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成都未来5年规划

RT
地铁 大型建筑 城区发展方向 已经周边情况

  成都第十一个5年规划是从2007年到2012年,2012年出第十二个5年规划,所以现在只能给你2007年-2012年的规划。2012年后的规划现在国家发改委都还没批下来。

  成都2007年-2012年规划:
  规划背景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根据这一战略要求,《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成都市城市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落实这一战略要求的专项规划,主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成都城市化的目标和重点,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推进我市城市化的重大举措。

  主要目标

  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城市化率目标为65%以上(按城市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年向城镇转移农民28万人以上,使我市成为中西部城市化发达的地区之一。

  经济不断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12%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基本实现城乡经济向“资源集约型”、“质量效益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现代化城乡体系基本形成逐步形成由1个特大城市(成都市主城区),3圈(中心城、二圈、三圈),6条走廊雏形(南部、成温邛、成青、成龙、成新、成灌),4个中等城市(都江堰市、邛崃市、彭州市和崇州市)、4个小城市(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和金堂县)及区域中心城镇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

  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加快建设比较完备的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基本适应工业化、信息化的需要。重点建立立体化的交通网络、高效率的通信网络、稳定的电力供应网络、完善的调水工程及排水网络、反应灵敏的防灾减灾系统;全面强化城镇吃、注行、游、购、娱六大功能。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到2010年,环境质量按照功能区基本达标,水、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初步完成。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再利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建成区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森林覆盖率分别在40%、35%、38%以上,确保城市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发展指标有较大提高。巩固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市民素质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以文化设施为载体、多层次、成龙配套的文化网络。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年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现城乡比较充分就业。

  城镇管理工作科学有效建立精干合理的管理体制,明确责权,避免政出多门;健全统一的管理法规,做到监督有方,奖惩有法,执法有力,协调有度;形成快速准确的管理信息网和先进科学的管理体制,逐步实行公共管理社会化、市场化。

  规划发展重点

  构建布局合理、规模有序的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功能互补。

  城乡规划满覆盖 完善五级结构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修编工作,深化和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形成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重大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综合规划体系,实现全市城乡规划的满覆盖。完善城镇规划体系五级结构(都市区、中等城市、小城市、新市镇、农村新型社区)。

  优化产业布局 三大圈层三大重点

  全市产业按梯度分布、分类聚集、规模发展的原则,一圈层集中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是加强和完善中心城科技文化、商贸、金融、交通和通信中心功能的建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适度发展无公害的都市工业;二圈层集中发展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重点是按大城市的标准规划建设龙泉驿、双流(华阳)、双流(东升)、新都—青白江、郫县(郫筒)、温江(柳城)六大组团,主要发展第二产业及为之服务的第三产业;三圈层集中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形成三大工业区:北部工业区(包括彭州、蒙阳、青白江,以石化、冶金、建材工业为主)、南部工业区(包括航空港开发区、双流、新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东部工业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面,以机械、汽车制造业为主)。

  中心城区 强化商务金融通讯功能

  中心城进一步“退二进三”,不再新增工业用地,现有工业区应提档升级,一般工业逐步向外转移。不断强化中心城区商务、金融与通讯功能,逐步建设成都CBD;建好城南、城东两个城市副中心。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利用,规划、建设蜀文化街区。依托锦江生态景观及两岸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文化单位,建设“锦江现代科技文化带”。以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温江花博会会展中心、天府博览中心等为基础,整合会展资源、构建会展之都。

  建设与培育4个中等城市和4个小城市

  将都江堰市、邛崃市、彭州市和崇州市4个县级市建成城市人口3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将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和金堂县4个县城建成人口在15万人以上的小城市。

  分步骤发展市域30个重点镇

  重点引导市域范围内30个重点镇(其中优先发展重点镇14个、重点镇16个)城镇建设和管理体制向小城市快速转轨。“十一五”期间,努力将1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成为城镇人口3万人以上或镇域城镇化水平在60%以上的城镇。

  坚持“三个集中”的原则,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新居人均住宅面积达50平方米

  实现新建农村居住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50平方米,道路硬化100%,具有集中供水设施,生活用电“一户一表”,清洁能源普及率70%以上,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后排放。

  建新居工程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

  在中心城区规划区内建设“新居工程”小区42个;在县城和重点镇的规划区内建设“新居工程”小区150个,聚集人口54万人,努力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市)县城市化率达到51%。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启动175个以上

  到2010年,完成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并启动175个以上,努力使农民聚集度达到40%。

  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县城和重点镇要积极吸收市区转移出来的加工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休闲等服务业。

  促进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

  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发展各类综合性或专业性批发市场;吸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到城市和中心镇投资发展;农村新办企业要向城镇集中;鼓励大中城市的工商企业到小城镇开展经营活动。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通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门槛,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为农民向城镇转移创造内在动力。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采取多种措施,形成现代化农业科技的结构体系。

  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

  优化大中城市产业布局;小城市和小城镇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

  大力发展房地产业

  “十一五”期间,全市房地产开发计划投资2000亿元,竣工面积4000万平方米,建设A级住宅、生态住宅200万平方米;2010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30平方米左右,住房公积金归集总额达到200亿元,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率达到100%。

  做大、做强建筑业

  2010年末,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营业额)达到1400亿元(当年可变价格,下同),年均增长速度为15%左右;建筑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左右。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化发展后劲。

  大幅提升城市功能

  到2010年,城市功能大幅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启用地铁1号线一期

  重点搞好成都铁路枢纽改造和建设,优化铁路运输系统;优化成都铁路枢纽内车站线路布局;基本完成地铁1号线建设任务,五年内完成一期工程(约16公里)并投入试运行,开工建设地铁2号线,逐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干,公共汽车为基础的现代化城市交通格局。到2010年,中心城区常规出行日客运量达450万人次左右,出行分担率约达30%以上。加快发展过境交通和城市快速通道建设,完善城际、城市公路快捷运输系统,提升市域公路网络,逐步形成便捷、快速的“环状+放射”的区域对外交通网络架构。

  兴建30个主题广场

  对成都市中心城区二环路以外新建城区内原有河道、生态用水渠、排洪渠网的现状、功能必须重新进行清理、规划,并进行综合治理。加强城北、城东风景绿地建设;在中心城区建设面积大于3000平方米的主题广场及游园30个,特色景观街区10个;继续做好公共绿地建设、污水处理等工作,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整合城市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加强城区近郊民工子女学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成都市对国民教育的资金投入应随GDP总量增长而增长,确保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

  多建高水平图书馆

  加强城镇文化建设;抓好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保护区的建设;加快建设水平较高的图书馆、艺术中心、影剧院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体育交流活动。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05
成都2007年-2012年规划:
规划背景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根据这一战略要求,《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成都市城市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落实这一战略要求的专项规划,主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成都城市化的目标和重点,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推进我市城市化的重大举措。

主要目标

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城市化率目标为65%以上(按城市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年向城镇转移农民28万人以上,使我市成为中西部城市化发达的地区之一。

经济不断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12%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基本实现城乡经济向“资源集约型”、“质量效益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现代化城乡体系基本形成逐步形成由1个特大城市(成都市主城区),3圈(中心城、二圈、三圈),6条走廊雏形(南部、成温邛、成青、成龙、成新、成灌),4个中等城市(都江堰市、邛崃市、彭州市和崇州市)、4个小城市(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和金堂县)及区域中心城镇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

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加快建设比较完备的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基本适应工业化、信息化的需要。重点建立立体化的交通网络、高效率的通信网络、稳定的电力供应网络、完善的调水工程及排水网络、反应灵敏的防灾减灾系统;全面强化城镇吃、注行、游、购、娱六大功能。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到2010年,环境质量按照功能区基本达标,水、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初步完成。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再利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建成区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森林覆盖率分别在40%、35%、38%以上,确保城市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发展指标有较大提高。巩固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市民素质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以文化设施为载体、多层次、成龙配套的文化网络。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年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现城乡比较充分就业。

城镇管理工作科学有效建立精干合理的管理体制,明确责权,避免政出多门;健全统一的管理法规,做到监督有方,奖惩有法,执法有力,协调有度;形成快速准确的管理信息网和先进科学的管理体制,逐步实行公共管理社会化、市场化。

规划发展重点

构建布局合理、规模有序的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功能互补。

城乡规划满覆盖 完善五级结构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修编工作,深化和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形成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重大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综合规划体系,实现全市城乡规划的满覆盖。完善城镇规划体系五级结构(都市区、中等城市、小城市、新市镇、农村新型社区)。

优化产业布局 三大圈层三大重点

全市产业按梯度分布、分类聚集、规模发展的原则,一圈层集中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是加强和完善中心城科技文化、商贸、金融、交通和通信中心功能的建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适度发展无公害的都市工业;二圈层集中发展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重点是按大城市的标准规划建设龙泉驿、双流(华阳)、双流(东升)、新都—青白江、郫县(郫筒)、温江(柳城)六大组团,主要发展第二产业及为之服务的第三产业;三圈层集中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形成三大工业区:北部工业区(包括彭州、蒙阳、青白江,以石化、冶金、建材工业为主)、南部工业区(包括航空港开发区、双流、新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东部工业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面,以机械、汽车制造业为主)。

中心城区 强化商务金融通讯功能

中心城进一步“退二进三”,不再新增工业用地,现有工业区应提档升级,一般工业逐步向外转移。不断强化中心城区商务、金融与通讯功能,逐步建设成都CBD;建好城南、城东两个城市副中心。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利用,规划、建设蜀文化街区。依托锦江生态景观及两岸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文化单位,建设“锦江现代科技文化带”。以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温江花博会会展中心、天府博览中心等为基础,整合会展资源、构建会展之都。

建设与培育4个中等城市和4个小城市

将都江堰市、邛崃市、彭州市和崇州市4个县级市建成城市人口3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将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和金堂县4个县城建成人口在15万人以上的小城市。

分步骤发展市域30个重点镇

重点引导市域范围内30个重点镇(其中优先发展重点镇14个、重点镇16个)城镇建设和管理体制向小城市快速转轨。“十一五”期间,努力将1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成为城镇人口3万人以上或镇域城镇化水平在60%以上的城镇。

坚持“三个集中”的原则,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新居人均住宅面积达50平方米

实现新建农村居住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50平方米,道路硬化100%,具有集中供水设施,生活用电“一户一表”,清洁能源普及率70%以上,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后排放。

建新居工程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

在中心城区规划区内建设“新居工程”小区42个;在县城和重点镇的规划区内建设“新居工程”小区150个,聚集人口54万人,努力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市)县城市化率达到51%。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启动175个以上

到2010年,完成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并启动175个以上,努力使农民聚集度达到40%。

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县城和重点镇要积极吸收市区转移出来的加工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休闲等服务业。

促进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

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发展各类综合性或专业性批发市场;吸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到城市和中心镇投资发展;农村新办企业要向城镇集中;鼓励大中城市的工商企业到小城镇开展经营活动。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通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门槛,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为农民向城镇转移创造内在动力。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采取多种措施,形成现代化农业科技的结构体系。

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

优化大中城市产业布局;小城市和小城镇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

大力发展房地产业

“十一五”期间,全市房地产开发计划投资2000亿元,竣工面积4000万平方米,建设A级住宅、生态住宅200万平方米;2010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30平方米左右,住房公积金归集总额达到200亿元,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率达到100%。

做大、做强建筑业

2010年末,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营业额)达到1400亿元(当年可变价格,下同),年均增长速度为15%左右;建筑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左右。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化发展后劲。

大幅提升城市功能

到2010年,城市功能大幅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启用地铁1号线一期

重点搞好成都铁路枢纽改造和建设,优化铁路运输系统;优化成都铁路枢纽内车站线路布局;基本完成地铁1号线建设任务,五年内完成一期工程(约16公里)并投入试运行,开工建设地铁2号线,逐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干,公共汽车为基础的现代化城市交通格局。到2010年,中心城区常规出行日客运量达450万人次左右,出行分担率约达30%以上。加快发展过境交通和城市快速通道建设,完善城际、城市公路快捷运输系统,提升市域公路网络,逐步形成便捷、快速的“环状+放射”的区域对外交通网络架构。

兴建30个主题广场

对成都市中心城区二环路以外新建城区内原有河道、生态用水渠、排洪渠网的现状、功能必须重新进行清理、规划,并进行综合治理。加强城北、城东风景绿地建设;在中心城区建设面积大于3000平方米的主题广场及游园30个,特色景观街区10个;继续做好公共绿地建设、污水处理等工作,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整合城市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加强城区近郊民工子女学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成都市对国民教育的资金投入应随GDP总量增长而增长,确保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

多建高水平图书馆

加强城镇文化建设;抓好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保护区的建设;加快建设水平较高的图书馆、艺术中心、影剧院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体育交流活动。

地铁规划如图

参考资料:http://mat1.qq.com/cd/fornewtx/leodu/1000980831257.jpg

第2个回答  2010-04-30
文字看得费劲,图片最直接

以下链接是 成都地铁规划图:
http://mat1.qq.com/cd/fornewtx/leodu/1000980831257.jpg
第3个回答  2010-04-30
貌似在打造“田园城市”

规划发布!成都未来发展方向已定!
近期,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共同组织编制并发布《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这一规划明确了四市未来15年的发展方向和计划,对于想要置业安居的伙伴来说,是一份值得研读的指南。成都都市圈的建设旨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增长极的形成,它涵盖了...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概述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即“十二五”规划(2011年至2015年),是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关键时期,亦是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依据《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规划纲要旨在明确未来五年的战略意图,成为政府...

破灭的拆迁梦:成都万人城中村,明确不拆
2022年,成都市政府发布了《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设规划》,规划强调了未来五年的城市更新策略,目标是到2025年前,更新改造所有20年以上有需求的老旧城区。其中,21项城市更新项目涵盖高新中和、锦江大慈寺、武侯皮革城、龙泉驿驿马河、新都和都江堰等区域,标志着大规模拆迁不再是城市发展主流,取而代之...

成都大邑未来总体规划
4. 人口规模:预计到2035年,成都大邑的县域常住人口将达到77.2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5.7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期达到8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争取达到70%。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30万人。5. 建设用地规模:到2035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将由现状115.9平方公里缩减至90.43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规划为75...

成都新规划“剧透”,这些变化意味深长
根据2021年至2035年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都未来的发展方向已经逐渐明晰。新规划不仅揭示了城市发展的深刻变革,还为这座城市赋予了新的定位。天府新区不再只是“未来城市的新中心”,而是被提升为“城市建设的新典范”,这象征着成都正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在城乡结构的规划上,成都提出了一个五级...

“地铁5期”线路大致走向已出!10条线路经过你家吗?(附规划网图)
成都市地铁五期建设规划(2024-2029年)的线路走向已经公开!据成都住建局发布的公告,计划中的10条线路包括5号线三期、9号线二期、10号线四期等,总规模约199.8公里,预计2024年开始建设,历时5年。公众意见征集阶段将持续至2022年12月2日,可将意见发送至官方邮箱zwt022@qq.com。以下是部分线路的...

四川省未来5年如何规划发展
你好,四川未来5年的发展还是以成都为中心,培育成绵乐经济轴,成雅乐宜泸环线经济带、成遂南渝经济带;川南城市经济群,川东北城市经济群,重点支持发展的有成都、绵阳、乐山、德阳、遂宁、南充、宜宾、泸州等。从经济、金融、旅游、文化、交通等方面增强西部桥头堡的作用,大力发展旅游、工业能力,成为...

成都未来发展重点区域
成都未来发展重点区域主要包括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锦江区和都江堰市。首先,天府新区是成都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该区域规划总面积达1737平方公里,致力于打造产城融合的高品质创新发展示范区。目前,天府新区已经汇聚了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经济实力位居全国新区前列。未来,这里将继续重点发展...

求成都未来5年规划
成都第十一个5年规划是从2007年到2012年,2012年出第十二个5年规划,所以现在只能给你2007年-2012年的规划。2012年后的规划现在国家发改委都还没批下来。 成都2007年-2012年规划: 规划背景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

成都地铁五期规划线公示图(最新)
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2024-2029年)》首次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和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公众参与信息公示。该规划涉及10条线路,全长199.8公里,具体包括:线路一:5号线三期 线路二:9号线二期 线路三:10号线四期 线路四:12号线一期 线路五:16号线一期 线路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