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疾病是由哪病毒引起的?

如题所述

病毒感染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及传染方式,可以分为呼吸道病毒、虫媒病毒、出疹性病毒、肠道病毒所致感染等。

一、呼吸道病毒感染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有高度传染性。流感病毒极易变异,人群对变异株缺乏免疫力,每每引起暴发流行。

1.临床表现 流感流行的特点是突发迅速蔓延,短期内在一地区出现很多病例。潜伏期短,1~3天。主要症状是起病急,有发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2~3天热退后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部分患者有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好转后体力恢复很慢。有时流感伴发肺炎,可有气急、紫绀、咳痰、带血。更有重者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昏迷抽搐。体检有咽充血,双肺有细湿啰音,或脑膜刺激征。除年老、儿童和并发肺炎者,一般经7~10天逐渐恢复。

2.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在急性期,病人咽部嗽液接种于鸡胚羊膜腔中,可分离出病毒。

3.诊断 根据流行病史,短期内有集体或多人发病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白细胞低等。与普通感冒的区别,主要是中毒症状较重。

二、虫媒病毒感染

急诊主要为流行性乙型脑炎。自乙脑疫苗预防接种推广以来,乙脑已渐减少,但每年夏、秋两季蚊虫多时仍有散发病例。乙脑病原为rna病毒,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隐性感染较多。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迅速降低,故患病者大多为儿童,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1.临床表现 潜伏期10~15天,大多数人感染后并不出现症状,呈隐性感染。少数患者,发病急,出现高热、意识障碍、抽搐、恶心、呕吐及脑膜刺激症状。严重脑干型者,可因脑疝突然出现呼吸停止。体检双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颈强直,提睾及腹壁反射消失,病理锥体束征阳性。经4~6天体温逐渐下降,反射重新出现,听力、视觉及思维顺序恢复,以思维逻辑和远事记忆恢复较慢。从患者近事记忆的恢复情况,可以推测其智力是否受影响。很多患者常因昏迷或气管切开后,获肺部感染,加重病情。

2.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偏高,在(10~20)×109/l。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或稍高;白细胞增加,在(0.05~0.5)×109/l,病初以多核较多,以后以单核细胞为主;糖、氯化物正常,蛋白增高。血清的抗乙脑抗体在恢复期比发病早期要增加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常用的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中,以中和试验特异性较高。

3.诊断 在夏、秋季对出现高热、意识障碍患者,结合脑脊液变化,在除外中毒性痢疾,化脓性、结核性脑膜炎等,最后可诊断乙脑。由于血清学检查,对急诊病人的诊断帮助不大,因此鉴别诊断着重于临床表现和脑脊液的发现。

三、出疹性病毒感染

(一)水痘 病原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是双链dna病毒,仅对人有传染性,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为止,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染。本病传染性很强,学龄前儿童和婴幼儿发病较多,一次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再次犯病者极少。

1.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13~17天,小儿全身症状很轻,有些低热,成人症状较重,可有高热,全身不适等。一般发病第1天就出现皮疹,开始为充血性,针头大小的斑疹,从躯干开始延及头面部,最后达四肢。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以躯干为多。经数小时由斑疹→丘疹→水疱,水疱基部有一红晕,皮疹常分批出现,故同一时期可见皮肤有斑、丘、疱和结痂各期皮疹。水痘初含清高疱液,以后稍呈混浊,疱壁较薄易破,数日后,由中心开始干结,最后成痂。如无继发细菌性感染,则脱痂后不留疤痕。除皮肤外,口腔、咽部或外阴等粘膜也有红色小丘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个别可表现有出血性水痘或大疱型水痘,亦有水痘脑炎和原发性水痘肺炎,后者多见于成人。

2.实验室检查 取新鲜疱疹内液体作电子显微镜检查,可见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颗粒。

3.诊断 一般临床表现较典型,从皮疹的特点就可以诊断。

(二)带状疱疹 和水痘由同一病毒引起。近年来研究证实,本病毒引起的原发感染是水痘。感染后病毒以潜伏形式,存在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由于发热、过度劳累、自身免疫病或恶性肿瘤经化疗放疗后免疫功能低下,病毒重新活动,沿脊神经分布,出现带状的红斑水疱。易感婴幼儿与之接触就可患水痘。

1.临床表现 经1周的潜伏期,出现低热,头痛,局部皮肤对知觉敏感,出现神经痛。有时可因疼痛而来急诊,出疹前常易误诊;出疹后可见局部皮肤呈带状充血,其上可见充血丘疹及水疱,聚集成堆,沿神经分布,以胸壁肋间神经和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处多见。病程约2~4周,脱痂而愈。有继发感染时,可留疤痕。常见后遗症是神经痛,可迁延达数月。

2.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不难诊断。

(三)单纯疱疹 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可分ⅰ型和ⅱ型,ⅰ型病毒主要感染腰以上部位,ⅱ型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前者多见于口、唇、鼻孔皮肤粘膜交界处,后者多见于男性包皮、龟头和女性阴唇宫颈处。ⅱ型病毒与宫颈癌关系密切。单纯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后,常在宿主神经节潜伏,受某些非特异因素如日晒、发热、劳累、经期等可诱起复发。

1.临床表现 最常见在口、唇、鼻孔皮肤粘膜交界处。出现灼热、刺痛或痒感,数小时后局部皮肤潮红,继之出现一群粟粒样小疱,可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疱液清亮,易溃破糜烂,数日后干燥结痂,痂脱后恢复正常。生殖器疱疹,由于局部潮湿和摩擦,在龟头、阴唇等处疱疹破后形成溃疡,常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2.诊断 ⅰ型常在皮肤粘膜交界处,反覆发作,病程短,发病前有促发因素和疱疹的特点,诊断不难。ⅱ型常有不洁的性交史,病变在外阴部。

(四)麻疹 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患者的鼻咽部分泌物含有大量病毒,随飞沫排出体外后,其生活力特别是传染性仅能维持很短时间,因此不太可能在周围物体上生存。麻疹患者是唯一传染源,在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天,传染性最强。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普遍接种,发病的年龄推迟,凡未出过麻疹亦未接种麻疹疫苗者均可感染。5岁以下的发病率最高,另外14~18岁青少年发病增加,轻型及非典型病例增多。甚至成人患麻疹者亦有报道。流行周期较过去延长。一次患病可以终身免疫。

1.临床表现 潜伏期平均为10~12天。起病类似上呼吸道感染,有发热、咳嗽、流涕、结膜充血怕光等卡他症状,小儿尚有呕吐、腹泻等。发病第2~3天口腔颊粘膜可见科氏斑(koplik spots),为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可持续2~3天。一般于发病第4天皮肤出现皮疹,从耳后颈部开始迅速蔓及全身,至足底及掌部有皮疹,说明已出齐。皮疹为充血性斑丘疹,有时融合成片,但疹间皮肤正常。出疹时体温最高,待出齐后开始下降,随之症状也逐渐好转。疹退顺序,也由耳后开始至四肢。恢复期皮肤有糠麸样脱屑,并留有棕褐色色素沉着。成人患麻疹发热高,中毒症状重,科氏斑不典型,常伴发支气管肺炎,但病死率低。年幼体弱的儿童,皮疹不易发透,且易合并喉炎及肺炎。

2.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低,淋巴细胞增多。鼻咽部分泌物可以找到华-弗巨细胞。对不典型病例,可以从鼻咽部分泌物中,分离病毒,或检测双份血清抗体,增加4倍以上有助诊断。

3.诊断 早期可以发现科氏斑来诊断,一旦出现皮疹根据出疹时间顺序,皮疹分布、形状,结合临床诊断可以成立。

(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是ebv引起的。ebv是一种疱疹病毒,感染后可使b淋巴细胞转化,患者血液中的异常淋巴细胞是受病毒转化的b淋巴细胞,另一部分是对ebv抗原起特异免疫反应的t淋巴细胞。本病恢复后血淋巴细胞长期带有ebv的核酸,可持续或间歇地排病毒,感染ebv而未发病的健康人中也有10%~20%排出病毒。我国3~5岁儿童90%以上已经感染过ebv。体内已有抗体者,仍有90%口腔分泌物中含有ebv。

1.临床表现 潜伏期4~7周。由于全身多个脏器均可受累,症状较复杂,最常见的是,起病似上感,但伴全身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其中以颈淋巴结肿最明显。病程一般约2~4周,但恢复期较长。其他尚有类似肝炎、肺炎及脑膜炎型的。

2.实验室检查 早期周围血白细胞正常或降低,血涂片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占10%~25%。血清学检查嗜异型凝集试验发病后期较早期滴度明显升高(≥4倍),ebv-igm抗体测定具有诊断意义。

3.诊断 结合临床表现和血涂片有异型淋巴细胞,嗜异型凝集试验阳性,抗ebv抗体igm阳性,诊断就可以成立。

(六)其他病毒感染

1.病毒性肝炎 可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甲型肝炎主要是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肝炎是通过密切接触、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丁型肝炎常在乙型肝炎基础上有δ病毒感染。这些病毒性肝炎主要根据血清学方面检测抗原和抗体以区别。另外尚有ebv、cmv等亦能引起肝炎。对急诊室的工作来说,关键是病毒性肝炎的诊断,至於究竟属哪型可以在门诊或住院后再作进一步检查。甲型肝炎和水源性传播戊型肝炎常有暴发流行。前者有进食生的毛蚶史,后者有饮涝池水史,和当地对粪便管理不当有关。

(1)临床表现:各型肝炎的临床症状很相似。急性黄疸性肝炎,起病缓慢,约1/3患者起病较急。有发冷、发热、乏力,食欲明显减退、厌油、恶心、呕吐,常伴中上腹不适、腹胀、腹泻。经1周左右开始尿呈茶色,逐渐巩膜、皮肤出现黄疸,黄疸重时伴皮肤瘙痒。肝区疼痛。检查见肝、脾肿大。黄疸期持续2~6周,少数可长达3个月。黄疸开始消退时,食欲逐步恢复,肝、脾肿大需经2~3个月才恢复正常,有些肝功能等均正常,但肝区痛、上腹不适等持续存在称为肝炎后综合征。

少数急性黄疸性肝炎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嗜睡、烦躁不安、神志不清、昏迷),在排除其他原因后,有肝进行性缩小,黄疸加深、肝功能不正常,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诊断为重症肝炎,预后差,病死率高。

急性无黄疸性肝炎占全部肝炎的70%~90%,症状较黄疸型为轻,主要有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痛,少数有恶心、呕吐。体检有肝肿大,部分有脾肿大,大多数经3~6个月恢复,但迁延不愈和反覆发作者较急性黄疸性肝炎多见。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正常或偏低,sgpt升高,胆红素总量及直接胆红素均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在重症肝炎时有下降。对诊断和鉴别各型肝炎有帮助的血清学检查有甲肝—igm抗ha抗体,乙肝—hbsag、igm抗hbc抗体、抗hbc总抗体、hbv-dna,抗hcv抗体、抗hev抗体、抗hdv抗体,igm抗ebv抗体和igm抗cmv抗体等。

(3)诊断:根据病史(食生毛蚶、喝生水和输血史)临床表现和不正常的肝功能,诊断病毒性肝炎不难。但在鉴别型别时只有通过血清学检查才能区别。另外ebv、cmv和药物中毒性肝炎亦需从血清学及服药史等逐一鉴别。

2.流行性腮腺炎 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先进入口腔粘膜及呼吸道上皮细胞,经繁殖后再入血循环,然后定位于腮腺或内脏其他腺体和器官。发病以冬、春两季较多,约半数发生于5~9岁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免疫。

(1)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8天,起病先有低热,头痛,全身不适。1~2天后开始出现腮腺肿大,疼痛,可先在一侧腮腺,数天后对侧腮腺亦受累。有时颌下腺或舌下腺亦肿大,浮肿涉及颈部,有时胸骨前水肿。进食或吃酸性食物双腮腺胀痛加重。腮腺管口有红肿。不典型病例可有单纯睾丸炎或脑膜脑炎。约5%成人有胰腺炎的表现。脑膜脑炎可出现在腮腺肿大前或后。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正常或偏低,尿或血清淀粉酶升高,血清学的检测必须双份血清才有诊断意义。

(3)诊断:根据流行情况和接触史,以及双侧腮腺肿大,诊断不难。但对脑膜脑炎型出现在腮腺肿大前,有时需作腰穿,才能鉴别。单纯睾丸炎应首先考虑和流行性腮腺炎有关。

3.狂犬病 多见于狗、猫、狼等肉食动物。人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在我国主要在农村及牧区等养狗地区仍有少数病例,城市少见。人被病犬咬伤,平均发生率为15%~20%。被病狼咬伤则发病率高可达50%~60%。是否发病与咬伤部位、创伤程度以及局部处理情况有关。头、面部伤口深大,清理不及时或不彻底者,发病机会多。病毒侵入后在伤口局部停留一段时间,并繁殖复制,继而沿周围神经至脊髓而达中枢神经。以后病毒在灰质中的神经细胞内增殖,再沿传出神经进入唾液腺,而使唾液具传染性。

(1)临床表现:潜伏期多数为1~2月,有长达1年以上者。从长潜伏期患者分离到的病毒毒力似较弱。起病缓慢典型发作可分三期。①前驱期:低热,头痛,咽痛,全身不适,纳差,颇像上感的症状,逐渐出现恐惧不安,对声音、光亮、痛等刺激,呈敏感状态及喉部发紧。②兴奋期:逐渐进入高峰状态,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因为咽部肌肉痉挛。出现吞咽困难。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表现唾液增多,大汗淋漓,心率快。少数患者可出现精神失常、谵妄、嚎叫、肌肉痉挛呈角弓反张。发作中常死于呼吸衰竭。③瘫痪期:渐趋安静,痉挛发作停止,而出现各种瘫痪,昏迷,可迅速因呼吸或循环衰竭死亡。亦有以瘫痪为主要表现者,无兴奋或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痛、咬伤处疼痛,继则有上行性、横贯性或弛缓性的瘫痪。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轻至中度增高。脑脊液压力稍增高;白细胞(0.05~0.2)×109/l,主要为单核细胞;蛋白质增高,糖、氯化物正常。患病动物脑组织涂片常可在细胞质内找到内基小体(sellez染色法),亦可用荧光抗体检查脑组织涂片中的病毒抗原。可用病犬脑组织悬液接种小鼠脑内,再查鼠脑内基小体以证实病犬确有狂犬病。

(3)诊断:根据过去被狗或猫咬伤史,咬人动物确诊为狂犬病,以及一些突出的恐水、咽喉痉挛、流涎、多汗、角弓反张或瘫痪等症状可以作出诊断,但要与破伤风及病毒性脑膜脑炎等鉴别。

(4)预防:由于本病病死率高,接近100%。因此对被病兽咬伤来急诊的患者,除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人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外,如高度怀疑动物有狂犬病,或不肯定者,为慎重起见需注射马血清(抗狂犬病病毒抗毒素)40iu/kg肌注,注射前需作皮试,阴性者才能用。同时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目前系由田鼠肾组织培养制备的),每次2ml,共5次,分别在当天及第3、7、14、30日各一次。如对免疫马血清过敏,则将之稀释10倍,再分次皮下注射0.5~1ml,经3~4次无反应后再将剩余量肌注。

4.流行性出血热 病原是一种rna病毒,我国于1981年分离出此病毒,迄今为止已有23个省和两个大城市证实有本病的存在或流行。本病分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3种。野鼠型主要宿主动物为黑线姬鼠,家鼠型为褐家鼠,实验动物型主要是大白鼠。根据近年的研究,动物源性传布学说有较充分的依据。所谓动物源性,即通过与宿主动物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直接接触,由皮肤伤口,或间接地经污染的灰尘及食物由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播,特别是病鼠的排泄物污染尘埃,扬起后形成气溶胶,被吸入传染的方式更应重视。至于本病是否亦经螨媒传播尚需进一步研究。发病年龄在疫区以20~50岁多见,隐性感染少见。基本病理生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损伤,脆性及渗透性增加,引起严重的血浆外渗、水肿、出血及微循环障碍。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提示,除了ⅲ型变态反应外,ⅰ及ⅱ型变态反应可能亦参与本病早期发病过程。

(1)临床表现:潜伏期7~14天。主要临床表现为三大主症,就是发热、出血及肾脏综合征,临床经过分五期①发热期:以三痛(头痛、眼眶痛及腰痛)、三红(面、颈及上胸部潮红)为特征。可有皮肤粘膜出血,病后尿蛋白迅速增加达++~++++,可自然退热,但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②低血压期:多出现于病后4~6天,可合并dic,常因心、肾功能衰竭而死亡。③少尿期:约在病后6~8天,出现浮肿,电解质紊乱和高血压。④多尿期:由于新生肾小管上皮浓缩功能差,尿量每天可达4000~6000ml,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⑤恢复期:尿量逐渐正常,症状消失,体力渐恢复。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多在病后4天升高,一般在(15~20)×109/l,中性粒细胞多,核左移,异型淋巴细胞在5%~10%。尿蛋白++~++++,可有肉眼血尿,镜下可见红、白细胞及管型。并发dic机会可达36%~44%,多发生在病后3~9天。少尿期有尿素氮升高、酸中毒及高血钾。多尿期有低钾、低钠。血清学检测可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双份血清的抗体,或相关抗原,亦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抗体。

(3)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常规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可以作出诊断。如有条件则可作血清学检查。

5.艾滋病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目前欧美等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性传染病,尤其是美国,至1988年4月27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已收到病例报告88081例,其中2/3在美国。1983年法国montagnier首先从患者淋巴结中分离出病毒,称为lav。1984年美国学者gallo亦从患者病的组织中分离出病毒,称为htlv-ⅲ,因此艾滋病病原通称htlv-ⅲlav。至1986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之定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目前已知hiv有ⅰ型及ⅱ型,ⅱ型主要在非洲。本病传染途径主要通过性生活、同性恋或双性恋;污染的注射器(药瘾者合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输血或注射第ⅷ因子和母婴垂直传播。发病机理是hiv通过辅助性t淋巴细胞(th)表面受体,进入t淋巴细胞生长繁殖,t细胞破溃释放出的hiv再侵犯其他th,使t淋巴细胞数目下降,th与抑制性t淋巴细胞(ts)比例下降。另外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抗体的功能亦减弱。患者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发生缺陷,导致感染和肿瘤的发生。病死率很高,第1年50%,3年以上几乎100%死亡。高危人群主要是同性恋、双性恋、娼妓、吸毒药瘾者、血友病患者等。

(1)临床表现:潜伏期数月至2年,最长可超过5年。可分四期。①急性感染期:发热、咽痛、颈淋巴结肿大,热退后淋巴结消肿,该期血清抗hiv抗体由阴转阳。②无症状带病毒期:无症外,外表健康,但抗hiv抗体阳性。③全身淋巴结肿大期:除腹股沟以外,全身各部有两个以上肿大淋巴结,直径>1cm,持续3个月以上而找不到其他原因者。④合并其他感染:症状可分以下各组:a组,发热持续1个月以上,伴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而找不到任何其他原因;b组,突出表现为原因不明的痴呆脊髓病,末梢神经炎。c组,由于hiv感染后细胞免疫功能减退而合并的二重感染,常见有卡氏肺囊虫肺炎,隐球菌、弓形体、组织胞浆菌、非典型分支杆菌感染等;d组,继发恶性肿瘤,主要有kaposi's肉瘤、淋巴瘤和脑的原发淋巴瘤等;e组,不属于上述的各种其他并发症,如慢性淋巴间质性肺炎。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尤其是淋巴细胞减少,th:ts<1(正常>1)。抗hiv抗体阳性,单用免疫荧光法或elisa法阳性尚不能肯定,必须经蛋白印渍法确认试验阳性才能确立。

其他如支气管灌洗液找卡氏肺囊虫,脑脊液找隐球菌及淋巴结活检等阳性也有助于诊断。

(3)诊断:根据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抗hiv抗体的阳性可以诊断艾滋病。美国cdc对艾滋病诊断的标准为①找不到其他原因的免疫功能低下;②有卡氏肺囊虫肺炎或kaposi's肉瘤等条件致病性感染或继发恶性肿瘤;③th细胞总数下降,th:ts<1;④蛋白印渍法确诊试验抗hiv抗体阳性者。

(4)治疗:至今无特效药,最近美国通过了azt(azidothymidine)对艾滋病的治疗。azt作用机制是抑制逆转录酶,阻断hiv的复制。由于hiv的dna已和人细胞的dna整合,病毒无法除去,一旦感染hiv将为终身感染。用azt阻断病毒复制停药又可复发。

6.病毒性感染的治疗 至今对抗病毒尚无特效药,因此治疗重点就在对症和保守治疗,如降温,输液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吸氧,导尿,翻身等护理,尽可能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护理工作的好坏常直接影响病人的恢复和预后,尤其是流行性乙型脑炎、重症麻疹和肝炎患者,因此必须重视危重病人的护理。由于病毒性感染没有特效治疗,预防和疫苗接种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国目前已推广的疫苗有流感、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乙型肝炎、甲型肝炎(正在试验阶段)、狂犬病等。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17
晕,电脑病毒不会引起人体疾病

下列哪种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A色盲B天花C肺结核D血友病
肺结核是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

下列哪种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A.感冒B.痢疾C.足廯D.疟
选项中,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足廯是由真菌引起的、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故选:A

需要许多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名称(植物动物都行)
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简单的:流感、禽流感、艾滋病、甲肝、乙肝、流脑、非典、小儿麻痹症、红眼病(流行性结膜炎)、烟草花叶病、萝卜花叶病。不常见但很恐怖: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出血热、狂犬病、西尼罗河病毒出血症、天花等 别忘了给我分 多谢 参考资料:书 ...

有什么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人们发现,许多疾病,包括麻疹、腮腺炎、水痘、流感、天花、狂犬病等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到1931年,人们发现由病毒造成的病已不下40种。

下列疾病中,主要由病毒引起的是( )①流行性感冒②病毒性肝炎③艾滋病...
①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②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③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④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是由病毒引起的,而⑤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属于细菌,可见D正确.故选:D

下列疾病中,由病毒引起的是( )A.白化病B.炭疽病C.结核病D.狂犬_百度...
A、白化病是一种遗传病,由基因控制,A错误;BC、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二者都是细菌不是病毒,BC错误;D、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D正确.故选:D.

下列常见疾病中,由病毒引起的是( )A.乙型肝炎B.冠心病C.近视眼D...
A、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故符合题意;B、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心肌梗塞)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故不符合题意;C、近视眼是指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成像于视网膜前,看不清远处物体...

动物或植物的那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我只能列举一部分:动物由病毒引起的病有:流感、疯牛病、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乙型肝炎、流脑、天花等。植物由病毒引起的病有、烟草花叶病、黄瓜花叶病、马铃薯纺缍形块茎病、小麦黄矮病、小麦丛矮病等。

细菌和病毒引发的疾病每种写三种
常见细菌性疾病(传染病)有: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伤寒(伤寒杆菌)、肺结核(结核杆菌)……常见病毒性疾病(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手足口病(主要由COX病毒A16引起)……

人类,动物或植物的哪些疾病由病毒引起分
马尔堡病病毒(Marburg disease virus )两种高病死率出血热的病原体之一.它和埃波拉出血热病毒均以首先发现病人的地点而得名.存在于非洲某些地区,以发热、出血、休克、呕吐、腹泻和皮疹为特征,能通过接触由人传给人.这两种疾病的原始传染来源不详.1981年,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在肯尼亚绿猴中查到马尔堡病病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