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很多人会提出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家这样一个普遍的心理共识:长平之战之后,赵国精锐主力大军遭受重创,赵国国力被严重削弱,几乎是奄奄一息,灭掉这样一个奄奄待毙之国,应该是轻而易举的。
而历史的事实表明,长平之战后,秦昭王又连续发动了三次灭赵大战,全部失败,直到秦始皇的灭赵战争为止,这个奄奄待毙的赵国一直顽强的支撑着。这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具体、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一谈:
下面分别来具体说一说:
长平之战,为何秦国没能一举灭赵?相信熟悉战国史,或者读过史记的朋友,应该都清楚,长平之战并非一次普通的攻城掠地战,而是秦赵两国之间的大决战,说的更白一点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这一战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谁能最终统一天下。按照魏国平都君的说法则是:
秦赵久相持于长平而无决,天下合于秦则无赵,合于赵则无秦。
---- 《战国策.魏策四》
正是这场战争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秦赵两国几乎都是举全国之力而战,双方投入精锐大军各50余万在长平对峙三年,面对强大的赵国,最后秦国依靠战略策划、国家组织、长期对峙、间谍渗透、邦交分化、战略迷惑、战场战术、地形利用、兵种合成、将帅心理等全方位立体筹划,才最终取得胜利。赵军被秦军包围之后,在弹尽粮绝的困境下被迫投降,最后40余万降卒被秦军全部坑杀,赵国精锐主力大军由此被全面摧毁。
按照武安君白起的谋划,本应挟长平大战余威,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灭赵,然而,当时的秦国丞相范雎接受了山东纵横家鲁仲连的游说,向秦昭王提出了不宜连续攻赵,而应该撤退养息的战略。秦昭王最终采纳了范雎的主张,否定了白起的谋划,由此错失了一举灭赵的大好战略机遇。
半年之后,秦昭王再次连续发动灭赵大战,为何全部失败?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军从上党高地全面退兵,开始了整军养息。然而半年之后,秦昭王又改变了这一整军养息战略,提出了再次大举攻赵的战略,结果遭到了连续失败,简要描述如下:
灭国之战,不在一时,大半年而已,如何便遭到连续惨败呢?
时光虽只半年,形势却已经大变了,长平大战后秦军尚未班师时,赵国朝野震恐,秦军士卒人怀一股而下之心,虽只有三十余万大军,却是泰山压顶之势。一旦大军班师,士卒之气大泄,需要长期修整才能恢复。
长平大战虽秦军获胜,但是也伤亡过半了,一鼓作气犹可,若班师后再出,就只能以寻常战力计。如果此时赵国死守邯郸,秦军若急切不能攻下,加之秦军长平之战后杀降,山东六国愤怒了,必定来援,秦军情势必危。
况且秦国大军在长平征战四年未归,将士家小望眼欲穿,刚刚班师回国,方能享受短暂的天伦之乐,今非国难而紧急召回,何有战心?
秦昭王末期、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时期,秦国又陷入了怎样的低谷困境,被迫收缩防线,暂时无力东出,更不用谈灭赵了?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之后整个秦国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秦国保持了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长期的政治稳定,国力持续稳定增长。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秦国一直奉行商鞅时期确立的两大基本国策:尊奉法治、广纳人才。
在这两大国策的基础上,秦国每一代国君又扎扎实实的完成了三大阶段的历史跨越,分别为:
然而自长平大战后,秦昭王一系列的决策失误,大体脉络为:退兵失机、攻赵一败、攻赵再败、谬杀白起、攻赵三败、收缩盘整,使得秦国陷入变法以来的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强国困境。
这一强国困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原因,就是秦国经济基础还远远不够坚实,三败而衰,经不起大的震荡。详细分析就不再这里阐述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我之前写的相关文章。
秦昭王末年之后,秦国陷入一系列政治危机,需要全面应对内政,无力顾及外事。秦昭王末年之后,秦国陷入一系列政治危机,分别如下: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政治危机,使得秦国根本无力发动对外大战。
为何长平之战30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所灭?
1. 长平之战后,赵国并未立即被秦国所灭,原因之一是秦国内部存在分歧。白起希望继续进攻,但秦国内部有声音反对继续战争。2. 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因韩国上党问题发生冲突。两年后,秦将王龁对赵国的长平军队发起攻击,廉颇作为赵国名将进行抵抗。3. 廉颇采取坚守策略,但赵国后方遭到秦军包抄,粮道受阻...
为何长平之战30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所灭?
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由于韩国的上党问题产生了矛盾。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国名将廉颇迎战,秦赵长平之战正式爆发。在交战中,赵军节节败退,于是廉颇坚守不出,疲惫秦军。但由于秦军包抄了赵国后方,使得赵国粮道受侵扰,持久战对赵国相当不利。于是赵王撤下廉颇,用...
为何长平之战30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所灭?
一、秦国杀敌一万,也自损三千。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确实把赵国的40多万主力全歼。但是,可能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大家忽略了赵括指挥大军给予秦军的重创。不错,赵军当时确实全军覆灭,但是赵括曾带着赵军连续五次向外突围。赵军的战斗力本来就十分强悍,同时又都是为了逃命。因此,其杀伤力其实也是挺...
为何长平之战30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所灭呢?
正是这场战争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秦赵两国几乎都是举全国之力而战,双方投入精锐大军各50余万在长平对峙三年,面对强大的赵国,最后秦国依靠战略策划、国家组织、长期对峙、间谍渗透、邦交分化、战略迷惑、战场战术、地形利用、兵种合成、将帅心理等全方位立体筹划,才最终取得胜利。赵军被秦军包围之后,在...
长平之战中,赵军损失45万精锐,可为何30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消灭呢?
随后赵公子嘉逃亡到了代城称王,又苟延残喘了近七年的时间,直到秦始皇二十五年,即前222年,代城被秦军攻陷,赵国正式宣布灭亡。所以总的来说,赵国之所以能够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存活三十余年,其根本原因还是在秦国身上。秦国内部的政治混乱,使得它没有精力去征讨赵国!你们怎么看呢 ...
本来长平一战,秦军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为什么40年后才灭赵国?
第一个原因:赵国兵多将广,长平之战后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实力。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给赵国的军队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赵武灵王在位时意识到赵军所穿着的衣物并不擅长于骑兵的作战模式,所以便进行了改革,这场改革让赵军各方面战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所以后人经常将赵国的“胡服骑射”与秦国的“商鞅...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45万精兵,为什么30年后才被秦国所灭呢?
首先,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不过,赵国还是坚持了30多年,直到公元前222年才灭亡。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固全军覆没,秦亦死伤近二十万,即双方伤亡超过六十万。众所周知,在古代历史上的战争中,“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虽然白起一战坑杀了45万左右的...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为何三十年之后赵国才被秦国所灭?
没错,长平之战的胜利属于秦,但毕竟这是一场惨胜,秦军本身士卒死伤过半,粮草消耗巨大,无力继续攻邯郸灭赵。赵国又一度表示要割地求和,所以,秦王决定暂时收手。然,赵国虽然惨败,骨气却还很硬,旋即表示:不赔款也不割地,要打哥奉陪。所以,长平之战结束没多久,秦赵便爆发了邯郸之战。换句...
为何长平之战30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所灭?
另一方面,赵国虽然大败,元气大伤,但也不是说赵国就完了,赵军就完全提不动刀了。事实上,赵国还是有一定实力的。并没有弱到躺在地上被秦国宰杀的地步。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了应对秦国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攻打邯郸),提前做好了两手准备。一方面整军备战,准备与秦军做背水一战,不成功就成仁;另一方面派人到各国疏通...
为何长平之战30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所灭?
不能继续战斗,必须得停战,而且还能白白从赵国与韩国那边获得几座城池。邯郸之战为什么会输,白起为什么不愿意不担任秦军的主帅,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秦军必输,秦军是远征,根本打不过赵、楚、魏三国的联军,而秦军经过长平之战,邯郸之战,损失也很惨重,所以过三十年,才有实力灭掉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