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中的对联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代赵藩撰 成都武侯祠“攻心”联

要理解上联的意义,首先要理解两个词组:一是“攻心”。攻心二字出于《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论》,马谡被诸葛亮“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马谡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他认为打仗最重要的是瓦解敌人斗志,收服敌人之心。其意思和《孙子》“上兵谋……下政攻城”相近。这个战略为诸葛亮所赞赏。二是“反侧”。反侧在这里是不正直、不顺从。《诗、小雅、何人斯》:“作此好歌,以极反侧。”意思是作此歌以穷极其反侧不正之情。《苟子、王制》:“道逃反侧之民。”杨注:“反侧,不安之民也。”故反侧是指一些不安分守法之人。懂得这两个词组,上联便好解了。意思是说,如果打仗的人,能使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使他不战或不敢战,心悦诚服,那么以后就不致再谋反叛乱。如诸葛亮抓了孟获不杀,而七擒七纵之,使孟获知道自己远非诸葛亮对手,而感谢其不杀之恩,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消除了他的反侧谋叛之心。以后诸葛亮对南方少数民族又施行了一系列宽大扶助政策,得到他们爱戴,不但不反,反而协助诸葛亮北伐。这个策略高出前人许多。反观曹操对地方少数民族惟事武力镇压,屡服屡叛,始终不得安宁,相去很远。由此可见诸葛亮及后来一些采取攻心战略的人,并不是一些喜欢打仗的人,而是想以战止战,止戈为武,思想高尚的人。 至于下联,实际是驳斥一些人认为诸葛亮是法家的偏面说法。法家主张以严治国,认为“铬金百镒,盗跖不掇”,和儒家不同。儒家治国主张“刑罚世轻世重”,“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刑罚宽严,要根据时代和国情作辩证调节。诸葛亮所以以严治蜀,正如他回答李严所说:“刘璋国弱,自刘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百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十人士,专相自恣,君臣之道,渐以浚替”。可见诸葛亮用重典治蜀,因为前代太宽,故他遵循儒家“世轻世重、宽猛相济”的原则,决不是像法家一味用严。如果不审察时势,而一味用严或用宽,都会带来严重后果,都是错误的。所以赵藩警告后人,不能盲目学诸葛亮而一味用严,也不能盲目反对诸葛亮一味用宽,而应当审察当时形势,深思熟虑,然后决定用严还是用宽。 这副对联,既赞扬了诸葛亮用攻心战略的正确性,同时也歌颂了他严以治蜀政策的正确性,最后告诫后人不能盲目一味用严或用宽,应当根据当时形势来决定。这是非常正确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8
如果打仗的人,能使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使他不战或不敢战,心悦诚服,那么以后就不致再谋反叛乱。
如果不审察时势,而一味用严或用宽,都会带来严重后果,都是错误的。

所以赵藩警告后人,不能盲目学诸葛亮而一味用严,也不能盲目反对诸葛亮一味用宽,而应当审察当时形势,深思熟虑,然后决定用严还是用宽。

【注释】①攻心:历代兵法,皆注重攻心为上,所谓攻心即瓦解敌方的军心,使之心归己方,失去战斗力。《三国志·蜀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②反侧:不顺从的意思。《荀子·王制》:“遁逃反侧之民。”杨倞注:“反侧不安之民也。”《后汉书·光武纪上》:“令反侧子自安。”李贤注:“反侧,不安也。”③自消:即反侧之心自行消除。④知兵:即懂得用兵,懂得兵法。⑤好战:即喜欢使用武力,爱好用战争取胜。⑥审势:审为分析、考察、推究;势为形势。审势意为观察时机,估量形势之意。⑦宽严:宽大与严厉。⑧皆误:都失误。⑨赵藩(1851-1927):字樾村,又字蝯仙,号石禅。云南剑川人。清光绪举人,精诗文书法,有《向湖村舍诗文集》、《小欧波馆词钞》等著作行世。⑩武侯祠:武侯即诸葛亮。武侯祠在四川成都南郊。始建于公元六世纪。明初(公元十四世纪末)与昭烈庙合并一起,人们仍习称为武侯祠,至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祠内文物古迹颇多。

【鉴赏】武侯祠的联作颇多,尤以清人赵藩之联作脍炙人口而又发人深省。

上联高度概括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赞叹其文治武功。下联总览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特点,借此提出自己的政见,予人以启迪。

这副对联,语意简略明白,但文采照人,叙事寓情,颇富哲理。怀古喻今,感时叹世,抒情寄怀,深深地打动着每个读者的心,教育历代执政者以治军治国的道理。

相传作者在写这副对联时确有所指。作者当时任四川代理盐茶道使。光绪二十八年(1903)九月,他的学生岑春煊任四川总督。一上任就大肆镇压,万民痛恨,但作者不便正面劝阻,便作此联悬于诸葛亮祀殿前。待岑春煊上香武侯祠之机当面点破,反而惹恼了岑春煊而被撤职。岑在四川镇压民众有功,不久升任两广总督,仍用治蜀之法治理两广,结果人民不满,且触怒了清廷贵戚,结果受诬而被削职为民,岑春煊始悟出赵藩对联精髓之所在。宣统三年(1911),岑春煊被起用到四川平息保路风潮。他从赵藩对联中吸取了正反、宽严、和战、文治、武功诸方面的深邃哲理,终于避免了自己像端方那样的可悲下场。

1958年毛泽东到成都武侯祠参观时,在欣赏诸联作时,对赵藩这副对联看得最仔细,并要求将全部的武侯祠对联都收集起来。

对联的相关知识知多少?
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

下文中武侯祠对联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作此歌以穷极其反侧不正之情。《苟子、王制》:“道逃反侧之民。”杨注:“反侧,不安之民也。”故反侧是指一些不安分守法之人。懂得这两个词组,上联便好解了。

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特点?
一、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二、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

什么是对联对联的特点
1、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常称作楹联或对子,是由纸、布书写或竹木雕刻的对仗语句,常见于柱子、门框等处。2、这种文学形式古时多刻于楹柱,因而得名楹联。它有多种别称,如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而以“对联”称之则始于明代。对联不仅是桃符的继承,更是汉字特色的展现,结合书法...

对联的上下联怎么区分(解析对联的结构和特点)
对联是由上联和下联组成的,上联和下联之间是相互照应和呼应的关系。对联的结构一般是上联和下联的字数相等或相近,上下联的内容和意境要相互补充和协调。对联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仗韵律:对联中的上下联要求对仗韵律,即上下联的字音要相同或相近,以达到韵律和谐的效果。2.意境呼应:对联的上下联...

上联和下联怎么区分一个是春一个是福
上联中的结构是“形容词+动词+形容词”,而下联中的结构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总之,上联和下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们的词语往往是形似或音近的,但它们的意义很可能截然不同。在区分一个是春一个是福时,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意义、词语的用法和上下联的结构来判断。

联系上下文,体会对联的意思及表现方法
1、实际是指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春天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是严冬之后枯死生命复苏的季节,此处春是指其对重新做人重返自由的渴望。2、因为对联最能体现革命者乐观,诙谐的情趣,意在挑剔的猩猩看了以后,可能已经意识到某些不同寻常的意义,但他又抓不住把柄,受到革命者上午奚落后,只好无可奈何地...

<狱中联欢>中的对联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五副对联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从字面看,没有一处革命的词句,没有一处可以被敌人抓住把柄,但在当时当地,大家都能领悟到这些对联中所蕴藏的欢呼革命大好形势、赞颂革命者、抨击反动派的内涵。正因如此,意在“挑剔”的“猩猩”看了之后,可能已意识到某些不同寻常的意义,但因抓不住把柄,也就...

对联基础知识
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例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

上下联如何区分上下联
对联,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上下联在字数、结构和语法上相匹配,同时在意义上相互呼应。区分上下联,主要依据以下几点:一、内容逻辑 对联的上下联,其内容通常存在逻辑上的联系。一般来说,表达因果、先后等关系的句子,原因或起始的部分为上联,结果或后续的部分为下联。例如,“春风吹绿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