术作品和不同地自然美景在人的认知中都一样局限于人对美的感受,所以艺术品可以巧夺天工,自然界一样可以做到“天地有大美”。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所谓对于美的认可,黑格尔之所以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唯一可成立的论据在于他认为“艺术美”源于人的创造和发展,而自然美缺乏了人为的力量和色彩。
听起来似乎是这么一回事,仔细一推敲就可以发现,黑格尔自己都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感念显现”,所谓美的本质本身便是客观存在的不变规律,如果按照黑格尔自己的观念,显然自然美会比人类创造地艺术美更贴近美的本质规律,从而符合对美的判断。
但是黑格尔在判断“什么更美”这个问题上的时候偏偏却换了一个比较的标准,不再从美的本质判断出发了,反而使用了何者更能让人获得“美感的愉悦”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判断标准显然和前者对“美本身”的超验判断是相矛盾的。
但是即使退一步,我们从人的认识和美感愉悦去作为判断标准去看待“什么是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发现黑格尔的判断是不成立。因为黑格尔的观点其实很简单,认为艺术美是由人创造,所以艺术美更贴近人的审美。
首先艺术的创作未必创作地便是美感,以贾平凹的《丑石》一文为例,我们会发现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未必是以审美为基本判断的,审丑判断同样是艺术判断的重要表达形式。
退一步说,即是我们理解到黑格尔所处的时代,也许未必有审丑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我们去比较自然美和艺术美。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在寻找艺术美感的时候,其实是脱离不了自然美的影响。
就比如达芬奇地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美妙是因为他在前期对人体的解剖做了大量地分析和研究,不合乎人体自然规律和透视规律地人体绘画早在启蒙运动便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再比如黄金分割地比例本身便是源自于自然界之中的固有规律,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所谓的艺术美,其创造地规律本身便是来自于自然的美学规律。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从某种角度而言,自然美可以说是艺术美的母亲和营养的源泉,黑格尔批判自然美,推崇自然美,一方面和他自己对于美学本体论的认识相矛盾,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他对于自然美的认知局限。
总的来说,黑格尔的《美学》从美学史地宏观角度探研了美学发展的伟大历史宏图,也开创了系统研究美学的先河,但是从对美学本质地分析显然是不到位而有所欠缺的。
德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少年时代酷爱古希腊文化与莎士比亚,受到柏拉图、荷马、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深刻影响,一生沉浸于思考与写作。
黑格尔以一种进步的历史观点,对人类艺术哲学以三大类型分野,从史前早期艺术到19世纪早期他生活时代的人类艺术,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包括诗、音乐绘画、雕刻、建筑各类专门艺术,象征型艺术是主体对要表达的理念没有清晰界定,古典型艺术从象征型发展而来,是主体的理念完全清晰是最完美的艺术。浪漫型艺术在古典型台阶上,更关心崇高的灵魂本身。黑格尔并没有自己动笔写作这部《美学》,他只是在大学讲坛上讲授这门课程。他的历届学生把听课笔记聚集一起,编辑成了《美学讲演录》。
一、美学是什么
人的精神包含了神性,艺术家寻找的便是这种神性。艺术作品之美,乃是神性之美。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历维、施特劳斯说:“艺术家的作品,可能是人类唯一正确的知识”。美学作为一个学科,起初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希腊文的“克里斯托惕克”,在希腊语中即“美”,艺术是什么?艺术要实现什么?艺术与人类关系?艺术作品怎样分析?所以我们也把美学这门学科称为“艺术哲学”。
艺术作品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价值,它抓住时间、个别人物、行动以及其转变的旨趣来实现这一目的。它将原本的现实世界改造成为更人化的世界突显出来。世界在艺术中变得更加纯粹,更加鲜明。一切心灵的东西都要高于自然。艺术可以表现神圣的理想,这却是任何自然事物不能做到的。
从心灵所创造的东西与从自然所产生和形成的东西,如果两者都包含神的光荣,那么神在前者比在后者的光荣更高。神就是心灵,只有在人身上,神性自由才是灵动的。人类的艺术,就是人模仿神制造的自然。
二、艺术的目的
人们在创造艺术时,抱有什么目的。普遍的见解有三种:“模仿自然说”、“激发情绪说”、“理想与普遍力量说”。
模仿是完全按照本来的自然形状复写一遍,这是一种复制。艺术在利用材料方面总是有限的,只能把现实的外形提供给某一种感官。靠单纯的模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模仿所产生的乐趣总是有限的。对于人来说,从自己所创造的东西得到的乐趣,就更适合于人的身份。就这个意义说,每一件微细的技术品的发明在价值上要比模仿高。“激发情绪说”强调艺术作用在于唤醒,凡是可以让人内心感到或震撼的东西,凡是可以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思想和观念,总是能够激发出人心中最深处的潜在力量,这就是艺术激发功能要达到的目标。一切情感的激发,心灵对每种生活内容的体念,通过一种只是幻象的外在对象来引起这一切内在的激动,就是艺术所特有的巨大威力。“理想与普遍力量说”,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一位艺术家,他内心感到痛苦时,他就开始艺术行为,用图像或意象去表达,把自己的痛苦化为艺术的形象。这是一种眼泪中的安慰。艺术也能使人获得道德上的教益。贺拉斯说:“诗人既给人以教益也给人娱乐。”艺术要求越高,需采用的道德内容越多。道德也是一个艺术标准。艺术是各民族最早的教师。
三、内容决定形式
没有无内容的艺术,形式是内容的容器。艺术作品的缺陷并不总是技巧欠圆熟,形式的缺陷总是源于内容的缺陷。愈是优美的艺术作品就愈是具有内容和思想的内在深刻和真实。在艺术作品里,对自然的改形,并不是艺术家技巧上的生疏和不熟练,而是艺术家有意为之,是艺术家意识里的内容和要求所决定的。
艺术的真正职责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美的艺术不能在想象的无拘无碍境界飘摇不定,因为心灵的旨趣决定了艺术内容的基础,尽管形式和形状可以千变万化。
一件艺术品,在技巧方面已十分完美,并不能说它就是完美的艺术。完美的艺术,是理念和表现的结合,不仅有理念,表现理念的形象也是真实的、完美的,包含这两者才是最高的艺术品。艺术家为一个理念,必须寻找到具体的形象,形象是显现理念的桥梁。具体的理念,本身就是使自己显现为自由形象的过程,只有真正具体的理念才能产生真正的形象,这两方面的吻合就是理想的艺术。
四、艺术的类型
艺术是表达理念的。人类为实现各种理念,已发展了各种艺术类型,分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与浪漫型艺术三种。
理念是具体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念的各个特殊方面的伸展与和解,才能进入艺术的意识,由于这种发展,艺术美才有了特殊的阶段和类型。象征型艺术在艺术的原始阶段,主要代表是东方艺术;古典型艺术代表艺术发展成熟的阶段,主要代表是希腊艺术。
艺术的这三种类型,是内容与形象之间的不同关系,理念与实现理念的不同方式。理念在开始阶段,自身还不确定、不明确,抽象理念所取的形象是外在于理念本身的自然形态的感性材料,也就是说感性材料占绝对上风。自然材料还保留着它的原始风貌,改变不大。这种类型称为象征型艺术类型。古典型艺术,在理念和它的材料上达到高度统一。理念找到了最适合它的材料,并自由、妥当地融入了材料中,是自由完满的协调。浪漫型艺术把理念与现实的完美再次打破,取消了古典型中理念与材料那种不可分裂的统一性。为了更自由的心灵表达,理念从它的外在因素的协调统一中退出。
五、象征型艺术
理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晰明了的,而是相反。由于理念本身就还没有理想所要求的个别性,它的抽象性和片面性使得形象在外表上离奇而不完美,说是理念的表现,只是一种还处于远距离的尝试,一种形式上的挣扎与希求。理念还没有找到真正适合他的形式。这种艺术,称为象征艺术。
理念并没能真正吻合人感性材料,自然对象更多的是保留它原来的样子而没有改变,对象似乎很不情愿地要担负起表现理念的责任,尽一种义务。理念和对象在这种情形下形成一种抽象的属性关系,例如用狮子象征强壮。
理念发现它们都不太适合,就把自然形状和实在现象夸张成为不确定不匀称的东西,企图用形象的散漫、庞大和堂皇富丽来提高到理念的地位。上述情形在东方原始艺术里的泛神主义,就是明显的实证。象征型艺术以不完善为终结。
六、古典型艺术
古典型艺术,处理理念是妥贴的,它找到了理念应该寄于的居所。古典型艺术,是人类第一次完美的艺术,理想找到了现实的表达通道。古典型艺术就理念而言,它本身是具体的、丰富的。心灵的东西只有到了清晰的程度,才到了这一阶段。理念要在自然中择优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把心灵性的东西表现出来,以为自观,只有经过心灵的事物才能圆满地显现于感官。
在古典型艺术里,人体形状的出现,不能仅看成材料,更是心灵的外在存在形式,同时兼备自然形态的存在。
七、浪漫型艺术
浪漫型艺术把理念与现实完满的统一再度打破,它在较高的阶段上,再回到理念与现实的差异与对立,古典型艺术达到了最高度的优美,尽了艺术感性表现所尽之能事。古典型艺术的局限性在于,将一个具有无限性质的主体,交付给一个有限的世界。
浪漫型艺术取消了古典型艺术的那种不可分裂的统一,在内容和表现方式的范围上超出了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保留艺术的形式,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1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是他的学生根据他在海德堡大学的讲课记录和教学提纲整理而成的,也是他的艺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美学》第一卷中一共有两个重要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及“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笔者想从这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黑格尔给美所下...
《美学》和《美学原理》的读后感
第二章节向我们论述了审美发生,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审美的发生论史、人类劳动与审美发生、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审美关系以及价值。审美的发生论史包括模仿说、巫术与图腾崇拜说、性本能说、游戏说,以上四种学说,在美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代表性,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局限性,就是...
美学读后感
所以,艺术美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艺术美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表现为: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美,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艺术美是现实美的能动反映,是经过艺术家创造性劳动产生的美,凝结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艺术美决定于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
美学原理 读后感
通过它,我对世界,对美的认识不断地在改变。也就是说,对我而言,美是种意识,因为有了意识,我才能感受到美的存在!有点和吕营和高尔太的认识有些相似处,但也只是有相似而已。吕营说:“美是人的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我认为:美可以是人的意识,但不是社会意识,或许说,人就是社会...
美学是什么读后感
闲闲的碎语,但字字珠玑,品味雕琢的文字,畅游美学的境界,仿佛美玉一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体会一份清闲的淡泊,感悟一遭情景交融,宁静的心中,独恋一份美的意韵。宗白华先生美的态度即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宇宙之大,无非...
读巜美学四讲》并总结一下
我隐约觉得可以对应审美的三方面形态。艺术让人在幻相世界中得到想象的满足。凝冻时间,丰富生命,扩展生命、延伸生命,实现了自己。作者还后附两篇实践美学短记。《美学四讲》讲述的这些最基础美学理论,无论多次的强调都为不多。何况还是美学大家为我们疏理总结的,曾经演讲过的手稿。附 读《华夏美学》...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1 李泽厚《美学四讲》,麦坚老师推荐的一本书,其中课题讲到的是几种美的本质论。到此课题的时候应该仔细的阅读并加于记录。书本第一节谈美学是什么的内容,解释美学从无到有,至今为止有一部分学者特别是作家和艺术家认为美学不能作为艺术学科而存在,究竟美学能不能在为一种艺术...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的读后感范文1 最近读到一两本关于美学的书籍,我庆幸自己能够想到读它们,因为在此之前对于美学我是个门外汉(现在也不算内行),更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美。读易先生的《破门而入——讲美学》,才知道美学不是教你“装房子、买衣服、交女朋友”,而是相当大的一个社会科学,它原本是在各艺术门类学科之上的学...
作文《美学》文言文
1.林清玄散文读后感--守望一方净土 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坛,将自己的朝气与 *** 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的创作,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
康德美学读后感
美学教材上经常提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我觉得就是在讲事物不是因为它有用,而被认为是美,也就是无目的。目的总是伴随着某种符合人的功用色彩。中国人说羊大为美,是从祭祀或者饮食的角度来讲的,所以中国的美学和西方的美学,从表面上看是同一个能指,但实际上所指不同。合目的性,这个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