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分析可以从小说的题目入手“封锁”应该不仅仅是提示宗桢和翠远遭遇爱情的特殊的时间段,也不仅仅是像开始分析“艳遇”故事的元素那样,仅是人为地把时间停滞或延长而使用的叙事技巧。它应该具有另一层的隐喻意义。
小说的第一段是冗长、平庸和沉寂的,几乎没有任何动感的日常生活的喻示。这一段的人物行动线只有两句话,“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开电车的眼睛盯住了这两条蠕蠕的车轨,然而他不发疯”。“开电车的人开电车”是小说的第一句话,叙述语言给我们带来的语感是冷漠、笨拙、贫乏而毫无生气。“车轨”、“曲蟮”的比喻意象显示出生命的冗长乏味,它是“柔滑”的,没有任何的尖锐力度同时又把握不住转瞬即逝,是“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单调的,毫无美感的“蠕蠕”的机构运动,并且还是“老长老长”没个尽头。
这种生存状态几乎会让人发疯,然而所有的人都像开电车的一样不发疯。 封锁的隐喻意义在这里呈现为贫乏冗长的日常生存状态对人们的封锁。接下来情节的发展使这个隐喻意义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是由封锁后的宗桢和翠远的短暂爱情来完成的。这一层的隐喻意义我们可以理解为封锁中的爱情遭遇导致激情的突然迸发,从而构成对日常生活的封锁。
“如果不碰至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封锁了。摇铃了,……切断了时间与空间”封锁成为一个与日常生活失去关联的突然凸现出来的真空状态。激情的突然发出,在文本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 街上一阵乱,轰隆轰隆来了两辆卡车,载满了兵……出其不意地,两人的面庞异常接近。在极短的距离内,任何人的脸都和寻常不同,像银幕上特写镜头一般的紧张。宗桢和翠远突然觉得他们俩还是第一次见面。在宗桢眼中,她的脸象一朵淡淡几笔的白描牡丹花,额角上两三根吹乱的短发更是风中的花蕊。
这个场景,像《倾城这恋》中范柳原和白流苏在战乱之后的断墙下的突然发现。陌生化的文学效果,通过扭曲、变形和紧张,他们才会从陌生中第一次互相发现对方,发现对方和自己的激情。而这之前,在宗桢的眼中,翠远是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激情。但现在,宗桢成为一个单纯的男子,而翠远则成为“会脸红”的“白描牡丹”样的娇羞可爱的女人。对比本文的开始段落,一个是冗长和贫乏,一个是激情和想象,它们相互对立,后者否定了前者,激情封锁了平庸,这构成文本中封锁的第二个隐喻。
事实上,对《封锁》叙述角度的分析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上述的对立及封锁的隐喻。在分析之前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叙述角度的绝对划分和区别,更多的是为了理论阐述的方便,而对于具体文本来说,则很难有那么纯粹。即使像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那样纯粹的旁观视角,我们也可以在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中看到全知的视角。所以一些叙事学的研究干脆不“视角”而用“聚集”,即在叙述语言中除了叙述者的语言之外还夹杂有人物的意识、观点等。对于《封锁》,视角的使用也是混杂的,所以我们此处的分析只是不太精确的精括的分析。
文本最后“乌壳虫”的意象饶有趣味。整个人尖、整个生命过程就像乌壳虫一样,它会思考么,思考是痛苦的,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们还是回窠去吧。现在让我们也回到此文的第一部分“艳遇”故事上来,我们可能又会发出,《封锁》和“艳遇”故事,除了故事表层的相同,还有另一些更重要的相同。“艳遇”故事不需要太多的思想,而《封锁》也不需要。
《封锁》是张爱玲在民国时期创作的一部小说,《封锁》写的是男女主角在公车封锁的情况下与常态不同的行为,他们在公车上恋爱了,可是下车后就自然而然地分手了。
《封锁》写的是男女主角在公车封锁的情况下与常态不同的行为,他们在公车上恋爱了,可是下车后就自然而然地分手了。
张爱玲《封锁》中“封锁”的隐喻是什么?
在这里,“封锁”的隐喻意义是,贫乏冗长的日常生存状态对人们的封锁。随着故事发展,这个隐喻意义得到了深化。封锁后的宗桢和翠远经历了短暂而激烈的爱情,这段激情突然迸发,构成了对日常生活的封锁。文本中有精彩的描写,街上的混乱,两辆卡车的到来,使得两人的面庞异常接近,仿佛银幕上的特写镜头,紧...
张爱玲《封锁》中“封锁”的隐喻是什么?
在这里,“封锁”的隐喻意义表现为,贫乏冗长的日常生存状态对人们的封锁。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个隐喻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宗桢和翠远的短暂爱情在封锁后遭遇,激情的突然迸发,构成了对日常生活的封锁。我们可以理解为,封锁中的爱情遭遇导致了激情的爆发,从而打破了日常生活的平淡。“如果不碰至封锁,...
张爱玲 封锁 的寓意
《封锁》隐喻人性与处境的悖逆:人生的常态对人实际是一种封锁,封锁因此成为人的处境象征;非常态中的人性是开放的,人的自然欲望能够得以释放,并导致激情的突然迸发,产生越轨的萌想,从而构成对日常生活的反封锁,激情封锁了平庸。但张爱玲是厌弃确定性的作家,其作品的结尾大多是没有归宿的反高潮。《...
张爱玲的封锁中好人和真人有何不同
隐喻一直是张爱玲在作品中最善于使用的表现手法,在《封锁》中也不例外:“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开电车的人眼睛盯住了这两条蠕蠕的车轨,然而他不发疯。”...
《封锁》|惯性与反抗
在2020年初的阴霾天空中,封锁的气氛似乎预言着什么,但重读张爱玲的《封锁》时,我发现它更像一个寓言,而非单纯的预言。小说中的封闭时空——电车车厢,不仅是地理上的限制,时间也被巧妙地包含在内,从电车的起始到结束,仿佛编织了一幅完整的画卷。然而,我在阅读中并未感到压抑,反而感受到车厢内...
那场即兴调情,他迅速出了戏,她却走了心——读张爱玲《封锁》
在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封锁》中,一场封锁电车上的即兴调情揭示了现实与梦境的边界。原本四平八稳的吴翠远邂逅了主动调戏的吕宗桢,他的出现如同梦中的真实,短暂却深入她心。尽管吕宗桢很快回归现实,但吴翠远却在梦中爱上了那个脱去伪装的他。这个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上海,吕宗桢和吴翠远在电车上的偶然相遇...
请问张爱玲小说《封锁》的主旨?
《封锁》以封锁为名,它所说的是个因时空切断而成的故事。在这个封锁的特殊时空里,两个主人公的特殊爱情随之上演。他们的境遇与时空的相互映证,使这一时空呈现出浓厚的象征意味。在这个人工造成的时空中,作者开始了特别的叙事。平日内心深处忍耐的事在这寂静里膨胀了,于是被“封锁”在电车中的已婚...
关于张爱玲《封锁》的赏析
封锁不仅仅是指宗桢和翠远遭遇爱情的特殊的时间段,它具有另一层的隐喻意义。他们在好人与真人中徘徊和抉择,却始终没有勇气真正地走下去。封锁的这段时间就如同生活的一段真空期,它是一个麻痹的谎言。谎言里,是自我与本我的斗争,渴望成为真人,但现实让人胆寒,最终退缩。
谈谈张爱玲的《封锁》
《封锁》通过吕宗桢与吴翠远的故事,揭示了人性在面对社会规则与家庭压力时的无奈与挣扎。小说以乌壳虫结尾,象征着在社会与家庭的束缚下,人们如乌壳虫般保护自己,生活失去了深度与思考。张爱玲通过她的文字,让读者思考,在追求生存与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如何保持真实的自我。在现代社会,人们为了生存与...
对人生思考时,张爱玲的荒原意识如何引导
封锁的隐喻意义在这里呈现为贫乏冗长的日常生存状态对人们的封锁。接下来情节的发展使这个隐喻意义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是由封锁后的宗桢和翠远的短暂爱情来完成的。这一层的隐喻意义我们可以理解为封锁中的爱情遭遇导致激情的突然迸发,从而构成对日常生活的封锁。“如果不碰至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