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和二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你认为材料一与材料二哪一则更评价恰当?为什么? 谢谢!!!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都是谈论隋炀帝修建运河最终导致亡国的事。
  1.将隋亡归结于此,认为隋炀帝开凿运河,南巡扬州,抱着盲目追求享乐的目的,奢靡成风是亡国的根源。
  2.虽然隋炀帝出于个人享乐的目的开凿运河,本人也在南巡中部将杀死,隋至此灭亡。但是被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大量的粮食通过运河从南方的鱼米之乡运至关中,时至今日,运河还在为源源不断交通运输提供便利,也为运河两岸的经济带来的繁荣。运河的开凿,在都江堰之后,我国的又一大水利工程。

  两个角度都可以写,关键是自己怎么想,我比较倾向第二种,所以第二种写的较多。
  ----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解说]:《汴河曲》第一句就是景物描写,曾经是隋朝宫殿的地方,现已经长满杨柳,着重表现的是昔盛今衰之情。《汴河怀古》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隋炀帝南巡,仅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不仅长度居世界第一,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修建,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

  大运河开通以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他还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大运河的开通,还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外,大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

  隋炀帝和大运河

  隋炀帝杨广的名字,一直与中国古运河紧紧相连,永远无法分开。大业元年(605年),亦即隋文帝开山阳渎后的18年,隋炀帝在开通济渠的同时,“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这是在邗沟旧有基础上的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大,形成了后代运河的规模。
  我们不禁想问,隋炀帝为何要开凿这一条贯穿大江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扬州文史专家顾一平先生研究认为,隋朝结束了400年左右的分裂割据局面,既为古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客观条件,也是开凿古运河的客观需要,以此来加强、改善全国的建设、交通运输。统治者隋炀帝出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目的开凿运河是必然的,至于因其向往江南、向往扬州而开运河一说,只是诸多原因之一。
  隋炀帝所开运河以东都以洛阳为中心,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运河是洛阳东南方向的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北运河为永济渠。大运河设计的总方案是以黄河为基干,充分利用黄河南北自然地形的特点,使运河顺应地形由高往低缓缓流去。这种方案既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趋势,又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使南北运河成为沟通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顾一平先生说,大运河凝聚着决策人隋炀帝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敢办前人不敢办的大事的自信和决心。同时,也凝聚着运河设计者和千百万挖河民工的智慧与血汗。
  就沟通江淮的整个运河来说,文帝和炀帝基本上都是循邗沟故道。所以,当通济渠凿成时,邗沟也已修毕。当月,隋炀帝就乘坐龙舟,由新修好的运河浩浩荡荡巡行江都。“我梦江都好”,运河是炀帝的扬州好梦,最终也成为他的扬州噩梦。
  有人说,在中国历史上很多皇帝都修过长城,秦始皇成为最杰出的代表;很多皇帝都挖过运河,隋炀帝成为最杰出的代表。然而,既修过长城,又开了运河的皇帝,只有隋炀帝一人。这涉及到对中国历史与中国帝王的评价,可谓意味深长。扬州城与大运河紧紧相连,与隋炀帝也不能分开。这个皇帝曾当过11年扬州总管,开通了大运河,三下江都,最终死在了这里。
  顾一平先生称,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功过一直颇受争论。但是无论怎样,古运河惠泽后代的功绩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对大运河的评价是客观公允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自隋以后,每年数十、百万石的漕粮和江淮物资经过邗沟运达关中。邗沟成为一条重要经济与军事命脉。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04
我也要答案啊

...你认为材料一与材料二哪一则更评价恰当?为什么? 谢谢!!!
1.将隋亡归结于此,认为隋炀帝开凿运河,南巡扬州,抱着盲目追求享乐的目的,奢靡成风是亡国的根源。2.虽然隋炀帝出于个人享乐的目的开凿运河,本人也在南巡中部将杀死,隋至此灭亡。但是被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大量的粮食通过运河从南方的鱼米之乡运至关中,时至今日,运河还在为源源不断交通...

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答:材料一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整个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与人的主观精神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材料二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主宰和本原,认为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

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哲学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材料二反映的是客观唯心主义。二者的共同点都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2分)(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材料1和材料2所反映的观点有什么区别
答案:解析:(1)材料一是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材料二是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的共性是都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

材料一中的观点和材料二中的统一有什么联系民族观点的变化有什么...
(3)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材料一所涉及的史实体现了材料二的哪一观点?请你再用清朝的一例史实来证明材料二的另一个观点。 (2分)(4)“学史使人明智”。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联系当今中日“钓鱼岛问题”,谈谈“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

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
[答案要点] (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l、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如何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表述有哪些异同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材料二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中草药使用经验。美国安利公司表示将在中国建立植物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和试点种植中国传统中草药,表明其看好中国中草药的前景。而除了安利公司之外,像联合利华这样的全球知名企业都开始投入到...

材料一,指出伏尔泰的认识有何局限性
答案:(1)观点:材料一: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材料二:社会契约论。(2分)相同:都反对君主专制,具有民主性。(2分)时代背景:封建社会日趋衰落或专制统治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或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2分)(2)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具有自由、平等的精神;法国处于封建专制时代,...

材料二反映出人们对哥伦布远航活动的哪两种评价观点?你主要赞成那一种...
回答:一,哥伦布航行发现美洲,发现新大陆,将世界逐渐连接在一起,促使世界变成一个整体。二,哥伦布航行给美洲人民带来血与泪的痛苦,从美洲人民的角度讲这并不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我个人赞成第二种观点,无论怎样,哥伦布的航行给美洲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苦痛,本质上哥伦布航行是资本家为私欲而进行的,应该...

材料二是如何反驳材料一的观点的?为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二提出了什么措...
材料二给了材料一 一记左勾拳。为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二提出了枪杆子出政权。打才是硬道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