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减少废弃产品引起的环境和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各地均制定了相关政策来促进废弃产品的回收利用。近年来,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的回收政策在耐用品与非耐用品行业快速发展,覆盖了如地毯、剩余油漆、报废车辆、未使用的药品及电子垃圾等。EPR政策要求生产者为废弃产品的回收提供资金或人力,将产品责任延伸至生命周期的消费后阶段。例如,欧盟通过WEEE指令(指令2003/108/EC)等政策,对废弃电气与电子设备的回收作出了规定。
耐用品在购买后一段时间内仍有价值,可再流入市场形成二级市场。消费者在此市场中转售或购买旧产品,从而导致生产者面临来自旧产品的竞争与市场影响。生产者可能会通过回收或丢弃部分仍具使用价值的旧产品来干预二级市场,以缓解竞争并减少新产品销售的影响。然而,这种干预策略会破坏EPR回收政策实施的环境有效性,如缩短产品平均使用寿命,增加新产品产量。
耐用品的市场特性使EPR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具挑战性,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对此关注较少。本文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了EPR政策下耐用品生产者的二级市场干预策略,探讨了该策略对EPR策略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EPR政策实施对耐用品生产者的影响复杂。一方面,政策能减少生产者对二级市场的干预,提升产品的再利用水平;另一方面,政策也可能激发或增加生产者的二级市场干预行为,损害关键的环境绩效目标。
本文进一步指出,某些非耐用品有效的EPR政策可能不完全适用于耐用品,如更高的回收目标或更严格的收集基础设施要求,可能反而降低耐用品EPR政策实施的环境绩效。研究通过分析不同EPR政策要求对耐用品生产者二级市场干预策略的影响,提出改善耐用品EPR政策实施环境绩效的建议。
本文定义了废弃物管理层次结构(Waste Management Hierarchy)中的三个关键环境绩效指标:回收、再利用、减量化。在研究中,本文比较了非耐用品与耐用品EPR政策对环境绩效(回收、再利用、减量化)的影响,发现对非耐用品而言,更严格的EPR实施要求有助于提升环境绩效;然而,对耐用品而言,更严格的政策要求可能产生相反效果。因此,EPR政策制定过程中需根据产品的类型调整相关政策要求。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主要发现,强调了EPR政策在非耐用品与耐用品之间的差异及如何区别。研究指出,EPR政策对耐用品生产者的影响复杂且具有挑战性,需要根据产品的特性灵活调整政策要求,以实现更有效的环境绩效。此外,本文讨论了EPR政策对耐用品市场环境绩效的间接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政策调整优化耐用品EPR实施的环境效果。
参考文献
正文后,本文由运筹OR帷幄「论文解读」项目团队共同完成,后续将持续精读相关论文并撰写文章。如果你对这一方向感兴趣,欢迎与我们交流讨论或参与论文精读/导读计划。投递邮箱:operations_r@163.com,投递格式:招聘+论文解读项目+姓名。请在邮件中说明你的教育背景、研究方向和相关科研经历,并简述加入运筹OR帷幄的愿景与期待,以及你如何能为论文精读/导读计划带来贡献。
关注公众号「运营管理研究」,了解更多运筹学、人工智能及相关学科的干货资讯。
知乎专栏:『运筹OR帷幄』大数据时代的运筹学,『运筹AI帷幄』大数据时代的人工智能。获取最新运筹学及关联学科的干货资料、行业前沿信息、学术动态、硕博offer信息等。欢迎交流、投稿和商业合作,推广学术信息、会议通讯、征稿启事、硕博招生信息等免费服务。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