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6-05-10
1950年代初;1950年代中期和1980年代、本世纪初。
1950年代初,随着土地改革的展开,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同时,国家的抗美援朝运动等,极大的唤起了农民爱国、生产的积极性,到1952年,国家的农业恢复任务完成,农业生产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1953年到1957年,在一五计划时期,国家组织农民进行合作化运动,用公有制的改造来消除小农生产的落后性,从而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配合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从而改变了农村经济状况和经济形势,粮棉产量高速增长,并稳居世界首位,进而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并带动了乡镇企事业和个体产业的发展,和农民致富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家先后通过废除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和推进土地流转承包等等造福三农的措施,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并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的进程。
第2个回答 2016-04-28
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80年代初期在中国大陆的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中国大陆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陆推行“改革”,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