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枯萎病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主要为害根部,病株黄矮,重者枯死。
病原及症状
病原Fusarum oxysporium Schl.f.sp.fragariae Winks et Willams,为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科的尖孢镰刀菌草莓专化型。
草莓枯萎病多在苗期或开花至收获期发病。初期仅心叶变黄绿或黄色,有的卷缩或呈波状产生畸形叶,致病株叶片失去光泽,植株生长衰弱,在3片小叶中往往有1~2片畸形或变狭小硬化,且多发生在一侧。老叶呈紫红色萎蔫,后叶片枯黄,最后全株枯死。受害轻的病株症状有时会消失,而被害株的根冠部、叶柄、果梗维管束都变成褐色至黑褐色。根部变褐后纵剖镜检可见长的菌丝。轻病株结果减少,果实不能正常膨大,品质变劣和减产,匍匐茎明显减少。枯萎与黄萎近似,但枯萎心叶黄化,卷缩或畸形,且主要发生在高温期。
发病规律
本病通过病株和病土传播。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在未腐熟的带菌肥料及种子上越冬。病菌在病株分苗时进行传播蔓延,当草莓移栽时厚垣孢子发芽,病菌从根部自然裂口或伤口侵入,在根茎维管束内进行繁殖、生长发育,形成小型分生孢子,并在导管中移动、增殖,通过堵塞维管束和分泌毒素,破坏植株正常输导机能而引起萎蔫。连作或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都会使病害加重。
防治方法
对秧苗要进行检疫,建立无病苗圃,从无病田分苗,栽植无病苗。栽植草莓田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最好能与水稻等水田作物轮作,效果更好。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选用抗病品种。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烧毁,病穴用生石灰消毒。重茬田于定植前每100米2用氯化苦3升打眼薰蒸消毒,施药后以塑料薄膜覆盖,7天后种植。6月中旬开始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茎基部,隔15天左右1次,共防5~6次。用20%甲基托布津300~500倍液浸苗5分钟后再定植,或用药液灌根消毒。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