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夏桀和商纣之所以丢掉天下,是因为民众不再支持他们;之所以不再支持,是由于对他们失望。要得天下的办法就是去获得民众的支持,做到了就能得到天下;要获得支持的办法就是获得他们的认可,做到了就能得到; 要获得民众认可的办法就是做民众期望的,不要做他们反感的。人民支持仁爱,就好像水会往下流,野兽会跑到野外去一样。所以,鱼之所以要跑到深渊那样的地方去,是因为水獭在抓他们;鸟儿之所以跑到树丛里,是因为害怕鹯的追逐;百姓之所以追随汤武,是因为桀纣的暴虐腐败。如果现在有一位仁慈的君主,那天下的诸侯就会支持他。那时候就算他不想成为领导者也不行了。
现在想要称王的人,就好像得了七年的病却想用三年前存的药来治疗。平时不去点滴的积累,一辈子都不会得到。平时不行仁政,一辈子都要担忧失去支持,这样下去早晚都会失败。诗经说“那怎么能做好,不过是早晚落水罢了”
“得人心者得天下”是什么意思?
“得人心者得天下”是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一文中明确提出的观点,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原文: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译文:夏桀和商纣之...
得人心者得天下?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
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气者得财气什么意思
表面意思就是:得到人心、人民拥护的人就能得到天下,得到在人群中的号召力就自然会得到财富。 “得人心者得天下”是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一问中明确提出的观点。 原文: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
得人心者得天下 翻译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
得人心者得天下注释
得天下之法,即得民心;得民心之法,即得认可;得认可之法,即做民之所愿,勿为所恶。民众钟爱仁政,犹水向下流,兽入野原。鱼趋深渊,水獭捕之;鸟入林丛,鹯逐之;百姓逐汤武,桀纣暴虐。仁君一出,诸侯必附。若非欲为领导者,亦不能免。今欲称王者,犹病七载,欲以三年药疗之。平时不...
得什么者得天下
选自《孟子·离娄上》,孟子在本文中明确地提出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观点,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孟子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是那样的熠熠生辉,它是我们今天所大力提倡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早期曙光。三、原文如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成语:得心天下的下句是什么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出自 《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而“得民心者得天下”据说是三国时的司马懿所说,其临死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诸侯;得诸侯之...
得人心者得天下出处
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观点,强调了民本思想的重要性。这一观点至今仍具有深远影响,是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先驱。原文中提到,桀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要想得到天下,首先要得到民心;要想得到民心,就要得到民众的心意。要得到民众的心意,需要满足他们的...
...律己足以服人,倾财足以聚人,量宽足以得人,得人心者得天下...
【原典】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明·陈继儒《小窗幽记·集醒》【注释】仗义疏财能够团结人,严于律己能够使人信服,宽以待人能够得到人心,身先士卒能够领导众人。【解读】“聚人”、“服人”、“得人”、“率人”,归根到底是得人心,而得人心的前提是“...
得民心者得天下谁说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接受 由于此定律为胸怀逐鹿中原、一统天下之梦想的野心家提供了很好地治国、安天下的建设性意见,并且在现实中屡屡得到验证,因此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广为传颂,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接受,成为了立国于民之本。所谓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不过是这个治国定律的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