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归去来兮辞》的备课时,有点无从下手。往年上这节课时,预设两节课可以把文章进行完----一节是文言知识分析,一节课是内容探讨。但是在实际进行中还是有点慢,因为两节课仅仅是把课文的内容包括文言知识学生找完了,于是再追加一课时,三课时解决这一课也仅仅解决文言基础知识与课文基本内容,而没有触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因为不想再按原来的顺序进行授课,而文言文又是学生害怕又讨厌的。原来在想着通过这一课解读陶渊明,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但是要把三十岁人的人生感悟强加到十七岁身上,并且跨越历史、时代,要他们深刻体会,还是有些不现实。
于是上网翻遍教学设计,多次找学生了解学情,大胆进行了这样的预设:
以诵读为主,披文入情,探究解读。
1、利用学案自主预习,解决文言基本知识。
放手将这课基本的文言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间进行整理、掌握。这点还是符合学情的,因为学生经过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做到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还是能过完成的。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也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基于此,我确定了利用学案预习在这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步走好了,就铺设好了有言到文的路径。
2、利用诵读披文入情,打通情感体验脉络。
本文是抒情散文。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诵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以诵读感知为中心,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让学生读的充分,是学好这篇文章的根本,读好了,字词便不是问题,意境也不再是难题。因而以诵读为主要形式,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我预设为“泛读导入——精读深入——研读拓展”,这一教学过程,希望以一个愉快的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