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篇 子罕

解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篇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的逝字,汉儒注,以及尔雅、说文,都当往字讲,而往字依古注可作两种解释,一是既往,一是前往。依照既往解,则逝字就是消逝的意思,依照前往解,则逝字就是前进的意思。两者都有根据,究竟以何者为是,颇难推敲,这就要在字句以外寻绎了。

孔子在河岸上,一定是仰观俯察,再看河川里的流水,因而兴起感叹。他所说的「逝者」,没有特定的所指,自可包罗万象。且就天地人事而言,孔子仰观天文,想到日月运行,昼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开木落,四时变迁,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在天地间的人,亦不例外。人自出生以后,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每过一日,即去一日,每过一岁,即去一岁。个人如此,群体亦不例外。中国历史到了五帝时代,不再有三皇,到了夏商周,不再有五帝。孔子生在春秋乱世,想见西周盛况,也见不到,只能梦见周公而已。由此可知,自然界、人世间、宇宙万有,无一不是逝者,无一不像河里的流水,昼夜不住的流,一经流去,便不会流回来。所以李太白将进酒说:「奔流到海不复回。」古希腊哲人也说:「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这样看来,逝字作消逝解,应当不错。

圣人一言,含有多义,读经虽依注解把经文字句读通,但不能到此就止,尚须广泛思维言外之意。孔门大贤子贡曾经推崇颜子闻一知十,他自己只能闻一知二。我们普通人,不敢与颜子相比,但也不可以闻一只知一,应当思齐于子贡。例如我们读悉这逝者的意义,一想自身,以及身外的权力财富,都如流水,一纵即逝,只好对酒当歌,叹问人生几何,这就是闻一知一之咎。此处逝者所指的是万有现象,而非本体。万象有生来灭去种种情形,本体则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如苏东坡在赤壁赋里说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读经如果不是闻一只知其一,便须从迁流的现象追求不迁流的本体,只要追求到一点讯息,便能茅塞顿开,眼前呈现的宇宙人生,别是一番境界,这才体验到读经的乐趣。

经文的字句义理虽通,仍然未到止境,这只是知道学理而已。知理之后,必须依理去实行,不行不得真知。例如已知逝与不逝之理,便须放下那些必逝之物,不与人争,但求不逝的本体。得其本体,亲见不生不灭之境,才算是真知。假使尚有贪心,起念与人争名夺利,便是放不下,严格说来,实未通经,应当反省,一切贪心妄念起时,当即克制,这就是「克念作圣。」读经不希望作圣则已,希圣就应当如此用功。

【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评析】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句话,两千五多百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的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间,也成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孔子在两千五多百年前就能意识到个人的力量,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可以看成对人的尊重,甚至可以看成是最早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源头之一。在同时代的西方社会还把神的意志当成至高无上的意志去崇拜的时候,孔子已经意识到普通人的志向也是难以改变的,因此也就必须给予重视。不管你有多大的力量,也不能轻易改变普通人的意志。
既然不能改变,或者难以改变,那么怎样尊重“民”的意志就是每个“官”必须考虑的要点之一了。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把松柏不畏严寒的自然属性与人不怕困难经得起各种考验的道德品格联系起来。孔子的德化自然观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之上,把自然拉进现实社会生活中,赋予自然形态与人的精神相互作用和相互感应的社会伦理道德内涵,使玉、山、水、松等自然客观物象,具有了一种形而上的道德人格象征意义。
意思: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1-09
1.孔子站在岸边,看着奔流不息的流水感慨不已,说,"时间的流逝就像这东流的河水,不分白天黑夜,从不停息."
感慨人生,劝人珍惜时间
2.一支军队的统帅你可以消灭,但是人的意志,哪怕是一个普通人的意志也是无法消灭的.
意志于人,重于生命.
3.严冬来临,你才会知道松柏为什么最后凋零.因为松柏是经得起考验的.
人的品格要从磨砺中锻炼.
第2个回答  2006-11-02
1 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2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3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第3个回答  2006-11-02
孔子在河上上说:“逝去的东西就像这河水,不分昼夜奔流。”
子说:“三军可以丧失自己的统帅,匹夫不可以丧失自己的志气。”
子说:“天冷,然后知道松树柏树最后凋落。”

《论语》子罕篇原文及翻译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

论语《子罕》的原文是什么?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

子罕篇原文及翻译
子罕篇是《论语》中的一篇,共有31章。它主要记录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和教诲,以及孔子的一些言行。以下是《子罕篇》的部分原文及翻译: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喜欢美色那样喜欢美德的人。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第九篇子罕原文及翻译
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孔子很少单独提利字,一般都与天命或仁道并提。 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人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鲁国达巷地方有人说:“伟大呀孔子!他的学问渊博,却不能成为名家。”孔子听到了,对他的学生们说:“我该专心干...

子罕是论语的第几篇
《子罕》是《论语》第(九)篇的篇名。《论语·子罕》本篇共包括31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

论语子罕原文
原文版:1 原文: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2 原文:子罕: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3 原文:子罕: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4 原文: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

论语·子罕简译
《论语·子罕》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

论语子罕原文
《论语·子罕》原文: 《论语·子罕》 春秋 孔子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

论语·子罕篇或季氏篇或阳货篇全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罕,少也。程子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达巷,党名。其人姓名不传。博学无所成名,盖美其学之博而惜其不成一艺之名也。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执,...

论语子罕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子罕篇原文介绍
论语子罕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子罕篇原文介绍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译文:孔子很少(主动)谈论功利,却相信天命、赞许仁德。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 执御乎,执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