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为什么要分封呢?
第一个原因,秦国崩溃之后,各国迅速复国,说明统一需要过程,不能一步到位。
刘邦比秦始皇其实就小了三岁,完整的经历了从战国到秦国统一,秦国又崩溃的全过程。而秦国崩溃之后,各国的旧贵族纷纷复国,得到了很广泛的响应和支持。
在当时的人看来,大家的认识还是你是楚国人,我是赵国人,他是秦国人,即使秦国灭了楚国、赵国,一般的国家身份认同也并没有变成秦国人,还是觉得自己是赵国人,楚国人。
所以,项羽在推翻秦朝之后,也是恢复了战国分立的割据,而且又分封了许多新的国家。把一些传统的强国划分成几个小国,以削弱他们。项羽自己则是以西楚霸王的身份充当各国的盟主,而不是像秦始皇那样完全凌驾于各国之上。
这就给了刘邦一个基本的认识,统一目前是不得人心的,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也就是说,需要分封各国。
第二,秦朝崩溃的时候,非常快,而秦国的王族几乎没有什么反抗能力。因为,秦的王族基本上被赵高全部杀完了。而且,秦国在统一之后,只经过了14年就崩溃了。这对刘邦那一代人的震撼是非常之大的。
所以,在刘邦那一代人看来,周朝能够持续八百年,而秦朝只过了14年就崩溃,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周朝搞了分封制,秦朝没有。
秦朝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就一直在不断的削弱公族的势力,以加强国君的权力。其他各国也都经历了这样的变化,但相对来说,秦国是最为彻底的。所以,秦国崛起很快,但崩溃的时候,也因为缺乏王族的支持,国君一旦被架空,王族就没什么能力反抗了。
这就是说,皇帝需要有实力的同姓诸侯的夹辅,否则,一旦皇帝被架空,就没人能帮得了皇帝了。
又要分封,又要同姓诸侯夹辅王室,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汉初分封了大量诸侯国,但后来异姓王侯逐步被铲除完了,剩下的都是同姓王侯。而且有了刘邦和诸侯的约定,非刘氏不得王,否则天下共击之。
汉初的分封后来确实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刘邦死后,吕后专权,铲除吕氏的时候,刘姓诸侯是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的。文帝一开始听到要被迎立为皇帝,还不太敢去,他的王傅说的也是,有同姓诸侯在外策应你,中央的权臣也不敢把你怎么样。文帝才敢去长安登基当皇帝。
经过文帝时期的休养生息,汉朝的国力渐渐就比较强大了。而且,到七国之乱发生的时候,汉朝建立也已经过了近五十年,出生于战国时代,在身份认同上还把自己当作楚国人、赵国人、齐国人的那一代人基本上都已经去世了,后面的人则从一出生开始,基本上就生活在汉朝的统治之下,认同也基本上就是汉人。也就是说,这时候具备了重新统一的条件。
所以,到景帝时期,开始考虑削藩的问题。七国则以“诛晁错、清君侧”为旗号,公开反叛朝廷。
我们稍微看一下七国之乱涉及的几个主要地区,大体上就是战国时期赵国、齐国和楚国的地区。
在秦国灭六国的过程中,楚国和赵国是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的,齐国虽然直接投降了,但是是最后一个被灭的国家,而且,齐国也曾有过统一各国的机会。也就是说,这几个地方对秦国灭六国是最不服的,在心理上是最抗拒秦国的。
所以,秦国在发生政治动荡之后,也就是赵高专权之后,率先起义的陈胜吴广是楚国人,灭秦的项羽是楚国贵族,刘邦本人也是楚国人。而赵国和齐国也是最先复国反抗的诸侯。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全国,这几个地方也是最后被统一的地区。
但与之前的情况不同的是,七国之乱的时候,反叛的诸侯王都是刘邦的后人,虽然各诸侯国反叛朝廷,但对反叛诸侯国的老百姓而言,已经不那么怀念故国了,并不支持各诸侯国反抗中央。
所以,七国之乱持续的时间很短,只有三个月,就被中央派出的军队平定了。
朱永嘉曾经说,秦灭六国,刘邦击败项羽,实际上等于是秦国又统一了一遍六国。因为刘邦消灭项羽,他的根据地就是原来的秦国。其实,还不止这两次,从一定程度上说,汉朝中央军队平定七国之乱,也是秦国又消灭了一遍六国。因为这时候汉朝中央所在地,也是秦国的旧地盘。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到大一统,这不是秦始皇灭六国就完成的过程,而是从秦始皇灭六国到汉朝平定七国之乱,是一个持续了近一百年的长期过程,才最终完成的。这之后,汉朝才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
那么,反过来说,汉初的封建诸侯,实际上就是为之后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做准备,是一个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而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则是最后完成了这个过程,让汉朝走向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而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是什么情况?是刚经历了开元盛世,唐朝又一个巅峰期,从内到外都是巅峰时期。而安史之乱的发生,则终结了开元盛世,也打破了之前的大一统局面,而安史之乱也是以叛军内部的分裂和叛乱告终的,朝廷无力彻底平定叛乱,也无力消灭叛军的残余势力,只能通过设置更多的藩镇来相互制约,避免一个藩镇坐大。
也就是说,安史之乱是从大一统走向分裂格局的转折点。这和汉朝平定七国之乱时完全相反的两个过程。
这个差别,其实可以用医学上的情况来形容下:一种是患有浮肿疾病,为了治疗主动进行大手术。一种则是养痈遗患,最终病痛以猝不及防的模式大爆发,却选择了最保守的方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而堪称“养痈遗患”的,就是唐朝的安史之乱。
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通常说到安史之乱的原因,经常都归结到唐玄宗李隆基身上,基本都指责唐玄宗晚年昏聩无能,错用野心家安禄山,导致了终结盛唐辉煌的意外叛乱。但事实上,就像一个人染病,往往是有长期积累一样,安史之乱的灾难,也同样是唐朝数十年制度设计挖的坑!
首先比较知名的一点,就是唐朝传统府兵制的崩溃,建立在唐朝均田制土地制度下的府兵制,确保了唐朝开国后强大的战斗力,手里有地的富裕农民,可以轻松展开高强度军事训练,作战成本也大大降低。但是到了盛唐年代,甚嚣尘上的土地兼并,早已叫府兵制名存实亡。天宝年间的府兵就剩了空壳子,于是只能用募兵制来取代。边境的国防,也只能用简单粗暴的节度使制度:赋予节度使权力来征募管理士兵。以政治军事成本说,也确实这种办法最有效率。
但这种有效率的办法,问题也确实都看得见:节度使掌握一方大权,必然就造成割据一方的局面。但在盛唐时代,这个事情还不算问题,各个节度使之间,有着相互制衡的关系,大家彼此实力差不多,谁也无法一家独大,因此表面上还是太平稳定!
但是另一个潜在的问题,却是安史之乱的又一重要诱因:大唐王朝的阶层固化。虽然唐朝确立了科举制度,但是在整个唐朝历史上,平民阶层通过科举入仕的机会少之又少。比如大诗人杜甫参加科举时,就曾遇到李林甫把持科举,以至于一个考生都不录取的雷景象。如此一来,大批寒门人士没有上升空间,也必然会流入地方节度使地区。事实上,安史之乱里,那些给安史叛军出谋划策的谋士,比如严庄等人,基本都是这种情况!
所以,综合这些因素,安史之乱也就不出意外的爆发了。但是比起后人对这场动乱的痛惜来,如果仔细看看叛乱前后,其实这次动乱本身,绝非一场可以给唐朝大放血的叛乱。在安禄山起兵几个月后,唐朝的各级军事力量就纷纷启动,安禄山的老窝范阳也被郭子仪威逼。如果不是唐玄宗临阵犯糊涂,强令哥舒翰提前出击陷入埋伏,导致战局瞬间反转。这场动乱其实就已经提前平定!
哪怕唐玄宗已经躲到了四川,唐肃宗火线即位后,安史之乱也依然有提前终结的机会:唐肃宗的谋士李泌,为唐肃宗设计了经典的平叛谋略,把整个关中平原作为口袋,吸引叛军主力,然后唐军从河北入境,直接端掉叛军后方。但这个方略即将成功时,又是唐肃宗瞎指挥,擅自更改战略改为攻打长安,反而一下导致唐军再度失败。原本可以一年平定的叛乱,活活拖到八年。
而最后所谓“平叛”的结果,其实也成了病上加病。原本可以彻底剿灭叛军,这下为了剿灭叛军,七年里不停设立新的藩镇,等于是以毒攻毒,除掉了安史叛军,新的藩镇又滋生起来。唐朝,也就成了一个大病愈合后身体虚弱的病人,之后的一百年里,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而汉朝“七国之乱”,最大的不同就在这里,这是一场主动的大手术。
西汉诸侯割据的隐患,其实早在汉文帝时期,就由名士贾谊提出来,以贾谊的形容,这好比是人的大腿与腰一样粗,汉朝就成了这样一个浮肿的病人。到了汉景帝年间,名臣晁错更是看出了这一点:为了能够解除隐患,不惜要发起一场大战。这才有了晁错近乎零容忍的削藩,和一场震动天下的七国之乱。
很多人都指责晁错为西汉招灾,但仔细看看的话,七国之乱的发起,其实是非常仓促的,尽管吴王刘濞为叛乱准备了三十年,但叛乱爆发后,其他六个参加叛乱的诸侯,决心并不坚定,绝非唐朝安史叛军那样的造反团队。以战斗力说,比起唐朝安史叛军的边境精兵,汉朝七国之乱的叛军,更多是一些杂牌武装。所以当西汉集中力量猛打后,叛乱就迅速平定。
而且和唐朝皇帝不同的是,虽然汉景帝做出了杀晁错的事情,但是在平叛战争的进程里,他却给予了前线主帅周亚夫绝对的自决权,一代名将周亚夫这才得以放开手脚,以最高效的方式平定叛乱。而在叛乱之后,汉朝更以严厉的方式打压地方诸侯,中央的事权从此彻底统一,接下来汉武帝的反击匈奴,也就再无掣肘!
为何汉朝在七国之乱后走向兴盛,而唐朝却走向了藩镇割据?
而汉朝“七国之乱”,最大的不同就在这里,这是一场主动的大手术。 西汉诸侯割据的隐患,其实早在汉文帝时期,就由名士贾谊提出来,以贾谊的形容,这好比是人的大腿与腰一样粗,汉朝就成了这样一个浮肿的病人。到了汉景帝年间,名臣晁错更是看出了这一点:为了能够解除隐患,不惜要发起一场大战。这才有了晁错近乎零容...
唐朝安史之乱后潘镇割据,为何汉朝七国之乱后却走向兴盛?
唐朝军队战斗力强大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府兵制度,而在盛唐时期,土地兼并导致了府兵制度的崩溃,于是朝廷赋予了节度使招募士兵的权利,也导致了节度使割据一方的局面的形成。除此之外,唐朝由于李林甫和杨国忠把持朝政,人才进入节度使地区效力,导致中央人才凋零。安史之乱爆发后本来可以提前结束的,但由于唐玄宗...
唐朝在安史之乱,西汉成功平乱后,为何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其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的历史差异,二是汉景帝和唐玄宗为帝者本身的差异,三是西汉与唐朝朝堂之上文臣武将的差异。 一、七国之乱与安史之乱的历史差异 1、西汉与唐朝制度上的差异 西汉建立初期,高祖皇帝为了封赏开国功臣,实行诸侯王制,这与西周时期分封制极为相似,皇帝的权利相对分散,也正是...
导致汉初"七国之乱"和唐宋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原因是什麽
政权集中在中央则国家统一;政权分散则藩镇割据。汉初,刘邦得了汉朝后对外姓不信任,分封刘氏为王,当时他还没有认识到在皇权面前直系亲属关系并不比外姓可靠。汉朝的封国权力很大,可以自己铸钱,军事上也恨独立,有自己的强大军队,朝廷仅在自己认为比较关键的国相等三个位置上自己委派人员任职,但是很...
导致汉初“七国之乱”和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原因是什么?
这就是著名的西汉“七国之乱”。唐末割据混战:又称藩镇割据,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唐朝已经走向衰落,不复太宗至玄宗时的辉煌盛世,此时各节度使纷纷“独立”,脱离朝廷指挥,朝廷疲于应付,藩镇越来越多,割据规模越来越庞大,从侧面来说,藩镇割据就是唐王朝衰落以至灭亡的关键点。
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与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的落镇割据问题在原因上有何...
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解决上:都是用武力解决的,首先是这些割据势力作乱(西汉七国之乱,唐朝安史之乱),最后中央政府武力平息了叛乱 影响是:西汉走向强盛,大汉王朝处于最强盛时期,唐朝却走向衰落,从强盛走向没落 ...
为什么汉朝和唐朝封地差那么多
一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就是自晋阳起兵,也算藩镇割据出身,深谙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食邑越多意味着地方财力越大,更有可能招兵买马。而汉朝汉武帝虽经景帝七国之乱意识到分封之弊,也实行推恩令,但汉朝北有匈奴虎视眈眈,需收买将领人心,以定武功。二是各朝制度不同。汉朝...
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不削藩
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发生奉天之难。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2)汉朝是分封制,战后汉景帝还是能力掌控住局面,中央实力强劲,七国之乱后进行的是...
导致汉楚七国之乱和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乱的原因是什么?
(1)七国之乱是因为大小封国太多,诸侯势力膨胀联合起来势力高过中央,加上反叛中央造成七国之乱。(2)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共同原因的是:地方割据势力的权力膨胀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日益激化 ...
导致汉初七国之乱和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原因是什么
1. 汉朝初年王国问题的由来及其解决。刘邦建汉后,在推行郡县制、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分封异姓诸侯王,以确保刘氏天下。受封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可在辖区内征收租赋、铸造钱币、任免官吏,权力极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的巩固。汉景帝时,采纳晁错等人建议,着手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引发了“七国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