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关系,什么“路线之争”、“湘淮之争”、朝廷故意挑拨等等都是阴谋论,都是后人的臆想。这里告诉你二人不和的真正原因.....
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曾做过当年曾国藩手下的幕僚、将领,然而,二人却长期不和,巅峰对决相争长达数十年之久。凡是你支持的,我肯定反对;凡是你反对的,我肯定支持。
后世一些学者称二人是路线之争,说什么,左宗棠走的是林则徐路线,李鸿章走的是穆彰阿路线,这想像也让人服了。还有一些学者指称二人之争是湘淮二系地盘之争,更让人无语。当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清廷故意挑起矛盾,引起二人相争,起到驾驭重臣的作用。
这三种观点都是人们臆想。明眼人看到,左宗棠和李鸿章之争主要在于,一个主战,一个主和。但二人都是为了国家利益着想,最典型的莫过于塞防与海防之争,只不过左宗棠更重意气,不屈服;李鸿章更圆滑,重现实。至于湘淮之间本就联为一体,曾国藩裁湘留淮之计,本就不涉及左宗棠,后来左部所属湘军赴西北,李部所属淮军留在东南,风马牛不相及,何来地盘之争?对于两位重臣,清廷都倚重很深,假如真的故意挑起矛盾,于大局何益?
要探寻李左二人为何长期相争,关键要明白二人相争起于何时何事。这个问题过去很少有人关注。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第一个入室弟子,始于曾国藩京官时期。到1858年底,在安徽作战失败后的李鸿章到江西来看望在曾国藩手下管理粮台的哥哥李瀚章,打算到老师手下来做事。李瀚章也向曾国藩推荐了这个弟弟。然而,对于李鸿章这个学生,曾国藩非常了解他才高气傲,自然希望他能来做帮手,但为了煞一煞其傲气,磨一磨他的性格,在去湖北与胡林翼商讨进军的路上,经停东流时,与李鸿章等人相见。李鸿章也陪同恩师走了一段路,但曾国藩故意不提李鸿章入幕一事,并非传言中所说,曾国藩故意一个月不见李鸿章。直到1859年,李鸿章正式提出入幕,曾国藩才答应他。
左宗棠直到1860年经长沙劣幕案后才进入曾国藩幕府。此前他一直在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下,为湘军保障后勤,贡献很大。
二人在曾国藩身边共事并不长,这期间,不见二人有什么亲密的互动。1861年曾国藩同时保举左宗棠和李鸿章,一为浙江巡抚,一为江苏巡抚。然而,奇怪的,左宗棠的任命很快就下来了,李鸿章的却没有批复。可以想象李鸿章之泱泱不乐了。
左宗棠于1861年进军浙江,李鸿章受曾国藩之命回安徽招募淮军准备进兵上海,1862年3月在曾国藩的再次保举下才获任江苏巡抚。
从此,一个在浙江一个在上海,各自自立门户,保障长江下游,省去曾国藩的后顾之忧。二人关系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但是,左宗棠自立门户后,对曾国藩以怨报德,渐次产生了矛盾,使李鸿章更加疏远左宗棠。
1863年二三月间,左宗棠误解曾国藩奏折中关于“歙南”二字的含义,曾氏说的“歙南”本是指安徽的歙县南乡,左公却误以为是浙江的歙南,误会曾国藩“扫清歙南”是与左宗棠争功。因此,左公对曾国藩“大逢其怒”。
这一情形,天下皆知,李鸿章不可能不知。连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都愤愤不平,认为左公“赋性褊躁,不记人善”,称其“小人得位,无礼至此”。李鸿章心里不可能不对左宗棠敬而远之。
在李鸿章收复苏州、左宗棠收复杭州之后,曾国藩兄弟对久攻南京不下而忧心忡忡,曾国藩和朝廷都希望李鸿章能回援南京。但主攻南京的曾国荃极不愿意,不想自己百战之功被人插手。李鸿章聪明之极,不想在这个关键时候去插一脚,背上一个抢夺曾氏兄弟功劳之嫌。面对朝廷的催逼,李鸿章多次找借口推却,为了免除抗旨嫌疑,李鸿章不得不找点事干才行。
于是,他瞄准了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本来,李鸿章身为江抚、左宗棠身为浙抚,有着各自的辖区。两人本就才干相当,心理上也存在着竞争关系。但是,上海的位置很特殊,处在江苏和浙江之间。李鸿章既不想去援南京,又想找事做,同时,如果浙江没有肃清,他也不放心离开上海。
这样,李鸿章便转向浙江进兵,围攻湖州、嘉兴。曾国藩的弟弟老九于此关节上却看得有先见之明:“少泉(指李鸿章)兼顾浙事,其心迹未尝不好,然终恐与左帅龃龉之日。”
左宗棠心高气傲,肯定不希望李鸿章插手浙江军事。这不,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正是因为李鸿章兵进浙江,埋下了左李长期相争不和的种子。
李鸿章前攻嘉兴,城内太平军欲降,李鸿章顾及二人关系,主动咨商左宗棠,然而左公却不予理睬,原因有二,一是他根本不相信李鸿章能收降成功,二是摆明了就是拒绝了李鸿章的帮助。没想到李鸿章竟然成功收复嘉兴。左宗棠因此有“金丹将成,必有魔忧”之信。本属于自己的功劳,却让李鸿章摘了果子,二人之怨,由此而结。
聪明的李鸿章这个滑头耍得让左宗棠非常恼怒,长兴、湖州是左宗棠的辖区,左公又并未请他帮忙。李鸿章不去帮助攻打南京,却来帮自己,这让志在大功的左宗棠情何以堪?感谢自然别说,从此便记恨在心。
由此可见,二人不和主要原因是传统的瑜亮情结,恰好李鸿章做人做官方面要圆滑得多,重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左宗棠则只争事功,一心想为国家出力,不顾虑官场和舆情的看法。二人的瑜亮情结,在曾国藩死后,更加明显,矛盾便公开化。以曾氏门生长自居的李鸿章对以怨报德的左宗棠处处相争,二人互不相让,进而引发成政见之争,互相拆台,这种“巅峰对决”于国于私都不利,不免令人唏嘘,值得今人反思。
李鸿章与左宗棠的矛盾
政见不同,左宗棠与李鸿章都曾属于曾国藩湘军系统下,这两人后来都独树一帜,即左宗棠楚军,李鸿章淮军,两个人长期不和,左宗棠是晚清难得的一位清廉的官,看不起李鸿章“宰相合肥天下瘦"
左宗棠与李鸿章为什么不和?
左宗棠和李鸿章代表的帮派不同,利益方面有着冲突,都是各帮派中的核心领导人物,谁也不会服软,在思想和行为方面都有各自的主张,是一对名副其实竞争对手,所以就会产生各种矛盾导致两人不和。对于列强侵华两人的态度就是截然不同,其实他们都是想要达成挽救清政府的目的,但李鸿章采取“师夷长技以制夷”...
左宗棠和李鸿章到底是性格不合,还是纯属政见不和?
左宗棠心高气傲,肯定不希望李鸿章插手浙江军事。这不,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正是因为李鸿章兵进浙江,埋下了左李长期相争不和的种子。李鸿章前攻嘉兴,城内太平军欲降,李鸿章顾及二人关系,主动咨商左宗棠,然而左公却不予理睬,原因有二,一是他根本不相信李鸿章能收降成功,二是摆明了就是拒绝...
李鸿章和左宗棠之争是怎么引起的?两人有哪些分歧?
他们两个人都是曾国藩的爱将,相比之下他们的性格差别很大。左宗棠性格比较暴躁,而李鸿章性格比较保守。所以在做事风格上,左中堂比较激进。而李鸿章做事风格效率上比较低。所以,才造成了历史上的两人战争,在相关决议上也是分歧不断。一、关系不和在张宗禹部队全军覆没事件中左宗堂和李鸿章相互埋怨推卸。左...
李鸿章大骂左宗棠“阿瞒本色,于此毕露”,李左二人有什么矛盾?
李鸿章和左宗棠素来不和,李鸿章曾经写信给曾国藩说:”左公阿瞒本色,于此毕露。”他们都是曾国藩的弟子,却明争暗斗了几十年,闹得人尽皆知。那么他们的恩怨究竟由什么引起呢?一,互相看不顺眼。民间传闻,左宗棠有一次去找李鸿章,李鸿章出来迟了。左宗棠联想起李鸿章宠爱小老婆的传闻,不由讥讽道'与...
李鸿章与左宗棠,同样是晚清重臣,为何两人却一辈子水火不容?_百度知 ...
因为中间有慈禧在挑拨,所以他们两个人肯定是水火不容的。还有一方面就是两个人商业之战,促成了敌人关系。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汉人,这个在平常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这两个人同时出现在了清朝,这个就是问题了。当时的清朝是满人打下的江山,他们将满人为尊者,而汉人地位是要比满人低下的,满人为官...
李鸿章与左宗棠是怎么交恶的,究竟是怎么回事?
左宗棠和李鸿章可以说是清朝政府中一对欢喜冤家了,他们也是斗了大半辈子,长达几十年之久。但是普通人没有想过的是,其实李鸿章和左宗棠两人的生平是十分相似的,他们两人都是读书出身,年纪轻轻就已经考中了举人。而在军事方面他们两人更是书生成为将领的代表。李鸿章,他是淮军的统帅,而左宗棠他则是楚...
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的矛盾对清朝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大神们帮帮忙_百度...
在中法战争以签订有利于法国的条约结局之后,左宗棠对当时主和的李鸿章作出以下批评:“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都是晚清的重臣,政见不一,一个主张坚决抵抗,一个主张能和则和,使得清政府对外意见不一,很难形成一个强有力的...
矜而不伐,和而不同,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关系真的很糟糕吗?
但是这个人在朝廷上共同工作的30年之中,一直都是敌人的关系,两个人的性格很有差异,政治方面也有偏见,使得这两个人的关系非常不好。后来从曾国藩和左宗棠来往的事情方面可以看得出来,左宗棠性格很高傲,也是这个性格使得左宗棠和李鸿章的关系更加的不可调和。李鸿章在为人处事方面比左宗棠要圆滑许多。在...
李鸿章与左宗棠的不和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
其实,左宗棠和李鸿章之所以不和还是主要因为公心,但是久而久之的,因为两个人的见解各自不同,也导致了一些私心,所以说,这两方面哪个方面都有。当时的李鸿章是进士出身,他根本就看不上左宗棠。还不断的嘲笑和嘲讽他不能够拜相入阁。但是,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他们也顶多是互相觉得彼此不顺眼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