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赏析200字

如题所述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赏析200字如下:

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结尾一句是“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东的近旁。”这一句乍一看有些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什么活在近旁而不是生活在其中?其里?为什么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仍然有人。

20世纪初的斯文∙赫定作为“藏北第一人”心满意足地永远归去,后来的旅行家们,也都梦想着征服这一片高原——极寒之地,但他们全都更加来去匆匆,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正如作者“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东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只有膜拜,何来征服。



那样一代代的旅行者其实也是那些活在各拉丹冬近旁的人,但他们也仅仅是活动在“近旁”,他们无法占领威严的雪峰。在作者眼里,自然可以面对大家的恳求而不为所动,人类在自然面前只是巨大的冰谷里的一列小小身影。世界那么大,而人类如此渺小。

正是感受到自然的无穷大,人类的无穷小,所以马丽华怀着虔诚的膜拜,被眼前之景迷得如痴如醉,甚至甘愿“碰巧那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这就是作者的近旁观,值得我们思考。

在科技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曾妄想征服地球。我们砍倒树木,屠杀动物,用战火席卷世界,填平海洋,炸毁丘陵,用钢筋铁泥的大楼覆盖成片的绿;将卫星发射上天,俯瞰着整个地球。自以为成功了而沾沾自喜,将地球当作自己的所有物。

将百兽当做餐桌上的美食,自以为成功登上了食物链的顶端,只是我们不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自掘坟墓啊。海啸洪涝,连年旱灾,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臭氧破洞,水之源紧缺,沙漠化加剧,食物链断裂,人类大大低估了自然的可怖。

人类对自然所做的一切,自然都会加倍的偿还回来。人类还是太渺小,还是被自然所征服了。曾经我们想要征服的地球,如今被捧在手心,貌似百般呵护,唤作老母亲,奉为神明,这是人类的愚昧。

但马丽华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面对美丽璀璨的冰川,能够感受到她生命的颤动,因而赋予看似死寂的冰川以生命无限生长的力量。

扩展资料:

本文写作特点

1、以时间和地位转换为序,组织材料。

如文章开头和第12自然段第一句话既有表时间,还有交代作者行踪的语句;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慢慢从砾石滩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交代作者行踪也很明显。

2、写景优美,融情于景。

作者观察细致,尤其是对冰塔林的描绘,运用比喻等修辞,再渗入自己的情感,让人如临其境。如“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一句,就是很好的体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赏析200字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赏析200字如下: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结尾一句是“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东的近旁。”这一句乍一看有些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什么活在近旁而不是生活在其中?其里?为什么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仍然有人。20世纪初的斯文∙赫定作为“藏北第...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主旨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主旨:通过描写作者自己跟随电影摄制组到各拉丹冬并见证冰塔林奇观,表现了冰塔林的无穷魅力,歌颂了探险者的献身精神,表达了对大自然伟力的赞叹和对各拉丹冬的热爱、赞美与崇敬之情。段落结构: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括介绍各拉丹冬的地貌和气候特征。第二部分(第3~11...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反思
在这片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高大挺立着的地方,矗立千万年的地方,我——一个非常渺小的人类,痛苦的匍匐在他的脚下。此时伟大与渺小的对立感受油然而生;同时这里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对自然永恒的敬畏,对文明源头的敬畏,只在痛苦的感受中才更显虔诚,更深刻!这里是对文化的敬重,是对自然的尊重。独...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作者为什么要说“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
在作者眼里,自然可以面对大家的恳求而不为所动,人类在自然面前只是巨大的冰谷里的一列小小身影。世界那么大,而人类如此渺小。正是感受到自然的无穷大,人类的无穷小,所以马丽华怀着虔诚的膜拜,被眼前之景迷得如痴如醉,甚至甘愿“碰巧那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这就是作者的近旁观,值得...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表达的经历
描写的是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各拉丹冬峰周围的自然景观奇特壮观。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消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草原上点缀着成群的牛羊。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最后一段有何深意
长流不息,就是因为有各拉丹冬这些巨大的冰体。它们是长江水之源,也是长江两岸生命之源。③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景色壮美,人迹罕至,生态完好,要想使长江中下游水势高涨,水质清澈,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大力建设对长江的保护设施,使长江这条母亲河能永葆青春的容颜。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作者一行人去了哪些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有什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作者一行人按照行踪地点的变化,看到了各拉丹冬山峰的壮美景色,先来到各拉丹冬,欣赏到了外观景象,然后在冰塔林的砾石堆上四面观赏各拉丹冬的整体美景,再来到冰塔林,看冰山和冰塔林整体结构和冰塔林内部的奇美景象。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主要内容: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冰塔林的神奇与壮美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段落结构: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括介绍各拉丹冬的地貌和气候特征。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作者陪摄制组去...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作者观景情绪的作用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作者观景情绪的作用:说明了环境的恶劣和游览各拉丹冬的困难,反衬了各拉丹冬景色的奇美壮丽,也表现了人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2018年春季修订版)第18课的课文,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展现了大自然伟大...

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2. 语言特色:《壶口瀑布》运用了多感官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壶口瀑布的特点,使读者身临其境;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则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象和人文特色。3. 结构安排:《壶口瀑布》的空间变化不大,游踪不太明显;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则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