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0-05-12
【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第2个回答 2010-05-10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第3个回答 2010-05-05
古代通信
【概述】
在远古时候,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社会末期。
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
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
隋唐邮传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的数量的增多。
我国元朝时期,邮驿又有了很大发展。
清代 邮驿制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邮”和“驿”的合并。
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就逐渐被淘汰了。
第4个回答 2010-04-28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但是,革命的胜利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去。袁世凯登上大总统宝座后,又企图复辟帝制,自己当皇帝。一些迎合他的人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张罗,终于实现了"帝制"。于是颁布天下改元,也像过去的皇帝那样,制定一个年号,决定使用"洪宪"。他下诏要求全国各地的官府文件,报纸刊物,在记年上一律使用"洪宪元年"字样,否则按情论罪。上海《申报》主持人史量才十分反对复辟帝制,心里很不服气,但又不得不勉强依从。这位报界大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有了主意。他叫排字工人找个与"宪"字相似字的,排在"洪"字的后面搪塞过去。结果,第二天的《申报》上赫然出现了"洪害元年"字样。当日的《申报》一下子成了抢手货,因为它说出了人民的心里话。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