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阿拉斯加人来自亚洲中国北部,从白令海峡过来,发展为不同部落的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祖先来自中国北方,大约是在一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爱斯基摩人属于东部亚洲民族,与美洲印第安人不同之处在于具有更多的亚洲人的特征,他们与亚洲同时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驯犬及某些特殊仪式与医疗方法、分别居住社会以地域集团为单位。爱斯基摩人是北极土著居民中分布地域最广的民族,其居住地域从亚洲东海岸一直向东延伸到拉布拉多半岛和
格陵兰岛,主要集中在北美大陆。通常西方人把爱斯基摩人分为东部爱斯基摩人和西部爱斯基摩人。西部爱斯基摩人指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麦肯齐三角洲地区讲因纽特语的居民。这些地区的爱斯基摩文化深受相邻地区亚洲和美国印第安人文化的影响。最早记录的欧洲人来自俄罗斯,到阿拉斯加为其皮毛捕捉海獭。
阿拉斯加的历史是人类发现并适应这个丰富多样化的地理环境的历程。从人类踏上这块土地开始,它就一直对生活在此间的人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最早的阿拉斯加人(The First Alaskans)生活在约15,000年前的冰川期,那时的地球表面大多被冰雪覆盖。今天沉没在洋底的大片陆地当时是屹立于海平面以上的,其中一块就连接着阿拉斯加和
西伯利亚。
人类学家相信阿拉斯加原住民是从西伯利亚南下北美的游牧猎人。这些首批登陆阿拉斯加的人主要有三个种族: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和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分散在阿拉斯加的北部和西部地区;阿留申人主要定居在阿留申群岛;印第安人的两大族the Tligits和the Athabascan则主要定居在东南部和中部地区。The Tligits印第安人在森林茂密、鱼群丰富、食物充沛的阿拉斯加东南部繁衍,以图腾柱、庆典服饰与精致地毯著称。他们也是凶悍的战士,当首批俄国人带着枪炮想进驻Sitka时,他们奋勇赶走了入侵者。生活在中部地区的The Athabascan印第安人生活环境相对艰苦,忍饥挨饿是经常的事。他们是天生的狩猎好手,经常长距离追捕驯鹿和大型鹿,钓鲑鱼等河鱼,还与其他部族交易毛皮等物品。
爱斯基摩人住在The Athabascans印第安人的北面和西面,他们在贫瘠的土地上狩猎、捕鱼并在短暂凉爽的夏季采集莓子和根生植物。勇猛的爱斯基摩人乘坐狭小的兽皮独木舟猎捕鲸鱼、海象、海豹和北极熊。他们随着驯鹿群迁移,并狩猎
海陆鸟类。阿拉斯加人口最少的原住民阿留申人远离海洋居住,他们的衣、食、住、取暖乃至工具却都来自海洋及岸边的生物。他们虽不擅航海,但有时也乘兽皮独木舟划行几百英里进行易货贸易、拜访友人或袭击敌人。
俄国时期
新定居者(New Settlers) 一直到17世纪才有人发现这块阿留申人称作 “Alyeska”或“大地”的地方。1741年6月,
丹麦探险家维他斯·白令率领一批俄国水手从西伯利亚出发向东寻找新大陆。7月16日他们发现了阿拉斯加大陆,而在阿拉斯加水域生长的
水獭成为这次探险最大的发现。到了1745年俄国猎人就在阿留申群岛建立了稳固的狩猎基地,从而开始了阿拉斯加的殖民时期。紧随其后的是英国、西班牙和美国的探险家,但真正留下来对阿拉斯加有重大影响的还是俄国人。1784年他们在科迪亚克岛(Kodiak)建立了第一个永久定居点。到1799年为止,他们的触角一直延伸至东南海岸的Sitka,俄国对阿拉斯加的主权拥有就此确立。
转手美国
到了1854年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俄国也害怕阿拉斯加殖民地被英国夺走,才提议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最后在1867年3月29日,美俄双方同意以7,200,000美元(含手续费200,000)成交。而土地合约的生效日期就在1867年10月18日,故一直到今日,阿拉斯加为了庆祝这天,特定为阿拉斯加纪念日(Alaska Day)。这笔土地交易成为世界土地交易史上面积最大的一笔交易,且平均单价每英亩才二分钱。
不过负责此购地案的
美国国务卿威廉·亨利·西华德(William Seward)以大量金钱买下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使得当时很多美国人觉得这并不值钱,并揶揄这是“西华德的蠢事”(Seward's Folly)或“西华德的冰箱”(Seward's Icebox)。可是他讲了一句话,他说:“现在我把它买下来,也许多少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因为买到这块地,而得到好处”。
随着金矿的发现及石油的发现,美国人意识到阿拉斯加的重要性。接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阿拉斯加战略及经济的关系,于1959年将阿拉斯加升格为美国的第49个州(隔年
夏威夷升格为第50个州)。现今,许多航空公司还藉由阿拉斯加的机场从亚洲飞往美国东岸,这比直飞还节省很多飞行时间与燃料。
尽管如此,1867年10月18日美国
星条旗第一次在阿拉斯加飘扬起来。然而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联邦政府并不太在意这块最新的版图,只是1877年在SITKA设立了一个税收机构,掌管阿拉斯加约153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大约40,000的居民。直到发现黄金,情况才有了改变。
淘金热
阿拉斯加有黄金是早已众所周知的事,但淘金热的真正形成是在Joe Junean和Richard Harris发现黄金之后。成百上千的淘金者纷纷涌入这个后来以朱诺命名的黄金城。1897年在加拿大Yukon地区的Klondike河也发现了黄金,于是约10万淘金者又奔向了那里。1898年淘金的热点又转向Nome附近的海滩,一夜之间,这里帐篷林立。截至1900年,232艘船总共运来了将近18,000名淘金者。黄金把全世界的注意力都吸引到阿拉斯加。报纸报道了发生在SKAGWAY和NOME两地的无政府状态下的混乱状况,不管报道夸大与否,在阿拉斯加建立法治的必要性凸现出来。1900年制定了法律,建立了司法系统,但一直到1912年阿拉斯加才真正享有美国领土的地位。
在淘金热的光芒掩盖之下,另外一个不很引人注意的行业却在悄然兴起,它将成为阿拉斯加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这就是鲑鱼捕钓加工业。到1900年,在 Ketchikan 和 Bristol 湾之间已建有50多家鲑鱼罐头厂。在随后的数十年里,遥远的联邦政府一直忙于应付经济大萧条和欧洲战争的内忧外患。但在1941年对日宣战后,联邦政府突然意识到了阿拉斯加的战略地位。
1943年日本侵略阿留申群岛,当时约有140,000军队驻扎阿拉斯加,随即发生的阿留申战役(也称为“千里战争”),成为继
美国南北战争以来发生在美国本土上的第一场战役。为了给驻扎在阿拉斯加军队提供后勤补给,从加拿大到阿拉斯加的费尔班克斯之间修建了一条1523英里长的砂石公路,历时仅八个月。至今这条公路仍是
阿拉斯加州与美国其它州联系的唯一陆路。
阿拉斯加是美国的第49州,也是全美最大的一个州,是公元1867年美国政府花了720万美元从
沙皇俄国手中购买来的。它位于美国的西北部,是美国领土范围内靠北极最近的一块陆地,几乎有半年的时间是漫长的黑夜,半年的时间过太阳不落的白昼。冬天冰雪封杀道路,当地居民皆蜷缩在屋,过着类似北极熊冬眠式的生活。一年之中只有短短的三、四个月春暖花开,适合旅游。每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的时候,当地人就必须抓紧这段宝贵的黄金时刻,挣够足以维持他们一年开销的费用。
华人劳工进入
以纳城的名字源于一位名叫以纳的淘金者。公元1880年,以纳和他的同伴在当地土人的带领下,在这里发现了蚕豆般大的天然金块,后经勘探表明,金矿储量丰富,系世界上最大的三个金矿之一。此后,淘金者接踵而至,遂使这个地方从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繁华的闹市。现在,这里的金矿早已经停产,但当年为淘金者服务的商店、银行、酒吧、戏院、赌场依然风貌犹存,保持着百年老店的模样,只不过服务对象变成了外地游客。美国西部的发展史跟19世纪的淘金潮密不可分,而淘金潮又跟华侨华人的移民史息息相关。先是美国圣弗兰西斯科(SanFrancisco)发现金矿,成百上千的中国闽粤沿海的破产农民被以卖“猪仔”的方式送到美国西部淘金,故使圣弗兰西斯科有了一个中国式的称呼--
旧金山。随着美国西部的逐渐开发和西部铁路大动脉的修建,华人劳工又北上进入到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地区。
1898年中国的
戊戌变法失败后,
梁启超曾到美洲新大陆作了一番考察。他在
《新大陆游记》中写道:“英属加拿大凡分七省,其沿太平洋海岸者为布列地士哥伦比亚省(今译不列颠哥伦比亚)。计加拿大全属华人约二万,而哥伦比亚省居十之六七焉。哥伦比亚省之首府曰域多利(今译维多利亚),其附近大都会曰温哥华,华人俗称咸水埠;曰纽威士绵士打(今译新韦斯特明斯特),华人俗称二埠。一切华商、华工皆集于此。计全加拿大华人人数大略如下:域多利五千馀;温哥华四千馀;纽威士绵士打一千;夭寅米一千;奶么五百;卡拉布一千;噶黎一千;满地罗二千馀;阿图和二百馀;其馀散在各市者约三千馀。十年前C.P.R.公司筑大铁路之时,华人来者最众。计全盛时代,殆不下七八万人。”
梁启超的足迹仅到现今维多利亚港海域,再北上一点儿就是阿拉斯加,可惜他最终没有迈进阿拉斯加,因此没有留下关于阿拉斯加华人移民的文字记录。我们只能根据现存的蛛丝马迹来寻觅阿拉斯加的华人踪迹。
金矿是早期华人移民集之地。最初的金矿皆散布在江河之滨,人们使用简陋的工具从沙里淘金。后来进入地下矿洞的开采。1913年以后,阿拉斯加纳的金矿经历了一次技术革命,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机械设备,使金子产量剧增。现在这个矿洞已经弃置不用,成为游客观光的地方。穿过360英尺的隧道,便到达矿脉的开采地。游客可以花不多的钱购买一些矿砂,然后尝试着在水槽里筛选淘金,所得金砂归己所有,并可将这些金砂拿到礼品店里兑换成现金。
当然,早期淘金者的生活并不像现在的游客这么浪漫和陕意,他们的工作十分艰苦,而所得又寥寥无几。为了摆脱精神上的苦闷和孤独,下班后免不了放纵一下:狂饮、滥赌和嫖妓,于是小镇上便出现了酒吧、赌场和妓院。同时,为了维持正常的日常生活,餐厅、商店、理发馆、杂货店、洗衣房、剧场等是必不可少的。操三刀--菜刀、剪刀和剃头刀的职业与华人关系最密切,因为开餐厅、洗衣房(包括裁缝店)和理发馆的多是华人移民。一方面他们用这三把刀为淘金工人服务,一方面又靠这三把刀赚钱谋生。早期的中餐馆俗称杂碎馆,据说起源于李鸿章访美的时候曾经用杂碎菜招待美国人。中餐馆之所以能够在美国长期生存发展,就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它符合华人移民的饮食生活习惯。无论过去或现在,中餐馆的主要消费者毕竟主要是华人,西人无非偶尔来尝尝鲜。华人开的杂货店也主要是为华人服务,许多商品直接从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进口,因为许多东西在美国本土是从不生产亦不使用的。随着城镇规模的发展,一些公共设施也开始兴建起来。市政府、法院、监狱、教堂、公园、学校、消防队相继出现。我看到城市消防队的门前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建立于1898年,正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值得庆幸的是,阿拉斯加的城镇,虽然有很大发展,但很多地方依然保持一百多年前的模样,这里可以重现生灵活现的历史,这正是它能够招徕世界各地游客的魅力所在。
除开金矿之外,铁路是华工又一聚集之处。修建横跨美洲大陆的铁路运输大动脉,无疑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其自然条件的艰难险阻,让我们至今乘坐火车通行时都不禁要动容惊叹。在阿拉斯加的斯康葳(Skagway)有一条称为白色通道(WhitePass)的铁路,修建于1898年,堪称“世界景观铁路”,因为它在3000英尺的山顶上蜿蜒曲折地蟠曲20英里。地势险峻,风光绮丽。一年之中只有5--9月可以通行,其馀时间皆是白雪皑皑,故有白色通道之名。现在,游客花103美元购一张车票,就可以乘坐老式的蒸汽火车兜一圈。
泰国有一条“死亡铁路”,是二战时期日本人利用战俘修建的从泰国通往缅甸的铁路。因那里气候炎热,瘴疠流行,平均下来,每铺一根枕木,就有一个战俘死亡。如果说“死亡铁路”以炎热著称的话,那么阿拉斯加的“白色通道”则以寒冷令人生畏。可以想见,当初修建这条铁路的时候,不知有多少华工曝尸雪域。
近年来,华人在美国西部开发史上的卓越贡献越来越得到美国朝野的一致肯定,不仅在许多英文著述增添了记录,而且还在一些地方树起了永久的纪念碑。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
华侨华人对阿拉斯加传统的渔业亦做出过重要贡献。阿拉斯加盛产三文鱼。每年4--7月,数以千百万计的三文鱼从太平洋中游到阿拉斯加大大小小的港湾河岔中产卵,以完成它生命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此时,一泓浅水之中常可见到无数的鱼鳞闪耀,鲜活肥鱼,俯拾皆是。它们既是北极熊的过冬食粮,又是渔人采捕的对象。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说:“哥伦比亚省之工人,以做沙文鱼为最多。……日本人在此者,亦以鱼为业。然日人则采鱼也,华人则制鱼也。采渔,每人每日工价,优于制鱼者数倍。然此地西人,限华人非已入英籍者不得采鱼。故虽以此区区之利权,亦不得与他族竟。”
其实,三文鱼的最大产地,不在哥伦比亚省,而是在阿拉斯加的凯赤坑(Ketchikan),这里才是真正的世界三文鱼之都。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横跨大街的拱形标语牌,上面用英文写到:欢迎来到阿拉斯加第一城--凯赤坑,这里是世界三文鱼之都。街上的店铺,十之八九都跟三文鱼有关。我们进入一间出售三文鱼罐头的商店。店门口用中文写道:欢迎免费品尝。店内的货架上亦有中文:我们有卖鲑鱼籽。显然,这是一家华人开的店。我很想跟老板聊聊,询问他什么时候来到阿拉斯加并开始经营三文鱼生意的。遗憾的是老板不在,而那位墨西哥裔雇员又一问三不知,只知向我推销野生三文鱼罐头。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以及过度捕猎,野生三文鱼已越来越少,故价格节节飙升。在阿拉斯加以外的一般商店里,只能买到人工饲养的三文鱼制品,其味道及营养成分,与野生者不可同日而语。
现今,究竟有多少华人在阿拉斯加生活?因为缺乏统计数字,故谁也无法说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阿拉斯加华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已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最明显的事例是,过去华人开的杂货店,商品单一,规模很小。现在,就连礼品店,也开成大型超市。顾客可以提着篮子,在里面随意挑选。许多印着阿拉斯加字样的T衫,以及带有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文化特点的纪念品和日用品,其实都是在中国生产的。只要稍加留意,便可发现madeinchina的标识。这都是华人商家充分利用中国人工和原材料便宜的优势,去中国大陆组织的货源。
除开在阿拉斯加定居的华人外,来阿拉斯加旅游的众多游客中,也有不少的华人。有的是来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有的是散居全美各地的华侨华人,有的则直接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中国的改革开放无疑为大陆居民出国旅游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收入的增加和人民币的升值又使他们的荷包不再羞涩。凡是在旅游风景名胜之地,抑或是人声嘈杂之处,甚至人迹罕至的地方,都不难看到黑发黄肤的华人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