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武则天本来就是想要,在自己死后,把皇位还给李家的。困扰她的是,要以怎样的方式,才能在自己死后,才把皇位还给李家。把皇位还给李家不难,但是加上“在自己死后”这个前提,而不是自己还活着的时候,问题就变得复杂多了。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群臣奏请武则天召庐陵王李显回京。此时大臣们集体亮出观点群起请求召回贬放庐陵的李显,这无疑是对武氏政权无声而釜底抽薪的反抗。
看看大臣们的态度:
宰相李昭德曾向武则天密奏:“臣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岂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则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传子孙,为万代计。况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食矣。”【注:《旧唐书》卷87《李昭德传》】
意思是说,陛下,您听说过侄子有了天下,替姑母立庙吗?以亲缘关系来看,天皇是您的丈夫,皇嗣是您的儿子,陛下正应该将天下传给儿孙,作为千秋万代的根本。何况,天皇将天下托付给陛下,如果陛下立了武承嗣,我怕天皇和陛下以后不能血食。”血食,是指活着的人给死去的人献上祭品。
公元704年,武则天81岁。八月,武则天病重。
晚年的武则天内心空虚,逐渐变得昏庸,张易之兄弟倚仗武则天的宠爱,权势冲天。他们利令智昏,大有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势头。甚至连武则天的子侄们都争相给张易之执鞭辔,叫他五郎而不敢直呼其名。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女儿永泰公主兄妹俩暗地里讨论二张专政,不想被张易之的耳目侦知,张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则天进谗言。武则天听信谗言,不仅责骂太子李显,还严令李显鞫问子女,万般无奈的李显只得逼令儿子、女儿自缢。接下来,张氏兄弟又将永泰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下狱逼死。这就不仅得罪了李氏,也得罪了武氏,迫使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二张。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起兵诛二张,迫使武则天传位于中宗,并改“周”为“唐”。
当时张柬之认为自己不能势单力孤,必须联合更多的大臣,文臣武将都要有,才能妥当周全。张柬之首先联系了他素日看好的鸾台侍郎崔玄、左御林将军敬晖、右御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五个人志同道合,又觉得事情有点棘手,诛杀女皇宠爱的二张,等于向女皇宣战。如果女皇追究下来,他们性命不保。必须拉更多的人凑数,让女皇知道他们不是作乱,而是顺应民意。张柬之想到干脆请太子、相王、太平公主等人帮忙。
武则天看了看跪在地上的大臣,文官武将,搭配合理,拥着自己的儿子逼自己退位,她忍不住问其中的李湛:“我对你们父子不薄,你就是这么报答我的?”李湛毕竟不是李义府,没有小瞧皇帝的魄力,他没敢说话。
当年隋炀帝杨广被杀之前,曾经问他的大臣,“就算我对不起天下人,我并未亏待过你们,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以杨广的聪明,在临死前,他应该会知道,君臣之间,有相互欣赏,相互利用,就是没有无条件的信任,大臣们会以“良禽择木”为理由,自主选择下一任老板。现在,武则天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不但这些大臣,恐怕连自己的儿子女儿侄子们,也参与了这次政变吧,否则,自己又怎么会得不到一点风声。她在养病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被架空。事已至此,不用问事情经过,也无需责备发动政变的太子和大臣,普通女人哭天抢地那一套,武则天不屑做。武则天又显示出政治家的风度,她说:“退下吧。”
这一年,武则天八十二岁,离她满怀憧憬进入唐朝后宫,已经过了六十八年。此时权利架空,不得不还政于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