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后天性行为包括印随、条件反射等。
印随(imprinting)是动物幼体跟随并记忆环境中某些恒定特征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婴儿第一次发出咿呀声时对自己的名字的应答,例如猫咪会对人类叫而不是对空房间,或蝙蝠回巢等等,也就是母源性或者亲源性。它代表了一种学习和表达记忆的方式,这可以帮助个体完成许多其他必要的功能如识别陌生地方和进行环境探索等。一般印随期大约为6周左右。印随期即主体将某种特定刺激与其本身紧密结合,是其永久获得或固定一种生物学性状的重要方式,但个体印随只能通过获得一个更接近于原主体的物体而发生改变或创新;幼小的哺乳动物刚孵化和出生后几天内形成生理上相关联的声音偏爱,可以称为动物幼体的“母子感情”,且伴随着它们终生。对于脊椎动物的成体而言,哺乳动物存在所谓印随现象的个体会经常用“喃喃”的声音表示依恋之情,声音常常重复、毫无变化,不过成年的此类个体因为完全听不见其初生时胎仔所发的同样的微弱之音,因此却也无法与能够接受到其声音的其它个体建立亲密关系。
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可建立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后天性行为大致由两种不同过程构成:一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则是由经验获得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合,当个体先前的经验越丰富,学习的速度与准确性也越快。学习行为的累积与发展称为习惯化,即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自动地产生适当的反应动作。二是社会行为与社会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大部份是群体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至于群体中的个体行为则是群体行为的动力与表现的基础。社会学习则是学习特定规则并用以判断他人的行为与自身的利害关系,此概念又可分为自我认知与道德判断的发展。动物在习得经验后也会影响行为的学习结果。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