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坎儿井:吐鲁番的生命之源,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如题所述

在美丽的新疆天山脚下,茫茫戈壁滩上分布着无数的绿洲。尤其是吐鲁番和哈密地区,更是形成了瓜果飘香、风景秀丽的绿洲风光。而滋养着这片荒漠绿洲的水源,正是埋在广袤沙漠之下的坎儿井工程源源不断输送而来的高山融雪。

坎儿井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因其设计巧妙、规模宏大,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地下“万里长城”。它是干旱地区的劳动人民利用紧缺水源实践过程中的一大创举,它在我国水利史、人文 历史 和 科技 史研究中都有巨大价值和意义,同时坎儿井对研究新疆农业和水利工程发展史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在世界上亦具有一定影响。科学、准确的认识坎儿井的发展及其特点,对于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坎儿井这一吐鲁番水文化遗产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吐鲁番地区的各族劳动人民为了在沙漠之中发展农业生产,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设法将北部天山渗入地下的雪水引来滋润这些戈壁沙漠中的绿洲 ,同时又避免沿途的高温蒸发,巧妙地发明了这种将明渠、暗渠与竖井和涝坝相结合的坎儿井。而且据考证,新疆坎儿井工程最早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汉代时期,各类暗渠总长度曾经一度达到5000公里。 因此坎儿井又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

坎儿井是在半干旱、干旱地区广泛存在的一项特有而古老的水利工程。 在全世界范围内,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修建了坎儿井,而我们国家的坎儿井则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吐鲁番、哈密等地区。除此以外,在北疆的木垒、奇台、阜康和南疆的皮山、于田、库车等地均有分布,共约1800道。但是现在北疆和南疆的坎儿井皆已干涸废弃。目前仍在运行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地区。

吐鲁番盆地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仅有16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因此仅有的降雨和雪山融水根本无法形成地表径流。但是天山积雪融化渗入戈壁荒滩之后,却形成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因此,当地的老百姓便因地制宜,借助天然的地形坡度条件,利用水的势能通过人工修建的地下暗渠将地下水潜流进行引流,输水至吐鲁番盆地的绿洲,这种设计有效地避免高温蒸发带来的水资源损耗,对吐鲁番和哈密地区的绿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人类文明的孕育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坎儿井主要由 暗渠、明渠、竖井、涝坝 四部分组成。暗渠是整个坎儿井工程的主体部分,而且按照一定的纵坡比降可以分为集水段和输水段。其中前部分为集水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位置,主要起到截引地下水的作用;后部分输水段在当地地下水位以上与地面明渠连接。明渠即地面的导流渠将水引入涝坝或直接浇灌田地。竖井主要用于开挖暗渠时定位、进人、出土、通风以及完成以后的检查维修。涝坝是坎儿井的储水工程,主要是为了储存多余井水以提高灌溉用水能力,并可调节各时段的水量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供水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当地的需水量逐年增大,最终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严重,许多坎儿井无法正常运行,趋于干涸。1957年,吐鲁番坎儿井数量达到最高峰,共计1237道坎儿井。1966年,坎儿井工程的年输水量达到最大值,共计6.999亿立方米。2003年,当地尚存406道坎儿井能够正常工作,年输水量共计2.32亿立方米,输水量依然占到了全地区总输水量的30%,依然是当地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之一。而到了2017年,当地仅有214道坎儿井能够正常运行工作,每年的输水量也降低到了1.15亿立方米,坎儿井的现状不容乐观。

关于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工程的起源, 历史 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主要存在三种起源说法。

其一,关中井渠说 ;一些 历史 学者认为吐鲁番地区坎儿井工程的灵感起源于汉代时期的关中井渠,随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兴盛而传入西域等高温干旱的地区。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西域井渠考》中便直接点出 : 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工程这种设计理念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时期便已经出现,它的灵感来源于中原地区的井渠。

根据 《史记·河渠书》 中记载,汉代在今陕西关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技术的创造,称 “井渠法” 。汉武帝时曾用这种方法引洛水到商洛。汉通西域后,塞外乏水且沙土较松易崩,就将“井渠法”取水方法传授给了当地人民,后经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逐渐趋于完善,发展为适合新疆条件的坎儿井。

其二,中亚起源说 ; 但是也有一部分 历史 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坎儿井工程可能最先诞生于中亚等干旱地区,随着路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而逐渐向东传入吐鲁番地区。

其三,本土起源说 ;而更为普遍的一种说法则认为,坎儿井工程本身就诞生于吐鲁番地区,这种巧妙设计就是古代吐鲁番地区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高温少雨、蒸发量大的气候条件和盆地地形的特点。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巧妙设计,并且不断地丰富完善,最终建成了浩大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而且近些年,随着更多的专家学者对坎儿井工程的进一步研究,认同并支持 “本土起源说” 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多。

不论是哪种起源原因,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工程全部都是当地老百姓一点一点挖凿修建而成,滋养孕育吐鲁番绿洲,造福子孙后代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 历史 遗产。

在古代 社会 时期,坎儿井作为吐鲁番地区的唯一水源途径,深受当地百姓珍惜和爱护,并且围绕着坎儿井工程形成了一系列的 民间风俗文化和用水崇拜仪式 。每逢新建和扩建坎儿井选择水源时,当地的百姓都要先到“井王庙”和“水王庙”等地方举行祭拜仪式;借此祈祷由当地老百姓抽选出来的工人们都能够平安 健康 ,能够顺利的完成工程的修建工作。等到坎儿井工程修建完成通水后,则要宰杀牛羊等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此感谢上苍和神灵的庇佑。

在吐鲁番地区,当地的百姓把水资源看得十分珍贵,当地形成了许多独具地区特色的习俗和谚语,比如说: “做梦水中游,幸福在后头”、“水滚七次会洁净”、“活水可饮,积水不喝”、“往水中大小便是最大的罪过” 等习俗。因此当地的百姓在放牧时都会尽可能的避开坎儿井工程的竖井、明渠和水源,以免牲畜排泄物会污染到珍贵的水源。而需要洗衣洗菜时,则会选择从水渠中取水出来,转移到远离水源的地方进行清洗。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年轻恋人之间必须在坎儿井水畔赠送定情腰刀,当地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水神的庇佑。

新中国成立之后,当地百姓为了使宝贵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由生产大队制定严格的生产用水制度。每年的清明至秋分之间是当地农业生产大量用水的时期。如果每个生产队都拥有自己的坎儿井和水源,那么制定的灌溉用水制度则会相对简单。如艾丁湖乡的花园大队辖3个生产队,3个生产队各有一条坎儿井,所以灌溉用水期每个生产队便各自使用自己的坎儿井。而如果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都有坎儿井时,灌溉取水制度则会相对复杂。(注释:一般以村庄为一个生产大队,村庄内部根据生产需要划分为若干个生产小队)。

林则徐因在虎门销烟而成为民族英雄,但是由于清廷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而受到贬谪,被发配新疆地区。林则徐在新疆期间,曾经四次来到吐鲁番地区。1845年2月25日,奉道光皇帝之命,林则徐同黄南坡、二子聪彝取道根忒克台(俗称:坑坑)到吐鲁番地区。当地主要官员出城相迎,礼仪十分隆重。

1845年8月1日,林则徐在对南疆进行实地踏勘之后,出发前往哈密等候旨意的途中在此途径吐鲁番。除此以外,同年9月23日至10月中旬,林则徐在伊拉里克勘验11万亩田地的时候,又先后两次前往吐鲁番。因此林则徐在新疆期间曾经先后四次到过吐鲁番。

正是由于这样特殊的经历,使得民族英雄林则徐与吐鲁番的坎儿井结下了不解之缘。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农历1月19日,林则徐首次抵达吐鲁番时便留下了这样的记载,他在日记中写道:“ 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由此可见林则徐初见坎儿井这种独特的水利工程所表露出来的惊讶之情。林则徐作为水利方面的专家,曾经在多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在新疆地区自然也不例外。 《新疆图志》 中记载:

在晚清时期,尤其是林则徐抵达新疆地区之后的三十年里,在林则徐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吐鲁番的鄯善、托克逊等地区新修建了3000多道坎儿井。 《鄯善乡土志》 这部地方文献中明确记载,“ 用坎水溉田创之者林则徐,兰坡黄氏继之,迄今坎井鳞次利赖无穷焉。 ”目前鄯善县七克台乡现存的60多道坎儿井据考证大多数都是林则徐到访吐鲁番之后开挖修建。而且在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林则徐推广和倡导坎儿井的功劳,又把坎儿井称之为 “林公井” ,借此表达对于林则徐的推崇感恩之情。

坎儿井是新疆地区各族人民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具有创造性发明修建的伟大的工程奇迹。新疆地区古代的劳动人民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搭建起了干旱少雨的吐鲁番盆地的地下水脉体系,孕育滋养了沙漠绿洲,是绿洲生态系统的生命之源。可以这样说:没有坎儿井,就不可能有吐鲁番发达的农业和沙漠绿洲。

坎儿井不仅创造了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奇迹,积累了大量的干旱地区农业灌溉生产的经验,同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精神财富。

《史记·河渠书》(汉·司马迁)

《西域井渠考》(清·王国维)

《新疆图志》(清·袁大化)

《鄯善乡土志》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新疆坎儿井:吐鲁番的生命之源,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在新疆吐鲁番,有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它如同生命的血管,穿越沙漠,滋养着这片绿洲。这就是坎儿井,一个展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杰作。坎儿井,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宏大的规模,被誉为地下“万里长城”。这项工程是干旱地区人民的伟大创造,对我国水利史、人文历史和科技史...

新疆坎儿井:吐鲁番的生命之源,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它是干旱地区的劳动人民利用紧缺水源实践过程中的一大创举,它在我国水利史、人文 历史 和 科技 史研究中都有巨大价值和意义,同时坎儿井对研究新疆农业和水利工程发展史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在世界上亦具有一定影响。科学、准确的认识坎儿井的发展及其特点,对于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坎儿井这一吐鲁番水文化遗产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

新疆地下有个神秘的地洞,长度达5000多公里,堪比万里长城,却鲜为人...
坎儿井,历史的馈赠与智慧的结晶 早在《史记》的记载中,坎儿井就以"井渠"之名出现,展示了古人的卓越创造力。维吾尔语中的"坎儿孜",犹如沙漠中的绿色脉络,是新疆人民对抗干旱的天才发明。这种特殊的灌溉系统,始于西汉,历经千年,见证了吐鲁番地区1100余条总计5000公里长的灌溉网络。在极端干旱的吐鲁番...

新疆坎儿井简介从坎儿井引水的是什么水?
科学准确地了解坎儿井的发展和特点,对于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坎儿井这一吐鲁番水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吐鲁番各族劳动人民为了在沙漠中发展农业生产,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在古代设法吸引北天山渗入地下的雪水来滋润戈壁滩上的这些绿洲,同时避开沿途的高温蒸发,巧妙地发明了这种集明渠、涵洞、竖井、涝坝于一体的...

新疆坎儿井,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土石量可绕赤道3圈
此外,吐哈油田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仅一个吐哈油田,每年就用去吐鲁番500万立方米水。油田用水量非常之大,加之打井极深,地下深水被大量抽走,坎儿井水源间接受到影响。 坎儿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人文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尤其在强调生态开发的今天,坎儿井具有不可比拟的旅游开发价值。

新疆的坎儿井有什么作用的呢?
坎儿井成了吐鲁番地区的生命之源,这里坎儿井共有一千多条,总长达五千多公里。有人把它与长城和大运河相提并论,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最伟大工程之一。在我看来,从整个人类的角度来说,坎儿井工程应该比另外两项工程更具有伟大的意义。长城是用作战争的,即使它是防御工程,听上去似乎是保护老百姓...

...的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工程的是新疆的()
因此,新疆坎儿井两千余年前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汉族人在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扬光大。家在陕西大荔,自西汉以来,将以在新疆。但是,这种观点以下问题:一。陕西井渠输送地表水项目,开发利用地下水工程,有一个一定的差异。B。中文名坎儿井工具,只能证明汉代中国参加了在制造工具可能无法来证明历史的坎儿井掏...

吐鲁番坎儿井的结构和原理
坎儿井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巨大水利工程,由于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在《史记》中称“...

列举一些我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时间,简要介绍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在《史记》中称“井渠”,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的,是吐鲁番的生命之源,如今,它仍发挥着作用,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坎儿井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吐鲁番的各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的结晶,自古以来不但为...

坎儿井对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有什么启示
坎儿井不仅是物质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种精神性的人文景观。它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展示了人类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决心和勇气。吐鲁番的坎儿井,不仅是当地人民的生命之源,更是全人类共同珍惜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今,坎儿井已成为吐鲁番的一大旅游亮点,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游客在欣赏...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