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认为,项羽为人骄傲自大,在夺取了政权之后不懂得效法古人而唯我独尊,固执的认为一切事务都可以通过武力来解决,然而在失败之后借口说“是上天要亡我,并不是我的过错”。他认为项羽这样的想法非常荒谬。那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项羽是如何从破釜沉舟沦落到四面楚歌的?他是怎么失败的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长城,阿房宫以及骊山陵等等,这些工事极大的消耗了人力物力,加上秦动辄对老百姓实行的严苛律法,导致了秦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胡亥即位后,任用赵高这样的奸臣,诛杀蒙毅等大臣及秦宗室的公子公主。咸阳因而粮草不足,赋税增加到超过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二。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这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项羽领导的楚国旧部8000余人与秦军主力在巨鹿展开激战,最后全歼秦军主力,大获全胜。
而此时刘邦任泗水亭长,被逼无奈之下也起兵抗秦,在项羽忙于打仗的时候,他领兵西进关中,直达灞上(今陕西西安)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的残酷而又令人无奈,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的暴政,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与阶级的不可融合性。农民阶级不可能在推翻秦朝后又建立起真正代表农民和其他底层劳动人民利益的政权项羽自称西楚霸王,而刘邦也被立为汉王。此时,他们已经不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而是新的封建统治者。此时楚汉之争已经不是农民起义的战争。而是项羽和刘邦对于国家统治权的战争。
项羽本为贵族后裔,而在他面前,刘邦的身份则显得低贱了很多,但是两人的性格却大相径庭,甚至说是决定了他们是否成功的关键就是他们的性格,刘邦为人圆滑,贪财好色,但是遇事冷静,坚韧,会克制自己,并且会笼络人心,善用人才。而项羽就显得骄傲自大,固执且崇尚武力解决问题,且他不会笼络人心,不会善用人才。
我们都知道,国家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纵观中国历史,不论是春秋战国还是三国时期从不缺少谋士,一代君王要想治理好国家最核心的就是要拥有一批人才!
而在楚汉之争中,也有从布衣到权倾天下的名相,比如刘邦手下的韩信是贫穷的待业青年,在刘邦当亭长时,韩信正处于衣食无着的窘境中,倘若没有韩信,楚汉之争或许还要继续,而在此时,刘邦善于用人的长处就尽显出来了。而萧何夜下追韩信的故事就是出自楚汉之争的时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萧何认识了韩信,在一番交谈中,萧何发现韩信有胆有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此时已是丞相的萧何便向刘邦举荐韩信,但是并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而韩信在受到刘邦冷落的时候毅然决然的要离开汉营,在一天晚上,韩信骑马离开,而萧何得知后便急忙去追,在人心惶惶的汉营,刘邦以为萧何夜也逃跑了气的大骂。萧何追上韩信之后,耐心地劝告他,就这样,韩信被授予大将军的职位。后来,韩信果然没有令刘邦失望。
韩信和陈平的缺失,让项羽在楚汉之争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韩信年轻时贫无行,讨人厌。而陈平嫌贫爱富,还有受贿的毛病,都有性格上的缺陷,而项羽贵族出身,性情孤傲,很难和他们有感情上的深度互动,情感互不兼容,也就缺乏合作的基础。而从韩信和项羽打仗风格来看,两人也是风格迥异,项羽喜欢速战速决,而韩信则喜欢排兵布阵。而就在项羽身边人才流失的时候,刘邦身边人才云集,众多谋士为刘邦出谋划策,怎能不敌项羽?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项羽之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兵败垓下,其实他完全可以回到江东,然而此时他的爱面子,却完完全全地让他万劫不复。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说他为人杰,但是我认为,他只是没有刘邦那样的隐忍,他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却没有活下来的勇气。
纵使他力拔山兮气盖世,但是他还是放不下面子,放不下先他而去的虞姬,至此,英雄陨落。刘邦胜出成功地建立了大汉王朝。虽然项羽失败了,但是他与虞姬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霸王别姬依然在被吟唱,英雄永不落幕。
参考资料:无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二百秦关终属楚。什么意思啊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意思是:有志气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的,就象项羽破釜沉舟那样,秦朝的雄关最终是属于楚国的。出自吴恭亨(清)《对联话》记载,此联为抗清名将金声(字正希)所作。原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原对联如下: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1、释义:一个有志气的人,做事情是一定会成功的!2、注释尝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3、作者简介...
百二秦关终属楚下一句是?
“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蒲松龄写的劝勉联的下联,上联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译文:有志向的人,做事一定能够成功,就像项羽那样破釜沉舟,最终取得胜利;有耐心的人苍天不会亏待他,就像勾践那样卧薪尝胆,最终吞并了吴国。这句对联借用...
蒲松龄有一首诗:“有志者,事竟成。”
全诗内容如下: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实这并不是一首诗,而是一副对联,是蒲松龄为了勉励自己所作。【译文】有志气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的,就像项羽破釜沉舟那样,秦朝的雄关最终是属于楚国的。上天是不会辜负有志气的人,就像...
“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那个对联完整的是什么?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全联的意思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失败后卧薪尝胆地刻苦自励,发奋图强。而且有能破釜沉舟的勇气。此联对仗工整,命意含蓄,富有哲理。其最大特点在于用典灵活有新意,上下联呼应自然...
百二秦关终属楚的上一句是什么?
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做事情肯定会成功,项羽不留退路,终于打败了秦军,秦朝的关隘最终成为大楚的地盘。此句据吴恭亨(清)《对联话》记载,为抗清名将金声(字正希)所作联之上联,全联如下: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译文:有志向的人...
有句谚语,有志者,事竟成,是一个对联,后面的是什么!
对联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白话文翻译: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的百二秦关都归于楚;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上联是破釜沉舟,说的是项羽率军伐秦...
三千越甲可吞吴 是哪首诗里的
出处:出自清代蒲松龄的《百二秦关终属楚》。全诗原文: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白话译文:有志气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的,就象项羽破釜沉舟那样,秦朝的雄关最终是属于楚国的。上天是不会辜负有志气的人,就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那样,...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是什么意思
原文: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译文: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的百二秦关都归于楚;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其中的两个典故:1、破釜沉舟:出自《史记...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出自清代蒲松龄,用于激励人要有自信,相信自己能成功。解释: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使百二秦关归楚所有;苦励心志的人,上天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用三千兵马,就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