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摩崖造像的独特的巴中文化

如题所述

巴中市位于四川东北米仓山南麓,东临四川达州,西抵四川广元,南接四川南充,北壤陕南汉中,是北高南低,贫困人口集中的大山区。总面积12325平方公里,辖一区(巴州区)三县(南江、通江、平昌),172个乡镇,2355个行政村,人口370万。巴中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7000年左右,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古属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为巴子国所辖,秦汉时为巴郡(今重庆市)宕渠县所属。东汉和帝元年(公元89年)划宕渠之北(今四川巴中市、万源、达县之北,宣汉之西北一带)置汉昌县(治今巴州区巴州镇),东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置巴西郡(今四川阆中保宁镇)后由巴西郡所辖,北魏宣武延昌三年(公元514年)首置巴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设巴中。1932年12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经陕南越巴山抵通江县两河口,25日解放通江县城,1933年1月23日解放巴州,1933年2月1日解放南江,随即成立中共川陕省委、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党政军首脑机关设通江。1933年6月首脑机关从通江迁入巴州。1993年10月设巴中地区,2000年改设巴中市,市府驻巴州区巴州镇,人口25万,系巴中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秦汉时,巴中境内有巴水(今通江河)、渝水(今南江河、巴河)纵贯全境,历史上把这里称“巴渝”。因两河流域住居賨人(巴人中的一支)又把这里称“巴賨”,汉高祖命名的“巴渝舞”即出于此。又因賨人喜歌舞、勇敢善战,高祖伐賨人平定三秦有功,故首次建县时高祖钦定为“汉昌”。明末清初,战乱频繁,瘟疫泛滥,人口大量死亡,现住居民中百分之九十为清初“湖广填四川”时移民来的巴人后裔——土家族人汉化后的汉人,另有少量的回民插居于汉人区之中。巴中地处秦巴山区的米仓山之南,境内巴渝二水下通重庆,巴方巴人建成的迄今有3000余年历史的米仓古道(巴岭路,冲晌大行道)是上连关中平原长安、下连蜀地成都的重要通道,因此这里也是黄河流域北方文化与长江流域南方文化的交汇之地。
巴中的摩崖造像特点甚多,造型精美,工艺细致,集聚了佛教各种派别的造像。以南龛摩崖造像为例,不仅有形式多样的窟楣和边饰雕刻,而且还饰以五颜六色的集束贯珠,帷幕流苏,更显示出了宗教神秘的色彩。有较多的飞天使乐,不仅乐器品牌众多,而且飞天姿态各异,是巴中唐代宗教文化的集中反映。在工艺制作上以写实手法为主,形象逼真,姿态婀娜,可与敦煌壁画媲美。造像艺术较为民族化,世俗化,以丰满健壮为美,服饰由佛教的“偏袒右肩式”、“通肩式”发展为中国式的“圆领式”。水宁寺造像全部采用高浮雕和圆雕的技法,表现出了人体形态的线条美,使造像显得更为精美,1992年中国敦煌艺术研究院教授段文杰先生考察巴州石刻造像后题词赞美:“水宁盛唐彩雕全国第一”,“巴中石窟、国之瑰宝”。
巴中的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价值极高。如“巴山民歌”,仅公开出版的民歌就达3000余首。既有专唱生产劳动为主的劳动歌,也有教诲儿童的儿歌,既有在庭院休闲唱的小调故事歌,也有庄重严肃的祀典仪式歌。总之,下田有田歌,薅草有薅草锣鼓,薅秧有薅秧歌。有修房造屋过程中石匠、土匠、木匠吟诵的各类仪式歌,有专用磨判唯于婚嫁习俗的哭嫁、坐歌堂歌,支客司押礼先生吟诵的酒礼仪式歌和报送各类柬文的礼仪歌,有用于丧葬习俗的祭奠歌、孝歌,杀猪匠献刚鬣仪式中用的仪式歌,有抬行的报路歌,有背夫的巴山背二歌,还有请雨仪式歌,春官说春歌,骗猪骗牛止血歌,烧香拜佛的佛歌,巫师的诀术歌,嫁毛虫、烧土蚕、送疙虱等儿童民俗歌……总之,在巴中七十二行行行都有歌可唱。其中歌唱爱情生活的茅山歌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在民俗仪式歌中,祀典歌、诀术歌历史最为悠久。在祀典仪式中特别强调语言的力量,在使用中必须用原创的语言,不允许即兴创作,否则神灵听不懂,达不到祀典的目的,巴中丧俗仪式中使用的各类礼仪文、出堂三献和对灵三献仪式均为明代抄本,所用的劝孝、教孝等各类孝文与《诗经》中的诗一字不差,如“蓼蓼者莪,匪我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距今约3000年之久。巴中民歌中最多的七言格律诗可以追溯到秦始皇31年的《巴谣歌》,距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歌词:以规整的七言格律诗为主,五言也有,较少。如“贤妹长得白漂漂,好像豆腐才开包;才开包的嫩豆腐,轻轻一压水长滮”。其表现手法采用传统的赋、比、兴,选用巴山人生活中最典型的事物,加以艺术化的高度概括和描写,朴实自然,毫不雕琢,浅显易懂。如“妹是鲜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蜜蜂见花团团转,花见蜜蜂朵朵开”,用鲜花和蜜蜂这一特殊关系来比喻爱情是相互平等的,显得十分贴切,生动而又十分准确。如巴山背二哥们在中午肚饿疲劳,爬坡走不动时,领队便打柱放腔:“叫声脚杆你莫火巴,上坎就到凉风垭,店老板娘等着你,敞开胸怀喂娃娃,你要想吃她那热馒头,就慢步慢步往上爬”!巴山民歌歌词创作手法之高,想象之奇特,比喻之巧妙,韵律之和谐,音节之宏亮、自然,是与那些用助词、叹词等虚词押韵的花儿、《莲花山情歌》、布依族《浪哨歌》、纳西族《玉龙山情歌》根本不相同的,巴山民歌禁止用虚词押韵。如“郎是蜜蜂飞上天,姐是蛛丝网屋檐,蜜蜂扑在蛛丝上,郎要高飞姐要缠”。又如:“河里涨水沙浪沙,妹过跳蹬眼发花,你是哪家小大姐,要不要我来把你拉?对门哥哥莫来拉,我是蜜蜂扑过的花,我已开花结过果,莫在我身上想办法!”巴山民歌抒发情感大胆直接、热烈奔放、淳朴自然,这是其他民歌中少见的,如“陪郎玩耍五更天,怀抱小郎把气叹,闰年闰月样样有,为何不闰五更天!”,真是“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巴中摩崖造像独特的巴中文化
巴中市是黄河流域北方文化与长江流域南方文化的交汇之地。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全市共有摩崖造像100处,多为唐代所造。其中,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岩造像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巴中摩崖造像特点甚多,造型精美,工艺细致,集聚了佛教各种派别的造像。南龛摩崖造像不仅有形式...

巴中摩崖造像的独特的巴中文化
巴中的摩崖造像特点甚多,造型精美,工艺细致,集聚了佛教各种派别的造像。以南龛摩崖造像为例,不仅有形式多样的窟楣和边饰雕刻,而且还饰以五颜六色的集束贯珠,帷幕流苏,更显示出了宗教神秘的色彩。有较多的飞天使乐,不仅乐器品牌众多,而且飞天姿态各异,是巴中唐代宗教文化的集中反映。在工艺制作上...

巴中历史文化的摩崖造像
巴中摩崖造像特点甚多,造型精美,工艺细致,集聚了佛教各种派别的造像。以南龛摩崖造像为例,不仅有形式多样的窟楣和边饰雕刻,而且还饰以五颜六色的集束贯珠,帷幕流苏,更显示出了宗教神秘的色彩。有较多的飞天使乐,不仅乐器品牌众多,而且飞天姿态各异,是巴中唐代宗教文化的集中反映。在工艺制作上以...

巴中摩崖造像基本介绍
巴中摩崖造像是中国唐代佛教石刻造像,位于四川省巴中市,环城四龛原各为一石刻造像群。东、西、北三龛开凿年代以西龛最早,内存隋大业五年(609)一龛。巴中摩崖造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二是装饰华丽,色彩斑斓;三是造型多样,风格独特;四是技艺精湛,造像精美,具有极...

巴中南龛摩崖造像艺术特点
巴中南龛摩崖造像艺术,深受中国北方石窟艺术影响,同时也融入了蜀地独特的民俗元素。观音菩萨像的雕刻技艺展现了盛唐时期的雕塑风格,主尊佛像面部流露出温和的喜悦,让人感到亲切,菩萨像造型各异,既有单独的龛位,也有与佛祖和地藏合塑,展现女性的柔美与丰满。石窟中各类人物形象鲜明,佛像表情和蔼,庄重...

巴中的历史文化内容
一、巴中的历史文化 巴中的摩崖造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南龛摩崖造像不仅有着多样的窟楣和边饰雕刻,还装饰有五彩斑斓的集束贯珠和帷幕流苏,增添了宗教的神秘色彩。飞天使乐造像不仅乐器多样,而且飞天姿态各异,反映了唐代宗教文化的精髓。这些造像以写实手法为主,形象生动,可与敦煌壁画...

巴中摩崖造像显著特点
巴中摩崖造像以其显著特点而闻名。其中,83号龛的三佛独具特色,其袒左披袈裟及手印与一般造像不同,从镜中观之,三佛中的水宁寺中佛竟为双头佛,堪称奇特。68、71、81号龛中的鬼子母佛,被刻画成9个小孩簇拥着一个穿着世俗服装的贵妇人,而116号龛的天王则被描绘成脚穿草鞋,这些表现手法均具有...

巴中摩崖造像精华造像
巴中摩崖造像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其中,南龛石窟的造像尤其引人注目。南龛103号的毗卢遮那佛像,展现了盛唐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宗教信仰。同样,在南龛16号,如意轮观音像也展现了盛唐时期的艺术成就,其精美的雕刻工艺令人赞叹不已。此外,南龛83号的双头瑞佛像,南龛64...

巴中摩崖造像巴中石窟的研究
巴中石窟多为开凿于崖壁上的浅龛,即摩崖石刻龛像,少数深广者可称“窟”。巴中石窟现存59处,500余窟(龛),8000多身造像,其中属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最多,共有19处,450余窟(龛),7000多身。巴中石窟分布于巴中市周围的南龛、北龛、西龛、东龛,水宁镇的水宁寺、千佛崖,兴文镇的沙溪,三江...

巴中摩崖造像的巴中石窟的来源
是路由“巴楚”,所谓的“巴楚”当与这条道路的存在分不开。巴中南龛的题刻中时常有秦州僧或“凉商”等称谓,亦说明了这条道路的通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唐代的摩崖造像中广元与巴中有较多的不同,有的题材和龛形只见于巴中,绝不见于广元,有的正好相反,...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