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有哪些特色?

例如:音乐,食物啦~~~

 黎锦:“华南文化史的标本”令人惊叹的美丽 

  

 

  黎锦经历了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它是黎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在黎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海南岛黎族地区考察的史图博,也曾用非常专业的眼光记叙黎锦。他对黎族的织锦情有独钟!所到之处,“狂”买黎族妇女的服装;对于服装艺术的描绘,笔触特别细腻动人。他称赞:“妇女服装在海南岛土著居民中,最有艺术性和最美丽的纺织与刺绣,技术特别发达。”他从研究人类学的角度,重视黎族妇女服饰中的创造艺术,因为黎锦是黎族写在服饰上的无言的历史。连同黎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就这样一点一滴地记下上世纪30年代黎族的人文生态。

  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黎锦的传承是母女之间口耳相传,在传授技术的同时也传授了优秀的人伦美德。黎锦是黎族历史从远古到现代所形成的独特风格的艺术表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民俗内涵和民族特有的哲理。黎锦运用海南的生态材料进行艺术创造,完全使用手工制作所织的黎锦,“粲然若写”。

  黎锦源于黎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表现形式十分丰富。这是黎族妇女以她们卓越的智慧所创造的独具黎族文化特色和民族审美魅力的服饰文化,并在历史上不断地积累和创新,逐渐形成了传统的纺、染、织、绣技艺,成就了光彩灿烂的黎族织锦。(文:周伟民、唐玲玲)

山栏酒——黎家人的“茅台酒”

   
山栏稻是一种山地旱稻,是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筛选出来的适宜干旱地带种植的稻种。有关资料记载,山栏米“其粒绝白”,“一家煮山栏饭全村香”,营养丰富,是黎族迎接贵客的珍品。用山栏米酿的酒称为山栏酒,由于具有独特醇厚的芳香,有“黎家美酒”的美誉。山栏稻虽好,但种植却不易,需经过砍伐树木、焚烧、下种、看护、除草、收割等一系列的生产过程,属于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利用焚烧的方法,将地面的草木烧为灰烬作为作物生长必需的肥料,同时也使地表接近10厘米的土壤变得疏松,有利于耕作,而且也能烧死地表的害虫。所以,种植山栏稻不但是黎族的特色,更体现了黎族人在与大自然的共存中表现的智慧。然而这种耕作方式是以破坏大片的森林,改变土壤结构为代价的。在地广人稀的时候森林可以通过演替慢慢恢复,到了近现代人口增多给森林和土地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了。现在政府更是明令禁止砍伐森林,山栏稻种植的面积也不如以前广泛。清香扑鼻的山栏米饭、香醇的山栏米酒也就日显珍贵。

黎族纹身:纹在脸上的文化

   

  纹身的工具比较简单,多是就地取材。主要有藤刺、拍针棒和染料。藤刺多用白藤刺。白藤在黎族地区生长较多,白藤密生利刺,有单生和互生两种,单生的要求刺要锋利,刺必须整齐地排列在藤枝同侧的轴心线上;互生(即对生)的两行刺要排列整齐,刺要等长,间距相等,一般取一至两组。手握部分长短随意。剥去外皮,仅留木骨。要保持藤刺清洁,以免施文后感染生病。在没有白藤的地方,可用其他植物坚硬而锋利的荆刺为工具。拍针棒是文身用来拍打藤刺的工具,或竹或木,也有用筷子的。染料是在文身时用来绘染花纹图案用的。多用当地所生树木的炭木合植物油、水,或植物叶、茎、果的汁液。不同地方所用的树木也不同。如苦子大炭合油、麻枫树籽灰合水、色坎木灰合棕油、象斑树果灰合油、松明子灰合象斑树合油等。这些树木均是当地黎族的叫法。
  纹身的工作都由上了年纪的有经验的妇女担任。多是被文者的亲戚,祖母、母亲、姐姐、姑母、姨母等担任。在文身的过程中,首先要选定吉日,由主文师举行仪式,杀鸡摆酒设祭品,向祖先鬼报告受文者的名字,求保佑平安。主文婆用树叶在施文场上扫一番,说是赶走“凶魂”,并把树叶挂在门上,以表示忌讳,不许外人内进。参与施文程序的人员,除了主文婆和受文者母亲外,还得邀请二三个已完成文身的妇女参加。施文成功之后,要煮龙眼树叶水洗身,受文者的父母要杀鸡或猪,摆席请酒,庆贺主祚赐予受文者美丽的容貌。主文婆的报酬甚丰,有的是两块光洋,大米一箩,有的交一头牛作为酬谢。如施文失败,归咎于鬼魂捣乱,受文者家要敲锣打鼓,杀牲祭祖先鬼,祈求祖先赐于文身者美丽的容貌。

  
纹身对于黎族来说,是一项神圣的人生生活内容,所以,文身的仪式与过程自然也深受黎族人的重视。可以说,文身过去是每一个黎族妇女生命礼俗中的成年礼,因此,文身的礼俗、仪式与禁忌也十分复杂。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31

黎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相传。主要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比较著名的有《人龚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鹿回头》等。既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生活经验,传播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寄托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传统的黎族乐器,无一不与生活息息相关。资料介绍,最早出现的乐器是独木鼓,据黎族古民歌传述,远古时候因雷公击倒大树,烧树木成洞,黎族祖先就击木洞呼众围猎,后来人们用牛皮或鹿皮蒙住大洞口,敲起来咚咚作响,以作招众、祭祀和乐器使用。

叮咚木也是较早出现的打击乐器。古时,黎族人民砍山种山兰,山猪经常在夜间出来糟蹋山兰稻,为了保护山兰稻,看山兰的人,就在山寮吊起两根木杆,打击后就响起叮咚声,以驱赶山猪,后来发展成为跳舞娱乐用的打击乐器。

黎族乐器主要有八大件:
历史史书对黎族传统乐器有着零星的记载,宋初的《太平环宇记》云:“琼州聚合推鼓歌乐。”据老艺人相传,黎族传统乐器以清康乾年间最为盛行。
黎族俗语:歌声不停,笛音不止。这个俗语反映了黎族的民间乐器与民歌一样历史悠久。
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符策超介绍,黎族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海昌一直以来对黎族乐器有深入的研究,他说:“黎族传统乐器取材于大自然中的各种竹木、畜兽皮原料,经过手工加工而成乐器,散发着原始社会的生活气息。黎族乐器是人们崇尚自然的生动体现,是原生态音乐的遗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08
黎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相传。主要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比较著名的有《人龚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鹿回头》等。既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生活经验,传播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寄托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黎族乐器
黎族乐器来源于生活
传统的黎族乐器,无一不与生活息息相关。资料介绍,最早出现的乐器是独木鼓,据黎族古民歌传述,远古时候因雷公击倒大树,烧树木成洞,黎族祖先就击木洞呼众围猎,后来人们用牛皮或鹿皮蒙住大洞口,敲起来咚咚作响,以作招众、祭祀和乐器使用。
叮咚木也是较早出现的打击乐器。古时,黎族人民砍山种山兰,山猪经常在夜间出来糟蹋山兰稻,为了保护山兰稻,看山兰的人,就在山寮吊起两根木杆,打击后就响起叮咚声,以驱赶山猪,后来发展成为跳舞娱乐用的打击乐器。
黎族乐器主要有八大件
历史史书对黎族传统乐器有着零星的记载,宋初的《太平环宇记》云:“琼州聚合推鼓歌乐。”据老艺人相传,黎族传统乐器以清康乾年间最为盛行。
黎族俗语:歌声不停,笛音不止。这个俗语反映了黎族的民间乐器与民歌一样历史悠久。
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符策超介绍,黎族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海昌一直以来对黎族乐器有深入的研究,他说:“黎族传统乐器取材于大自然中的各种竹木、畜兽皮原料,经过手工加工而成乐器,散发着原始社会的生活气息。黎族乐器是人们崇尚自然的生动体现,是原生态音乐的遗存。”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KUxk5Nea9Ln5hAPZUXe8343LxxfGZ5w36xreKJUvD_tV20lPeiDFkS3cLkVUmnm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8-04
  1、鼻箫是黎族极具特色的气鸣乐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清代张庆长《黎岐纪闻》中记载:“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集旷野间,男弹嘴琴,女弄鼻箫,交唱黎歌,为情投意合者,男女各渐凑一处,即订偶配,其不合者,不敢强也”。可见鼻箫是黎族青年表达爱情时常用的乐器。
  2、黎族服饰风格独特,无季节之分。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妇女的装饰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黎族女性习惯头带花巾,下身穿筒裙,再加上头发扎成球形,黎族妇女以前有纹身的传统习惯,现已不多见。再加上插上个银簪或者骨簪。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会穿上他们独特的服饰为大家展示他们独特的魅力的。
第4个回答  2015-06-22
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使用黎语,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 黎语支。居住的地区不同,其方言也各异。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所以很多人通晓汉语。1957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以前黎族人信仰原始宗教,近代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是中国一个古老民族,从古代越族发展而来,与壮、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特别和古代百越的一支骆越的关系更为密切。在秦汉以前骆越的一支就从祖国大陆两广地区陆续迁移到海南岛。黎族有许多自称,如“孝”“岐”“美孚”“本地”等,“黎”作为一个族称始于唐末,到11世纪的宋代以后才正式见于史籍,直至今天。

黎族妇女精于纺织,宋末元初时纺织家黄道婆就曾在海南岛向黎族妇女学习纺织技术,创造出一套先进的纺织工具和技术,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作出了贡献。黎族人民居住的海南岛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湿、风景秀丽、四季常青、物产丰富,不但农业发达而且热带经济作物如橡胶、甘蔗、水果、油料等都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包鬃是黎族男子传统发式。流行于海南省保亭、琼中两个黎族苗族自治县 黎族地区,以及东方、陵水两个黎族自治县和通什市等地。旧时,男子发束结于额前,状如犀牛角,贯以簪或小木梳1把,用宽约半寸的薄银片或铜片掩之,外缠以黑巾。男上衣无领对胸开襟,下身有穿前后幅布的吊前襟。

黎族的女子一般多披绣花头巾,上衣无扣对胸开襟,显得自由舒展,下身穿的筒裙是由各种丝线制成的。黎族女子的衣裙图案很多,一般都是带有图腾的性质,是同一血缘集团的标志 ,也是民族内部支系团结的象征。 “双面绣” 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女子出嫁前文身和织绣衣绣中都编织有祖先沿袭下来的古老图案。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和筒裙,常常嵌入金银箔、云母片、明片、羽毛等,也有的缀以贝壳、串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一方面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同时这些装饰是财富的象征。

黎族文化(浓郁的民俗传统)
1. 语言:黎族拥有自成体系的黎语,它属于汉藏语系的壮侗语族。黎语方言众多,每一种方言都承载着黎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2. 服饰:黎族服饰极富特色。男性通常穿着宽松的长衫和长裤,头戴斗笠;女性则以彩色长裙和上衣为主,头戴花环。这些服饰不仅色彩斑斓,而且反映出黎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审美...

黎族人民有怎样的民族特色?
3. 黎族文化中的三月三节、竹木舞和咬手定情等活动体现了其民族特色。4. 黎族人民创作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口头文学,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5. 黎族歌谣通常由独唱或对唱演绎,伴有特有的民族乐器伴奏,与音乐和舞蹈紧密结合。6. 这些歌谣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还承载了浓厚的古风...

黎族文化指哪些?
1. 语言文字:黎语是黎族的语言,目前没有文字记录,而是传统地采用木刻的图案用来传播信息。2. 服饰:黎族男女的服饰风格各异,男性通常穿着贴身的粗麻衣、打褶的长裤和草鞋,而女性则偏好穿着蓝色的长衫和长裙,头上戴着银饰。3. 音乐舞蹈:黎族的音乐舞蹈多用以表现自然、生活和情感等主题。"江洲大...

黎族简介
黎族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他们是中国海南岛的原住民,拥有自己的语言、服饰、习俗和手工艺品等独特的文化遗产。黎族人民以其勤劳、智慧和热情好客而著称,他们善于利用海岛的自然资源,发展出了独特的农耕、渔业和手工艺等生产方式。黎族的传统文化也极具特色。他们的传统音乐、舞蹈和戏曲等艺术形式...

黎族的风俗文化
黎族人民以米饭、蔬菜、水果和海鲜为主食。他们擅长制作黎族特色菜肴,如酸汤鱼、烤猪肉和竹筒饭。此外,黎族人还有一种特殊的饮食习惯,即食用活海鲜,如活螃蟹和活鱼。6、宗教信仰 黎族人民信仰多元,主要有原始宗教、道教和佛教。他们崇拜自然和祖先,认为大自然中的山川、河流和树木都有灵性。在一些重要...

黎族文化指哪些?
黎族文化是指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黎族所拥有的特有文化,主要包括:1.语言文字:黎语是黎族的语言,没有文字记录,而是传统地采用木刻的图案用来传播信息。2.服饰:黎族男女的服饰各不相同,男性着贴身粗麻衣、打褶长裤和草鞋,女性则穿着蓝色的长衫和长裙,头上戴着银饰。3.音乐舞蹈:黎族音乐舞蹈多表现自然...

黎族的风俗特色是什么(黎族人生礼仪民俗有哪些)
01 服饰传统装束 黎族男子的传统服饰特点明显,通常将头发结于额前或脑后,穿着无领的上衣,前胸敞开,直至肩部,直至腰部。有趣的是,部分黎族男女的服饰相似,甚至难以区分。此外,一些黎族成员,尤其是老年女性,仍保持着传统的纹身习俗。02 婚姻制度 在黎族社会中,婚姻遵循一夫一妻制。然而,在新...

黎族的风俗习惯
一、居住与服饰 黎族传统居住于海南岛,其建筑风格独特,多采用“干栏式”房屋。服饰方面,男子传统穿着对襟衫或偏襟衫,围巾与头巾为必备配饰。女子则穿着绣花上衣,佩戴银饰,展现出别样的美感和民族特色。随着时代发展,尽管部分习俗有所简化,但仍是黎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二、饮食文化 黎族的...

黎族文化(浓郁的民俗传统)
一、黎族的语言 黎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壮侗语族。黎族语言非常复杂,有不同的方言和口音。黎族人民通过语言传递着他们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二、黎族的服饰 黎族人民的服饰非常独特,男性常常穿着宽松的长衫和长裤,头戴斗笠。而女性则以长裙和上衣为主,头戴花环。黎族人民的服饰色彩...

黎族有什么生活习性???
1、纹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习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种罕见的原创性文化现象。纹身,在黎语种叫“打登”或是“模欧”。海南汉语叫“秀面”和“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2、黎寨妇女精于纺织和刺绣,凭着灵巧的双手,用简单的工具便可织出精美图案的头巾、上衣、石榴裙等黎锦民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