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相关资料

大家快帮帮忙啊,谢谢拉5分钟快搞定!!!!!!

5秒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以毛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土,奠下纪念碑的基石。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到1952年,全国优秀的建筑师和专家们共设计了一百多种图案,经有关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征求各界人民的意见,归纳、修正成最后的图样。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由北京市长彭真任主任委员,郑振铎、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工程处,分设计、施工、采石、美术工作等7个组,进行工作。此外,专设一个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下,研究浮雕画片所需的史料题材。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

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纪念碑分碑身、须弥座和台座三部分,共高37.94米。台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均有台阶。

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渡江战役为主题。在渡江战役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装饰性浮雕,主题分别为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

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共有约170个人物形象,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惊天动地的革命史实。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组成的八个花环。

两层须弥座承托着高大的碑身。碑身是一块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达60多吨的大石。碑身正面(北面)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身两侧装饰着用五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浮雕花环,象征人民英雄的伟大精神万古长存。整座纪念碑用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肃穆庄严,雄伟壮观。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

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随即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规划设计的通知。到1951年,就收到140多件各种形式的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截止最后定案时共收到240多件)。海外华侨也积极献计献策,侨领陈嘉赓组织华侨绘制了图纸,并制作了水泥柱头模型,花费15万多元(旧币)运费寄给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工程处。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主任由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国际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同志担任,秘书长为薛子正。

为了体现周恩来总理关于建筑纪念碑目的在于“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指示,1953年3月首都兴建委员会从240多种设计方案中精选出8种,向专业设计人员广泛征求意见。这8种设计方案包括:矮而分散的典型设计,高而分散的典型设计,做成三座门的设计,矩形主柱式碑形——高的典型设计,有了望台的设计,红墙上立碑的设计,碑顶立群像的设计和最后被采用的碑形设计。

在众多的设计方案构思中,设计意见有较大的差别。当时分歧较大的意见有:1、碑的下座要不要建成陈列室。2、下层台阶要不要作成检阅台。3、碑身要不要做成空的,顶部开窗,可供了望北京市容。4、意见中分歧最大的是碑顶的造型,到底是建成宝顶歇山式,还是塑造英雄的群雕。因为这些意见不统一,使得工程难以启动。最后经主持这项工作的中央领导与有关方面初步协商,决定:1、台基部分先按陈列室设计,留有改变的余地。2、因为已有天安门作为大检阅台,下层平台决定不作检阅台设计。3、为维修方便,碑身做成空筒,但筒顶不开了望窗以维护纪念碑的庄严肃穆。空筒碑身也使得碑体重量大大减轻,连地下的混凝土在内,总重量只有一万吨左右。(由于设计合理,当时虽然没有考虑抗震因素,但纪念碑却经受了大地震的考验。)4、最难确定的碑顶暂缓设计,选意见最为集中的设计方案中的三个制成1∶5的模型,竖立在天安门广场上,广泛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

就在底层按陈列室设计全部钢筋混凝土即将完成时,台基做成实体的意见又占了上风,他们提出的理由很有说服力:做成实体碑身显得庄重稳妥,如下设陈列室,碑身则有架空不稳之感,这对于一座烈士纪念碑是不合适的。

关于纪念碑建在何处,也经过广泛的讨论。开始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前门楼上,有人主张就中华门的原址建立,也有人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上。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将纪念碑设立在全国人民政治活动中心——天安门广场。

纪念碑的位置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它庄严宏伟的雄姿,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广场中与天安门、正阳门形成一个和谐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筑群。纪念碑总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浮雕。浮雕高2米,总长4..68米,雕刻着170多个人物,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关心的事情,是在他们直接指示下完成的。史料中有一份珍贵的毛泽东手书批示。事情缘于朱启钤、章士钊、叶恭绰三位民主人士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后,向毛主席建议,对纪念碑的设计提出新的意见,如:浮雕史料应特别慎选,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图画不可漏略;浮雕用材可考虑铜铸;整个图形宜再行斟酌;各部分纹样宜另行选择,明清两朝纹样纤弱无力,不宜多用等。毛泽东主席看到建议后,批示:“彭真同志,此件请付委员会讨论并邀建议三人参加。”

在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中还有另一份毛泽东主席亲笔修改的纪念碑奠基石碑文草稿。原碑文是彭真同志拟写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毛泽东将它改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在纪念碑建造过程中,毛泽东主席于1955年6月9日为碑心石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周恩来总理书写了毛泽东主席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起草的碑文。

1952年8月1日,修建纪念碑工程正式开工。

纪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块大石料,称得上是中国建筑史上少有的完整的花岗石,重达百吨,采自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采运工作历时七个半月,于1953年4月1日动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7116名工人直接参加了这项工作,开采用打槽办法,运输用滚木及推土机牵引滚移。

1953年7月开采出大石料荒料尺寸: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重300吨。经过第一次加工,将石料上面做平,重量减为280吨。10日大石料由开采地运至山场(半山腰平坦处)行走60米。次日下午石料放下山。经转向、翻身、第二次加工后,石料长14.7米,宽2.92米,中间厚1.0米,两边厚0.8米,重量为102吨。

8月19日,大石料由山场起运,经过4个村庄、一个山岭、十余处桥梁及交通最繁华的市内街道,行程15公里,9月27日安全到达车站(空军油库)。9月28日,在青岛车站,采用铁道滑动方式,将大石料装上东北电业管理局丰满发电厂90吨车皮。根据铁道部规定,该车载重为100吨,因此又对大石料进行了第三次加工,将石料中间厚度改为87厘米,两端厚度改为79厘米,重量为94吨,连同束车设备与垫木共重100吨。以直线20公里/小时,弯道及进站10公里/小时的行车速度开向北京,10月13日抵达北京前门西站,一路平安。三个夜晚之后,碑心石奇迹般地出现在天安门广场工地。

纪念碑浮雕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的汉白玉矿。纪念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筒体,将碑座和碑身各部分石块牢固地拉结浇注在一起。碑心石正、背面的题字都有阴文镌刻在石面上,然后采用中国传统的镏金方法,做成钢胎金字镶嵌进去。碑题、碑文共用黄金130余两。整个纪念碑用1.7万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砌成。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17
人民英雄纪念碑
简介: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以毛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土,奠下纪念碑的基石。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到1952年,全国优秀的建筑师和专家们共设计了一百多种图案,经有关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征求各界人民的意见,归纳、修正成最后的图样。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由北京市长彭真任主任委员,郑振铎、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工程处,分设计、施工、采石、美术工作等7个组,进行工作。此外,专设一个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下,研究浮雕画片所需的史料题材。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

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纪念碑分碑身、须弥座和台座三部分,共高37.94米。台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均有台阶。

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渡江战役为主题。在渡江战役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装饰性浮雕,主题分别为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

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共有约170个人物形象,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惊天动地的革命史实。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组成的八个花环。

两层须弥座承托着高大的碑身。碑身是一块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达60多吨的大石。碑身正面(北面)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身两侧装饰着用五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浮雕花环,象征人民英雄的伟大精神万古长存。整座纪念碑用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肃穆庄严,雄伟壮观。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

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随即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规划设计的通知。到1951年,就收到140多件各种形式的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截止最后定案时共收到240多件)。海外华侨也积极献计献策,侨领陈嘉赓组织华侨绘制了图纸,并制作了水泥柱头模型,花费15万多元(旧币)运费寄给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工程处。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主任由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国际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同志担任,秘书长为薛子正。

为了体现周恩来总理关于建筑纪念碑目的在于“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指示,1953年3月首都兴建委员会从240多种设计方案中精选出8种,向专业设计人员广泛征求意见。这8种设计方案包括:矮而分散的典型设计,高而分散的典型设计,做成三座门的设计,矩形主柱式碑形——高的典型设计,有了望台的设计,红墙上立碑的设计,碑顶立群像的设计和最后被采用的碑形设计。

在众多的设计方案构思中,设计意见有较大的差别。当时分歧较大的意见有:1、碑的下座要不要建成陈列室。2、下层台阶要不要作成检阅台。3、碑身要不要做成空的,顶部开窗,可供了望北京市容。4、意见中分歧最大的是碑顶的造型,到底是建成宝顶歇山式,还是塑造英雄的群雕。因为这些意见不统一,使得工程难以启动。最后经主持这项工作的中央领导与有关方面初步协商,决定:1、台基部分先按陈列室设计,留有改变的余地。2、因为已有天安门作为大检阅台,下层平台决定不作检阅台设计。3、为维修方便,碑身做成空筒,但筒顶不开了望窗以维护纪念碑的庄严肃穆。空筒碑身也使得碑体重量大大减轻,连地下的混凝土在内,总重量只有一万吨左右。(由于设计合理,当时虽然没有考虑抗震因素,但纪念碑却经受了大地震的考验。)4、最难确定的碑顶暂缓设计,选意见最为集中的设计方案中的三个制成1∶5的模型,竖立在天安门广场上,广泛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

就在底层按陈列室设计全部钢筋混凝土即将完成时,台基做成实体的意见又占了上风,他们提出的理由很有说服力:做成实体碑身显得庄重稳妥,如下设陈列室,碑身则有架空不稳之感,这对于一座烈士纪念碑是不合适的。

关于纪念碑建在何处,也经过广泛的讨论。开始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前门楼上,有人主张就中华门的原址建立,也有人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上。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将纪念碑设立在全国人民政治活动中心——天安门广场。

纪念碑的位置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它庄严宏伟的雄姿,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广场中与天安门、正阳门形成一个和谐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筑群。纪念碑总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浮雕。浮雕高2米,总长4..68米,雕刻着170多个人物,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关心的事情,是在他们直接指示下完成的。史料中有一份珍贵的毛泽东手书批示。事情缘于朱启钤、章士钊、叶恭绰三位民主人士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后,向毛主席建议,对纪念碑的设计提出新的意见,如:浮雕史料应特别慎选,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图画不可漏略;浮雕用材可考虑铜铸;整个图形宜再行斟酌;各部分纹样宜另行选择,明清两朝纹样纤弱无力,不宜多用等。毛泽东主席看到建议后,批示:“彭真同志,此件请付委员会讨论并邀建议三人参加。”

在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中还有另一份毛泽东主席亲笔修改的纪念碑奠基石碑文草稿。原碑文是彭真同志拟写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毛泽东将它改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在纪念碑建造过程中,毛泽东主席于1955年6月9日为碑心石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周恩来总理书写了毛泽东主席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起草的碑文。

1952年8月1日,修建纪念碑工程正式开工。

纪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块大石料,称得上是中国建筑史上少有的完整的花岗石,重达百吨,采自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采运工作历时七个半月,于1953年4月1日动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7116名工人直接参加了这项工作,开采用打槽办法,运输用滚木及推土机牵引滚移。

1953年7月开采出大石料荒料尺寸: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重300吨。经过第一次加工,将石料上面做平,重量减为280吨。10日大石料由开采地运至山场(半山腰平坦处)行走60米。次日下午石料放下山。经转向、翻身、第二次加工后,石料长14.7米,宽2.92米,中间厚1.0米,两边厚0.8米,重量为102吨。

8月19日,大石料由山场起运,经过4个村庄、一个山岭、十余处桥梁及交通最繁华的市内街道,行程15公里,9月27日安全到达车站(空军油库)。9月28日,在青岛车站,采用铁道滑动方式,将大石料装上东北电业管理局丰满发电厂90吨车皮。根据铁道部规定,该车载重为100吨,因此又对大石料进行了第三次加工,将石料中间厚度改为87厘米,两端厚度改为79厘米,重量为94吨,连同束车设备与垫木共重100吨。以直线20公里/小时,弯道及进站10公里/小时的行车速度开向北京,10月13日抵达北京前门西站,一路平安。三个夜晚之后,碑心石奇迹般地出现在天安门广场工地。

纪念碑浮雕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的汉白玉矿。纪念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筒体,将碑座和碑身各部分石块牢固地拉结浇注在一起。碑心石正、背面的题字都有阴文镌刻在石面上,然后采用中国传统的镏金方法,做成钢胎金字镶嵌进去。碑题、碑文共用黄金130余两。整个纪念碑用1.7万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砌成。
第2个回答  2006-10-18
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
这座雄伟挺拔的纪念碑是为纪念1840年至1949年间为中国革命牺牲的人民英雄,于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建立的。
毛泽东和全体政协委员参加奠基典礼。
纪念碑于1952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1958年4月22日竣工,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碑高37.94米,高出天安门4.2米,是我国最大的纪念碑。碑基面积约3000平方米,四周围绕着两层汉白玉栏杆;整座纪念碑用1.7多万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碑心是一块长14.7米,宽2.9米,重达103吨的大花岗石。石碑的正面镌刻着毛泽东题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由周恩来题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1840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整个纪念碑雄伟壮观,庄严肃穆,寄托了全国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
时值建国54周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45周年之际,我们特将北京市档案馆珍藏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前后的部分相关资料展示于此。其中有各种形式的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朱启钤、章士钊、叶恭绰三位民主人士对纪念碑的设计的意见;青岛浮山花岗岩碑心石、北京房山汉白玉浮雕石料的采送过程等。这些历史资料宛如一张张经过了岁月漂洗的底片,不全面,不详尽,却真实准确地记录了纪念碑设计建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第3个回答  2013-03-19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1961年,人民英雄纪念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毛主席纪念堂以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5847.htm?fromId=1507365

4.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思是什么 5.人民英雄纪念碑资料(开始建造的的时间...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毛主席纪念堂以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看看我留的网站,或许对你有帮助。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5847.html?wtp=tt

人民纪念碑人民纪念碑的碑文内容
人民英雄纪念碑背面碑心由7块石材构成,内容为毛主席起草、周总理书写的碑文,共150字,原文如下: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相关资料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关心的事情,是在他们直接指示下完成的。史料中有一份珍贵的毛泽东手书批示。事情缘于朱启钤、章士钊、叶恭绰三位民主人士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后,向毛主席建议,对纪念碑的设计提出新的意见,如:浮雕史料应特别慎选,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图画不可漏略;浮雕用材可考虑铜铸...

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哪里
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建碑,毛泽东为纪念碑奠基。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于1952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1958年4月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碑通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底层座为海棠形,东西...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是谁题写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是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的。1949年9月30日傍晚,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现场 主持奠基典礼的周恩来首先致辞:为号召人民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特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建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随后,现场所有代表向人民英雄脱帽默哀。接着,毛泽东宣读了他亲自为人民英雄纪念...

人民英雄纪念碑修建时间,目的,意义
修建时间: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修建时间是1952年。1952年8月1日开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1958年5月1日揭幕。目的: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意义:矗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人民自由...

人民英雄纪念碑简介
建设过程中,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构建不仅依赖于能工巧匠的技艺,其碑石的选择和采集更是规模宏大。纪念碑采用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精心砌筑,其中来自青岛浮山的纪念碑碑心石尤为关键,它是中国建筑史上罕见的完整花岗石,长14.4米、宽2.72米、厚3米,重量超过320吨。这一艰巨的采运任务由7116名工人共同...

人民英雄纪念碑()立在天安门广场上
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它庄严宏伟的雄姿,具有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广场中与天安门、正阳门形成一个和谐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筑群。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分台座、须弥座...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全部碑文
内容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由谁撰写?又由谁手写?
毛泽东起草,周恩来写的。内容: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