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珐琅器 从舶来品到本土特色的工艺品

如题所述

  中国的珐琅器工艺于元代由西亚引进,是典型的舶来品。在明初,它似乎仍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格古要论》的作者曹昭甚至认为它只适合做妇人的闺阁用品。然而,经过明宣德、景泰两朝的努力,珐琅器工艺突飞猛进,从闺阁用品变身成为宫廷用品,直至清代,它仍是皇家贵族的宠儿。其雍容华贵的造型,富丽堂皇的色彩和寓意吉祥的纹饰至今仍魅力不减。

  解读中国珐琅器

  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任何一种舶来品,一旦来到中华大地的土壤上,就会被一些文化天才加以利用改造,使其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生根发芽,直到开花结果,变成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成果。这种现象在工艺美术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在公元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的鼻烟瓶,没过多久就被中国的能工巧匠打造成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的鼻烟壶。而同样在明清时期取得辉煌成就的珐琅器,也是典型的舶来品。

  

  传入中国之初未受重视

  珐琅器又称金属胎珐琅器,其胎料绝大多数是铜,也有少数是金或银,釉料为珐琅。它集金属加工、珐琅料制作、绘画、雕刻、镶嵌、镀金、玻璃熔炼等工艺于一体,古朴典雅,金碧辉煌,精美华贵,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几乎每一件作品都布满寓意吉祥的纹饰。

  据有关资料记载,珐琅器最早出现于公元6世纪的西亚地区,元代忽必烈率蒙古大军西征时,从西亚俘虏了大批善做各种工艺品的能工巧匠,专为蒙古贵族生产豪华日用品,其中就有制作珐琅器的高手。从此以后,珐琅器工艺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可惜元代生产的珐琅器留传之今的并不多,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兽耳三环樽、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等可能是元代晚期的作品。

  珐琅器在传入中国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佛郎嵌等。明朝初年曹昭所著《格古要论》就这样描述珐琅器:食窑,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拂郎嵌(进口珐琅器)相似。尝见香炉、花瓶、合(盒)儿、盏子之类。但可妇人闺阁中用,非士夫文房玩也,又谓之鬼国窑。可能是因为珐琅器过于华丽,不够清雅,所以曹昭认为只适合妇人在闺阁中使用,未将其列入文房清玩之内。当然,这只是曹昭个人的观点,事实上随着珐琅器制作水平的逐步提高,珐琅器的造型和纹饰越来越艺术化和吉祥化,不仅深受文人和士大夫的喜爱,连明清两代不少皇帝也为之着迷。

  学术界普遍认为,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珐琅器制作的一个高峰期。宣德皇帝朱瞻基酷爱艺术,非常迷恋冶铜艺术。宣德三年(1428年),他命工匠将暹罗国(泰国)进贡的一批风磨铜,外加金、银、锡、宝石等30多种贵重原料,铸造了三千只异常精美的香炉,被后人称为宣德炉。宣德皇帝对珐琅器也格外钟爱,他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选用最好的材料制作掐丝珐琅。

 

  景泰蓝工艺空前绝后

  所谓掐丝珐琅,就是在金属胎(主要是铜胎)上,用柔软的金属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釉料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宣德年间制作的掐丝珐琅留传至今的较多,胎料除了铜以外甚至还有金。这一时期的器型也很多,有瓶、盘、碗、炉、鼎、圆盒、香熏等,珐琅釉色多为天蓝(淡蓝)、宝石蓝(青金石色)、浅绿、深绿、鸡血红、砗磲白和黄色等。吉祥纹饰多为蕉叶、饕餮、狮子戏球、西番莲和大明莲等。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西番莲大碗掐丝珐琅,花形馆满,色彩鲜艳,釉质坚实,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到了景泰年间,掐丝珐琅工艺得到更大的发展。景泰皇帝朱祁钰是宣德皇帝的儿子,他对珐琅器的热爱比起其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宫廷内的御用监专门设立了制作珐琅器的作坊,以上好的紫铜为胎,将纯天然名贵矿石研磨成粉,再与进口调和剂混合制成珐琅釉。成品胎体厚实,打制均匀,掐丝整齐,磨光细润,镀金匀实,釉面肥厚,色泽晶莹,其精致和完美程度可谓空前绝后。景泰掐丝珐琅的釉色在宣德多种颜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玫瑰紫、葡萄紫、翠蓝等,由于多以鲜艳明亮的二蓝(湖蓝)为主色调,以至于后世干脆将铜胎掐丝珐琅称为景泰蓝。

  在器型方面,这一时期的作品有方有圆,除了瓶、盘、碗、盒、熏、炉、鼎之外,还有花盆、面盆、炭盆、灯台、樽、壶等。吉祥纹饰有蕉叶、番莲、大明莲、龙戏珠、狮戏球、夔龙、夔凤、饕餮、云鹤、火焰等。

  花鸟虫鱼图案多姿多彩

  清代是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又一高峰期。由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各种御用器物的制作越来越精美。康熙三十年(1691年),宫廷造办处的御用工匠已多达几百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造办处开始设作来制造各种工艺品,珐琅作就是其中之一。康熙年间制作了大量珐琅器,除了宫廷日常所用的碗、盘、瓶、壶、杯、罐、炉、尊等之外,连扳指、帐钩、桌椅、屏风、佛塔等也用珐琅器制作,但康熙时期掐丝珐琅的制作水平较之明朝并无太大发展。

  到了乾隆时期,掐丝珐琅的制作由于乾隆皇帝的大力推动为之一新。宫廷造办处专门从广州招来珐琅艺人梁绍文,又邀请扬州艺人王世雄进宫制作珐琅器,对制作工艺加以改进。这个时期所用胎料分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金胎金丝,中等者银胎银丝,下等者铜胎铜丝,而且胎体也比以往敲打得更加轻薄。并开始用手摇压丝机加工金属丝,使掐丝用的丝料更加均细精美。在釉料制作方面,由于粉碎技术的提高,把釉料研磨得更细,使成品的砂眼大大减少。有的釉料中还加入金粉、银粉,使釉色显得金碧辉煌。另外,乾隆时期的镀金技术也远胜明代,金水虽然不厚,但十分莹亮。

  乾隆时期掐丝珐琅的着色以黄、白二色最常见,白是砗磲白,黄是一种干黄,而后期的黄发绿或发红。虽然没有大面积的蓝色,人们仍把这些掐丝珐琅称为景泰蓝。在吉祥纹饰方面,乾隆时期的掐丝珐琅题材更加广泛,花鸟虫鱼图案多姿多彩,龙凤图案刚柔相济,大明莲也演变成精致秀丽的勾子莲,并出现了利用历代文人名画掐制的作品。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解读中国珐琅器 从舶来品到本土特色的工艺品
珐琅器又称金属胎珐琅器,其胎料绝大多数是铜,也有少数是金或银,釉料为珐琅。它集金属加工、珐琅料制作、绘画、雕刻、镶嵌、镀金、玻璃熔炼等工艺于一体,古朴典雅,金碧辉煌,精美华贵,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几乎每一件作品都布满寓意吉祥的纹饰。据有关资料记载,珐琅器最早出现于公元...

珐琅彩瓷,一场华美的“艳遇”
珐琅彩瓷,也称景泰蓝,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一种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工艺,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为水平最高、工艺最美。珐琅彩瓷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绝技,郑老师说,珐琅彩在陶瓷上的应用,最初是在陶器上,也就是在紫砂上首先应用,而珐琅彩更早引进和应用是在金...

清朝宫廷御用的瓷器珐琅彩教你怎样辨识真假?
第一、要看珐琅彩的图案。初期的康熙珐琅彩“有花无鸟”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色底多用黄、绿、红、兰、紫和胭脂。常见图案大都比较规矩,有九秋菊花、折枝大朵花卉、缠枝牡丹等;到了雍正时期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纹饰则多是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配以诗词...

关于古代珐琅器,你了解多少呢?
珐琅器即金属胎珐琅器,是一种集金属制作与珐琅釉料加工处理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制品。它既具备金属贵重、坚固的特点,又具备珐琅釉料晶莹、光滑及适用于装饰的特点。有着青铜器般恢宏的气势、丝绸织锦般缤纷的色彩以及瓷器般明亮润泽的质感。珐琅器器型多种多样,有瓶、盘、碗、炉、鼎、圆盒、香熏炉等;...

乾隆御用掐丝珐琅文房四宝是如何制作的?
掐丝珐琅工艺源自波斯,约在元代(公元14世纪)传至中国,虽是舶来品,一经传入,即与我国已有的金属铸造、镶嵌等工艺完美地融为一体,造型、图案等方面完全本地化,甚至不留有任何外来影响的痕迹。掐丝珐琅工艺首先要制作珐琅釉料,需要经过许多繁复的程序才能呈现正确的色彩,在最初熔炼时要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燃烧后结...

景泰蓝的历史发展,你了解吗?
此时,阿拉伯地区流行华丽的金属胎珐琅制品。在这种情形下,烧造"大食窑器"的阿拉伯工匠带着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中国。中国有句很有哲理的老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使这种以金属为胎填敷珐琅釉料烧制而成的作品是舶来品,但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土壤上,也很快就融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

景泰蓝俗名
具体分析:景泰蓝(Cloisonne),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金属器为“景泰蓝”。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

景泰蓝的生产地
烧造"大食窑器"的阿拉伯工匠带着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中国。中国有句很有哲理的老话,"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即使这种以金属为胎填敷珐琅釉料烧制而成的作品是舶来品,但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土壤上,也很快就融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景泰蓝"这个称谓最...

珐琅拼音
珐琅的拼音是:fà láng。珐琅是一种具有高度装饰性和耐用性的材料,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珐琅是一种极具价值和实用性的材料,它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在现代,珐琅制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美好。珐琅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

华艺国际香港春拍“皇家绝世风雅 掐丝珐琅器”赏析
原北京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唐克美老师认为,由于景泰皇帝对此艺术品的酷爱,掐丝珐琅的制造工艺在此期日趋成熟,也因此诞生了许多掐丝珐琅精品,形成了具有中国工艺特色的珐琅艺术,其中大多以如宝石一般的蓝釉作地,故名之“景泰蓝”。 景泰蓝是在宫廷中孕育传承的皇家贵器,所代表的是珍奇与华贵。现今收藏界对景泰蓝极其推崇,...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